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社會觀察發刊詞

2021-02-23 孫立平社會觀察

 

鄙人天性疏懶,反應遲鈍。在微信公眾號已經是滿天飛的時候,在朋友的勸說和鼓動下,終於也來開個試試。

冬去春來,黑天鵝一隻只飛起。也許我們是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撲朔迷離、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的時代。世界,生活,需要我們不斷去理解,去辨認。

對於林林總總的社會現象,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不同的看法,不能成為攻訐和滋生戾氣的理由。社會需要平和、理性的聲音。一種觀點,無論對錯,往往都是增進對生活認知的一部分。

從四五年前開始,我就已經不在學術刊物和正規媒體上發表篇幅較長的文章。但思想的碎片不時湧現。希望這個公眾號能成為對社會現象進行建設性討論和交流的平臺。

祝中國和世界進步。

 

重發一篇兩三個月前的一篇舊文: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我們不要迷失

 

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我們不要迷失

 

孫立平

 

 

在與野蠻相對應的意義上的文明,指的就是人類為了活得更好一點,在文化、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所獲的進步的積累。

  文明與野蠻的大致輪廓是不能否認的。否認了這個,世界上也就沒有了是非。

  前幾天我說:「在眼花繚亂的變化面前,在莫衷一是的紛爭之中,不要模糊了一條最基本的邊界——文明與野蠻。」有時間想談談這個話題。

  川普上臺,英國脫歐,對政治正確的反思,民粹主義的捲土重來,整個世界變得撲朔迷離,似乎清晰的圖景又變得一片混沌。我想強調的是,在這變幻莫測、眼花繚亂的時候,我們不要迷失。如果說發達國家還多少有點迷失的本錢的話,我們付不起這樣的代價。

  幾個月前我曾經提出過國家的方向感、精英和上層的安全感、老百姓的希望感的問題。在新的國際環境之下,這幾個問題,尤其是前者,就顯得更為現實。

  這當中最關鍵的是,如果在一時一地的是非還難以澄清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模糊一個最基本的坐標,這就是文明與野蠻。

  有人不承認文明的存在,說文明與野蠻都是相對的。這是一種相對論的詭辯。

  我們承認不承認有生活得好一點有生活得壞一點的區分?承認不承認生活中有幸福和痛苦之分?在與野蠻相對應的意義上的文明,指的就是人類為了活得更好一點,在文化、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安排等方面所獲的進步的積累。人類的歷史就是脫離野蠻朝向文明努力的過程。當然,我也承認,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樣的誰也不敢保證。

  我曾舉例說,農村常有土地糾紛,有的地方是用古老的群體械鬥的方式來解決,今天更多的是用現代法律的方式解決。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往大了說,在國際上,用不斷的戰爭徵伐的方式來解決爭端,與用建立國際組織、訂立國際條約、談判妥協的方式解決爭端,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在國內政權更迭上,是用死傷無數、血流成河的方式來實現,還是用人們認可的程序與選舉的方式來實現,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在公共事務上,由少數人專斷與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從而使更多人的意志能得到體現,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在社會生活中,一部分人有力量歧視和壓迫另一部分人,與平等相處,在真正的平等不能實現的情況下,至少保障法律和權利意義上的平等,這其間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有疑義嗎?

  這樣的區別還可以不斷列舉下去。

  當然我同意說,有些情況下確實不是非黑即白的,比如佛教徒與基督教徒、無神論者對生活狀態及其意義的理解就會有明顯不同。但文明與野蠻的大致輪廓是不能否認的。否認了這個,世界上也就沒有了是非。

  再說一遍,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我們這個民族付不起迷失的代價。

每期一圖

 

 

寧武冰洞

這個冰洞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這個冰洞的奇妙之處在於,它既不是位於嚴寒的極地,也不處於終年積雪的雪山。這裡一年四季變化分明,嚴寒酷暑,而離地表很淺的冰洞卻不因氣候的變化而改變。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洞穴專家現場考察認定:此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

請各位關注「孫立平社會觀察」

相關焦點

  • 孫立平:什麼叫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看問題
    這個角度,在很多時候我指的是社會結構的角度。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看到的東西和得出的結論會很不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同的學科有時候研究的是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問題,而有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同一個對象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在我的文章中體現的,往往就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問題。為了說明這一點,我首先來講一件事情。
  • 劉俊君就《民報發刊詞》的發言
    只有中華民族的整體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美好制度的順利建設和鞏固;只有建設和鞏固了美好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廣泛、嚴重存在的社會問題。」言論選輯之一2、林淨寰就《原道醒世訓》的發言3、從「蕭兄」到「師父」——我對我師父蕭乾明的認識過程4、盲人摸象——《蕭編百科大辭典》蕭乾明自撰漢語成語類辭條選讀5、夜景——蕭乾明對聯選第二首6、辭條——《蕭編漢語詳解大詞典》蕭乾明自撰詞條選7、蕭乾明就《<民報>發刊詞
  • 李明軍讀《<民報>發刊詞》有感
    只有中華民族的整體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美好制度的順利建設和鞏固;只有建設和鞏固了美好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廣泛、嚴重存在的社會問題。       從民報的發刊詞能看出來,孫中山先生對於西方的近代化歷史發展的考察和總結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從其中總結出來的「三民主義」思想是有著很了不起的認知水平的。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善於總結和學習西方,而且能夠從更加長久的發展眼光看到西方當時存在的問題,並結合國情提出了超越西方的路徑選擇。       民報發刊詞我以前沒有看過。
  • 孫立平:美國社會結構與對壘陣營以及對人類文明前景的可能預示
    原創立平觀察 孫立平社會觀察 今天在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程之後,美國總統大選基本塵埃落定。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為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常混亂不堪的圖景。而在這個混亂不堪圖景背後的,則是過去幾十年中伴隨著高歌猛進的全球化過程,美國社會結構所發生的演變。
  • 孫立平: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發生 逼迫中國進行改革
    2012年11月29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在財經年會《議題二:從法制經濟到法治社會》上如此表示。  孫立平說:  其中有一點我非常同意,就是落實法律對於人大的職責,在黨中我覺得至少有三點,一個是對於財政預算的進度的作用,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實質性的內容。
  • 斷代史發刊詞
  • 北大副教授孫立平發文:李國慶和俞渝兩個半瘋兒需要去看病
    李國慶的北大老師孫立平發文:國慶、俞渝,你們這兩個半瘋兒!首先需要的是看病!10月24日,針對李國慶俞渝夫妻互撕事件,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李國慶的大學老師孫立平發文稱,國慶有點失控了,但俞渝的爆發力是驚人的;他們二人現在所做的,都超出了按照他們的智慧能夠控制的範圍,已經不正常了。
  • 校園丨孫立平:我與北大,兼說我與清華
    原題我與北大,兼說我與清華(外一篇)作者:孫立平01孫立平演講精選:我們這代人是很荒謬、愚蠢的人!甚至是可恥!外一篇北大沒死,因為那一代代優秀的校友作者:孫立平早晨起來你可以想一想,在歷史上,北大之所以有那些令人迴腸盪氣的故事,固然是因為那些令人敬重的前輩,但同時你也不得不承認,那時有社會的寬容,有學校當局和老師們的呵護。沒有社會的寬容,辜鴻銘能夠在北大甩著辮子講那茶壺茶碗?沒有老師和學校當局的呵護,那些有著某種叛逆的怪才們能夠完成自己的學業?
  • 孫立平:世界上在發生什麼----四個有意思的提法
    在《資本抽離與社會斷裂 》一文中我將其概括為:資本抽離所造成的社會結構的坍塌,而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一種情形。劉煜輝先生將其表述為:資本無界人有界。所以人工要素的價差就轉化為了資本的利潤。兩種表述,意思是一樣的。誰抄誰的?可能誰也沒抄誰的,一種不謀而合的結論。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國和西方世界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 孫立平:集權與極權,一對不可混淆的概念
    集權與極權,一對不可混淆的概念孫立平
  • 孫立平:極權主義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統治形態
    轉自新浪博客牛學智:孫立平這文章分三部分在他微博貼出,這裡整合成一篇完成文章。毫不含糊,是一篇痛快淋漓的檄文,一如他的「社會斷裂三部曲」一樣,深透、精闢、準確、有力,當然,語言修辭也非常講究,讀之,理解真相之外,還有欣賞美文的喜悅之感。但有必要強化一點,孫立平文中是把極權主義與現代性合併、至少是同概念來用的。
  • 「水寒薦讀經典短篇公眾號」發刊詞
    今天算是一個正式的亮相,為這個亮相寫一個發刊詞。發刊詞也要與眾不同一些,將採用問答形式來呈現。 Q1:為什麼「水寒說語文」做得好好的,偏偏要新開一個公眾號?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心態越來越浮躁,本來就不多的讀書時間,變得更為碎片化,很難靜下心來讀大部頭的書,但如果把這些零碎的時間,完全消耗在讀各種八卦緋聞、小道消息上,又頗為可惜。因此推薦十幾分鐘之內就能讀完,但又具有豐富營養的短篇。
  • 孫立平:六張圖詮釋美國的社會結構與對壘的陣營以及對人類文明前景的可能預示(重發)
    我們知道,社會是分層的,並由此形成社會分層的結構。把人們的地位以垂直的方向按照高低不同排列起來,就構成社會結構的圖形。分層結構既可以表明由相同或近似社會地位構成的人群在結構中的位置,也可以表明不同人群的關係。但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這種社會結構中的構成和由此形成的分野是不同的。圖一:全球化之前的水平線式切割。
  • 孫中山文選之一——《民報》發刊詞(*譯註)
    點擊上面藍色字平權學研或長按下面二維碼識別關注《民報》發刊詞*譯註
  • 反社會行為、反社會人格的社會學書單 推薦
    ,釐清諸多冷血社會新聞的根源。 孫立平「社會斷裂三部曲」: 《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2003) 《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2004)> 《博弈——斷裂社會的利益衝突與和諧》(2006) 孫立平著 社科文獻出版社 于建嶸在評價福建南平「13名小學生被殺」案件時說:「血案的發生及其所暴露扭曲的社會心態,呈現出病態性的社會心理疾病,也意味著中國進入了一個社會心態更複雜的階段
  • 發刊詞 | Hi同學,你的影像符號密碼被成功啟動
    今天,這一篇文稿是為17級廣電的微信公眾號的創辦寫發刊詞,內容已完全不一樣了,從最初的文字、圖片的展現到現在音視頻、圖文並茂的呈現。但是創辦的初心沒有變。新聞學院的薪火相傳的傳統沒有改變,手中的話筒和肩上的攝像機成了接力棒,廣電系學生堅守、傳承和創新的心沒有變,變的只是平臺和方式。
  • 莫言十部經典長篇小說有聲化 錄發刊詞《一個作家的一輩子做的一件...
    原標題:莫言十部經典長篇小說有聲化,錄發刊詞《一個作家的一輩子做的一件事》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悅11月24日,喜馬拉雅2020年第五屆123狂歡節正式拉開預熱期大幕,包括《施展李筠力薦:人文通識100講》、《<魔戒>完整三部曲》、《<雍正大傳>多人有聲劇》、《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蔣方舟與大家的書房
  • 一天讀一篇毛文集:165延安《解放日報》發刊詞
    延安《解放日報》發刊詞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六日) 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在目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這一使命是更加嚴重了。
  • 【三言兩語30】孫立平:想了想,我還是站在右派這一邊吧
    90年代初開啟的市場化改革之路,既為中國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使一些社會弊端凸顯出來。最為扎眼的,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回顧在90年代一直到本世紀最初幾年我所寫的文章,很多都是關於貧富差距和弱勢群體的。按照國際學術思想界流行的標準,我更接近左派的立場,即為窮人說話,更強調社會公正。但每當和朋友聊天,我說我其實是個左派時,朋友往往感到不解。
  • 中國社會階層四大流行理論:社會已分化出十大階層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於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第一種:「十階層理論」。這一理論是由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提出的。該理論強調斷裂是結構性的,造成社會斷裂的原因是社會的急劇轉型、市場轉型。由於轉型太快,很多社會階層都被淘汰或拋棄了。該理論所講的斷裂是多方面的,包括:國企改制中的斷裂、城鄉結構的斷裂、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斷裂、文化的斷裂等。該理論認為由於「多個時代的社會成分共存在一個社會之中」,導致的社會斷裂是全方位的。所以,在這裡,貧富分層也被解釋為是一種斷裂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