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韓愈
伯樂之所以為人讚嘆,就是因為他們那雙善於發現在普通馬中,一眼辨出千裡馬的眼睛。
放到俗語中的意思就是「發現人才的眼光」。
有接觸過家庭教育相關知識的讀者對這句話一定不會陌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但除此之外,其實「父母」這個角色在孩子的生命中還擔任了許多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中一個角色就是做孩子的「伯樂」。
01
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人人都是天才。」
或許你覺得這句話從一個天才科學家裡說出來很可笑,但是在他的天賦還沒被發現之前,他又何曾不是一個好動、喜歡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呢?
愛因斯坦在兩歲之前,甚至還因為不能正常的講話而被父母送去看醫生。
即使上學後,愛因斯坦表現得還是很平庸,就連老師都斷言他會一事無成。
那個時候愛因斯坦也非常灰心喪氣,不願去學校,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
但是他的父母卻鼓勵他:
「你並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但並不比他們差多少,而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你表現得沒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向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後來愛因斯坦對世界的貢獻我們都有目共睹。
結合他的個人經歷,我們再回想他的那句「人人都是天才」,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人人都是天才,但如果天才缺乏了發現它的「慧眼」和「伯樂」,那這些天才們就變得與尋常人們無異了。
那麼父母應怎樣發現並放大孩子的閃光點呢?
02
1、不要老盯著孩子的缺點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具有很大的權威。
所以,父母不要整天把孩子的毛病缺點掛在嘴上,不停地數落,更不要對孩子說結論性的話,比如「笨蛋」、「你真沒救了」等。
千百年來,我們的教育觀念,就是先找孩子的缺點,然後不斷地提醒、警告,讓他改掉缺點。
總認為改正了缺點,孩子就進步了,就提高了,沒缺點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傑出了。
這個理論是不對的、不可取的。
2、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要把孩子看「死」了。
只要細心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孩子有進步的地方。
可能是對問題的認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
可能是某方面科學文化知識增加;
可能是一次作業進步或者一次考試進步;
可能是在勞動或公益活動方面表現較好;
可能文藝體育取得好成績;
可能有什麼小發明、小製作,等等。
關鍵的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別的孩子比,哪怕發現一點微小的進步,也應及時肯定。
不應總是橫著比或高標準要求,而覺得看著不起眼認為不值得一提,就把點滴進步漠視,忽略過去。
而應該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優點也是可以從細微處一步步發展的。
3、適當誇大孩子的進步
孩子即使沒有進步,父母也應該尋找機會進行鼓勵。
如果孩子確實有了進步,父母就應該及時誇獎他們「進步挺大」。
這樣一般都可以調動孩子心中的積極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家庭生活中,雖然我們常常遇到的是細微小事,但是,當我們鍛鍊出那雙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的眼睛,將會是我們走近孩子並與之溝通的「制勝法寶」,而這也是我們教育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