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汕大老師多年堅持用拍攝記錄潮汕民俗,還帶著學生「一起玩」
潮汕民俗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寶礦」
近日,汕頭大學第22期至誠講壇舉辦了一場題為「定格消失的歷史——520約會潮汕民俗」的活動。汕大新聞學院的凌學敏老師與藝術學院的林凱龍老師如約而至,為學生講述他們與潮汕民俗的故事。
林凱龍是潮汕人,凌學敏是潮汕女婿,兩位熱愛攝影的老師,用影像記錄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潮汕的風土人情。對潮汕民俗與文化歷史的趣味講解,民俗攝影藝術和潮汕信仰的融合,讓這一場「約會」更加趣味盎然。
無論在林凱龍還是在凌學敏眼中,潮汕地區的民俗活動永遠都是一座礦藏豐富、值得用時間去挖掘的寶礦。「我們要站在弘揚中國文化的角度上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傳承潮汕文化。」
●文/南方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丹 實習生 林依梵
機緣巧合結緣潮汕民俗
「潮汕潮汕,只有『潮』和『汕』,揭陽就不樂意了。」林凱龍首先幽默開場。「我雖是來自緬甸,但我同時是一名潮汕女婿。」凌學敏「不甘示弱」,趕緊向大家表明了與潮汕的「緣分」。現場觀眾都被兩位老師逗樂。
林凱龍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回到家鄉跟拍記錄潮汕民俗。餘丹 攝
講壇中,林凱龍向大家娓娓道來「潮汕」的概念。「潮汕既不是行政上的建制,也不是一個民族名稱,更像是一個文化上的稱謂。」在林凱龍眼中,潮汕是戰亂的避風港,也是文化聚寶盆。他還引用了清朝詩人徐乾學所作的《潮州雜興》中的詩句「無分晴雨穿高屐,豈是風流學晉人」,來表達潮汕文化的獨特性千載不化。
很難想像,對潮汕文化侃侃而談的林凱龍在高中時代竟十分反感潮汕民俗。「當時正值高考,舉城若狂的遊神賽會對我而言簡直是一種打擾。」林凱龍說,上了大學後,自己學的是理工科,和傳統文化絲毫不沾邊。
然而,「先進科技」的繁瑣分析和鑽牛角尖的公式演繹讓林凱龍開始厭煩,大規模工業化所造成的城市空氣汙染和人情冷漠讓他不禁沉思: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未來生活?
機緣巧合下,林凱龍逐漸意識到,原本自己曾厭惡的潮汕民俗,竟然保留了不少古代中華文化隆盛時代的場景和古人的精神世界,這讓其萌生「歸去來兮」的想法。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林凱龍告別喧囂的都市,回到家鄉跟拍記錄潮汕民俗,至今近30年。由他所著的《潮汕古俗》於2016年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為了這本書,我曾經換過幾個出版社,光設計出版就花了5年時間。」
凌學敏跟拍潮汕民俗的歷史則比他的教書生涯還要漫長。因為來自緬甸,凌學敏對皇宮、寺廟和佛教文化一點都不陌生。他在臺灣讀書的時候開始接觸攝影,後來被臺灣的老師帶領拍攝民俗。「從那個時候我開始迷戀民俗文化,到了汕頭認識了林凱龍老師,拍了將近十年了。」
有趣的是,由於凌學敏的太太是潮汕本地人,一開始都是太太帶著他走訪村落,向他介紹汕頭民俗文化。後來,凌學敏開始自己與村民交流,研究汕頭的節日民俗和歷史文化。
潮汕民俗完整保留了宋文化
已故的潮汕文化知名學者隗芾曾表示,潮汕是完全繼承宋代文化的特殊區域。林凱龍則認為,潮汕所繼承的遠不止宋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宋人大義凜然的氣節和寧為玉碎的精神。
林凱龍以民俗活動舉例,例如揭東區大滘村二月十六日紀念宋太祖誕辰的「長春節」、揭東區龍砂鄉江氏紀念為國殉難的宋丞相江萬裡的「豎燈竿升彩鳳」、潮陽區谷饒鎮紀念文天祥及死難將士的超大規模的「敬奉宋大元帥」等活動流傳下來。
「潮汕人對自己祖先和源頭文化一往情深,因為文化離自己的源頭愈遠,作為文化攜帶者的子民,會對自身文化愈加真愛。」林凱龍分析稱,來到「荒蠻」之地的中原人,在堅持、保存自己民俗文化過程中,憑藉自己文化優勢同化和融合其他文化,從而使本屬蠻夷之地的潮汕,變成「俗庶幾中州」的「海濱鄒魯」。
在凌學敏看來,潮汕民俗活動與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動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圖為他拍攝的正月十五揭陽新亨鎮仙美村跳火堆民俗活動。 凌學敏 攝
在凌學敏看來,「賽大豬」「跳火堆」「賽龍舟」等潮汕民俗活動與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動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潮汕民俗活動不是表演性質,而是虔誠的,不是『偽民俗』。」凌學敏說,這些民俗活動儀式感很強,又古老神秘,又真實現代化。
以「賽大豬」為例,這是潮汕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林凱龍說,「賽大豬」不僅僅是「比賽」,而是各家各戶把大豬「曬」了出來,豬越大說明對神越虔誠,越能得到保佑。
此外,在極具潮汕特色的「酬神盛宴」,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潮汕民俗多與祖宗崇拜結合。
「像戰地記者一樣去拍攝潮汕民俗」
「潮汕女婿」凌學敏認為,要拍攝好潮汕民俗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膽量。林曉彤 攝
有時候,一些潮汕民俗要求攝影師具備極大體力與耐心,甚至是膽量。凌學敏以正月初十的揭陽喬林村燒火龍民俗為例,現場燒火龍的村民脫了上衣,身上塗滿了油,為的就是讓火花能夠一碰到油就流走,此外為了防止火花傷到頭髮還會戴上鬥笠。
參與的人都做足了如此安全的措施,說明該民俗活動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為了拍好該民俗,凌學敏往往需要一邊跑一邊拍,不僅僅需要有拍攝技巧,更需要膽量。「要像戰地記者那樣去拍攝潮汕民俗。」凌學敏對現場觀眾說,拍攝潮汕民俗要同時兼具信仰和膽量。
此外,凌學敏還給學生們分享其拍攝經驗:「複雜的環境要打閃光燈加慢快門,背景虛化,更好地表達出動態感,更突出主題。」
十餘年的跟拍,凌學敏積攢了許多素材。他分享了一張他正在統計整理中的潮汕民俗活動時間表,表格中多達62項民俗活動。「但每年舉辦的時間都不是固定的,有時候是早上,有時候是下午。」凌學敏說,時間靈活不定是拍攝民俗活動的困難之一。
此外,由於個別民俗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對拍攝者的體力要求高,超長拍攝時間讓不少學生直呼「吃不消」。「那為什麼在民俗盛行的地區,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家都會走完完整的過程?」凌學敏認為,這是信仰的力量。
記錄民俗要有「只爭朝夕」的態度
凌學敏說,潮汕民俗活動,呈現的是複雜的社會形態學和人文地理學,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潮汕習俗在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也不斷流於形式,或表演性更強,或更隨心所欲,民間古俗逐漸被「創新」所更改,甚至有的已經封存在歷史的長河裡。
凌學敏說,潮汕地區的遊神賽會,多半是遵循傳統一年一度舉辦,也有些是每兩年或三年舉辦,像龍砂古村十二年舉辦一次的少之又少。而一些民俗活動已遭停辦,有一些從一年一度改為三年、六年甚至十年十二年才辦一回。
像潮州東鳳下張村正月十三的「枷老爺」活動,村民們會繞行到各厝的祠堂,每到一處,村民們先虔誠祭拜,接著抬轎的年輕人便會在圍觀村民的喝彩聲中高高拋起老爺神轎,歡呼聲越熱烈拋得越多。「現在的遊神隊已經不太受規範拘束,怎麼好玩怎麼來。」林凱龍笑稱,這是潮汕民俗的與時俱進。
「對於進入到鏡頭裡來的瞬間畫面,都是不期而遇,後會未必有期。」凌學敏認為,諸如潯洄村那樣摒棄舊習做出革新的例子在未來會越來越多,要更全面更深入地記錄這些民俗活動的影像,需要珍惜當下只爭朝夕的態度。
在拍攝民俗活動過程中,凌學敏也收穫了不少陌生村民們的幫助。「在潮汕地區,拍攝民俗活動從來不會遇到被阻攔或者被指責的情況,村民們都很友好。」凌學敏說,每次向當地村民介紹自己太太是汕頭人時,總能換來村民們的親切回應。
發起專門課程與學生一同拍攝考察
在兩位老師拍攝的民俗照片中,總不免有許多參與的小朋友。「年紀小小就被父母牽著走在隊伍裡,他們的表情十分懵懂,但民俗就這樣傳承下來。」凌學敏說。
多年的跟拍令凌學敏意識到,潮汕方言、民俗、建築、飲食、服飾、工藝、戲曲等種種文化現象,最集中、最完整地保存於潮汕的村落之中,尤其是古村落的文化風貌,這是保留、傳承、研究潮汕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為此,凌學敏發起了「鄉土潮汕百村行」公益攝影課,帶著學生們真實地記載潮汕村落的歷史及現狀,記錄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的歷史、傳承和困境,保存一份對未來負責的有價值的影像記載。
「我們期望通過影像探討它們存在的道理、發展的軌跡抑或式微的原因,引發對古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重視,以文化記憶收集形式,為古村留下數字資料。」凌學敏說,記錄潮汕地方文化,尤其是記錄正在消失的文化,是為保存中華傳統而作的重要努力。
「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土壤。」林凱龍認為,潮汕民俗作為一種活著的文化在保存華夏文明火種、傳播中華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義,在中華文化復興中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他表示,下學期他會專門開設潮汕民俗的課程,帶領學生考察潮汕民俗,「讓學生們通過潮汕文化了解中華文化,提高本民族對高層次的文化的自信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