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李 振
通訊員 楊軒峰 魏方亮 報導
本報龍口訊 近日,山東能源龍礦集團北皂煤礦海域H2303工作面開始回採,這標誌著我國海下採煤的第七個工作面正式投產。截至目前,北皂煤礦已累計開採海下煤炭突破500萬噸。
此次投產的H2303工作面是北皂煤礦進行海下採煤的第七個工作面,位於海平面以下200米,面長196米,推進長度1228米,設計可採儲量為122萬噸,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海下採煤工作面。北皂煤礦副礦長、總工程師李恭建告訴記者,「別小看這海平面以下200米,這可是目前離海面最近的工作面。這一距離比該礦的第一個工作面整整提升了170米。」
據介紹,離海面越近,開採的風險越大,越容易發生透水、海水倒灌等事故,因此,對第七個工作面的開採北皂煤礦做出了精密的準備:組織成立了一支由業內頂尖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採用世界領先的「綜採放頂煤開採技術」,全力解決海下水患。通過對海域防水閘門遠程控制,實現了面上操作和地面控制中心遠程控制開啟、關閉防水閘門。即便是在海下採煤區域停電的狀態下,也可實現防水閘門自動關閉,大大提高了海下採煤的安全性。同時,海域瓦斯治理抽放、工作面超前支護、超大斷層突破等數十個海下採煤重大難題也得到有效解決。
由於海下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情況複雜,為提高開採安全係數,杜絕水文地質災害發生影響海下採煤工作進展,此次北皂煤礦加大海下水文地質探查力度,將工作面瞬變電磁水文地質條件探查由工作面形成後進行改為工作面掘進中進行,通過超前探放杜絕地質水文安全隱患。
「不僅離海面最近,H2303工作面更是我國海下採煤史上離海岸最遠的一個。」李恭建介紹說,該工作面與位於海岸的礦井井筒直線距離達6500米、通風距離長達11000米左右,必須進行充分通風以保證井下空氣流通,防止瓦斯聚集。
為此,北皂煤礦科研團隊科學調整通風設備,將東風井主要通風機進行了模擬管網性能測定及葉片角度調整,確保井下瓦斯濃度維持在標準線以下。
此外,為實現井下人員精確定位,北皂煤礦還將工業乙太網技術引入到井下,創建了全國煤炭行業第一個井下百兆工業以太環網,不僅能夠對下井工人進行精確定位,暢通井下移動通訊,還可對井下實現在線監測,對皮帶運輸、給排水、供電、通風等環節進行全系統自動化集中控制。
在前六個工作面成功開採經驗的基礎上,目前,北皂煤礦已掌握了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防止海水潰入、災害預警系統以及開採覆巖運動規律等技術,並擁有了海下採煤的成套技術和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撐推進和獨立的科研團隊進行攻關,北皂煤礦海下採煤的月產量已從最初的3萬噸提高到目前的11.1萬噸。截至目前,北皂煤礦是國內唯一實施海下採煤的礦井,已累計開採海下煤炭500多萬噸。
相關連結:
北皂煤礦位於渤海灣畔的龍口市,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地處典型的三軟地層,北皂煤田地質條件複雜,礦壓現象明顯,煤炭產量不高。為求突破,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龍礦集團將目光投向了近在咫尺的海洋,在國內率先開始涉足海域採煤,並於2005年採出我國歷史上第一刀海下煤炭,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海下採煤技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