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曉荷
8月底9月初是全省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的日子。今年,全國中小學語文課本將開始採用統一的「部編本」。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從去年開始,除金水區外,鄭州市內其他區已經試用該教材,得到師生不錯的反饋。伴隨著今年金水區啟用「部編本」,鄭州市內「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教材改變傳遞哪些教改信息,孩子和家長們應當如何應對?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最大變化是「先學字再學拼音」
打開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第一印象不是拼音字母「aoe」,而是六個大字「天地人你我他」。較之以前的人教版,「部編本」小學一年級教材在結構上要求學生先識字再學拼音,成為一大亮點。
「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而言,最大的變化是把漢字提前了。」剛剛拿到新教材的金水區南陽路三小辦公室主任、曾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崔超分析,「這種設計是為了引導孩子們體驗漢字之美,培養孩子們的人文底蘊。」
「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部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說。
去年開始使用「部編本」教材的解放路小學二年級老師邢慧娟告訴記者,先識字再學拼音,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先接觸字,而不是拼音。而識字單元的編排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繫非常緊密,比如第1課《天地人》「天 地 人 你 我 他」,這六個字是生活中的高頻字,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學起來難度並不大。
少了「洋形象」,插畫充滿「中國風」
最近這幾年,部分學生家長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提出質疑,認為「數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國小孩名字講的正面故事,卻換成了外國小孩名字。
「部編本」教材少了些「洋形象」。記者打開書發現,課文中的人物插圖,少了西裝革履、洋裝小裙,多了些扎著羊角辮的女孩,留著「茶壺蓋」的男孩。遠山近水,水墨風景畫韻味十足,處處彰顯傳統元素,極具「中國風」。
邢慧娟告訴記者,她曾觀察過孩子拿到書後的反應。「孩子的目光停留在課本插圖上的時間比較長,可能在觀察插圖中人物的行為,或者尋找插圖與文字之間的聯繫,或者在初步感受插圖所表現的意境。」她說,從這些行為上可以看出,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本教科書的。「這樣設計插圖貼近現代孩子的生活和經歷,可以看出編寫者們花了不少心思,去研究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生活、學生的思想、學生的審美情趣。」邢慧娟分析。
回歸經典鼓勵親子閱讀
在內容上,「部編本」的課文有較多更新,新課文約佔40%,課文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演講詞、新聞報導等各種文體,涵蓋古今中外作品。小學六個年級共選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也體現了對傳統的回歸。
「我們以前讀過甚至學過的很多經典課文又回來了,一些沒有經過歲月洗禮的『時文』則相對少了。」小學新生家長劉先生告訴記者。
在課程設計上,新教材單元設計包括識字、漢語拼音、課文以及練習環節「語文園地」等,每單元有「口語交際」「快樂讀書吧」,「語文園地」囊括「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
「由課內積累、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體現了閱讀的重要性。這樣的欄目設置、習題設置,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兒童思維發展及認知規律,便於教,更便於學。」邢慧娟說。
相關教師已進行新教材培訓
記者獲悉,最近這兩天,涉及部編本教材的教師正在進行相關培訓。各區部編新教材已經發放到學校,各學校將組織教師對新教材進行研究,為新學期做好準備。
「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們收收心,先接觸一下變化。」邢慧娟建議。有條件的家長還可以將新教材推薦的名著如《西遊記》《城南舊事》等買回家和孩子一起閱讀,從現在起就可以培養孩子好的閱讀習慣,這將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