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回顧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山西說第二,誰也不敢說第一。在山西,幾乎每一個村莊都有清代或更早的古建築。有古廟,有古戲,再不濟,也有一些清代的院落。
此前參觀過位於臨汾浮山縣響水河鎮東陳村,這是古代進出縣道,被譽為「東南重鎮」。明、清兩代高官紛至沓來,也正是由於這一悠久的歷史,給村裡留下了眾多規模宏大的古建築,這些古代建築集中了北方建築的商居、官居和民居。可是這些氣勢磅礴的大宅院,現在卻是一片荒草叢生,主人到哪裡去了?
李氏祖輩從這裡遷到這裡,明清兩代高官厚祿,商賈雲集,高門樓林立。明洪武至清光緒年間,李氏共有進士、舉人、貢士、貢生、生元、廣生、武生等141人。到了清朝中期,李家的商號遍及半個中國,有70多家,李家的商號也很有名。
李家院是明清時期典型的四合院建築,據統計,最多時可達六七十座,而且人煙稀少,人口密集。但是現在遺留下來的各類院落還很完好,只有8處,而且大部分都已經空置了。每個宅院,在當時無不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才能建成,從做工到材料都十分講究。
一樓全部為閣樓,二樓多出外廊,各院落均有精美的磚雕壁畫、楹聯、門楣。前廳有廊,廊簷有雕飾。前廊有木柱,柱底有石柱礎,後廊有磚雕的家訓。磚造,影牆,牌樓典雅別致,風格獨特,體現了高超的建築技藝,極具藝術價值。遺憾的是,由於年久失修或宅主更替,現在保存較好的只剩下八處。
從前精美華美的門楣、門柱石刻,現在已經褪色,石色斑駁。很多院門儘管風風雨雨多年仍保持著原樣,蘑菇釘、鐵飾件雖已生鏽但依然堅挺。坍塌的牆、椽簷、匾額讓人目瞪口呆,荒蕪的院落、屋宇,瓦楞戰慄。院內散布著雕刻精巧的石獅,柱底石,石鼓,棚墩石,樣式華麗的門扇,鐵飾物等,觸目驚心。許多房屋破舊之後,就任由它在風雨中飄蕩,以至愈來愈破,愈來愈難修復。沒有政府重點建設項目,也沒有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完全機會均等,靠天吃飯,幾乎難以實現。
人們不禁要問,當時如日中天的晉商,為何突然沒落?大多數晉商在那時經營票號,即我們現在的銀行。一九○五年,清政府建立了銀行,省稅銀不用山西票號經手,就可直接交還朝廷。實際上,戶部銀行、大清銀行,甚至後來的中國銀行,都多次邀請晉商票號入股,共同經營。但是晉商只是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最終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