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中崇洋? 小學語文教材引爭議:正面故事多換成外國小孩名字

2020-12-15 觀察者網

外國孩子十分優秀,中國孩子卻常常要為自己的行為臉紅;少年愛迪生還救過媽媽?學寫中國字,先認外國名?……近日,部分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提出質疑,認為「數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

與此同時,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12冊,在520餘篇選文中,涉及外國內容的只有80餘篇,約佔15%。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在上語文課 孫參攝

部分小學語文課文引發爭議

反映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存在「貶中崇洋」現象的受訪者認為,相關「問題課文」有數十篇之多,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國小孩名字講的正面故事,卻換成了外國小孩名字。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22課《窗前的氣球》,講的是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主人公卻是「科利亞」這樣典型的外國人名。

「如果將科利亞改成中國化的『小科』『小亞』,也完全不影響閱讀。」山東省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陽城學校語文老師吳敏說。

類似講述外國兒童優秀品質的課文在部分受訪者看來有點兒多:二年級下冊第7課《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有勇敢保護弱小者的「薩沙」;三年級上冊第32課《好漢查理》中,有熱心照顧鄰居的「查理」;三年級下冊第6課《燕子專列》中,有冰天雪地中保護動物的「貝蒂」……

同時受訪者指出,中國兒童的形象在一些課文中顯得較負面,以至於經常要「臉紅」。三年級下冊第5課《翠鳥》中,用第一人稱「我們」說出了「真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卻被老漁翁制止,「我們的臉有些發紅,打消了這個念頭」,接下來的就是上述第6課中愛護動物的「貝蒂」,形成鮮明對比;二年級上冊第7課《一分鐘》中,主人公「元元」因貪睡一分鐘而上課遲到二十分鐘,最後「元元」「紅著臉」,「非常後悔」……

還有就是原作本來是反映外國人的負面品質,改編時竟替換成了中國人名字的情況。比如,《藍色的樹葉》一文,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因自私不願意把綠色鉛筆借給同桌、同桌不得不用藍色鉛筆畫樹葉的故事。課文注釋欄中標明「本文根據瓦·奧謝葉娃作品改編」。很顯然,作者為外國作家,但改編後主人公則成了中國人名「林園園」,配圖也是典型的中國小孩形象,最後主人公又「不由得臉紅了」。

此外被質疑較多的是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問題。《愛迪生救媽媽》,講述的是愛迪生小時候如何聰明地幫助媽媽做急性闌尾炎手術,這一情節引發較大爭議。對此,負責教材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回應稱,經核查,《愛迪生救媽媽》於2002年入選人教版語文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將刪去《愛迪生救媽媽》等有爭議的文章。

教材中還出現了「學洋名,認漢字」的反常現象。例如,《窗前的氣球》《卡羅爾和她的小貓》《動手做做看》等課文,都要求學生學習主人公「科利亞」「卡羅爾」「朗志萬」「伊琳娜」名字中的「科」「卡」「朗」「伊」「琳」「娜」等漢字。

客觀專業地分析教材問題

針對質疑,有受訪者認為,應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小學教材中存在的類似問題。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桂華在題為《20年來語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路徑及突破空間》的論文中說,語文學習的任務不單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還承擔著青少年的文化養成和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而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語文教材為媒介、通過閱讀教學等活動來實現。我國的語文教育歷來重視文化內涵,從文選類教材的本體看,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都是蘊含著各類信息或教育價值的集合體。

「現在使用的部分教材,是十幾年前審定通過的,一些內容確實與當下形勢不相符了。但修訂教材需要一個過程,不能因為部分內容有問題而否定全部,也要看到當前小學教材發揮的重要作用。」山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齊魯實驗學校小學部教務處主任孫豔梅說。

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有12冊,選文520餘篇。涉及外國內容的有80餘篇,約佔15%。教材中選取了大量歌頌和讚揚祖國優秀人物的文章,如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狼牙山五壯士》、好學上進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誠實守信的《我不能失信》、關愛殘疾人的《掌聲》、民族團結的《文成公主進藏》、民族智慧的《趙州橋》《曹衝稱象》等。

多名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認為,語文教材中選取大量歌頌和讚揚祖國優秀人物的文章,是教材編纂者的應盡職責。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習母語的基礎讀本,就學科特點而言其工具性重於人文性。特別是小學生,要憑藉語文教材學習3000多個生字,所以,每個生字的第一次出現機會應該是符合漢語本意的場合,「科利亞」「卡羅爾」「伊琳娜」等外來詞音譯當然也是兒童語文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在生字學習上應有量的控制。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說到教材時曾強調:「教材體現國家意志,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體制,切實保證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

山東亞太禮學文化研究院院長舒忠、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等專家認為,教材是事關未來的基礎工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學習和借鑑外國優秀文化本無可厚非,但教科書不能「貶中崇洋」。

有業內人士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語文和歷史教科書一定要讓孩子了解中國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應是我們的孩子對西方的歷史瞭然於胸,卻連「杯酒釋兵權」和「三顧茅廬」說的是誰都不知道。

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

中央多次提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王忠武說,在堅定和弘揚「四個自信」的大背景下,應對部分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專業的梳理,如反映兒童優秀品質故事中的主人公國別、插圖風格等;改編自外國作家作品中的課文,相關人物的正負面形象應尊重原著,同時要控制比例和篇幅,並在語文課本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比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近年來,語文教材編寫的話題不斷,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校、教師和學生沒有在教學大綱內自主選擇教材的權利。熊丙奇認為應改革目前以行政為主導的封閉的教材編寫機制,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廣泛聽取學校、老師、學生及家長的意見,把選擇使用教材的權利交給學校、老師和家長,以此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和社會對教材的滿意度。

7月初,國務院宣布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將從戰略的高度,指導和統籌全國教材工作。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潘林青 葉婧)

相關焦點

  • 部分小學語文教材引爭議:正面故事多換成外國小孩名字
    ……近日,部分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提出質疑,認為「數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與此同時,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12冊,在520餘篇選文中,涉及外國內容的只有80餘篇,約佔15%。
  • 新學年全國語文課本統一「換新」,少了「小洋裝」充滿「中國風」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從去年開始,除金水區外,鄭州市內其他區已經試用該教材,得到師生不錯的反饋。伴隨著今年金水區啟用「部編本」,鄭州市內「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教材改變傳遞哪些教改信息,孩子和家長們應當如何應對?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 崇洋思想從小學語文課本開始:外國人優秀素質高,負面形象都是中國人
    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小學教材。現在的小學教材和我們當年的不一樣了,已經悄悄植入了大量外國人物和故事,通過這些外國人物和故事,潛移默化地把外國人的形象塑造得高大上、偉光正,而又品德高尚……人教版所有六個年級的語文課本,除一年級上冊裡暫未出現外國人名與表現外國人優秀品質的文章。下冊裡就開始隱約出現了外國人名與故事。第28課 《小夥伴》裡面出現了瑪莎,維加,安東內容,並配以外國小孩表現小孩們互相幫助的內容。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爭議與回應
    「統編本」教材自2017年在全國小學、初中一年級投入使用;2018年在小學、初中一、二年級投入使用;2019年全面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2001年,全國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放開教材編寫權,各出版社可依據課程標準自行組織編寫教材,各地可選用不同版本教材進行教學。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等十餘種版本教材形成「一綱多本」的局面,如今「統編本」一統江湖。
  • 周杰倫歌詞入選語文教材 課文如何兼顧時代性經典性引爭議
    日前,語文出版社修訂的小學語文教材引發關注。從魯迅文章減少,到呼喚莫言文章選讀、流行歌曲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的修訂屢成熱點,課文的「經典性」與「時代性」如何兼顧?各方爭議。該版教材一二年級語文共新換了29篇課文,佔總量的25%,新選取了不少孩子們熟悉的中外童話故事。   「與時俱進」修訂,給語文教材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上海教育出版社近兩年重印了1952年和1994年的兩套上海版小學語文教材,還選編了一本《新中國60年小學語文課本選》。
  • 搭積木講故事 楊浦小學語文教學新方式引爭議
    近日,楊浦小學首次引入了這種新穎的語文教學方式,讓四年級學生通過搭積木的形式發揮想像、闡述故事,上了一堂特殊的公開課。而這種方式也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爭議,有語文老師為之叫好,認為有助於促進孩子表達力和想像力,也有專家認為此舉有可能將文學作品的內涵以具象的形式固定化,需要慎重行之。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引爭議:古詩文增多加重學生背誦負擔?
    早在2009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等幾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項課題研究,後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 他們從當時三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挑選出關於母愛的課文,並予以分析和評價,想藉此角度探討語文教材的品質。
  • 小學語文教材修訂"脫胎換骨":收錄周杰倫歌曲
    小學語文教材「脫胎換骨」,收錄了臺灣流行歌手周杰倫的歌曲。2013年7月,語文出版社召集所有專家和編輯力量,啟動語文版小學、中學教材修訂的攻堅戰。目前,語文版新版教材小學一二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已經通過教育部驗收。2005年,周杰倫演唱的歌曲《蝸牛》被收錄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之列,曾引起社會爭議。
  • 【文化觀察】批判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文化不自信
    作者:陳阿嬌前段時間,有網友撰寫了一篇文章,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這篇文章廣泛傳播,作者稱人教版語文教材「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中國人在書中形象,貪睡不守時、自私小氣等」。對此,4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公開聲明反駁,指責小學語文教材「西化」的言論不符合事實。實際上,認為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一個偽命題。
  • 漢奸行徑 人民公敵 語文教材正在出賣中國,誰來負責
    人教版所有六個年級的語文課本,除一年級上冊裡暫未出現外國人名與表現外國人優秀品質的文章。下冊裡就開始隱約出現了外國人名與故事。第28課 《小夥伴》裡面出現了瑪莎,維加,安東內容,並配以外國小孩表現小孩們互相幫助的內容。
  • 驚見「清真」語文!中小學語文教材去政治化,西化,宗教化的傾向觸目驚心!
    中小學階段本該把學生的學習重心放在認知本民族文化和優秀品質上,外國題材課文過多無疑不利於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以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例,根據網友統計:整個小學六年,除去一年級上冊,總共416篇課文,其中以外國人和事為題材的課文共計100篇,佔比例24%。
  •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為什麼把關於發明大王愛迪生的故事刪除了?
    愛迪生發明燈泡1我國學校的語文教材裡面的課文內容總體上趨於穩定,但總有一些變動,比如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裡面本來有一篇文章——《愛迪生救媽媽》,《愛迪生救媽媽》這個故事於上個世紀 80 年代出現在我國的正式出版物中,2002 年選入人教版語文教材。
  • 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登陸新華書店,變化挺多.....
    市新華書店到了一批「特殊」的新書——2016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在家長和老師的朋友圈裡熱傳後,這本新教材終於露出真容。拿到這本教材時,許多人都感覺它「長大了」,比舊版教材大了一大圈。除了「大」這個變化外,新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跟舊版相比主要有四大變化。    翻開新課本,第一課的變化就令人吃驚:不是我們記憶中的「a oe」,而換成了「天地人,你我他」。過去小學課本都是從拼音入門,再過度到漢字學習,但新課本改變了這一學習順序,先學漢字再學拼音,這可能是最大的變化。
  • 「小學語文教材拼音出錯」被闢謠!近年教材變化多
    近日,「小學語文教材拼音出錯」一事在網上熱傳,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稱,教育部統編版本小學語文教材中chua和ne拼不出對應的字,是「誤人子弟」。對此,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發博回應:這兩字都存在。
  • 曾直言「小學語文教材編輯審美不高」的老師,自己出教材了
    這十堂課中,最有意思的還屬那些「顛覆性」的課堂:經典課文《珍珠鳥》竟能和史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聯動,引人重新思索「鳥」與「籠」的關係;面對課文《鞋匠的兒子》,我們可以運用媒體「事實核查」的方式,將其不嚴謹之處一一指出,以培養嚴肅的非虛構寫作態度。這些精彩紛呈、充滿思辨火花的語文課令人拍案叫絕,它們究竟是如何研發出來的呢?幾日前,書鄉周刊對郭初陽進行了專訪。
  • 我們的語文教材大概是美國人編寫的?
    1、《地震中的父子》人教版的語文教材,小學五年級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地震中的父子》。文中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勇敢的父親,拯救地震中被埋在廢墟中兒子的故事:有一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 滬小學語文課本或"瘦身" 周杰倫歌曲入選教材
    近日,周杰倫歌曲入選語文出版社的小學語文教材,再次引發人們對小學語文教材的關注。昨日,記者從上海有關部門獲悉,上海小學並不使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而上海也正在醞釀新一輪的語文教育改革;今年9月上海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可能「瘦身」,此舉可使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負擔減輕。
  • 周杰倫歌曲進教材 被評讓小學語文教材貼近生活
    翻開語文出版社最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材,記者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變化。一年級語文第一頁是導學部分,《我愛學語文》取代了原來的《我愛上學》。二年級上學期第二課,記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詩歌的形式入選教材,三年級的延伸閱讀中居然收錄了臺灣歌手周杰倫的歌曲《蝸牛》。
  • 各國語文教材怎麼編:日教材保留老鼠逃學故事(圖)
    近日,語文出版社修訂教材的消息引起很大關注,有爭議也有誤讀。國外的「語文教材」怎麼編?國外學生和家長如何看教材的改編和修訂?就這些問題,《環球時報》駐俄、法、日、美記者做了相關調查,可謂各有特色,且與時俱進。
  •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在教學中的應用
    而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對於知識的講解既要分析語文知識內容的特色,同時也要尋求教學過程中應用教材插圖的方式方法,以此來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有效的改進課堂語文教學質量。在一年級的教學過程中,統編版的教材多採用卡通人物的形象來呈現具體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利用插畫的過程中,可以以插畫可愛,生動鮮活的特色為教學切入點,吸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同時由於低年級的學生尚處在想像力十分豐富的階段,在教學的開展過程中,面對教材中童話為主題的插畫內容,教師要主動利用插畫的鮮活多樣來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