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老師拍攝記錄潮汕民俗: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寶礦

2020-12-13 中國僑網

  兩位汕大老師多年堅持用拍攝記錄潮汕民俗,還帶著學生「一起玩」

  潮汕民俗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寶礦」

  近日,汕頭大學第22期至誠講壇舉辦了一場題為「定格消失的歷史——520約會潮汕民俗」的活動。汕大新聞學院的凌學敏老師與藝術學院的林凱龍老師如約而至,為學生講述他們與潮汕民俗的故事。

  林凱龍是潮汕人,凌學敏是潮汕女婿,兩位熱愛攝影的老師,用影像記錄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潮汕的風土人情。對潮汕民俗與文化歷史的趣味講解,民俗攝影藝術和潮汕信仰的融合,讓這一場「約會」更加趣味盎然。

  無論在林凱龍還是在凌學敏眼中,潮汕地區的民俗活動永遠都是一座礦藏豐富、值得用時間去挖掘的寶礦。「我們要站在弘揚中國文化的角度上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傳承潮汕文化。」

  ●文/南方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丹 實習生 林依梵

  機緣巧合結緣潮汕民俗

  「潮汕潮汕,只有『潮』和『汕』,揭陽就不樂意了。」林凱龍首先幽默開場。「我雖是來自緬甸,但我同時是一名潮汕女婿。」凌學敏「不甘示弱」,趕緊向大家表明了與潮汕的「緣分」。現場觀眾都被兩位老師逗樂。

林凱龍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回到家鄉跟拍記錄潮汕民俗。餘丹 攝

  講壇中,林凱龍向大家娓娓道來「潮汕」的概念。「潮汕既不是行政上的建制,也不是一個民族名稱,更像是一個文化上的稱謂。」在林凱龍眼中,潮汕是戰亂的避風港,也是文化聚寶盆。他還引用了清朝詩人徐乾學所作的《潮州雜興》中的詩句「無分晴雨穿高屐,豈是風流學晉人」,來表達潮汕文化的獨特性千載不化。

  很難想像,對潮汕文化侃侃而談的林凱龍在高中時代竟十分反感潮汕民俗。「當時正值高考,舉城若狂的遊神賽會對我而言簡直是一種打擾。」林凱龍說,上了大學後,自己學的是理工科,和傳統文化絲毫不沾邊。

  然而,「先進科技」的繁瑣分析和鑽牛角尖的公式演繹讓林凱龍開始厭煩,大規模工業化所造成的城市空氣汙染和人情冷漠讓他不禁沉思:這就是我們追求的未來生活?

  機緣巧合下,林凱龍逐漸意識到,原本自己曾厭惡的潮汕民俗,竟然保留了不少古代中華文化隆盛時代的場景和古人的精神世界,這讓其萌生「歸去來兮」的想法。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林凱龍告別喧囂的都市,回到家鄉跟拍記錄潮汕民俗,至今近30年。由他所著的《潮汕古俗》於2016年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為了這本書,我曾經換過幾個出版社,光設計出版就花了5年時間。」

  凌學敏跟拍潮汕民俗的歷史則比他的教書生涯還要漫長。因為來自緬甸,凌學敏對皇宮、寺廟和佛教文化一點都不陌生。他在臺灣讀書的時候開始接觸攝影,後來被臺灣的老師帶領拍攝民俗。「從那個時候我開始迷戀民俗文化,到了汕頭認識了林凱龍老師,拍了將近十年了。」

  有趣的是,由於凌學敏的太太是潮汕本地人,一開始都是太太帶著他走訪村落,向他介紹汕頭民俗文化。後來,凌學敏開始自己與村民交流,研究汕頭的節日民俗和歷史文化。

  潮汕民俗完整保留了宋文化

  已故的潮汕文化知名學者隗芾曾表示,潮汕是完全繼承宋代文化的特殊區域。林凱龍則認為,潮汕所繼承的遠不止宋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宋人大義凜然的氣節和寧為玉碎的精神。

  林凱龍以民俗活動舉例,例如揭東區大滘村二月十六日紀念宋太祖誕辰的「長春節」、揭東區龍砂鄉江氏紀念為國殉難的宋丞相江萬裡的「豎燈竿升彩鳳」、潮陽區谷饒鎮紀念文天祥及死難將士的超大規模的「敬奉宋大元帥」等活動流傳下來。

  「潮汕人對自己祖先和源頭文化一往情深,因為文化離自己的源頭愈遠,作為文化攜帶者的子民,會對自身文化愈加真愛。」林凱龍分析稱,來到「荒蠻」之地的中原人,在堅持、保存自己民俗文化過程中,憑藉自己文化優勢同化和融合其他文化,從而使本屬蠻夷之地的潮汕,變成「俗庶幾中州」的「海濱鄒魯」。

在凌學敏看來,潮汕民俗活動與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動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圖為他拍攝的正月十五揭陽新亨鎮仙美村跳火堆民俗活動。 凌學敏 攝

  在凌學敏看來,「賽大豬」「跳火堆」「賽龍舟」等潮汕民俗活動與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動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潮汕民俗活動不是表演性質,而是虔誠的,不是『偽民俗』。」凌學敏說,這些民俗活動儀式感很強,又古老神秘,又真實現代化。

  以「賽大豬」為例,這是潮汕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林凱龍說,「賽大豬」不僅僅是「比賽」,而是各家各戶把大豬「曬」了出來,豬越大說明對神越虔誠,越能得到保佑。

  此外,在極具潮汕特色的「酬神盛宴」,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潮汕民俗多與祖宗崇拜結合。

  「像戰地記者一樣去拍攝潮汕民俗」

「潮汕女婿」凌學敏認為,要拍攝好潮汕民俗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膽量。林曉彤 攝

  有時候,一些潮汕民俗要求攝影師具備極大體力與耐心,甚至是膽量。凌學敏以正月初十的揭陽喬林村燒火龍民俗為例,現場燒火龍的村民脫了上衣,身上塗滿了油,為的就是讓火花能夠一碰到油就流走,此外為了防止火花傷到頭髮還會戴上鬥笠。

  參與的人都做足了如此安全的措施,說明該民俗活動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為了拍好該民俗,凌學敏往往需要一邊跑一邊拍,不僅僅需要有拍攝技巧,更需要膽量。「要像戰地記者那樣去拍攝潮汕民俗。」凌學敏對現場觀眾說,拍攝潮汕民俗要同時兼具信仰和膽量。

  此外,凌學敏還給學生們分享其拍攝經驗:「複雜的環境要打閃光燈加慢快門,背景虛化,更好地表達出動態感,更突出主題。」

  十餘年的跟拍,凌學敏積攢了許多素材。他分享了一張他正在統計整理中的潮汕民俗活動時間表,表格中多達62項民俗活動。「但每年舉辦的時間都不是固定的,有時候是早上,有時候是下午。」凌學敏說,時間靈活不定是拍攝民俗活動的困難之一。

  此外,由於個別民俗活動持續時間較長,對拍攝者的體力要求高,超長拍攝時間讓不少學生直呼「吃不消」。「那為什麼在民俗盛行的地區,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家都會走完完整的過程?」凌學敏認為,這是信仰的力量。

  記錄民俗要有「只爭朝夕」的態度

  凌學敏說,潮汕民俗活動,呈現的是複雜的社會形態學和人文地理學,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潮汕習俗在現代化進程的影響下也不斷流於形式,或表演性更強,或更隨心所欲,民間古俗逐漸被「創新」所更改,甚至有的已經封存在歷史的長河裡。

  凌學敏說,潮汕地區的遊神賽會,多半是遵循傳統一年一度舉辦,也有些是每兩年或三年舉辦,像龍砂古村十二年舉辦一次的少之又少。而一些民俗活動已遭停辦,有一些從一年一度改為三年、六年甚至十年十二年才辦一回。

  像潮州東鳳下張村正月十三的「枷老爺」活動,村民們會繞行到各厝的祠堂,每到一處,村民們先虔誠祭拜,接著抬轎的年輕人便會在圍觀村民的喝彩聲中高高拋起老爺神轎,歡呼聲越熱烈拋得越多。「現在的遊神隊已經不太受規範拘束,怎麼好玩怎麼來。」林凱龍笑稱,這是潮汕民俗的與時俱進。

  「對於進入到鏡頭裡來的瞬間畫面,都是不期而遇,後會未必有期。」凌學敏認為,諸如潯洄村那樣摒棄舊習做出革新的例子在未來會越來越多,要更全面更深入地記錄這些民俗活動的影像,需要珍惜當下只爭朝夕的態度。

  在拍攝民俗活動過程中,凌學敏也收穫了不少陌生村民們的幫助。「在潮汕地區,拍攝民俗活動從來不會遇到被阻攔或者被指責的情況,村民們都很友好。」凌學敏說,每次向當地村民介紹自己太太是汕頭人時,總能換來村民們的親切回應。

  發起專門課程與學生一同拍攝考察

  在兩位老師拍攝的民俗照片中,總不免有許多參與的小朋友。「年紀小小就被父母牽著走在隊伍裡,他們的表情十分懵懂,但民俗就這樣傳承下來。」凌學敏說。

  多年的跟拍令凌學敏意識到,潮汕方言、民俗、建築、飲食、服飾、工藝、戲曲等種種文化現象,最集中、最完整地保存於潮汕的村落之中,尤其是古村落的文化風貌,這是保留、傳承、研究潮汕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為此,凌學敏發起了「鄉土潮汕百村行」公益攝影課,帶著學生們真實地記載潮汕村落的歷史及現狀,記錄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的歷史、傳承和困境,保存一份對未來負責的有價值的影像記載。

  「我們期望通過影像探討它們存在的道理、發展的軌跡抑或式微的原因,引發對古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重視,以文化記憶收集形式,為古村留下數字資料。」凌學敏說,記錄潮汕地方文化,尤其是記錄正在消失的文化,是為保存中華傳統而作的重要努力。

  「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土壤。」林凱龍認為,潮汕民俗作為一種活著的文化在保存華夏文明火種、傳播中華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義,在中華文化復興中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他表示,下學期他會專門開設潮汕民俗的課程,帶領學生考察潮汕民俗,「讓學生們通過潮汕文化了解中華文化,提高本民族對高層次的文化的自信和信念。」

相關焦點

  • 潮汕地區最高學府汕頭大學:曾是潮汕人的驕傲,為何止步不前?
    作為潮汕地區的最高學府,汕頭大學曾經是潮汕人的驕傲。汕大在潮汕人接受高等教育,與外界開展文化交流,提升潮汕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汕大在潮汕地區受寵有加。校園環境優美,雖然面積不大,但建築規劃十分考究,校內處處是風景,汕大也因此被譽為「高校建築之花」。
  • 「豆乾」與潮汕民俗 味蕾讀懂潮汕
    潮汕「豆乾」中的精品要數普寧豆乾。普寧因地處丘陵,依山傍水,水質甘甜,當地生產的豆乾嫩滑爽口,風味獨特,飲譽海內外。相傳,普寧豆乾的製作技術是元末陳友諒的軍師何野雲傳授的,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潮汕「香腐」最有名氣的是潮州姑蘇香腐,色澤烏亮,韌中帶爽,香味宜人,據說乃清初江蘇吳縣遊方道士所傳,故名姑蘇香腐。
  • 這支寶藏樂隊把方言/民俗寫進歌裡,潮汕六甲番樂隊
    來自潮汕的六甲番樂隊,輕語淺唱著兒時家鄉一個停電的夜晚。這類關於家鄉回憶、老一輩口口相傳的故事,自9年前開始被六甲番樂隊記錄進歌詞裡。六甲番樂隊。六甲番用外人無從聽懂的潮州古語,把家鄉的祭祀民俗等記錄到歌詞之中,他們撥響琴弦,輕唱那個流淌著韓江的溫潤故鄉。
  • 潮汕民俗農曆七月傳統節日多
    中國經濟導報網 記者羅勉 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潮汕民俗專家了解到,時值農曆七月,這是一個在廣東省潮汕地區民俗活動較集中的月份,七夕演繹愛情神話、公婆生祈求小孩平安,成人禮「出花園」、七月半「祭孤」……這些節日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符號,更釋放出濃重情感與意義。潮汕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民俗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 要把汕大辦成 經濟特區窗口
    當年9月至10月之間,回國的泰國華僑代表團提及,希望潮汕家鄉能建立一所正規大學。汕頭市派了時任汕頭市教育局副局長的陳仲豪到省裡匯報,並開展了前期的調查研究。陳仲豪說,回到汕頭後,汕頭市教育局決定讓出汕頭市十四中學,學農分校校舍也考慮讓出。他與同事又進行踏勘校址、草擬繪製了《規劃籌建××大學地址示意圖》和辦學設想等工作。
  • 潮汕民俗「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
    身為潮汕人,我們不否認潮汕地區拜神風氣濃重,但隨著知識的積累思考的深入,我們覺得「迷信」這個說法值得質疑。我認為:潮汕地區的「拜老爺」現象不能簡單等同於「迷信」,尤其在農村逐漸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反思「迷信」和「信仰」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充分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 汕頭組團赴德展示潮汕文化 在德國颳起「潮汕風」
    洪裕靜還說,德國一位夫人非常喜歡潮汕刺繡和中國書法,展會期間還特地請書法老師張曉楠書寫了其中文姓「蘇」字,又請她幫忙繡制。有感於德國人對潮汕傳統文化的喜愛,洪裕靜抽空製作了該作品。當拿到屬於自己的專屬繡品,這位德國夫人十分開心,她還贈送給洪裕靜一塊畫有「天使」圖案的石頭作為禮物。
  • 「快手」對潮汕傳統表演文化傳承的促進作用研究
    「快手」是由快手科技開發的一款短視頻應用,於2013年正式上線,品牌宣傳語為「記錄美好生活」。該應用可以用照片和短視頻記錄生活的點滴,也可以通過直播與粉絲實時互動。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9月「快手」活躍用戶數量達到24158.9649萬人。
  • 【鄉村振興看龍江】蘭西縣充分挖掘民俗旅遊優勢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近年來,蘭西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充分挖掘當地東北民俗特色,利用鄉村旅遊推動全域旅遊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黃崖子關東民俗旅遊文化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鄉村旅遊示範點。
  • 汕大醫學院:全國首創「醫者之心」培養模式
    今年1月,經國內著名人文專家評審,汕頭大學醫學院(以下簡稱「汕大醫學院」)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標準,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核通過,於3月9日給予汕大醫學院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授牌。   汕大醫學院緣何能夠獲得教育部人文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高度肯定?
  • 汕大校長姜虹畢業典禮精彩演講:浩渺行無極 揚帆但信風
    以下是姜虹校長演講全文↓↓↓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在汕頭大學2018屆畢業典禮暨頒獎禮上的致辭汕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姜虹2018年6月29日尊敬的李嘉誠名譽主席,尊敬的黃寧生主席,各位校董、顧問,各位嘉賓,老師們、家長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 潮汕民俗:潮汕過年習俗諸多講究,它們對潮汕人有何特殊意義?
    想到過年,相信大家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群熊孩子,在大路邊放鞭炮,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更有的是一家人團聚一桌,其樂融融的景象,在潮汕地區,他們將團聚二字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他們新年時舉行的民俗活動更是讓人別有一番風趣,他們祈禱神明,滿滿都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
  • 樂哥說潮汕:潮汕家家戶戶信奉「公婆神」,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在潮汕地區,潮汕信奉的「神明」非常之多,有的是神話人物,有的是歷史人物等等,潮人也因此被人貼上迷信的標籤,而那些會這麼說的一般都不是很了解潮汕文化的人,潮人信奉「神明」,而西方人信奉「上帝」,潮汕需要祈福,而西方人需要禱告,所以潮人信奉的神明跟西方人信奉的上帝是同樣的,同屬於一種信仰。
  • 端午節潮汕又稱五月節,帶你看看有什麼民俗活動嗎
    那麼,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潮州民間有什麼民俗活動嗎?今天,咱就一起來了解咱潮州的端午節習俗,看看你都知道多少?五月節的潮汕人民在做什麼?除了眾人皆知的賽龍舟、吃粽子,還有哪些頗具潮汕特色的民俗?膠己人帶你回顧!
  • 潮汕牛肉丸,汕頭最高學府汕頭大學,這裡是有著好吃又好玩的地方
    汕頭汕頭是潮汕地區保存文化傳承最好的地方之一了,同時這裡的環境十分的適宜人居住,小鄭以我自身的名義擔保,汕頭的冬天十分適合人居住,潮汕地區這邊的溫度不會太低加之溫暖的空氣使得汕頭人十分的幸福,這裡可是潮汕人的最重要的祖籍地呢,是潮汕文化傳承的發源地,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僑認祖歸宗,使得汕頭能大步的發展!
  • 潮汕民俗:感受潮汕獨特的神明文化,潮人祭拜的「老爺」從何來?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信仰文化,在中國,會區分為宗教信仰,神明信仰兩大類,而在潮汕地區,隨便逛完一個小村莊,你就會發現,各路神明的廟宇數不勝數,每到初一十五之日,每戶人家都會有祭拜活動,祈禱家庭幸福安康,事事順利,外界會將其打上一個「迷信」的標籤,然而用潮人的角度去講,這是屬於自己去祈禱平安的獨特方式
  • 潮汕,一座中國美食的孤島,絕對是一個為了吃值得去一次的城市
    說起潮汕,很多人對潮汕美食的印象,還在於潮汕牛肉丸。吃過潮汕牛肉丸的人,會被它的「彈力十足」所俘虜。星爺曾主演的經典電影《食神》中的「瀨尿牛肉丸」不僅爽嫩鮮滑、入口彈牙,還能像兵乓球一樣彈來彈去。當然,在潮汕地區,不僅這所謂的「牛肉丸」有著一席之地,還有著眾多特色潮汕美食,也值得一吃。蠔烙蠔烙,是潮汕地區的一道特色小吃,外地人過來必嘗的一道美食。製作蠔烙的小店或者攤販幾乎遍地都有。這種蠔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鍋上煎制,再加上海蠣,蛋花,蘸上些許魚露吃。
  • 院線電影《寶杯,別笑》在揭陽漁湖拍攝,潮汕熱團隊作為媒體進行...
    (潮劇一團名演員)等實力演員參演的一部潮汕文化題材的喜劇冒險動作片。導演熊思卓、黃加藍在創作中多次闡述了《寶杯別笑》對於弘揚潮汕文化的積極意義。在有趣有意思的電影故事中「讀懂潮汕」「愛上潮汕」也是最終創作願景。
  • 明日將出席汕大畢業季,這次他把小超人和莫言也帶來了!
    今天一早,汕大各學(書)院代表學生已經列好隊,準備迎接回家的誠哥。可以說不僅是汕大,每年這個時候,全體潮汕人的朋友圈都會被誠哥刷爆!!由於近年來關於誠哥退休的傳聞不斷,網友猜測,是否本次帶小超人李澤楷來汕大是為了接班以後汕大的事務?不過據媒體採訪,李嘉誠表示如若退休後,將花更多精力在李嘉誠基金會上,所以儘管放心誠哥當然是不會忘了汕大的~
  • 海南昌江挖掘峻靈王文化 為旅遊注入歷史民俗味
    海南昌江挖掘峻靈王文化 為旅遊注入歷史民俗味 2018年05月09日 10:48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