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時的第一聲哭啼,到嬰兒期的牙牙學語,寶寶的每一次成長對於父母而言,都意義非凡,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期裡也是傾注了很多心血。可孩子的成長過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磕磕絆絆總是少不了的。
當孩子進入牙牙學語階段時,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句話總是斷斷續續,並且不知所言何物。家長在一旁也是聽得撓心抓肺,恨不得替孩子一口氣說完。
最初家長還能以孩子剛開始學說話來安慰自己,可時間久了,其他孩子都能和他人流利溝通時,自己的孩子話卻仍說得磕磕絆絆。帶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毛病;在家裡孩子也很喜歡語言表達,可這話卻總說不好。這時候,部分家長就有些一籌莫展了。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研究發現:孩子10個月大時,就能清晰分辨並理解大人的話,在1歲半時將會迎來他語言能力發展的爆發期。
而這也是培養孩子語言運用、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時期。
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通常會因為所處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或是家長的忽視而出現以下幾種表現行為,這時候家長就應敲響警鐘了。
一、著急說卻說不出來
當孩子說話時出現雖然情緒十分著急,但卻說不出話的現象時,說明孩子現階段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表達欲望了,這時候的孩子需要更高階的語言訓練,來滿足他的表達需求。
二、喜歡邊說邊做動作
有些小孩在講話時喜歡用肢體動作輔佐自己的語言表達,手舞足蹈的樣子在大人眼中不知幾多可愛,殊不知這種行為暴露了,孩子不能充分闡述想法的缺點。正是因為言語表達的匱乏,孩子才會想到用肢體語言使表達更完整。
三、說話時性格急躁
孩子在說話時總是容易發脾氣,家長便會覺得小孩的性格不好,太過焦躁。其實,孩子暴躁的原因更多是對自身的不滿。
他們不滿於自己無法表達的現狀,不滿於自己詞不達意的樣子,他們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可卻被語言表達所限制,所以他們才會發小脾氣,出現急性子。
一、重視語言輸入,為孩子提供表達模板
幼兒期的寶寶語言學習的渠道主要為兩種:一是在和父母面對面的交流中鍛鍊自己的聽說能力;二是旁聽周圍環境中的對話或是父母提供的讀本閱讀,積累詞語表達和語言表達的素材。
要想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打好基礎,讀繪本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家長可以利用繪本中圖案豐富的插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同時,在一旁對繪本內容進行講解。
這樣一來,既可以做到和寶寶的面對面交流,又可以提供語言輸入,何樂而不為呢?
二、保持傾聽耐心,提供良好表達環境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總會出現吞吞吐吐、詞不達意的現象。這時候一些急性子的家長總是忍不住打斷孩子的話,或是猜中孩子的想法,替他說完剩下的話;或是一心二用,對孩子的話敷衍了事;更甚者,直接不耐煩地讓孩子閉嘴。
而孩子學習語言,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鼓勵和傾聽。鼓勵是為了激發孩子表達的興趣,傾聽是為了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語言不足處,及時加強有關訓練。
家長應保持平和的心態來對待正在學說話的孩子,寧願多耗費一點時間,也要聽寶寶說完,並鼓勵他們多多表達。
三、用趣味性方式幫助他們表達
外向的孩子總是無時無刻不在表現自己,而內向的孩子就需要外界的推動才能多張口說話。這時候家長就需要藉助一些小遊戲,來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與外界溝通。
例如,躲貓貓、猜一猜和親子閱讀等方式。
早教書不失為一個遊戲的好素材,圖書內容的日常性和趣味性也能充分滿足孩子和家長的需求,讓孩子的玩耍中學會說話。
留言板話題:你家寶寶在牙牙學語時,有什麼趣事兒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