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東胡的秦開(戰國時代燕國將軍)
秦開是戰國時燕國名將。後來隨荊軻一起陰謀行刺秦王政的秦舞陽就是他的孫子。燕國與東胡相鄰,東胡是鮮卑和烏桓的先族,《後漢書》說它因居匈奴之東而得「東胡」之名,是「與匈奴並盛」的強大遊牧部族。東胡人經常南下騷擾燕國,搶奪財物,來去無蹤。就像大街上搶包的,防不勝防,很讓燕國頭疼。為了邊境安寧,秦開不得不給東胡當人質而「為質於胡」。這也為他日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相當於公開「潛伏」在敵人內部,因此對東胡的風俗,特別是戰術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秦開逃回燕國後,率大軍與東胡作戰,退敵千餘裡,「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解除了燕國的北境邊邊患。
使匈奴不敢窺視中原的李牧(戰國時代趙國將軍)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經過了兼併戰之後,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地處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邊境與胡人為鄰。
而當時北方的匈奴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他們的騎兵數量很多,又很精銳,時常南下趙境騷擾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李牧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禦匈奴入侵。當時的李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大到可以直接任免地方官員,甚至當地所有的稅收均不用上繳國庫,可直接入其幕府,充作軍費。李牧治軍,極為大方,每天都殺牛,給軍士享用。這還不算,他還親自訓練士兵騎馬射箭,成績優等的賞賜尤多。軍隊的士氣高漲,戰備嚴整,然而李牧卻養而不用,只命令大家小心把守好烽火臺,同時派出大量偵察兵打探敵情,匈奴人來了,所有軍民就立刻收拾東西退入城中固守,違令者立斬不赦。
讓匈奴人產生一個錯覺,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全然不把他放在眼裡了。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及若干牲畜。匈奴單于聽說後,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則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只此一戰,進犯匈奴的十萬騎兵全軍覆沒,趙軍乘勝又打敗了襤國,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單于只得引兵遠遁,十多年不敢犯邊。
讓胡人不敢南下的蒙恬(秦朝將領)
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徵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復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裡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戰擊潰匈奴單于本部的衛青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衛青首徵,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取得勝利。此次漢武帝一共派出四路兵馬,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只有衛青勝利凱旋,漢武帝遂封衛青為關內侯。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自雲中出兵,西經高闕到符離(今甘肅北部),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通稱「新秦中」),並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北)。朔方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東,離包頭大約200公裡。
元朔五年(前124年)衛青奇襲高闕,包圍右賢王,俘虜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衛青官拜大將軍,漢軍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元朔六年(前123年)衛青二出定襄,斬獲萬餘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兩路出兵,遠涉漠北,和單于兵相遇,衛青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
橫掃匈奴的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隨衛青出徵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敵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深得漢武帝賞識,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時年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位於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一舉佔領河西走廊。匈奴人作歌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再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此役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霍去病揮師乘勝追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漢武帝的器重和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言。
一戰而滅東突厥的李靖
有軍神之稱的李靖,一生用兵如神,可謂是戰無不克,攻無不勝。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任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一指揮五路大軍共10萬人對突厥分路進擊。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率領3000精銳輕騎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進襲,頡利可汗判斷唐朝必傾舉國之兵,否則李靖不敢孤軍深入,其身後必有大軍為後援。突厥上下皆大驚失色,頡利更是「一日數驚」。
李靖得知這一消息後,趁機派人間諜離間頡利可汗和其心腹之間的關係,從內部瓦解敵人。致使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
在李靖取得勝利的同時,李勣也率軍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與突厥軍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軍奮力衝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幾萬人馬了。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 二月,李靖率軍與突厥軍在陰山(今大青山)遭遇,展開大會戰,唐軍斬殺突厥兵萬餘人,獲大勝。
山窮水盡之餘,狡黠的頡利可汗派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藉以贏得時間,苟延殘喘。唐太宗則派遣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揣摩到唐太宗的真實意圖,逐挑選一萬精騎進至陰山。
就在使臣進駐東突厥的前方營地時,率軍跟進的李靖遇到斥侯降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並押解著一起同行。此時的頡利可汗完全放鬆了戒備。李靖的前鋒蘇定方率領兩百餘騎又乘著大霧,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帳七裡遠的地方才被發覺。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並殺死隋義成公主。頡利可汗率萬餘人想北過大漠,在磧口受李勣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不久,頡利可汗被大同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擒獲,並送到京師。東突厥從此宣告滅亡了。
最後滅西突厥的蘇定方
蘇早年曾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起義軍。直到貞觀初年才開始為唐朝效力,在隨李靖北伐東突厥戰爭,特別是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蘇定方作為前鋒率領兩百名騎兵一馬當先攻破了頡利可汗的牙帳,為唐滅亡東突厥立下大功。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蘇定方隨左衛大將軍程知節(程咬金)徵討西突厥賀魯部,蘇定方任前軍總管。此次戰爭,西突厥出動了大批精銳騎兵。唐軍至鷹婆川,「突厥有二萬騎來拒,…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領二萬餘騎續至」。兩軍展開惡戰,唐軍前鋒蘇海政部受阻不進。此時蘇定方正率部在山間休整,無意中發現突厥主力就在對面山嶺上,便「率五百騎馳往擊之,賊眾大潰,追奔二十裡,殺千五百人,獲馬二千」,突厥人馬遭受突然襲擊,死傷慘重,戰況出現了轉機,開始變得對唐軍有利起來。但是由於副大總管王文度的嫉妒和大總管程知節怯敵,致使唐軍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唐與西突厥的戰爭再一次爆發,已晉升為行軍大總管的蘇定方總督唐軍,「自金山之北指處木昆(西突厥將領)部落,大破之。」唐軍攻勢如潮,給各部突厥以極大壓力,逼使其中一部共萬餘帳來降。蘇定方一面安撫降眾,一面繼續揮軍深入。突厥首領賀魯率十萬人馬來拒唐軍,而此時定方手下僅萬餘人,情形十分險惡, 「賊輕定方兵少,四面圍之,」面對這以一比十的形勢,蘇定方臨陣不亂,沉著指揮,他命步兵列陣據守中央開闊地,集中所有長兵器向外;他親率精銳騎兵,排陣予北面高坡。突厥大軍先衝擊唐步兵陣,三衝末動,於是「定方乘勢擊之,賊遂大潰,追奔三十裡,殺人馬數萬」。扭轉了局面,使唐軍從氣勢壓倒了對方。第二天,蘇定方未給敵人以喘氣的機會,率領唐軍又發起攻擊,逼使賀魯手下眾將紛紛來降,唯賀魯帶親兵數百騎逃脫。唐軍乘勝追擊,所過之處蕃邦部落無望風不而降,追至伊麗河(今新疆伊犁河),又與賀魯殘部發生激戰,賀魯殘軍幾乎遭到全殲。但是賀魯卻再一次逃脫,於是蘇定方「遣副將蕭嗣業追捕之,至石國(今蘇聯塔什幹一帶)擒之而還。」
不久,蔥嶺(今帕米爾高原 、崑崙山 等一帶)三國復叛,叛軍首領多曼 自恃兵勇城堅,以馬頭川為據點,不斷侵擾。蘇定方受詔為安撫大使,率兵討伐。這一次作戰,蘇定方改變戰術,「選精卒一萬人,馬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裡」,到天明時,唐軍離城只有四十裡了,由於唐軍出乎意料地直搗其老巢,「多曼大驚,率兵拒戰於城門之外」,兩軍交戰,叛軍大敗,退守城池,蘇定方指揮軍隊將城門死死堵住。等到晚上,各路唐軍紛紛趕到,四面圍困,並伐木製造攻城器械,遍布城下。多曼自知不免,只得出城投降。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坐鎮太原 ,授蘇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率師討百濟(今朝鮮)」。大軍至熊津江(今朝鮮南部錦江)口時,百濟軍隊早已據江為天險,與唐軍對峙。此年蘇定方已69歲,但仍身先士卒,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他率決死隊強渡大江,靠山布陣,與百濟軍隊激戰,為大批唐軍登陸爭取時間,百濟人抵擋不住,死數千人而潰。而蘇定方「於岸上擁(指揮)陣,水陸齊進,飛楫 鼓譟…」,待離敵都城20裡時,「賊傾國來拒,(唐軍)大戰破之,殺虜萬餘人,追奔入郭(城)」,逼使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棄王位而「奔於北境」。唐軍遂繼續進軍,圍困其皇城。此時由於城內百濟王之次子泰自立為王,引起皇室內訌,百濟王嫡孫文思引本部向唐軍投降,唐軍趁勢加緊攻城,迫使泰開門投降,隨後百濟大將稱植押解百濟王義慈前來投降,接著太子隆又率各城守將來降,於是百濟平定。
北破契丹西敗吐蕃的王忠嗣
王忠嗣是唐玄宗時期的一員將領,被稱為中唐第一名將。曾是河西、河東、隴右、朔方四鎮的節度使,後來又被封為清源縣公。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被任命為兵馬使,首次出徵,迎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戰役。戰役發起之前,王忠嗣偵察得知,吐蕃贊普正在玉川檢閱部隊時,決定打他個措手不及,遂獨自率領三百精銳騎兵,乘著夜色發動突然襲擊,結果斬首上千級,俘虜四千餘人,突遭襲擊的吐蕃贊普倉皇逃命,王忠嗣一戰成名。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想攻取新城。有人向杜都督推薦了王忠嗣,說只要王忠嗣肯定馬到功成。杜於是向最高統帥唐玄宗要人,把王忠嗣調來後,唐軍於三月向吐蕃發起突然攻擊,一舉拿下新城。唐朝政府把該城改名為威戎城,派兵駐守。
七月,杜希望率本部人馬攻佔了吐蕃盤踞的黃河大橋,並於黃河左岸建築了鹽泉城。不甘心喪師失地的吐蕃隨即集結起三萬大軍向鹽泉城發起反撲。敵眾我寡,形勢危急,王忠嗣當機立斷,趁敵人立足未穩之際,率領部下率先殺入敵陣,吐蕃軍陣腳頓時大亂。杜希望見狀也趁勢率眾衝入敵陣,經過激戰,吐蕃大敗,只得倉皇逃離。
自唐以來,北方的契丹勢力日漸強大,大有與唐朝分庭抗禮之勢。唐朝曾五次北伐,但均以失敗告終,武則天甚至曾下令集中全國的在押犯人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是徒勞無功。為此,唐玄宗委以王忠嗣北伐契丹的重任。
王忠嗣於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奉命率領十萬大唐雄師北出雁門,與奚族和契丹聯軍在桑乾河展開決戰,唐軍雷霆出擊,三戰三捷,奚族和契丹聯軍一敗塗地,全軍覆沒,契丹可汗隻身逃跑,不久,走投無路他被自己人殺死,契丹三十六部悉數向唐軍投降, 王忠嗣 「大虜其眾,耀武漠北,高會而旋」,從此,驃悍的契丹人老實了數十年。
追亡逐北,有「塞上長城」之稱的徐達
徐達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元朝末年,徐達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追隨朱元璋南徵北戰,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達被任命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率領25萬大軍進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開始了驅逐元朝外族統治的北伐之旅。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正式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徐達以「首功」被封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三月,北伐進入第二階段,徐達率水陸大軍,溯河南上,進軍河南,攻克永城、歸德、許州,汴梁守將左君弼獻城降。四月,明軍自虎牢關直趨偃師、洛陽。洛水一戰,元兵損失慘重,洛陽守將李克彝棄城逃往陝西,梁王阿魯溫開門迎降。五月,潼關守將張思道亦戰敗西奔。至此,滅元已是指日可待。
同年閏七月,北伐第三階段行動開始,徐達從河陰、渡黃河北上,分兵攻取了衛輝、彰德,磁州,並在臨清與山東諸路大軍會合,沿運河繼續向北挺進,迅速攻下德州、長蘆、直沽,隨即佔領了元大都外圍的重要戰略據點通州。至此,元大都的外圍屏障已全部掃清。元順帝自知大都已無法保住,遂於閏七月二十七日深夜倉皇逃跑,北逃上都開平。徐達於八月初二率軍從齊化門進入元都,改元大都為北平府。元朝滅亡。北伐第三階段的戰略任務,僅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便勝利完成。
元朝滅亡後,蒙古殘軍仍然在不斷向新生的明朝發動進攻,元大將王保保擁兵十萬,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勁敵。徐達率軍進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澤州、潞州,先行站穩腳跟。王保保卻急於與除達一決雌雄,由太原引兵出雁門準備進犯北平,徐達接照劉伯溫的計謀,非但沒有回救北平,反而直搗太原。王保保聽說太原告急,慌忙回師救援,率數萬騎兵馳回,在太原城下紮營,邀徐達決戰。
徐達先是按兵不動,到了晚上突出奇兵,夜襲王保保軍營。徐達身先士卒,騎著降服的烏騅馬,黑夜中猶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戰,便被敗兵護著逃跑了。 ·
洪武二年冬,捲土重來重來的王保保率軍圍攻明軍於蘭州。徐達率主力趕到,在定西以北對壘。這次徐達決定與王保保決戰,經過激烈交戰,徐達全殲王保保軍八萬多人,王保保僅帶了妻兒親兵數人,逃去元人的發源地上都,保元順帝的太子去了。
之後,徐達揮師轉戰北方,追殲元朝殘餘,平陝西、定遼東。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回到北平。
南平倭患,北御韃靼的戚繼光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