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蔣菲
電視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樣一幕,初一男孩李仁志,面對操場上的同學講述了媽媽是外賣員的故事,「我希望大家都能給像我媽媽一樣的人多一些善意,因為當你打開門的那一瞬間,看見的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裡的『小公主』。」
場下的媽媽低著頭,眼神閃爍,不停搓著雙手,她說:「我以為你會嫌棄我的職業。」隨後,鏡頭裡的媽媽,終於抬起頭迎上兒子的注視;鏡頭外,有無數身披馬甲的媽媽騎手,手執餐盒,穿街走巷跑生計。
門檻低,時間自由,外賣騎手的工作特性給了許多媽媽一次找回自我的機會。
兒子的自卑
「媽媽你能不能不要去送外賣了,能不能去做以前的工作?」李才秀沒想到,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她送外賣的,會是正在上二年級的大兒子。
李才秀一家四口生活在浙江湖州,兒子說的以前的工作,是指李才秀在旅行社做調度員的工作,生完女兒後她就成了全職媽媽。
日子一天天過,沒有火花,李才秀除了照顧兩個孩子外偶爾做點微商。她向同為1982年出生,同樣是二胎媽媽的張素珍抱怨日子無趣,張素珍問她,「你願不願意放下架子去做騎手?」
張素珍只是隨口一說,她內心認定李才秀肯定不會去——李才秀的丈夫開了一家公司,這樣的家庭經濟條件不需要她外出謀生。
令張素珍沒想到,連著好幾月沒見到李才秀,等到再碰面,李才秀不僅已經成了一名騎手,而且帶動老公一起跑外賣。
李才秀的丈夫個子不高,體重140斤,因內分泌有問題吃一些有激素作用的藥致胖,吃完晚飯後,不是端著手機,就是坐在電腦面前。她想著帶老公一起送外賣,活動活動減減肥。
只是沒想到,兒子會因此自卑。李才秀從兒子口中得知,白天圍棋興趣課上,有同學叫他外賣小子,只因他介紹過媽媽是外賣員。李才秀安撫兒子,「媽媽是靠自己的雙手勞動賺錢的,每個人的社會分工都不一樣,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對不對?」
李才秀的日程安排是這樣的:送兩個孩子進校門,開始接單。直到下午放學時間,她就結束工作,接孩子回家在家輔導功課,丈夫接力跑晚上8點到凌晨1點的時間段。
為了送外賣,夫妻兩人買了兩輛大電瓶車,一次可以騎行五六十公裡的那種。為了停放這兩輛電瓶車,家裡本屬於別克昂科威的位置讓了出來,汽車被挪到丈夫公司的停車位。
朋友們很難理解一個公司老總還出去跑外賣,勸他「別去跑了,也賺不到幾個錢,還掉面子」。李才秀的丈夫則堅持,面子是小事。夫婦兩人的言行也讓曾自卑的兒子很快拾起信心。
其實,在外賣騎手這個龐大群體中媽媽騎手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是二胎媽媽。很難有一份工作,可以與孩子的上放學時間相匹配,門檻低、時間自由的外賣騎手工作則給了許多媽媽一個機會。
點我達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點我達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擁有超300萬註冊騎手,有9%的騎手為女性(該數據與餓了麼蜂鳥配送一致)。女騎手中20歲-30歲的人佔比最多,佔42%;30歲到40歲的人群其次,佔比38%。
全職媽媽的焦慮
在餓了麼發布的調查中,有60%的騎手表示,因為時間自由的原因選擇這份工作。跟全職騎手相比,眾包騎手比較自由,沒有工作時間和任務的限制,想接單就接,不想接APP一關就休息,這滿足了很多媽媽既想工作又要照顧家庭的需求。
李才秀跑外賣前,張素珍就在猶豫著要不要去,她37歲了,無業在家,有兩個孩子,分別是7歲和1歲。家裡囉囉嗦嗦的事情很多,總有讓她不順心的時候,每天失眠,最遲要到三點才入睡。
十年來,家裡的錢都是老公一個人賺來的,這讓她產生自卑感,帶孩子又累又辛苦,但得不到認可,「外人總覺得,帶孩子不是很稀疏平常的事嗎。」
小區附近有個網紅燒餅店,每次去都要排隊,有一次張素珍碰到一個外賣小哥,她隨口問他,你們這一行上班時間有多久,小哥答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張素珍聽完,默記下小哥橙色外賣服上的點我達三個字。
平時她們把小孩送到學校以後,一幫媽媽經常圍著聊天,除了湊在一起吃,就是討論晚上做什麼菜,恰巧李才秀抱怨日子無聊,張素珍想到推薦她去送外賣。看著李才秀越幹越起勁,她也有點心動。
去年10月,張素珍也加入了外賣大軍,起初她會不好意思。有一天早上去送外賣,在湯包店取餐,碰到以前同一個小區的寶媽來吃飯,她主動上前打招呼,寶媽很驚訝,問她怎麼跑這麼遠買早飯
張素珍如實說自己在送外賣,寶媽蹦出一句話,「你家怎麼啦?出什麼事情了?」為此,張素珍還特意向李才秀夫婦請教怎麼克服自卑心理,李才秀的丈夫告訴她,「我已經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什麼了,我掙過錢也賺到了錢,內心足夠強大。」 張素珍一想也是,人家老總都可以送外賣,她怎麼反而矯情起來。
適應後的張素珍得到的快樂也越多,比如,打電話問客戶的住址,對方一聽是女聲,叮囑她天要黑了,慢一點來沒關係的;在餐廳等餐,觀摩廚師做菜過程中她甚至學會如何做煲仔飯,還在朋友圈裡曬成果;當店裡的阿姨誇她肯吃苦,這麼年輕又是女人還願意出來送外賣,她會感到被社會需要的滿足感。
如今,張素珍一天跑10到15單,收入50到80元不等,她習慣等系統裡的收入數字到1000元時,提現出來,那是最有成就感的神聖時刻。
她已經習慣每天出去跑一跑,一天要是不接幾單,心裏面好像少點什麼。「就像每天在追的一部電視劇,今天更新了沒有追,就會好奇更新的兩集到底放了什麼。」
像張素珍和李才秀這樣的兼職騎手,專職騎手笑稱她們「打醬油的」,一旦天氣惡劣,「打醬油的」基本窩在家不接單。但天氣差意味著單量多,前幾天湖州下大雨,張素珍聽著爆單的系統提示音,按耐不住去接單,那天她跑了五個小時,回家換了兩次衣服,溼了兩雙鞋子,賺來200塊,「感覺雖然賺的不多,但是賺的都是自己的辛苦錢,想到我也挺能幹的就很幸福。」
騎手辣媽互助團
點我達的調查還發現,女騎手的平均日工作時長6.5個小時,雖然比男騎手少30%,但好評率高達96%,她們也更願意邀請女性加入跑單隊伍。
在江蘇南通,說起女騎手團,楊國福麻辣燙的老闆讚不絕口:「高峰的時候,她們經常一起來這裡等單。很多男騎手總會大著嗓門催我們快點出餐,但她們和我們說話比較和氣,一般會很細心,都會看一下備註,並提醒我們。」
這個老闆對名叫周曉琳的女騎手印象特別深刻。有一天傍晚6點多,周曉琳接到同一個客戶的兩個訂單到南通火車站。等到她送到時聯繫客戶得知,因為定位錯誤,需要改送到7公裡外的一家食品廠。
「當時她聯繫我了,說定位錯誤了。其實這種情況,她可以把訂單返還給我們。系統再根據新的地址重新派單。」老闆說,「她說沒事沒事,客戶比較著急,就自己去送了。」
結果,周曉琳因為客戶給到的新地址距離實在太遠,電動車在返程途中沒電了,自己徒手推了1公裡多。
對女騎手們來說,最麻煩的事情就是碰上電動車沒電或者壞了,推著笨重的車前行是一個體力活。在周曉琳所在的女騎手團,如果其他女騎手在附近,會騎過來幫忙推車。
1978年出生的周曉琳,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個月前在安徽同村的郭秀秀介紹下加入點我達。郭秀秀,今年29歲,曾和老公在南通開飯店,五年前,飯店關門了,她經歷了從全職媽媽到外賣騎手的轉變。而36歲的翟小梅算是團裡的老騎手。
大家因為總在一起跑單,每天都會交流跑單技巧和育兒知識。漸漸地,她們自發形成了一個互幫團,感情也越來越好。團裡的哪個媽媽有困難就招呼一聲,其他人總會幫忙。老騎手們還會手把手指導新入門的騎手跑單,讓她們更快上手。
「我們經常互幫帶娃。」郭秀秀說,「大家都有小孩,都能感同身受,所以每到下午接送時間,手裡沒單的人都會主動在群裡問一句,要不要幫忙接送孩子。」
郭秀秀的兒子因為經常被群裡的朋友接送,和幾個阿姨愈發親近。每次在幼兒園門口一見面,一口一個阿姨叫個不停。
「我更喜歡現在充實的自己。」周曉琳說,「因為賺錢了,有錢買玩具給孩子們。他們很開心,也比以前更乖了,知道媽媽跑單回家很累,總會早早完成作業。」
在雲南昆明,餓了么女騎手周敏,每天工作8個小時,早班從上午8點到下午4點,午班從中午11點到晚上7點,除了吃飯外加15分鐘的休息時間,每天有七個多小時,都要背著18公斤重的3歲兒子上下樓送外賣。每月賺取4000餘元,以還清因看病欠下的6萬元多外債。
在浙江杭州,44歲的薛彩紅披上餓了麼的藍色外套,加入外賣大軍。如今她為兒子購置了婚房,剩下的夢想就是早日還清房貸,待到兒子娶親,自己就能退休,跟兒子兒媳坐趟飛機,去北京爬次長城。
穿梭於高樓大廈、大街小巷,你也許看到過她們奔跑的身影。在數字經濟的時代浪潮裡,媽媽騎手們通過送外賣自食其力,她們也許只是連接社區推進本地生活的一個毛細血管,但無疑也是個人幸福的奮鬥者,家裡的「頂梁柱」。
編輯 陳晨
本文由天下網商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