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陳湯——「雖遠必誅」,「貪汙流放」皆是卿「鹹聊原創」

2020-12-25 鹹聊人文史

西漢時期,名將雲集。襲龍城,收河朔的衛青;逐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射石搏虎,驍勇善戰的為飛將軍李廣。

其中還有一位,他的名字不一定很多人知道,他的一句豪言壯語卻流傳千古,至今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出這句豪氣幹雲、千古名言的,就是陳湯。

出身貧寒,心不安分

西漢,是尚武的年代,由於匈奴邊患,多年徵戰,很多心有壯志的男兒都以投身軍旅,報國殺敵,建立軍功為畢生追求和榮耀。

陳湯也不例外,儘管年輕時家境極其貧寒,但想出人頭地,建功立業的「野心」,卻從來沒改變過。並為了這個目標,不擇手段。在第一次被人賞識,推薦做官後,這個「不擇手段「的性格就暴露出來。

陳湯剛剛被人推舉做官,尚未正式到任,他的父親忽然病逝,這下可急壞了陳湯。在那個極重孝道的時代,父母過世,是極為重大的事。普通人要居喪三年,其間不準歌舞娛樂,婚慶嫁娶。當官的公門之人,要馬上放下政務,回籍丁憂,這其間基本等於暫離官場。除非皇上下旨「奪情」,以皇帝命令的口氣表示,朕知道你很孝順,也能體會你的喪父(母)之痛,但國家、朝廷離不開你,需要你繼續堅守在崗位上,云云。只有這樣才可能不去服喪,繼續留在官場,耕耘仕途。但能享受皇帝「奪情」待遇的人少之又少,像陳湯這種小人物更加不可能。

陳湯混跡長安,好不容易某了個官位,還沒有任何表現,打下任何根基,就一下要離開這麼長時間,何時能再被起用,就只有天知道了。他心有不甘,就隱瞞父親去世的事實,企圖逃避奔喪。後來,還是被告發敗露,不僅自己身陷囹圄,還連累了那位舉薦自己的官員受罰。

胸膛有顆不安分的心,註定陳湯永遠不會甘於寂寞。出獄後,陳湯又四處經營,終於又謀了個「郎官」的閒職。所謂郎官,不過是皇帝的近侍,基本沒什么正事,也沒有確定的員額,有時候皇帝可以有上千名郎官。陳湯當然不滿足於這種看不到出頭天的虛耗人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湯終於抓到了一個機會,跟隨校尉甘延壽出使西域,出任甘延壽副手。陳湯隱隱感覺到,離自己表演的舞臺越來越近了。後來的事實證明,陳湯的感覺是對的。

平生一戰,一表千秋

當時的匈奴,經過早先強悍手腕的漢武大帝歷次橫掃後,早已元氣大傷,嚴重分化,在「五單于互攻」後,只剩下南匈奴和北匈奴互相對峙,南北匈奴也都表示臣服漢朝,甚至都派出質子表示忠心。

此後,漢朝大玩「平衡」的政治手腕,支持實力較弱的南匈奴王呼韓邪單于。從而惹得北匈奴王郅支單于十分不滿,大罵漢朝偏心,終於有一次忍無可忍,殺了漢朝來使,並轉移到西域康居國,發展壯大,還屢次攻掠漢朝屬國烏孫及大宛等。

當時的漢朝經歷過武帝時期的多次徵伐,國庫空虛,急需休養生息。面對北匈奴的不斷挑釁,也是一籌莫展,不知道該戰還是該忍。

朝廷能忍,陳湯卻不能忍了,他認為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值得博一把。「膽大妄為」的本性再次顯露。他認為,如果徵調西域各屬國兵力,加上在此屯田的漢家士兵,出兵北匈奴,教訓郅支單于,還是很有勝算的。如此冒險的想法,他的上司甘延壽不敢擅作主張,要奏請朝廷。但朝廷遲遲沒有回音,陳湯不耐煩了,趁甘延壽患病臥床的機會,擅自假傳聖旨,召集四萬大軍,出兵北匈奴。

陳湯不是只有膽子大,也有真本事。率領大軍兵分六路,殺了北匈奴一個措手不及,不僅大敗北匈奴,郅支單于的首級也被砍下來,送往長安。一起送往長安的,還有陳湯那道著名奏表: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場實打實的勝利勝過千萬口舌之爭,再加上陳湯這道盪氣迴腸,曝氣側漏的奏摺。當時的漢元帝不僅沒有追究陳湯「矯詔」的罪過,還加封關內侯,賜黃金百金,食邑三百戶。

有才貪財,瑜不掩瑕

這場戰役,是陳湯一生唯一的一場戰役,讓陳湯達到了人生巔峰。在實現出人投地賣埋、建功立業夙願的同時,也給他後面的禍患埋下了種子。

陳湯是有才,但也「貪財」,也許和他早年貧苦的出身有關係,「窮怕了」。擊敗北匈奴後,他貪汙了不少戰利品,當時即被人檢舉。但當時的元帝念其有功,未於被追究,只賞不罰。漢成帝即位後,此事又被人舊事重提,終於被成帝免去官職。此後,雖有短暫復出,但又在其參與的國家「移民內遷,營建昌陵邑」大型項目中,弄虛作假,貪汙腐敗,最終再次下獄,後被流放敦煌,一蹶不振,直至去世。

一闕奏表,兩面陳湯。未為國死,卻因財「亡」。功過毀譽,盡在千秋評說。

閒聊原創,更多內容,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之歷史上的名人留下的名言多多,如果要列舉的話,那是怎麼也列舉不完的,但在我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
  •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這響亮的徵戰口號,到底震攝了誰?
    不賣關子,最初高喊這口號的人,叫陳湯。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現在陳湯平西域叛亂之時,向中央呈現奏書, 要求批准出戰時寫下的。翻譯過來就是:公開侵犯強大漢朝的人,即將路遠也要誅殺。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眾所周知,是張騫發現了西域,但是西域臣服漢朝,始於鄭吉。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誰說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西漢名將,陳湯!吳京導演的電影《戰狼》裡面,有這樣一句臺詞,叫「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而這句話的原版,就出自陳湯。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一句兩千多年前的豪言壯語,至今聽起來仍然是令人熱血沸騰!不過許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在這句話的背後,乃是一次滅九族的冒險!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出處
    電影《戰狼2》中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臺詞,引起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共鳴,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這句話也成為了這部電影中最經典的臺詞。這句話出自班固的《後漢書》中的陳湯列傳,原句是這樣的:「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陳湯在給漢元帝上書說明關於矯詔討伐北匈奴郅支單于時說的,大致的意思是:應該把在這次戰爭中砍下的敵人首級懸掛在蠻夷的居住地,讓這些人知道,凡是膽敢冒犯我大漢王朝的任何組織或者是個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我們也一定要你付出慘痛的代價。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到底震攝了誰?
    不賣關子,最初高喊這口號的人,叫陳湯。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出現在陳湯平西域叛亂之時,向中央呈現奏書, 要求批准出戰時寫下的。 翻譯過來就是:公開侵犯強大漢朝的人,即將路遠也要誅殺。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眾所周知,是張騫發現了西域,但是西域臣服漢朝,始於鄭吉。
  • 陳湯 他才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首創
    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陳湯就因為這件事被人檢舉為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於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同時將陳湯拘捕下獄。後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於被任為郎官。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史上最令華夏子孫盪氣迴腸的口號?
    當日,陳湯與甘延壽指揮漢胡聯軍,直撲匈奴郅支單于盤踞的康居國(約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今哈薩克斯坦一帶)。同時,他們上表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詳細陳述出兵理由。這一去,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令中華民族盪氣迴腸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氣吞萬裡如虎的陳湯,如何重振大漢雄威?
    出獄之後的陳湯自然覺得自己沒臉在長安城混下去了,於是向漢宣帝請求去西域發光發熱,於是他就跟著甘延壽一起踏上了漫漫長路。雖然據史書記載,陳湯平時的小毛病不少,但是說起行軍打仗那可以說是一等一的人才。到達西域之後,甘延壽問他有什麼對付北匈奴的法子,陳湯就回答說:「現在北匈奴的惡行已經遠近聞名,只要我們調集在西域附近屯田的士兵,再加上沿途少數民族的軍隊支持,我們就能一舉蕩平匈奴單于城,立下千古威名。」甘延壽聽了陳湯的建議之後感到非常高興,但是卻堅持先要向朝廷請示才能動兵。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前面還有一句,更加霸氣
    關於漢朝的強盛,有一句話可能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之中,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這句話可不是口頭喊喊的吹牛,不是在誅殺前說的,而是在誅殺完之後說的。其實,在這句話之前,還有一句——「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這是什麼意思呢?
  • 最早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人是誰?
    這些年,有一句很能讓人感到壯懷激烈的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經常會被人說起。那這句話最早是誰說的?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種翻譯方式,你一定想不到!
    於是名將陳湯上疏說到:「臣聽說天下的大義,應該是混天地為一的大一統。昔日有唐虞、帝堯的治世時期,當今有我強漢。而匈奴的呼韓邪單于怎麼怎麼了……(此處省略三千字)「,發出了「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呼喊。
  • 認清真相,保持敬畏:雖遠必誅背後,普通士卒的種種艱辛
    我們不妨回到郅支城之戰的歷史現場,體驗一下雖遠必誅背後,普通人的艱辛歷程。隨著郅支單于在漢朝的打擊下被迫西遷,他帶領的三千部眾最終在中亞的康居落腳,並在這裡大修城堡,以此塔拉斯一帶為中心四處徵討,對待盟友和敵人都很殘暴,大有在西域恢復元氣的架勢。
  • 如何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看見英國BBC的翻譯,我笑了
    2017年,《戰狼2》火遍全球,其中"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再次在群眾之中散播開來。雖說這句話眾所周知,但以這樣的方式傳於海外,還是獨有一番風味的。在群臣激憤之際,名將陳湯說道:"臣聽說天下的大義,應該是混天地為一的大一統。昔日有唐虞、帝堯的治世時期,當今有我強漢。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已稱臣,作為漢朝北部屏籓,唯有郅支單于還在從事叛逆活動,還沒有伏罪……"從而發出"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吶喊!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霸氣的話出自哪位將軍之口?
    漢朝是我國歷史上出名將的時代,衛青、霍去病、李廣、周亞夫等都是漢朝時期的一代戰將,提起這些名將,總會讓人感到熱血沸騰,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戰將也是大漢時期的一員名將,大家也許對他感到不熟悉,但提起」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曠世名言,相信沒有人不知道,而說這句話的正是這位將軍,他叫陳湯
  • 吳京《戰狼2》票房破20億 BBC這樣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BBC 在文中這樣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
  • 陳湯:憑本事吃飯,為啥不香 | 宅叔扯資治通鑑114
    但陳湯的金句你絕對不陌生:陳湯的功勞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空前絕後。因為,他把匈奴單于殺了。漢宣帝時期,匈奴搞分裂,南匈奴的呼韓邪(yé)單于投降,北匈奴的郅支單于逃亡中亞(詳見《漢宣帝:打敗匈奴帝國主義指南》)。天高皇帝遠,所以,時間長了,郅支單于又滿血復活了,在西域興風作浪,直接威脅到漢朝的國防安全。
  • 漢朝最霸氣的4句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中國人都知道一句非常霸氣的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最早的原型也是漢朝時期陳湯的「宜懸頭槁街蠻夷邸,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當時陳湯率領的軍隊追擊匈奴到中亞的帕米爾高原,並砍下單于頭;在捷報中陳湯說了這句極為振奮人心的話。
  • 兩千年前漢將陳湯,就曾招降羅馬軍隊,明犯強漢者的傳奇事跡
    但有一句卻不論歲月流逝,朝代更迭,對於漢族來說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的這句豪言流傳已久,也將亙古永存。漢武帝之後數十年,漢朝不斷進攻匈奴,匈奴連年戰敗,發生內訌,逐漸分為了南匈奴與北匈奴兩股勢力,南匈奴臣服了漢朝,而北匈奴被漢朝打的舉族西遷。北匈奴舉族西遷到中亞後認為漢朝已經無力徵伐了,就殺死了漢朝使者。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元帝建昭三年,北匈奴郅支單于被陳湯斬殺 ,並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自此漢匈戰爭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