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什麼叫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看問題

2021-02-19 孫立平社會觀察

大家看我的文章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在這些文章中,看問題的角度可能與其他學科的學者有些不同。這個角度,在很多時候我指的是社會結構的角度。

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看到的東西和得出的結論會很不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同的學科有時候研究的是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問題,而有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同一個對象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

在我的文章中體現的,往往就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問題。為了說明這一點,我首先來講一件事情。

我是2000年到清華大學的,在這之前我一直在北京大學工作。那個時候清華大學還沒有社會學系,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自己的學生。於是我們只能給其他學科的學生開選修課——《社會學概論》。

我記得有一次課講到中間的時候,有個小夥子站起來,他提了個問題,他說:「我聽這門課覺得很有意思,但是我是學環境工程的。實事求是的說,我這輩子也不會去搞社會學研究,我還得去搞環境工程。我就想問問學社會學這門課對我搞環境工程有沒有什麼用處呢?」

其實類似這樣的問題,經常有人向我們提出來,因為社會上對社會學這個學科不太了解,而且社會學不像經濟學和政治學那樣從字面上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我當時想了想,我是這麼回答的:

不同學科有的時候是對不同對象的研究,有的時候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對象的研究。比如說環境問題,就可以用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來對它進行研究。

技術可能是一個角度。雖然我對環境工程這門學科不太了解,但我也能大體知道,環境工程屬於工科。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什麼樣的工藝設備會造成什麼樣的汙染,什麼樣的工藝設備會減少汙染,這是可以進行研究的。這是一個特定的角度。

同時,對於環境問題,經濟學也可以進行研究。但經濟學研究環境問題的角度就很不一樣了。雖然經濟學我也是外行,但通俗地說,可以把經濟學理解為研究什麼是上算的、什麼是不上算的一門學科。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它有一對最基本的概念——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大於成本,就可以看作是上算的;如果成本大於收益,那就是不上算的。

假如說有一個小造紙廠,它每年的收益用利潤加上稅收來衡量,假設是100萬,造成的環境損失是50萬,那這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就是「上算」的。相反,如果它造成的環境汙染的成本是100萬,每年的收益(即利稅)是50萬,那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衡量就是「不上算」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如果一個項目是上算的,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是不上算的,它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可能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情形:這樣一個造紙廠的收益就是50萬,而造成環境汙染的成本就是100萬。按經濟學上的意義來說,這是不上算的、是沒有存在的理由的。可是現實生活中,它就頑強地存在著。甚至環境汙染使得周圍的老百姓多次地抗議,它也還是在那頑強地存在著。

這當中的問題在哪兒呢?

問題是在於,當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考慮成本和收益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一點:誰的成本?誰的收益?即收益和成本的主體。實際上,這個收益的獲得者和成本代價的承擔者,在現實中可能不是同一個主體。在這個案例中,獲得收益的利潤部分的是企業,獲得收益中稅收部分的是政府,而承擔環境汙染代價的往往是周圍或河流下遊的農民。

而且我們都知道,獲得收益的這一方即政府和企業的力量往往是很強的,而承擔成本和代價的這一方即普通老百姓的力量是很弱的。正因為如此,在經濟上看來一個很不划算的小造紙廠,它就能在那兒頑強地存在著。這就是社會結構因素的作用。

所以我們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社會現象的時候,經常會問一個問題:某樣東西是誰的?同樣的一件事情、一個東西,對於社會中不同的人,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說的「社會結構」的含義。

那什麼是社會結構呢?我們知道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群構成的,每個人群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徵。這樣具有不同特徵的人群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相互關係,就是社會結構。

也就是說,社會結構實際上是建立在分化和差異的基礎上的。這種分化和差異的基礎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權力,也可以是威望,也可以是年齡,也可以是性別,也可以是種族,也可以是城鄉的不同身份等等。

但是在這當中,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人們關注的,就是「社會的分層結構」,也就是按照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所劃分的不同人群。我們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就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問題。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觀察周圍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

當今世界上很多重要的變化,包括世界格局的變化,包括美國川普的當選以及他的一些施政措施,包括當前中美貿易的摩擦,包括我們國家現在發生的很多重要的變化,其中社會結構都是個重要的因素。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理解這些問題、理解這些變化,可以增進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系列講座《社會結構十講》上線


(含文字整理稿)


關於社會結構的基礎知識,關於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框架性分析


目錄


1、如何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看問題?


2、中國社會結構是否開始固化?


3、一方面是固化,一方面是洗牌


4、階層之間出現邊界,怎麼來居住?


5、階層認同與階層意識的出現


6、社會主要斷裂帶是怎麼回事?


7、社會流動:門檻與生態


8、新經濟帶來的是機會還是門檻


9、難以抉擇:在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


10、資源配置方式的解釋:為什麼有的人一無所有有的人卻得到的太多



收聽請長按並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請點擊文末左下角的「原文閱讀」





孫立平課堂:想到哪兒說到哪兒





長按並掃描二維碼關注孫立平課堂公眾號



長按並掃描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孫立平:美國社會結構與對壘陣營以及對人類文明前景的可能預示
    原創立平觀察 孫立平社會觀察 今天在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程之後,美國總統大選基本塵埃落定。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為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常混亂不堪的圖景。而在這個混亂不堪圖景背後的,則是過去幾十年中伴隨著高歌猛進的全球化過程,美國社會結構所發生的演變。
  • 孫立平社會觀察發刊詞
    對於林林總總的社會現象,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不同的看法,不能成為攻訐和滋生戾氣的理由。社會需要平和、理性的聲音。一種觀點,無論對錯,往往都是增進對生活認知的一部分。從四五年前開始,我就已經不在學術刊物和正規媒體上發表篇幅較長的文章。但思想的碎片不時湧現。希望這個公眾號能成為對社會現象進行建設性討論和交流的平臺。祝中國和世界進步。
  • 孫立平:六張圖詮釋美國的社會結構與對壘的陣營以及對人類文明前景的可能預示(重發)
    為了避免您或其他讀者錯過推送,請將本公眾號設為「星標」,並請在閱讀時點擊右下角的「在看」按鈕】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混亂不堪甚至匪夷所思的圖景。而在這個混亂不堪或匪夷所思圖景背後的,則是過去幾十年中伴隨著高歌猛進的全球化過程,美國社會結構所發生的演變。為了清晰起見,我特意畫了六張圖,以說明這種變化。
  • 孫立平: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發生 逼迫中國進行改革
    2012年11月29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在財經年會《議題二:從法制經濟到法治社會》上如此表示。  孫立平說:  其中有一點我非常同意,就是落實法律對於人大的職責,在黨中我覺得至少有三點,一個是對於財政預算的進度的作用,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實質性的內容。
  • 孫立平:世界上在發生什麼----四個有意思的提法
    這種臨界狀態是什麼?在《資本抽離與社會斷裂 》一文中我將其概括為:資本抽離所造成的社會結構的坍塌,而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一種情形。劉煜輝先生將其表述為:資本無界人有界。所以人工要素的價差就轉化為了資本的利潤。兩種表述,意思是一樣的。誰抄誰的?可能誰也沒抄誰的,一種不謀而合的結論。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國和西方世界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 校園丨孫立平:我與北大,兼說我與清華
    02前些天,北大又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新聞,就是那石獅子,就是那石獅子的那個被那什麼了。在我們的文化中,那個是很重要的,因為它象徵著陽剛之氣。從風水的角度說,它又是和運勢聯繫在一起。直到把所有的格子都蓋滿了公章,也就表明和北大的關係徹底了結了,沒有什麼牽扯了,人事處才給你辦調動手續。但在我按照轉單辦手續的時候,有一個地方沒想到地卡了一下。什麼地方?房產處。記得具體負責蓋章的是一位大約50左右的女性。她看了看轉單和證明,然後一抬頭:怎麼?調到清華去?我說:是啊,您給蓋個章。這位辦事員想了想,突然說,不能給你蓋。我問為什麼?
  • 孫立平:極權主義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統治形態
    轉自新浪博客牛學智:孫立平這文章分三部分在他微博貼出,這裡整合成一篇完成文章。毫不含糊,是一篇痛快淋漓的檄文,一如他的「社會斷裂三部曲」一樣,深透、精闢、準確、有力,當然,語言修辭也非常講究,讀之,理解真相之外,還有欣賞美文的喜悅之感。但有必要強化一點,孫立平文中是把極權主義與現代性合併、至少是同概念來用的。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第一種:「十階層理論」。我所使用的具體方法是,採用「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從全國就業人口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處在很低的社會經濟地位上的群體,該群體內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狀上類似於倒過來的漢字「丁」字型的一橫,而丁字型的一豎代表一個很長的直柱形群體,該直柱形群體是由一系列的處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上的階層構成的。根據社會學的理論,「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是一種很不理想的結構,由於底層巨大容易產生社會矛盾。
  • 中國目前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深度好文,強烈推薦)
    我們很容易理解,如果中產缺失,一個社會兩極分化,那社會是一定要動亂的,一定要發生問題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馬克思論證的邏輯恰恰與我們講的橄欖型社會的邏輯是一致的。 橄欖型社會結構,以及關於社會結構的討論在我們國家是比較熱烈的,為什麼呢? 一定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
  • 《鄉土中國》|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本文將透過中國社會學的角度,從鄉土社會的內在含義,影響,特點以及構成四個方面來剖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農村是整個中國的基層,中國現存與新興的階層都是從農村分化出去的,因此研究鄉村問題對於我國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十分重要。①鄉土社會的概念從基層上看,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而土頭土腦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鄉下人土氣,其實「土」在最初是指土地,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手段。
  • 夏斌:中國經濟的主要結構問題是什麼?
    [編者按] 綜觀相關領導和眾多學者的觀點與言論,儘管大家都在談結構調整,似乎內容也都相似,但仔細分析,針對在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結構問題是什麼?什麼是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增長中最大的結構不平衡?經濟中存在的不同結構問題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 6·18買什麼 | 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社會學書籍
    6·18買什麼 | 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社會學書籍 2020-06-16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副教授孫立平發文:李國慶和俞渝兩個半瘋兒需要去看病
    李國慶的北大老師孫立平發文:國慶、俞渝,你們這兩個半瘋兒!首先需要的是看病!10月24日,針對李國慶俞渝夫妻互撕事件,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國慶的大學老師孫立平發文稱,國慶有點失控了,但俞渝的爆發力是驚人的;他們二人現在所做的,都超出了按照他們的智慧能夠控制的範圍,已經不正常了。
  • 張靜 | 個人與組織:中國社會結構的隱形變化【「中國70年社會變遷與結構轉型」】
    回看改革開放40年以及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們尤其要關注這些變化有哪些重要的趨勢,以及它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社會學對於社會結構變遷的主要切入點,主要在社會分層方面。毫無疑問,過去40年,中國的社會分層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前段時間我聽清華大學李強教授說到社會分層的最新數據:中國中產階級比例,最保守的估計,已經接近27%-28%,預計未來還會繼續增加。
  • 社會結構研究40年:中國社會學研究者的探索
    對社會結構的探討,不但存在著階梯性模型與關係性模型,同一模型內部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揭示了轉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特徵和發展趨勢。一些學者的近期研究,基於中國轉型期的制度安排構造了較具理論性的階級階層分析框架,並檢驗了其有效性。然而,學界在本領域一些核心問題上的實質性對話還比較少見,無論對所提出的分層框架還是對所借鑑的基於發達社會的分析框架,其有效性都有待進一步評估。
  • 從家庭的角度看問題||家庭治療的工作概念
    比如一個丈夫說妻子太喜歡抱怨,從關係的角度看,嘮叨表明妻子沒有得到傾聽和注意,而妻子越是抱怨,丈夫越是忽略她,丈夫越是忽略妻子,妻子就越不斷地說。可以明顯地看出,這個過程其實是相互的循環因果,問題是由一系列行為和反饋所維持的。2溝通的過程家庭治療更關注溝通的過程而不是內容。
  •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業難問題
    大學生就業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民生問題。解決和改善就業問題無異於促進經濟發展。如何解決就業困難,我們不妨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這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困難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放緩,就業不足,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引發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勞動力市場分割以及區域經濟不平衡。
  • 反社會行為、反社會人格的社會學書單 推薦
    但倘若每一個人都掌握了這樣的知識,也就能「防微杜漸」;而國家和社會機構若能夠做好幫助,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盡力改變導致更深層次心理問題的社會根源,這樣的悲劇就可以提前避免。今天推薦一些關於反社會行為、反社會人格的心理學及社會學書籍。希望你能從中得到啟發。
  • 你能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嗎?
    昨天用KFC公眾號下單時沒看清楚,以為那買的是可樂,拿到手才知道是咖啡,沒法換隻能跟孩子一人一杯喝掉,於是昨晚我倆都失眠了,一直到三點多才睡著,早上快八點時叫他起床上興趣班,叫醒他眼都睜不開,我直接問他是請假還是起來上課,他迷迷糊糊的說請假,我說那你繼續睡吧!
  • 老師叫家長,家長扇孩子,孩子跳樓身亡,從職場角度咋看咋辦?
    從學校的角度講,初三孩子帶撲克牌來學校玩撲克,這種事情應該是絕對禁止的,孩子們帶撲克玩牌還有對教師的管理上講,什麼情況下怎麼應對,這樣的培訓研討應該多做,老師叫家長也是有條件的,學生在學校裡犯了錯,又不涉及什麼犯罪、打架鬥毆、逃學之類的,就不應該輕易叫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