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部耗資過3億美元、由《宇宙:個人遊記》原班底打造的奇異瑰麗之作,以新發明的科學敘事模式揭開宇宙的壯麗,並重新改造原始系列中備受讚譽的元素,包括「宇宙日曆」和「想像力之船」。
《宇宙:時空之旅》劇照。
「宇宙曆始於1月1日,在這份年曆上,現在是12月31日的午夜,以這個比例,每個月代表10億年,每一天代表4000萬年,讓我們回到過去那個宇宙最初的時刻,1月1日,宇宙大爆炸!」 國家地理頻道新紀錄片《宇宙》主持人說完這段話,戴上護目鏡走向宇宙中心,張開雙臂迎接了那個時刻。該片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視頻推薦,將於5月在中國播出。
全球宇宙迷在34年後終於盼來最新一部人類探索宇宙的長篇巨製《宇宙:時空之旅》(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繼1980年播出《宇宙:個人遊記》(Cosmos: A Personal Voyage)之後,國家地理頻道(NGC)和福克斯廣播公司(FOX)聯合製作的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已於3月9日在福克斯電視網和國家地理頻道正式推出,並於3月10日在國家地理頻道全球播出。
讓我們回到大爆炸時刻
《宇宙:時空之旅》講的是人類的故事,也是先人對星空研究的史詩長篇。該系列全篇共13集,每周日(9:00-10:00)播出1集。這部耗資過3億美元、由《宇宙:個人遊記》原班底打造的奇異瑰麗之作,以新發明的科學敘事模式揭開宇宙的壯麗,並重新改造原始系列中備受讚譽的元素,包括「宇宙日曆」和「想像力之船」,穿插了精密科學和情緒及靈性元素,為觀眾打造了卓然超脫的視聽體驗。該片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推薦,他在推薦視頻中說,「美國一直不乏無畏的探險家,他們敢於夢想,敢於踏足未知之境,這種發現精神正是卡爾·薩根(Carl Sagan 《宇宙:個人遊記》的主持人)在原作《宇宙:個人遊記》中所傳遞的。今天,我們在盡一切努力,想把這種尋求無限可能的精神傳給後代,因為新的疆域還有待探尋……」
「宇宙曆始於1月1日,我們的宇宙誕生,它包含了自此以後,直至現在的所有事物,在這份年曆上,現在是12月31日的午夜,以這個比例,每個月代表10億年,每一天代表4000萬年,讓我們回到過去那個宇宙最初的時刻,1月1日,宇宙大爆炸!」 當片中主持人說完這段話,戴上護目鏡,走向宇宙中心,張開雙臂迎接那個時刻,這段令人稱奇的視覺效果也令觀眾猶如置身其中。
1980年推出的電視系列片《宇宙:個人遊記》已經成為科學探索類紀錄片的經典。歐巴馬在推薦中提到的卡爾·薩根就是該片主持人。薩根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及天文物理學家。他擔任行星研究專業刊物《伊卡洛斯》(Icarus)的技術總監和編輯達12年,是研究外太空生命學的先驅,也是搜尋地外智慧生物項目(SETI)的創始人之一。他因為撰寫了多部優秀的科普圖書及電視系列片《宇宙》而享譽全球。
終其一生,薩根有600多篇科學論文和科學文章,是20多本書的作者和編輯。他在作品中經常提倡懷疑精神、人文主義和科學方法。他曾在節目中以科學帶領觀眾探尋令人稱奇的宇宙奇觀,也讓觀眾了解了「佔星學為什麼荒謬」、「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毀滅」 、「都卜勒效應」等有趣的科學歷史知識。
電視系列片《宇宙:個人遊記》在當年大受歡迎,有多達60個國家7.5億人收看,是美國PBS電視台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配套發行的同名書籍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籍第1名長達70周,也是英國最暢銷的科普書籍之一,更贏得皮博迪獎和3座艾美獎。
除了1996年去世的卡爾·薩根,《宇宙:時空之旅》由《宇宙:個人遊記》原班創作團隊打造。由安·德魯彥(Ann Druyan)編劇,並由安·德魯彥和賽斯·麥克法蘭(Seth Macfarlane)共同監製完成,而引領我們在宇宙太空間遨遊的主持人則由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 Grasse Tyson)擔當,他是紐約海登天文館館長、自然歷史部主任,出過10本書,還得過美國航空航天局頒發的傑出公共服務獎,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最具影響力100人之一。
30年來宇宙新發現將出現在片中
新作《宇宙:時空之旅》能否超越經典?我們在節目中能了解到多少關於宇宙及我們自己的新故事?泰森解釋,「從《宇宙:個人遊記》之後,我們發現了上千的太陽系外行星,我們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可以幫助解析為何其他粒子會有質量,我們強烈認為多元宇宙(即平行宇宙,尚未被證實,即在人類的宇宙之外,很可能存在著其他的宇宙)的存在,我們還發現了暗能量,那是在真空中的一系列的斥力,它抵抗著萬有引力,對整個星系的壓縮、加速宇宙膨脹,還有很多科學的新發現,所有的這些都發生在過去的34年裡,這些新的內容都將會出現在紀錄片中。」
從已播出的2集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節目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深奧的科學概念,在敘事手法上更簡單生動。
在首集開篇中,薩根久遠的聲音傳來,「宇宙就是這樣,過去是這樣,以後還是這樣,跟我來……」主持人泰森來到34年前薩根所站的海邊礁石上,「30多年前,太空人薩根站在這裡,帶領全世界數億人,進行了一場歷險,用科學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是時候再次探險了!」泰森接著坐上了宇宙飛船,邀請觀眾和他一同來到宇宙,逐一介紹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以及多元宇宙理論,「宇宙到底有多大」、「也許我們生存的宇宙只是整個宇宙的若干細胞之一」、「我們和樹木是否有同一個祖先」、「我們到底有多渺小」……
片中史詩般的場景和特技效果令人耳目一新,關於科學的話題也都相當有趣。如同當年膾炙人口的傳奇系列,新作也是一個介紹人類發現自然法則和我們在時空中定位過程的長篇故事。「人類只是宇宙光年的最後1天最後1小時最後16秒的新住戶」,「我們的DNA群組和蘑菇、蝴蝶、灰狼十分相似」,節目還將呈現過去人們勇敢追求新知的故事,帶領觀眾前往新世界,貫穿宇宙,以最宏觀和最微觀的角度審視宇宙。
此前,美國航天宇航局在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正式播放前,在其官方Flicker上發布了42張令人驚嘆的宇宙照片,包括太空、星球、星雲等等,視覺效果已經非常震撼。而動態地呈現宇宙的視覺效果與34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人類歷史中科學英雄的表現,片中沒有用演員來重現科學歷史畫面,像首集提到的著名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爾丹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布魯諾由於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地心說,宣傳日心說和宇宙觀、宗教哲學,1592年被捕入獄,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介紹整個故事時,畫面選擇了二維加三維動畫,不管是從未接觸過科普節目的觀眾,還是年幼的孩子都在動畫故事裡得到直觀的感受和記憶。
重拍《宇宙》是這代人的使命
在3月10日美國CNN一檔談話欄目中,主持人泰森被邀請做嘉賓,在聊到與薩根的緣分時,泰森認為薩根影響了他一生。17歲時泰森想報考康奈爾大學,康奈爾大學招生辦把他的申請轉發給薩根,令泰森沒想到的是,薩根寫了一封私人信件給他,邀請他去康奈爾大學,「他邀請我去,幫我決定我是不是應該選擇這所大學。當時他還送了我一本籤名的書,我當時認為自己何德何能,所以我那時就在想,如果我日後成為物理學家,我也會這樣對待我的學生,」泰森說。
對於節目中涉及的「天主教會應該對科學家和反教人士的死亡負責」的說法,泰森回應說,「布魯諾是我們首集故事裡的英雄,事實上,殺死布魯諾的人不是天主教會,而是羅馬統治者,理論上,天主教會並沒有參與處死布魯諾,因為不是他們把他燒死在木樁上,而是羅馬統治者把他燒死的,但天主教會是執行者,我的意思是他們會受到懲罰,宗教法庭是當時的一部分,但現在已經不是了。」主持人又問道,「自1996年薩根去世之後,我們對於宇宙的新知識哪個最能讓他驚訝?」泰森說,「我覺得令他驚訝的應該是,我們還在爭論科學在社會中是不是重要的。當然,這是初學者的答案,從科學角度講,我想他會覺得多元宇宙論很酷!」
泰森在採訪中還談到,「《宇宙:個人遊記》推出已經是上個年代的事了,這部作品的意義重大,它展現的不僅僅是科學,而且是廣義的科學。」為新一代人重拍「宇宙」是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
對於重新拿起這個選題,製片人賽斯·麥克法蘭表示,「《宇宙:個人遊記》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其觀眾群是如此之大,觀看的不僅僅是接受科普教育的觀眾,現在這個時候重拍《宇宙》非常重要。這部《宇宙:時空之旅》將展示尖端科技,講述非常有趣的故事,呈現驚人的畫面。這些東西只能在我們的宇宙裡才能找到,我想讓這部片子看起來有趣、華麗、刺激,這樣即使對科學不敢興趣的人也會來看它,因為它就是一部巨製。」
據悉,《宇宙:時空之旅》系列節目計劃於5月初開始在國家地理頻道的中國特別欄目《寰宇地理》中連續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