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我的文章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在這些文章中,看問題的角度可能與其他學科的學者有些不同。這個角度,在很多時候我指的是社會結構的角度。
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看到的東西和得出的結論會很不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同的學科有時候研究的是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問題,而有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同一個對象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
在我的文章中體現的,往往就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問題。為了說明這一點,我首先來講一件事情。
我是2000年到清華大學的,在這之前我一直在北京大學工作。那個時候清華大學還沒有社會學系,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自己的學生。於是我們只能給其他學科的學生開選修課——《社會學概論》。
我記得有一次課講到中間的時候,有個小夥子站起來,他提了個問題,他說:「我聽這門課覺得很有意思,但是我是學環境工程的。實事求是的說,我這輩子也不會去搞社會學研究,我還得去搞環境工程。我就想問問學社會學這門課對我搞環境工程有沒有什麼用處呢?」
其實類似這樣的問題,經常有人向我們提出來,因為社會上對社會學這個學科不太了解,而且社會學不像經濟學和政治學那樣從字面上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我當時想了想,我是這麼回答的:
不同學科有的時候是對不同對象的研究,有的時候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對象的研究。比如說環境問題,就可以用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來對它進行研究。
技術可能是一個角度。雖然我對環境工程這門學科不太了解,但我也能大體知道,環境工程屬於工科。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什麼樣的工藝設備會造成什麼樣的汙染,什麼樣的工藝設備會減少汙染,這是可以進行研究的。這是一個特定的角度。
同時,對於環境問題,經濟學也可以進行研究。但經濟學研究環境問題的角度就很不一樣了。雖然經濟學我也是外行,但通俗地說,可以把經濟學理解為研究什麼是上算的、什麼是不上算的一門學科。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它有一對最基本的概念——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大於成本,就可以看作是上算的;如果成本大於收益,那就是不上算的。
假如說有一個小造紙廠,它每年的收益用利潤加上稅收來衡量,假設是100萬,造成的環境損失是50萬,那這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就是「上算」的。相反,如果它造成的環境汙染的成本是100萬,每年的收益(即利稅)是50萬,那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衡量就是「不上算」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如果一個項目是上算的,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是不上算的,它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可能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情形:這樣一個造紙廠的收益就是50萬,而造成環境汙染的成本就是100萬。按經濟學上的意義來說,這是不上算的、是沒有存在的理由的。可是現實生活中,它就頑強地存在著。甚至環境汙染使得周圍的老百姓多次地抗議,它也還是在那頑強地存在著。
這當中的問題在哪兒呢?
問題是在於,當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考慮成本和收益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一點:誰的成本?誰的收益?即收益和成本的主體。實際上,這個收益的獲得者和成本代價的承擔者,在現實中可能不是同一個主體。在這個案例中,獲得收益的利潤部分的是企業,獲得收益中稅收部分的是政府,而承擔環境汙染代價的往往是周圍或河流下遊的農民。
而且我們都知道,獲得收益的這一方即政府和企業的力量往往是很強的,而承擔成本和代價的這一方即普通老百姓的力量是很弱的。正因為如此,在經濟上看來一個很不划算的小造紙廠,它就能在那兒頑強地存在著。這就是社會結構因素的作用。
所以我們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的時候,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某樣東西是誰的?同樣的一件事情、一個東西,對於社會中不同的人,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說的「社會結構」的含義。
那什麼是社會結構呢?我們知道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群構成的,每個人群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徵。這樣具有不同特徵的人群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相互關係,就是社會結構。
也就是說,社會結構實際上是建立在分化和差異的基礎上的。這種分化和差異的基礎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權力,也可以是威望,也可以是年齡,也可以是性別,也可以是種族,也可以是城鄉的不同身份等等。
但是在這當中,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人們關注的,就是「社會的分層結構」,也就是按照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所劃分的不同人群。我們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就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問題。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觀察周圍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
當今世界上很多重要的變化,包括世界格局的變化,包括美國川普的當選以及他的一些施政措施,包括當前中美貿易的摩擦,包括我們國家現在發生的很多重要的變化,其中社會結構都是個重要的因素。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理解這些問題、理解這些變化,可以增進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系列講座《社會結構十講》上線
(含文字整理稿)
關於社會結構的基礎知識,關於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框架性分析
目錄
1、如何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看問題?
2、中國社會結構是否開始固化?
3、一方面是固化,一方面是洗牌
4、階層之間出現邊界,怎麼來居住?
5、階層認同與階層意識的出現
6、社會主要斷裂帶是怎麼回事?
7、社會流動:門檻與生態
8、新經濟帶來的是機會還是門檻
9、難以抉擇:在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
10、資源配置方式的解釋:為什麼有的人一無所有有的人卻得到的太多
收聽請長按並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或
請點擊文末左下角的「原文閱讀」
孫立平課堂: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長按並掃描二維碼關注孫立平課堂公眾號
長按並掃描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