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對外作戰十大名將

2020-12-14 高山流水品評歷史

大敗東胡的秦開(戰國時代燕國將軍)

秦開是戰國時燕國名將。後來隨荊軻一起陰謀行刺秦王政的秦舞陽就是他的孫子。燕國與東胡相鄰,東胡是鮮卑和烏桓的先族,《後漢書》說它因居匈奴之東而得「東胡」之名,是「與匈奴並盛」的強大遊牧部族。東胡人經常南下騷擾燕國,搶奪財物,來去無蹤。就像大街上搶包的,防不勝防,很讓燕國頭疼。為了邊境安寧,秦開不得不給東胡當人質而「為質於胡」。這也為他日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相當於公開「潛伏」在敵人內部,因此對東胡的風俗,特別是戰術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秦開逃回燕國後,率大軍與東胡作戰,退敵千餘裡,「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解除了燕國的北境邊邊患。

使匈奴不敢窺視中原的李牧(戰國時代趙國將軍)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經過了兼併戰之後,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地處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邊境與胡人為鄰。

而當時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他們的騎兵數量很多,又很精銳,時常南下趙境騷擾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李牧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禦匈奴入侵。當時的李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大到可以直接任免地方官員,甚至當地所有的稅收均不用上繳國庫,可直接入其幕府,充作軍費。李牧治軍,極為大方,每天都殺牛,給軍士享用。這還不算,他還親自訓練士兵騎馬射箭,成績優等的賞賜尤多。軍隊的士氣高漲,戰備嚴整,然而李牧卻養而不用,只命令大家小心把守好烽火臺,同時派出大量偵察兵打探敵情,匈奴人來了,所有軍民就立刻收拾東西退入城中固守,違令者立斬不赦。

讓匈奴人產生一個錯覺,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全然不把他放在眼裡了。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及若干牲畜。匈奴單于聽說後,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則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只此一戰,進犯匈奴的十萬騎兵全軍覆沒,趙軍乘勝又打敗了襤國,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單于只得引兵遠遁,十多年不敢犯邊。

讓胡人不敢南下的蒙恬(秦朝將領)

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徵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復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裡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戰擊潰匈奴單于本部的衛青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衛青首徵,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取得勝利。此次漢武帝一共派出四路兵馬,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只有衛青勝利凱旋,漢武帝遂封衛青為關內侯。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自雲中出兵,西經高闕到符離(今甘肅北部),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通稱「新秦中」),並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北)。朔方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東,離包頭大約200公裡。

元朔五年(前124年)衛青奇襲高闕,包圍右賢王,俘虜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衛青官拜大將軍,漢軍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元朔六年(前123年)衛青二出定襄,斬獲萬餘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兩路出兵,遠涉漠北,和單于兵相遇,衛青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

橫掃匈奴的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隨衛青出徵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敵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深得漢武帝賞識,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時年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位於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一舉佔領河西走廊。匈奴人作歌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再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此役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霍去病揮師乘勝追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漢武帝的器重和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言。

一戰而滅東突厥的李靖

有軍神之稱的李靖,一生用兵如神,可謂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任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一指揮五路大軍共10萬人對突厥分路進擊。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領3000精銳輕騎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進襲,頡利可汗判斷唐朝必傾舉國之兵,否則李靖不敢孤軍深入,其身後必有大軍為後援。突厥上下皆大驚失色,頡利更是「一日數驚」。

李靖得知這一消息後,趁機派人間諜離間頡利可汗和其心腹之間的關係,從內部瓦解敵人。致使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

在李靖取得勝利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衝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了。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 二月,李靖率軍與突厥軍在陰山(今大青山)遭遇,展開大會戰,唐軍斬殺突厥兵萬餘人,獲大勝。

山窮水盡之餘,狡黠的頡利可汗派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藉以贏得時間,苟延殘喘。唐太宗則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揣摩到唐太宗的真實意圖,逐挑選一萬精騎進至陰山。

就在使臣進駐東突厥的前方營地時,率軍跟進的李靖遇到斥侯降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並押解著一起同行。此時的頡利可汗完全放鬆了戒備。李靖的前鋒蘇定方率領兩百餘騎又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七裡遠的地方才被發覺。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並殺死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想北過大漠,在磧口受李勣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不久,頡利可汗被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擒獲,並送到京師。東突厥從此宣告滅亡了。

最後滅西突厥的蘇定方

蘇早年曾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起義軍。直到貞觀初年才開始為唐朝效力,在隨李靖北伐東突厥戰爭,特別是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蘇定方作為前鋒率領兩百名騎兵一馬當先攻破了頡利可汗的牙帳,為唐滅亡東突厥立下大功。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蘇定方隨左衛大將軍程知節(程咬金)徵討西突厥賀魯部,蘇定方任前軍總管。此次戰爭,西突厥出動了大批精銳騎兵。唐軍至鷹婆川,「突厥有二萬騎來拒,…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領二萬餘騎續至」。兩軍展開惡戰,唐軍前鋒蘇海政部受阻不進。此時蘇定方正率部在山間休整,無意中發現突厥主力就在對面山嶺上,便「率五百騎馳往擊之,賊眾大潰,追奔二十裡,殺千五百人,獲馬二千」,突厥人馬遭受突然襲擊,死傷慘重,戰況出現了轉機,開始變得對唐軍有利起來。但是由於副大總管王文度的嫉妒和大總管程知節怯敵,致使唐軍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與西突厥的戰爭再一次爆發,已晉升為行軍大總管的蘇定方總督唐軍,「自金山之北指處木昆(西突厥將領)部落,大破之。」唐軍攻勢如潮,給各部突厥以極大壓力,逼使其中一部共萬餘帳來降。蘇定方一面安撫降眾,一面繼續揮軍深入。突厥首領賀魯率十萬人馬來拒唐軍,而此時定方手下僅萬餘人,情形十分險惡, 「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之,」面對這以一比十的形勢,蘇定方臨陣不亂,沉著指揮,他命步兵列陣據守中央開闊地,集中所有長兵器向外;他親率精銳騎兵,排陣予北面高坡。突厥大軍先衝擊唐步兵陣,三衝末動,於是「定方乘勢擊之,賊遂大潰,追奔三十裡,殺人馬數萬」。扭轉了局面,使唐軍從氣勢壓倒了對方。第二天,蘇定方未給敵人以喘氣的機會,率領唐軍又發起攻擊,逼使賀魯手下眾將紛紛來降,唯賀魯帶親兵數百騎逃脫。唐軍乘勝追擊,所過之處蕃邦部落無望風不而降,追至伊麗河(今新疆伊犁河),又與賀魯殘部發生激戰,賀魯殘軍幾乎遭到全殲。但是賀魯卻再一次逃脫,於是蘇定方「遣副將蕭嗣業追捕之,至石國(今蘇聯塔什幹一帶)擒之而還。」

不久,蔥嶺(今帕米爾高原 、崑崙山 等一帶)三國復叛,叛軍首領多曼 自恃兵勇城堅,以馬頭川為據點,不斷侵擾。蘇定方受詔為安撫大使,率兵討伐。這一次作戰,蘇定方改變戰術,「選精卒一萬人,馬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裡」,到天明時,唐軍離城只有四十裡了,由於唐軍出乎意料地直搗其老巢,「多曼大驚,率兵拒戰於城門之外」,兩軍交戰,叛軍大敗,退守城池,蘇定方指揮軍隊將城門死死堵住。等到晚上,各路唐軍紛紛趕到,四面圍困,並伐木製造攻城器械,遍布城下。多曼自知不免,只得出城投降。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坐鎮太原 ,授蘇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今朝鮮)」。大軍至熊津江(今朝鮮南部錦江)口時,百濟軍隊早已據江為天險,與唐軍對峙。此年蘇定方已69歲,但仍身先士卒,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他率決死隊強渡大江,靠山布陣,與百濟軍隊激戰,為大批唐軍登陸爭取時間,百濟人抵擋不住,死數千人而潰。而蘇定方「於岸上擁(指揮)陣,水陸齊進,飛楫 鼓譟…」,待離敵都城20裡時,「賊傾國來拒,(唐軍)大戰破之,殺虜萬餘人,追奔入郭(城)」,逼使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棄王位而「奔於北境」。唐軍遂繼續進軍,圍困其皇城。此時由於城內百濟王之次子泰自立為王,引起皇室內訌,百濟王嫡孫文思引本部向唐軍投降,唐軍趁勢加緊攻城,迫使泰開門投降,隨後百濟大將稱植押解百濟王義慈前來投降,接著太子隆又率各城守將來降,於是百濟平定。

北破契丹西敗吐蕃的王忠嗣

王忠嗣是唐玄宗時期的一員將領,被稱為中唐第一名將。曾是河西、河東、隴右、朔方四鎮的節度使,後來又被封為清源縣公。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被任命為兵馬使,首次出徵,迎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戰役。戰役發起之前,王忠嗣偵察得知,吐蕃贊普正在玉川檢閱部隊時,決定打他個措手不及,遂獨自率領三百精銳騎兵,乘著夜色發動突然襲擊,結果斬首上千級,俘虜四千餘人,突遭襲擊的吐蕃贊普倉皇逃命,王忠嗣一戰成名。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想攻取新城。有人向杜都督推薦了王忠嗣,說只要王忠嗣肯定馬到功成。杜於是向最高統帥唐玄宗要人,把王忠嗣調來後,唐軍於三月向吐蕃發起突然攻擊,一舉拿下新城。唐朝政府把該城改名為威戎城,派兵駐守。

七月,杜希望率本部人馬攻佔了吐蕃盤踞的黃河大橋,並於黃河左岸建築了鹽泉城。不甘心喪師失地的吐蕃隨即集結起三萬大軍向鹽泉城發起反撲。敵眾我寡,形勢危急,王忠嗣當機立斷,趁敵人立足未穩之際,率領部下率先殺入敵陣,吐蕃軍陣腳頓時大亂。杜希望見狀也趁勢率眾衝入敵陣,經過激戰,吐蕃大敗,只得倉皇逃離。

自唐以來,北方的契丹勢力日漸強大,大有與唐朝分庭抗禮之勢。唐朝曾五次北伐,但均以失敗告終,武則天甚至曾下令集中全國的在押犯人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是徒勞無功。為此,唐玄宗委以王忠嗣北伐契丹的重任。

王忠嗣於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命率領十萬大唐雄師北出雁門,與奚族和契丹聯軍在桑乾河展開決戰,唐軍雷霆出擊,三戰三捷,奚族和契丹聯軍一敗塗地,全軍覆沒,契丹可汗隻身逃跑,不久,走投無路他被自己人殺死,契丹三十六部悉數向唐軍投降, 王忠嗣 「大虜其眾,耀武漠北,高會而旋」,從此,驃悍的契丹人老實了數十年。

追亡逐北,有「塞上長城」之稱的徐達

徐達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追隨朱元璋南徵北戰,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達被任命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率領25萬大軍進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開始了驅逐元朝外族統治的北伐之旅。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正式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徐達以「首功」被封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三月,北伐進入第二階段,徐達率水陸大軍,溯河南上,進軍河南,攻克永城、歸德、許州,汴梁守將左君弼獻城降。四月,明軍自虎牢關直趨偃師、洛陽。洛水一戰,元兵損失慘重,洛陽守將李克彝棄城逃往陝西,梁王阿魯溫開門迎降。五月,潼關守將張思道亦戰敗西奔。至此,滅元已是指日可待。

同年閏七月,北伐第三階段行動開始,徐達從河陰、渡黃河北上,分兵攻取了衛輝、彰德,磁州,並在臨清與山東諸路大軍會合,沿運河繼續向北挺進,迅速攻下德州、長蘆、直沽,隨即佔領了元大都外圍的重要戰略據點通州。至此,元大都的外圍屏障已全部掃清。元順帝自知大都已無法保住,遂於閏七月二十七日深夜倉皇逃跑,北逃上都開平。徐達於八月初二率軍從齊化門進入元都,改元大都為北平府。元朝滅亡。北伐第三階段的戰略任務,僅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便勝利完成。

元朝滅亡後,蒙古殘軍仍然在不斷向新生的明朝發動進攻,元大將王保保擁兵十萬,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勁敵。徐達率軍進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澤州、潞州,先行站穩腳跟。王保保卻急於與除達一決雌雄,由太原引兵出雁門準備進犯北平,徐達接照劉伯溫的計謀,非但沒有回救北平,反而直搗太原。王保保聽說太原告急,慌忙回師救援,率數萬騎兵馳回,在太原城下紮營,邀徐達決戰。

徐達先是按兵不動,到了晚上突出奇兵,夜襲王保保軍營。徐達身先士卒,騎著降服的烏騅馬,黑夜中猶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戰,便被敗兵護著逃跑了。 ·

洪武二年冬,捲土重來重來的王保保率軍圍攻明軍於蘭州。徐達率主力趕到,在定西以北對壘。這次徐達決定與王保保決戰,經過激烈交戰,徐達全殲王保保軍八萬多人,王保保僅帶了妻兒親兵數人,逃去元人的發源地上都,保元順帝的太子去了。

之後,徐達揮師轉戰北方,追殲元朝殘餘,平陝西、定遼東。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回到北平。

南平倭患,北御韃靼的戚繼光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上)
    在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們用自己的膽識與才能,創造了無數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來盤點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名將為後世留下了怎樣震撼人心的豐功偉績!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下)
    現在我們延續上內容,繼續來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將,準備好了嗎?我開始咯!6、大明第一名將——徐達徐達,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又有勇有謀,戎馬一生,他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並打擊元朝的殘餘勢力,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開國第一功臣」。
  • 中國歷史上十大悲情名將
    但也有一群這樣的人,他們雖然也是英雄名將、建立了不世功勳,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卻英雄末路斷頭路,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嘆息。下面,我們從在歷史上的名氣、建立的功業大小、悲情程度、個人的品德、後人的同情程度等方面綜合考量,點評中國歷史上十大最悲情的英雄第十名:李廣——匈奴聞名喪膽,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侯,被逼自刎
  • 中國古代十大名將,西楚霸王項羽墊底,韓信名列第四?
    中國歷史傳承上下五千年,在這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眾多能夠決定一個王朝生死的英雄人物。今天就來講講小編心中的中國歷史十大名將,排名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10、西楚霸王——項羽秦末農民軍領袖,西楚霸王,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章邯投降,奇蹟的取得了勝利。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歷史上越是諸侯爭霸的亂世,越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
  • 國共兩黨抗日十大名將
    國民黨軍隊抗日十大名將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
  • 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名將, 中國十大元帥居然只有一人入選!
    ,也給中國列出了十大抗日名將來。日本羅列的十大抗日名將,是根據戰功的件數來排名的,在就是作戰過程中,跟日軍打過的戰爭次數,獲勝的次數,再加上戰爭的規模,傷亡人數和統領戰爭的將領指揮才能而定的,日本給出的中國十大抗日名將是:李宗仁、張自忠、衛立煌、薛嶽、傅作義、王耀武、杜聿明、戴安瀾、孫立人、朱德。
  • 歷史上諡號忠武的十大名將,第一名眾望所歸
    諡號相當於是對某人一生的蓋棺定論,有官諡和私諡之分,官諡最為常見,上至帝王下至王公大臣有時為了能得到一個美諡或級別較高的諡號而費盡心機。在所有的諡號裡面,文臣榮譽最高的諡號是「文正」,武將榮譽最高的諡號是「忠武」,今天說說「忠武」這個武將一生追求的最高諡號,歷史上得此諡號的名將不少,從中列出名氣最大的諡號「忠武」的十大名將。
  • 中國歷史上十大不敗名將,看看你最仰慕誰?
    —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三、吳起——冷血將軍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人。
  •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十大抗日名將
    彭德懷:第一名將,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號石穿,湖南省湘潭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副總指揮(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與朱德總司令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1940年,在華北發動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史稱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使全國軍民受到鼓舞。
  •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百位名將排行榜(三)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將軍,小編整理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百位名將排行榜,希望大家喜歡。由於人員過多前兩天我先說了第61到第100名。今天我來說一說第41到第60名。死守巴蜀有力的牽制了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不斷地攻防戰金國的名將們都吃過其的虧尤其與虞允文合作可謂珠聯璧合,張俊執掌大權後兄弟二人就再無斬獲。雖然不是中興四將,但許多歷史專家都認為「中興四將中應該有吳玠。」
  • 二戰中打仗最猛的十大名將,第1個日本軍官靠偷襲成名!
    二戰中打仗最猛的十大名將:靠偷襲成名的就是他了——山本五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偷襲美軍珍珠港和發動中途島海戰的謀劃者。二戰中打仗最猛的十大名將:卡爾·鄧尼茨,二戰期間德國的著名將領,德國總統、國防軍最高統帥、海軍元帥。
  • 中國古代史上十大名將,三國竟無一人上榜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名將層出不窮,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將星閃耀,如果要選出十大名將,都能有誰?第十名:徐達徐達,明朝開國大將,被稱為開國第一功臣,自小與朱元璋熟識。第八名:郭子儀郭子儀,唐代中興名將。曾以武舉入仕,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隨後更是收復長安和洛陽二京。相州之戰,魚朝恩將責任推於郭子儀,遂被免職。在吐蕃趁長安空虛,佔領長安後,唐代宗再次啟用郭子儀,吐蕃聽說郭子儀被啟用,連忙逃離長安。
  • 中國古代智勇雙全的十大名將都有誰?
    中國歷史上的天才武將如繁星璀璨,耀眼奪目,他們利用自己的膽識和謀略,在戰爭中率部取得輝煌的戰績,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戰神,我們的民族才不會為外族欺辱,華夏文明才能不間斷髮展延續數千年。徐達深通謀略,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僅沈兒峪之戰就斬獲元軍首級10餘萬,俘獲元朝官吏1865人,將校士卒84500餘人,北元第一名將擴廓帖木兒僅與其妻子數人逃竄至黃河時得流木以渡。徐達的北伐勝利不僅推翻了元朝黑暗殘暴的統治,使燕雲十六州時隔430年再次回歸漢人的手中,更是歷史上唯一成功的北伐戰爭,可謂千古奇功。
  • 戰功赫赫天下無敵 盤點中國歷史上三十大名將【19】
    秦國第一名將,戰國第一名將,中國第一名將,秦國三大幹將之一,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中國十大名將之一,被後世尊稱為「死神」、「戰神」。   白起,他完全憑自己的戰功從一名士兵成長為秦國最高軍事長官,他是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功最為輝煌的將軍。他戎馬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未嘗一敗,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奪取城池大小七十餘座,打到後來,六果將領聞『白』色變,都不敢與之交戰。
  • 中國歷史上被嚴重高估五大名將
    中國古代名將非常多,當然,這些名將有的是實打實,的確很牛,比如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徐世勣、嶽飛、戚繼光等等,正史都有詳細記載,打了多少仗。但有些歷史人物被嚴重刻畫和誇大,明明沒什麼功績、戰績,卻被後世的演義小說、評書描繪成了戰神級一樣的人物。比如下面這五位。第一位是李廣。
  • 中國古代前二十名將排名 誰才是你心中的戰神?
    中國歷史百大武將排名、文治大於武功者滾粗冷兵器時代優先,對外作戰優先,屠城、虐待士兵者降低排名甚至不上榜。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名將眾出,很多名字都是耳熟能詳的。那麼在排名上誰更勝一籌呢?我們在這裡揭曉答案。好男兒誰沒英雄夢呢?血戰沙場,馬革裹屍,為國為民,保家戍土!一起來看看,那些叱吒疆場的歷代英雄吧!
  • 中國歷史上名將層出不窮,但這四位,才算得上當之無愧的千古名帥
    戰爭塑造了一位又一位的名將,也將一些將領推向神壇。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兵聖孫武,領兵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譽為東方兵家鼻祖。再如霍去病,憑藉靈活的作戰,採用長途奔襲及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譜寫出了漢朝的傳奇,更令匈奴「漠北無王庭」。而在歷史中,我們很難去評價將領孰強孰弱,畢竟時勢造英雄。但這四位,卻堪稱千古名帥,也開創了歷史的先河。第一位,則正是殺神白起。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關隘(上)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西北約40裡處的雁門山中,此關是據守山西南北的重要通道,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歷史上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是清代晉商「闖西口」的必經之路,此關也成為支援清軍固守邊疆的重要軍事、交通要道。
  • 歷史鉤沉: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將軍
    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範例之書。 一統六國的悍將—王翦 王翦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而軍事生涯中未敗一役的似乎只有他一個。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好兵法,事奉秦始皇徵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