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趴睡窒息:想做一個好母親,能讓人變得多麼瘋狂

2020-08-27 給媽媽的心理學

作者:八段錦,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4月16日,一位媽媽向付費睡眠引導群求助,她之前在這家機構學習訓練嬰兒「趴睡」,但是孩子一直哭,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她上傳了監控視頻,3個月大的嬰兒在那兒撕心裂肺地哭,看得出她還在努力蠕動著,但是根本翻不動。

群友說,引導老師說不是大哭就不幹預。2小時後,這位媽媽在群裡說孩子嘴唇發紫,已經窒息。

孩子就這樣沒了。

網上隨便查一查,就能發現大量「趴睡」和嬰兒猝死相關的信息,這位媽媽卻輕信打著「中美雙博士」的育兒博主,宣傳在美國幾十年前就不被提倡的做法;

從發現問題到孩子死亡中間有兩個小時,孩子哭成那樣,甚至都流血了,她有時間上傳視頻、向不靠譜的「專家」求助,卻沒有想到抱起自己的孩子看一看……

罵這個媽媽很容易,但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媽媽們這麼熱衷於「科學育兒」?

哺乳動物生來就會做媽媽,本能可以幫助它們讓孩子遠離真正的危險,識別出孩子遇到危險時發出求助的聲音,並在第一時間拯救孩子,這是生命得以延續的根本能力。

究竟是什麼讓一個文明社會的母親,還不如一個低等哺乳動物?

八段錦今天不想再指責一個剛失去女兒的母親,我更想說的是,想做一個「好母親」的壓力,絕對可以讓人變得愚蠢而瘋狂。

01 做母親,首先是一種巨大的創傷

除了心理學家,沒有人會對你說,生孩子是母親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創傷

我在看到小男人的那一刻就忍不住哭了,醫生等了一會兒,實在受不了了才制止住我,說你要再這樣,就縫不好了。他問我是激動的嗎?

我感覺不完全是,但當時也說不清到底是什麼。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那可能也是一種創傷後的反應。

這個我小心翼翼帶了9個月的「貨」,為他吐了好幾個月、剪掉多年長發導致經常做噩夢、產前一個月因為胎動變少和提醒我有「死嬰」這回事的某女絕交……

小男人就這樣閉著眼、大哭著橫空出世了,以這種方式提醒我,我真的是個媽媽了。

如釋重負,又悵然若失。

他和我,都要面對突然的分離、進入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世界,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這次相遇充滿了喜悅,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憂慮,伴隨著身體的疼痛、情緒和荷爾蒙的爆發。

根據中國精神科醫師協會2017年的統計,有50%~70%的女性都會在生育後出現抑鬱傾向,最終發展成產後抑鬱症的機率約在10%~15%。

每10個產婦裡就會有1個會遭遇產後抑鬱症。你看到的虐待、疏離、冷漠,也可能是因為媽媽已經出現了問題。

產後抑鬱的女性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她們通常和父母的關係有問題,或者是童年有些問題,她們自己可能也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顧。

也許,她們根本就想迴避自己當孩子時的感覺,因為那並不總是美好的。

成為媽媽,可能會讓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恐懼、自卑、悲傷和不安全感重新浮現出來,摧毀新媽媽對撫養孩子的信心。

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女孩,當媽媽就是個巨大的「坑」。所以,她們會寄希望於外界的幫助、專家的引導,拒絕相信自己的本能

從醫院帶小男人回家的那個晚上,我像是經歷世界末日一樣,死盯著終於在嬰兒床裡睡著的小男人發呆。

沒有人告訴你,每一件別的媽媽做來最簡單的事,輪到你自己身上,完全是兩碼事。

有的媽媽會為孩子每一件小事都特別擔心,引發「廣泛性焦慮」

還有一些媽媽和訓練趴睡的媽媽正相反,因為聽說嬰兒會在睡覺中被壓住停止呼吸,每個晚上都要查看嬰兒好幾十次,形成「對嬰兒猝死綜合症的恐懼」

我書架上擺著厚厚的《斯波克育兒經》,一本美國兒科醫生寫的書,但根本看不太懂、用起來也不那麼順手好嗎?!

這時候要是有個循循善誘、看起來非常自信的「專家」告訴我「趴睡」最好的話……

現在你知道了,為什麼我會在小男人一歲多時去學心理學。不過去了才知道,心理學一樣會坑人的。

02 父母要理性,愛不是必須的?

關於育兒,一度最流行的理論是,父母不需要提供愛連孩子生病,父母都不被允許陪護,只能在醫院門口把孩子交給護士。

整個社會都對父母對孩子的愛嚴防死守,生怕母親的「溺愛」會讓孩子過於黏人,長大以後沒有社會競爭力。

培養孩子的「獨立」,成為壓倒一切的需要。大多數人都相信,沒有情感的理性,才是最合適的教養方式

數十年後,一位華人女子用類似的方法把女兒們都送入哈佛耶魯,引起了崇尚自由的現代美國社會的震驚,但這套東西根本就是從他們那裡來的。

1928年,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他提倡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哭聲免疫法」就是訓練小嬰兒自己睡覺。哭的時候就讓他哭個夠好了,什麼時候他能明白哭也沒人理,就不會哭了,也會自己睡覺了。

因為「穩準狠」的效果,他給眾多為孩子難以管教而煩惱的父母帶來了「福音」,改變了美國整整一代甚至數代兒童的教養方式,直到現在還有深遠的影響。

但是,華生提倡的教養方式,和把孩子放在孤兒院裡有什麼區別呢?

《簡.愛》中提到過,能從孤兒院存活下來的孩子,都被訓練出相當強的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但早在1760年,一位西班牙主教就說,保育院的兒童不愁吃穿,卻常常死於哀傷過度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李維把孤兒院孩子的狀況,稱為「成長遲滯」沒有充滿愛意的身體接觸和情感交流,再怎麼訓練,孩子也不可能長成一個健全的成人。

長期的絕望和憤怒,甚至能讓好不容易活下來的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也徹底崩塌,華生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大兒子不願意繼承華生的衣缽,轉而學習精神分析心理學。但是,童年的痛苦太深,學習心理學也沒能挽救他。

他多次自殺並最終在三十多歲時,親手毀掉了父親「塑造」的生命。

不要笑話一個聽信「邪教育兒法」的媽媽,從人類的發展來看,你現在深信不疑的「先進理論」甚至「心理大師」,過些年再看也可能變成可笑的「邪教」。

03 父母的最大價值,是培養孩子的「健康自戀」

二戰之後,心理學家鮑爾比針對歐洲地區無家可歸的孤兒進行研究,證實了兩個結論:

情感的饑渴確實存在;

愛的撫觸和生理上的滋養同等重要。

鮑爾比的理論徹底顛覆了當時流行的傳統觀念和華生備受推崇的育兒理念,在當時很不受歡迎,他甚至被逐出了「英國精神分析協會」。

儘管如此,鮑爾比卻堅信,應該從情感依戀的角度去理解愛。他反對為了追求「獨立」就徹底否定必要的依賴。

他認為依戀就是「有效的依賴」:如果能學會尋求他人情感的支持,人的一生都會充滿能量。

鮑爾比的理論,後來被哈洛著名的猴子實驗證實。即便是猴子,沒有依戀,也會出現某種「精神問題」。

《童年之謎》的作者羅尼.索蘭認為,父母最根本的價值,是培養孩子的「健康自戀」。

健康自戀,就是既能欣賞自己,又不會只在乎自己。自戀是我們保證安全感和在受到外界傷害後,還能維持完整人格而不會發展成精神病的必要條件。

愛和獨立,根本不是對立的,反而是互相促進的。而培養健康自戀的兩個過程,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第一個過程是,在孩子小的時候(0-3歲,特別是0-6個月很重要)充分回應他的需要,建立安全依戀。

嬰幼兒缺乏獨立的能力,他們只能藉助於照顧者(一般是父母),來實現必要的功能;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也要藉助於父母。

如果被關注和愛,孩子會感到「我很完美」;如果不被愛,她們會認為「我很糟糕」。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格障礙的形成通常發生在3歲之前,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回應和關注,自戀被徹底摧毀了,就會導致人格出現問題。

我曾經在一堂心理課結束時去問老師,我總是忍不住想去擁抱和親吻孩子,但他是個男孩,會不會太多了不好?

老師盯著我慢悠悠地問了一個問題,我這輩子也忘不了。

他說,「多少算多呢?」

根本不懂什麼是「多」的母親,卻總是在擔心愛太多了。

而第二個培養健康自戀的過程,是在孩子慢慢長大,已經和父母建立了穩定的依戀時,「訓練」獨立的時機這才是真的來了。

父母可以允許孩子獨自去承受某些來自於外部世界的挫折,而不是事無巨細及時提供幫助。

有健康自戀的孩子,既能依戀父母,也能放心大膽離開父母,承受挑戰和打擊。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父母,遇到困難可以求助;孩子要想長大,就要在自戀不斷受挫和修復中,拋棄「玻璃心」,培養出更強大而健康的自戀。

04 唯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育兒真理,是愛和依戀

前段時間,遼寧省葫蘆島市有一對母女跳海輕生。

民警趕到現場,看到一個年輕的母親,正拉著10歲的女兒往海裡走,怎麼勸說都阻止不了。最後是4個民警一起出手,才把這對母女拉回到了岸邊。

原因說來你都不敢相信,因為女兒不好好上網課,還總和媽媽吵架,這位媽媽一氣之下,就把女兒帶到海邊,用跳海來嚇唬她。

如果這只是個別現象,應該責怪的是那一兩個人,如果很多人都瘋了呢?

用瘋狂的方式訓練孩子,也許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完全喪失了天然的指引,想做個好媽媽就變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這並不僅僅是某個母親的錯。

現代母親們,被越來越多的壓力折磨得無所適從,她們需要更多的支持、關愛和理解,就像她們的孩子一樣。

比起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社會觀念帶來的影響以及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才是更可怕的。(詳見「」)

但是,媽媽們也不必太過焦慮,要相信你自帶的力量。

沒有人敢說自己的育兒理論就是對的,唯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只有人類最樸素的愛和依戀

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抓捕一個窮兇極惡的罪犯的故事,一大堆警察來抓人,罪犯正要開槍反抗的時候,他的母親進來了。

這個罪犯看到母親就放下了槍,乖乖和警察走了。事後犯人對那些警察說,「要不是我媽,你們全都死了。」

從無數個人格障礙者、精神疾病患和最兇殘的罪犯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可以犯任何錯誤,但只有摧毀孩子的依戀,很難再有機會彌補。

愛與被愛、感到幸福的能力,都是健康自戀的結果。母親傾盡全力的養育,就是讓孩子能夠順利離開你的時候,還會因為想著你而充滿力量。

一個孩子只要童年時得到過父母的愛,一個母親(父親)只要讓你的孩子感到你愛他,人生就會有希望。

.END.

參考資料:

羅尼.索蘭《童年之謎》

蘇.詹森《依戀與親密關係》

查看更多:

相關焦點

  • 嬰兒趴睡窒息死亡,這屆年輕人不配當父母
    近日,一段三個月大的嬰兒疑似被親媽付費學到的睡眠引導技術悶死的聊天記錄截圖在網上廣為流傳,引發網絡熱議。根據網友爆料,一個新手媽媽加入了一個睡眠引導付費群,這個群主要是訓練嬰兒與母親分開、獨立睡覺能力。
  • 3個月嬰兒趴睡窒息死亡的背後:心大的母親和不負責任的公司
    「一條如此年幼的生命逝去,想必是母親一生的悲痛;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4月20日的時候,有一則曝光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名網友diss的是一個所謂的嬰兒趴睡付費群。簡而言之就是訓練嬰兒獨立睡覺的,因為嬰兒才是主角,所以孩子的媽媽只能和幾個月大的嬰兒分房睡,當然這是這個課程裡邊當中很重要的一課。但是一個年幼的孩子,母親的內部就是他感受最溫暖的地方,幾個月大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的呵護,但是卻被無情地隔開。
  • 疼心,三個月嬰兒訓練「趴睡」窒息死亡,寶寶多大可以趴睡
    近日,一位新手媽媽因為參加育兒培訓課程,釀成慘劇,寶寶訓練趴睡過程中,孩子不幸窒息而亡,訓練過程反成了「死亡直播」...一名嬰兒被訓練趴睡結果窒息而亡。事故中的媽媽把三個月大的嬰兒趴睡後,就自己在外面用手機觀看寶寶,寶寶的腳伸進了小床的隔欄,口鼻被毛巾遮住,又不能自主翻身。最讓人著急的,寶寶哭鬧了那麼久,媽媽始終沒有想到去幫寶寶一把,如果媽媽能及時幫寶寶一把也不至於慘劇的發生了。
  • 寶媽訓練三個月嬰兒趴睡,結果寶寶窒息而亡!嬰兒到底能否趴睡?
    這兩天一個寶媽的遭遇讓人又同情又氣憤。這個寶媽花錢進入了一個育兒群,是一個訓練嬰兒趴睡的微信群,群裡有某個育兒機構的「育兒老師」,還有眾多想要訓練寶寶趴著睡的寶媽。而且隨便動動腦子想一下也知道,寶寶趴在床上,又抬不起頭,呼吸困難,肯定有窒息的風險,這種情況還管它什麼趴睡訓練有什麼好處,寶寶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可這個寶媽自己明明很擔心了,卻還是相信群裡的什麼「解鎖趴睡」的說法,看著寶寶掙扎了近兩個小時也沒去管,可以想像孩子在掙扎時有多麼崩潰。也有很多人說寶媽已經失去了女兒,心裡夠難受了,就不要再讓寶媽受二次傷害了。
  • 嬰兒趴睡窒息而亡!趴睡究竟有沒有必要
    最近,從少女被性侵,到土方埋童,再到嬰兒趴睡練習窒息死亡,這個世界對孩子,總是沒有那麼友好。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很多父母對這辛苦得來的寶貝費盡了心思,趴睡練習也是近幾年的潮流。趴睡有必要嗎?趴睡,也就意味著孩子要長久不動地趴著,最大的隱患就是窒息,孩子一睡幾個小時,家長能一直守候嗎?不現實。趴睡沒有必要,但俯臥可以。這裡說的俯臥,就是嬰幼兒每天拿出一定時間進行俯臥練習,不能睡覺。
  • 3月齡嬰兒趴睡哭鬧身亡,醫生:趴睡增加窒息風險,不用訓練
    對於新聞中孩子到底要不要趴睡?趴睡需要注意什麼?記者專門諮詢了北京某三甲醫院兒科醫生。孩子能趴著睡嗎?有哪些壞處?嬰兒趴著睡是有風險的,很可能增加窒息風險,不管是食道嘔吐物、哭鬧時的分泌物或者不太合適的枕頭,都有可能在寶寶趴睡的時候出現氣道梗阻甚至窒息。
  •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導致3個月嬰兒窒息身亡,到底該怪誰?
    前兩天,一個無知的媽媽被刷屏了。一位媽媽為了早日培養孩子獨立入睡的習慣和能力,買了一個育兒大V的嬰兒睡眠付費課,按照機構的要求,嘗試讓三個月的嬰兒獨自趴著入睡,傳說這樣可以「解鎖趴睡」技能。一開始,孩子是側著睡的,但後來,不知怎的孩子自己把身體翻了過去,可能因為不舒服,孩子大聲哭了起來。
  • 嬰兒趴睡窒息身亡 專家談嬰兒睡覺正確姿勢有哪些?
    當日,前述付費睡眠引導群的創辦機構「芝士小餛飩育兒經」在其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孩子直接死因並非趴睡,事件的當事人系該團隊已終止諮詢服務的顧客,孩子具體死因不便透露。4月22日下午,澎湃新聞從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獲悉,近日,「芝士小餛飩育兒經」團隊回應「嬰兒趴睡窒息」事件引發網絡輿論。
  • 三個月嬰兒訓練趴睡窒息身亡,媽媽卻在群裡全程「死亡直播」……
    近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4月16日下午,一名新手媽媽在「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想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群友答「不是大哭就沒事」,然而約兩小時後,這位媽媽在群內表示孩子嘴唇發紫,最終孩子不幸身亡。
  • 三個月嬰兒訓練趴睡窒息身亡,媽媽卻在群裡全程「死亡...
    來源:綜合自北京晚報、@封面新聞、19樓、中國婦幼健康、、健康時報、網友評論等近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4月16日下午,一名新手媽媽在「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想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
  • 3個月大嬰兒趴睡窒息,關於育兒也許你之前做的都是錯的
    近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的新聞,在育兒圈引發轟動:3月份,這位寶媽曾購買過一家叫「芝士小餛飩」的付費課程並加入睡眠訓練群。而距離她發現孩子沒聲,已經過去了1個小時……最終寶寶窒息身亡……試想:1.媽媽說「好怕她悶到「的時候,偷偷過去看了一下或者讓家人進去看一下真的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3個月的孩子視力還是模糊的,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家人進去幫忙看既能避免孩子識別出媽媽氣味又能確保安全
  • 媽媽加入嬰兒趴睡訓練群,導致3個月嬰兒窒息身亡,到底該怪誰
    V的嬰兒睡眠付費課,按照機構的要求,嘗試讓三個月的嬰兒獨自趴著入睡,傳說這樣可以「解鎖趴睡」技能。 十月懷胎的小嬰兒,就因為媽媽愚蠢的「趴睡訓練」,孩子就這麼沒了,我想問,這位媽媽,你後悔嗎?但3個月大的嬰兒頸部肌肉還沒發育好,比較柔軟,他們有的才剛剛學會抬頭,基本還不會翻身,趴著睡會影響孩子呼吸,容易造成窒息,當孩子趴睡時,家長要時刻在旁邊看護,以免發生意外。 寶寶趴著睡最起碼要等到寶寶6個月以後,6個月前的嬰兒對身體控制的能力比較弱,手部力量不足,趴著睡的話,如果孩子口鼻被遮擋,他沒有力量把遮擋物拿走,容易造成寶寶窒息。對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來說,仰睡是最安全的姿勢。
  • 趴睡可能窒息?雖好處多但不適合小嬰兒
    近期「嬰兒趴睡窒息」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一家長聽信所謂「育兒機構」的建議,對3個月大的嬰兒進行「趴睡訓練」導致悲劇,新聞報導經常出現嬰兒因疑似趴睡而導致猝死的意外事故。趴睡安全嗎?雖然孩子死亡原因目前沒有官方報導,但我們提醒家長,趴睡這一姿勢對於特別小的嬰兒來說,不提倡,孩子完全仰賴大人,要排除各種安全隱患,以防孩子受傷。6個月內的嬰兒最好不趴睡趴睡的孩子智力發育較快,但躺睡的也能夠慢慢趕上趴睡的。
  • 訓練嬰兒「趴睡」窒息死亡?別著了「育兒營銷黑手」的道
    嬰兒被訓練趴睡時死亡 其母親曾付費學自主入睡引導 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近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死亡」的消息引發關注。有群友卻回復稱「寶寶解鎖了趴睡技能」,還有群友稱「你又可以追劇了」……直至兩小時後,該母親進屋,發現孩子嘴唇發紫、沒了呼吸,最終孩子不幸身亡。被曝光的聊天記錄,引發巨大爭議。有網友認為,這位母親過於盲從,甚至可以說是愚昧無知。
  • 3 個月嬰兒趴睡窒息身亡,如何確保嬰兒睡眠安全?
    近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一名新手媽媽將 3 個月大的女兒單獨留在房中並讓她趴睡,大約兩小時後,媽媽發現女兒不幸身亡。這條新聞讓很多人痛心,也將嬰兒睡眠環境安全這一話題推到了大眾的視線中。
  • 3個月大嬰兒趴睡窒息而亡,媽媽卻在微信裡全程「直播」……
    4月19日,有網友曝光出一組群內聊天記錄,一位母親把3個月大的寶寶放在隔壁房間,用監控觀察,和群內數位媽媽交流「寶寶的睡眠引導」,卻目睹了自己孩子從被訓練趴睡,到最後窒息死亡的全過程……是不是看著特別懵逼和震驚,我來給大家捋一捋整個事情的時間線
  • 三個月新生兒趴睡窒息身亡,你還敢相信那些育兒偽科學嗎?
    最近,一則「嬰兒趴睡死亡」的消息在網絡上引起沸騰內容是一位新生媽媽在一個名為「芝士小餛飩-嬰兒趴睡訓練群」的付費群中聽信裡面「育兒老師」所謂的「睡訓引導」導致三個月大的寶寶趴睡時窒息身亡據媒體報導,這位母親今年3月曾購買該自媒體的付費課程,而後進群。
  • 三月齡嬰兒窒息身亡:趴睡訓練,孩子學會了獨立,也學會了冷漠
    4月16日下午,因一位「媽媽」在訓練孩子「獨立入睡」,導致三個月大的嬰兒趴睡窒息身亡。當我看到這則新聞,心理面特別難過。當孩子從母親溫暖的子宮,來到了冰冷的人間時,她多麼希望遇到溫暖的愛和關注,但是一股「獨立入睡」的「訓練風」,讓她永遠的離開了人世。
  • 嬰兒趴睡窒息媽媽全程直播:哭聲是孩子最後倔強的呼喚
    回顧:4月16日下午1點,新手寶媽小夏(化名)在訓練自己3個月大,剛剛會翻身的嬰兒趴睡,孩子在側睡睡著後翻了一個身,趴著後大哭起來。 這時,媽媽小夏在收費育嬰課程的交流群裡尋求幫助。孩子一直哭,媽媽一直在直播。一個小時後孩子不哭了,群裡有人恭喜她,孩子「解鎖趴睡」,她可以去追劇了。
  • 趴睡能塑造小V臉or發生窒息?寶寶應該怎樣睡?
    前幾天我朋友圈發了一條宸寶趴睡中的小視頻,附言:「打造後天小V臉專用睡姿」,結果評論炸開鍋,主要評語是:「這樣睡到底好還是不好,聽說趴睡有窒息危險」;「真的有用嗎?寶寶三個月一直都是平躺睡,有沒有必要改改?」;「我寶寶八個月也愛這樣睡,需要改過來嗎?」。其實我只是發一句玩笑話,但卻發現好多寶媽對寶寶睡姿真的好!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