「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這響亮的徵戰口號,到底震攝了誰?

2021-02-10 最歷史

不賣關子,最初高喊這口號的人,叫陳湯。

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現在陳湯平西域叛亂之時,向中央呈現奏書, 要求批准出戰時寫下的。翻譯過來就是:公開侵犯強大漢朝的人,即將路遠也要誅殺。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

眾所周知,是張騫發現了西域,但是西域臣服漢朝,始於鄭吉。公元前60年,鄭吉破車師國,打跑匈奴盤居於西域的殘餘力量,從此以後,奠定了漢朝在西域的地位。西域有事,不再聽命於匈奴,而是來向漢朝大哥請示。當時,劉病已為了方便管理西域,遂設總督(都護)一職。於是乎,鄭吉就成了漢朝第一任西域總督。

西域總督的責任,大約如下:負責保護烏孫王國,康居王國等三十六國。如果發生變亂,即刻向中央政府報告。可以安撫的,安撫;安撫不了的,就打,一直打到他們聽話為止。當時,郅支單于擊敗烏孫國,再次盤居西域稱老大,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漢朝都不能睜眼看他吃香喝辣的。打是必須的,出兵是有道理的,但是什麼時候打,不是由陳湯說了算。

因為陳湯只是第二把手,他還有上司,那就是西域總督(都護)兼騎兵總監(騎都尉)甘延壽。

但是甘延壽不支聲,陳湯只好主動開口了他這樣給上司分析道:西域各國,天生就怕匈奴。現在,郅支單于聯合康居王國,拿下烏孫,下一個可能就是大宛。如果我們坐而不管,再過幾年,西域就不再是我們的了。

甘延壽想想,認為陳湯分析有理。但是,他又想了想,突然說道:「我們還是先給中央上奏,等批准了再出兵吧。」甘這話,說得陳湯眼皮直跳。先上奏,等皇帝批准了再出兵,這是手續,也是程序。問題是,那時候沒有電報,沒有電話,一封奏書來回一趟,得花多少時間。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奏書送到長安,皇帝得開會討論。

討論也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長安那幫公卿,自劉病已時代,從來不主張興兵徵伐西域。要說為什麼,他們會拿出一大堆理由說,遠徵西域,勞民傷財倒不說,主要是拿下了,又不能種田,也不能住人,有啥用。所以,最後討論的結果可能就是,反對出兵。

既然這樣,只能想別的辦法,至於什麼辦法,咱們只能接著慢慢再想。拖下去,烏孫國哭著喊娘的機會都沒了,再拖下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西域,被郅支單于慢慢地吞掉。當然,以上看法,純屬猜測。陳湯之所以想儘早出兵,原因有二,打鐵要趁熱,趁郅支單于未徹底吃掉烏孫國之前,可以聯合烏孫殘餘力量,向匈奴發起攻擊。這是其一。另外一個原因,是埋藏在陳湯心底多年的秘密了。

這個秘密就是,他渴望有一天能夠徵戰沙場,建功立業,出人頭地。為了這一天,他等得太久太久了。

可是,西域總督卻說……這時,陳湯頓了頓神,就對甘延壽說道:「先打報告,符合程序。問題是,長安眾卿有幾個是眼光的,我認為他們肯定不同意出兵。」

陳湯這話說得甘延壽一愣,對哦,萬一長安反對出兵,那他只能等著涼拌?甘延壽一下子沒了主意。既然這樣,那就再想想吧。再想想,到底想多久?不知道。陳湯一看甘延壽這個態度,心都涼了半截。

這時,心裡想著事兒的甘延壽,竟然病了。好事沒來一件,壞事盡來一堆,這叫人咋整?是的,事情是挺難整的。但是,陳湯馬上就整成了。當陳湯看見甘延壽臥床不起時,頓然冒出一個天才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矯詔出兵。

矯詔?這簡直是玩命。說玩命也好,玩火也好,都不重要了。在陳湯眼裡,最重要的是,事宜快不宜遲。於是乎,他假傳聖旨,向西域各國徵調軍隊,以及駐紮在車師國的漢軍。

兵動的消息,馬上傳到甘延壽耳裡。甘延壽大驚失色,身體猶如神助長了力氣,馬上從床上跳了下來,直奔陳湯處。

甘延壽到底是真病,還是裝病?看上去挺蹊蹺。不過,陳湯沒精力去揣測那無聊的事。甘延壽見到陳湯,開口就想阻止出兵,但是,還沒等他把話說完,突然只見一聲青天響起一聲霹靂,就把他震傻了。

只見陳湯按劍朝甘延壽怒吼道:「大軍已經集合,難道你小子想破壞大計?」

可謂玩命至極!陳湯那話,吼得甘延壽不禁暈厥。在這裡,誰是老大?好像是我甘延壽吧。既然我是老大,這小子怎麼敢罵我是小子?

甘延壽被罵了,但他也沒轍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既然都被陳湯拉下水了,那就陪他一起玩命吧。這一舉,只許勝,不許敗。出發!!

非常之時,以非常之力,行非常之事,此謂非常之人。此種人士,我們稱之為俊傑。勿庸置疑,陳湯是俊傑中的猛人。

陳湯挾制甘延壽,集結西域各國部隊,組成聯軍,總共有四萬餘人。不過,大軍出發之前,陳湯給留自己了一條後路。

此後路就是,上奏,請求出兵。於是就在奏書裡喊出那句震蕩古今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接著,聯軍分成六個縱隊,分成兩條路進發。陳湯率領三個縱隊,走南道,越過蔥嶺,穿過大宛國;甘延壽統率另外三個縱隊,走北道,橫穿烏孫王國,進入康居國邊境。

從地圖上看,陳湯走的是彎路,他必須沿著塔無拉瑪幹沙漠繞過去。路是遠了點,但事實證明,陳湯的路是沒白走的。

當時時,甘延壽從西域總督府出發,很不走運,他半路上就出事了。情況是這樣的:康居國的副王率領數千騎兵,攻擊烏孫國其他地方,正凱旋歸來。返城路上,看到一路人馬浩浩蕩蕩地在前方開進。康居偵察兵告訴副王,前面趕路的,不是咱的人,是漢軍。這個消息,仿佛是蒼天眷顧,讓副王一下子樂開了。

於是,康軍副王從背後向甘延壽發起了攻擊。之前,陳湯和甘延壽之所以分兩路走,其實是有意圖的。陳湯繞遠路,其任務是打前鋒,企圖殺匈奴個措手不及。甘延壽抄近路,其任務就是運送糧食,管好後勤。他們倆約好了,於單于城下集合,不見不散。

陳湯輕騎趕路,即將達到目的地的時候,突然傳來壞消息。說西域總督甘延壽,在半路上被襲擊了,損失慘重,糧食都被康居副王搶了大半。打前還是顧後?

當然還是救兄弟要緊。陳湯回軍,去追副王算帳。其實根本就不用追,因為逼王也是要趕回城的,不過是打個順路戰,正朝陳湯迎面撲來。陳湯一見康居副王,倆人就幹上了。康居國副王打了幾個回合,突然發現,他遇上對手了。

打著打著,又突然發現,康軍被漢軍殺得鬼哭狼嚎,不見爹娘。再打下去,就是死路一條了。於是乎,他腳底抹油,溜了。漢軍大獲全勝,打了一個漂亮的仗,震攝了西域諸國。

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到底震攝了誰?
    不賣關子,最初高喊這口號的人,叫陳湯。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出現在陳湯平西域叛亂之時,向中央呈現奏書, 要求批准出戰時寫下的。 翻譯過來就是:公開侵犯強大漢朝的人,即將路遠也要誅殺。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眾所周知,是張騫發現了西域,但是西域臣服漢朝,始於鄭吉。
  •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歷史上的名人留下的名言多多,如果要列舉的話,那是怎麼也列舉不完的,但在我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史上最令華夏子孫盪氣迴腸的口號?
    當日,陳湯與甘延壽指揮漢胡聯軍,直撲匈奴郅支單于盤踞的康居國(約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今哈薩克斯坦一帶)。同時,他們上表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詳細陳述出兵理由。這一去,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令中華民族盪氣迴腸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出處
    電影《戰狼2》中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臺詞,引起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共鳴,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這句話也成為了這部電影中最經典的臺詞。這句話出自班固的《後漢書》中的陳湯列傳,原句是這樣的:「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陳湯在給漢元帝上書說明關於矯詔討伐北匈奴郅支單于時說的,大致的意思是:應該把在這次戰爭中砍下的敵人首級懸掛在蠻夷的居住地,讓這些人知道,凡是膽敢冒犯我大漢王朝的任何組織或者是個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我們也一定要你付出慘痛的代價。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誰說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吳京導演的電影《戰狼》裡面,有這樣一句臺詞,叫「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而這句話的原版,就出自陳湯。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一句兩千多年前的豪言壯語,至今聽起來仍然是令人熱血沸騰!不過許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在這句話的背後,乃是一次滅九族的冒險!
  • 最早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人是誰?
    這些年,有一句很能讓人感到壯懷激烈的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經常會被人說起。那這句話最早是誰說的?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前面還有一句,更加霸氣
    關於漢朝的強盛,有一句話可能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之中,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這句話可不是口頭喊喊的吹牛,不是在誅殺前說的,而是在誅殺完之後說的。其實,在這句話之前,還有一句——「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這是什麼意思呢?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氣吞萬裡如虎的陳湯,如何重振大漢雄威?
    對於這一情況,西漢也不想主動挑事,因為漢武帝時期那個名將如雲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真要當面鑼對面鼓的打起來,誰能取勝還真說不準。於是漢宣帝派出了以谷吉為代表的西漢使節團,禮貌地將郅支單于送回國內。誰知不幸的事情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郅支單于在接待漢朝使者的時候想起了漢朝曾經幫助他的弟弟呼韓邪單于,於是一怒之下就將漢朝使臣團全部扣押並且殺掉了。
  • 雙面陳湯——「雖遠必誅」,「貪汙流放」皆是卿「鹹聊原創」
    其中還有一位,他的名字不一定很多人知道,他的一句豪言壯語卻流傳千古,至今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出這句豪氣幹雲、千古名言的,就是陳湯。出身貧寒,心不安分西漢,是尚武的年代,由於匈奴邊患,多年徵戰,很多心有壯志的男兒都以投身軍旅,報國殺敵,建立軍功為畢生追求和榮耀。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霸氣的話出自哪位將軍之口?
    漢朝是我國歷史上出名將的時代,衛青、霍去病、李廣、周亞夫等都是漢朝時期的一代戰將,提起這些名將,總會讓人感到熱血沸騰,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戰將也是大漢時期的一員名將,大家也許對他感到不熟悉,但提起」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曠世名言,相信沒有人不知道,而說這句話的正是這位將軍,他叫陳湯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種翻譯方式,你一定想不到!
    而匈奴的呼韓邪單于怎麼怎麼了……(此處省略三千字)「,發出了「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呼喊。至此,「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名流千古,也演變成了今天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隨著2017年的一個《戰狼2》,「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流傳全世界,並有了深遠的影響力,那麼這句話怎麼翻譯呢?
  • 如何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看見英國BBC的翻譯,我笑了
    2017年,《戰狼2》火遍全球,其中"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再次在群眾之中散播開來。雖說這句話眾所周知,但以這樣的方式傳於海外,還是獨有一番風味的。儘管大家都曉得這句話起源於西漢,但究根結底,還是挺模稜的,故此,咱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來源吧!公元前35年,經歷了文景之治及武帝揚鞭塞外之後,世間算是一片祥和,這時候距離"昭君出塞"還有一個年頭,同時距離漢元帝逝去還有兩個年頭。過了百多年的太平日子,這一年終究出現了問題。
  • 吳京《戰狼2》票房破20億 BBC這樣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BBC 在文中這樣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
  • 陳湯 他才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首創
    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陳湯就因為這件事被人檢舉為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於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同時將陳湯拘捕下獄。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為郎官。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用其戎馬讓漢皇室不再受匈奴侵擾
    漢武帝在文化與開拓疆土都有極大的成就,其中最讓人矚目的就是漢武帝打垮了匈奴,平息了匈奴這一心腹大患。漢朝的匈奴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漢太祖劉邦曾經領軍40萬,討伐匈奴,最後卻鎩羽而歸,還險些在喪命白登。在此之後,漢朝就開始通過和親的方式來穩定匈奴。
  • 兩千年前漢將陳湯,就曾招降羅馬軍隊,明犯強漢者的傳奇事跡
    但有一句卻不論歲月流逝,朝代更迭,對於漢族來說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的這句豪言流傳已久,也將亙古永存。漢武帝之後數十年,漢朝不斷進攻匈奴,匈奴連年戰敗,發生內訌,逐漸分為了南匈奴與北匈奴兩股勢力,南匈奴臣服了漢朝,而北匈奴被漢朝打的舉族西遷。北匈奴舉族西遷到中亞後認為漢朝已經無力徵伐了,就殺死了漢朝使者。
  • 中國歷史上最振奮人心的四句口號,這句口號最為霸氣,無可爭議!
    口號一直是我國的獨創,我國在各個時期都有過很多有特點的口號,中國歷史上有過許許多多霸氣無比的口號,包括很多開國皇帝和末代皇帝也說過很多經典語錄,而流傳最廣的莫過於下面四句口號,小編將為大家一一介紹: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後來被演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而且流傳非常廣
  • 陳湯:憑本事吃飯,為啥不香 | 宅叔扯資治通鑑114
    陳湯在報捷信中建議:把郅支單于的頭掛到長安的使館區,讓全世界都知道: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宜縣頭槀gǎo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中國歷史上,把強大的外族領導人幹掉的,陳湯是獨一份兒。更難的是,一沒向組織要人要錢,二沒和組織談條件要待遇,直接就把活兒幹了。幹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