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醫學院:全國首創「醫者之心」培養模式

2020-12-13 騰訊網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醫學人文教育。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引導醫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自己的職責。

  今年1月,經國內著名人文專家評審,汕頭大學醫學院(以下簡稱「汕大醫學院」)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標準,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核通過,於3月9日給予汕大醫學院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授牌。

  汕大醫學院緣何能夠獲得教育部人文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高度肯定?其構建的醫學人文素質培養模式經過近16年的發展,有何成效?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1 將職業素養培養融入專業教育

  「當前醫患矛盾突出,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但我們認為這也與醫學人文教育薄弱有關係。」李嘉誠基金會醫學教育顧問楊棉華教授告訴記者,醫學包含科學、人文與藝術,醫生也將這三方面靈活地運用在醫療實踐中,只有三者結合才能稱之為「醫家」,如果只有精湛的醫術和藝術的服務,缺少高尚的醫德,那麼醫學院培養的僅僅只是「醫匠」。

  早在2002年,汕大醫學院就探索將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專業教育。然而,醫學生的人文職業素養並非通過幾節課或幾次講座便可獲得,楊棉華說,為了達到將醫學人文素養真正貫穿教育的全過程,汕大醫學院經過多年的摸索,於2013年在全國首創以「醫者之心」(簡稱「HEART」)為目標的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

  據了解,該模式將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效整合,通過顯性課程、隱性課程、服務性學習課程三種形式,將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效整合,並形成了評價體系。

  其中,「HEART」包含「人文關愛(Humanity)、同理心(Empathy)、醫學藝術和藝術的服務(Art of Medicine)、尊重他人(Respect)、團隊精神(Teamwork)」這五個要素。作為HEART培養模式的牽頭人,楊棉華表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理解與體會,不斷擴展與充實HEART的內涵。

  據悉,該教學模式目前已經過6屆醫學生的「親身驗證」,成效顯著。據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用人單位對汕大醫學院畢業生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80%為「非常高」;新模式畢業生崗位勝任力調查,學生在臨床思維、溝通技能、人文素養方面的進步顯著。在畢業生能力自我評價調查中,職業素養能力的評價優良率為91.54%,在所有能力評價中位列第一。畢業生參加全國執業醫生實踐技能考試,連續8年通過率列全國前8名。

  「以前許多學生不懂什麼是同理心、換位思考,通過HEART培養模式,現在汕大醫學院的學生都懂,都會站在病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只站在醫院的利益或者醫生的角度。」楊棉華說。

  2 在教師言傳身教中感悟人文

  潤物細無聲。教育雖無痕,但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汕大醫學院HEART培養模式中,顯性課程將人文科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哲學、自然科學與醫學課程整合,構成「HEART」的最基本內容,使「人文精神」的概念具體化,變成可操作、可觀察、可評價,解決職業素養「評價、量化」的難題。

  而除了顯性課程外,汕大醫學院更加注重隱性課程的教育。

  「如何要求醫護人員提供優良服務,態度是一方面,關鍵是需要良好的溝通。醫生如何能讓病人了解他的意思,醫生又如何了解病人的意思,從而更好地提供服務?這些需要在隱性課程中去感悟學習。」楊棉華說,隱性課程要求每一位授課老師、臨床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體現出醫者之心的理念和舉措。

  「比如天氣冷了,老師觸摸病人的時候先把手搓熱,或者將聽診器捂熱;考慮到病人隱私,用屏風遮擋等等。」楊棉華說,學生在實踐中觀察老師,以老師為榜樣,老師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學生看在眼裡,這是灌輸人文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手段。

  此外,汕大醫學院還將「HEART」的內涵貫穿在實驗室、實訓室、校園文化、附屬醫院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尊重生命、醫學藝術等的薰陶,以期達到「1+1大於2的」教育效果。

  以人體生命科學館為例,該館耗資2000萬元,將以人為本和人體健康的理念貫穿於科學館的布展中。在人文教育與感恩區,以英國著名肖像畫家盧克·菲爾德斯爵士創作的油畫《醫生》為藍本的刺繡作品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楊棉華每次都細心地向參觀的學生們講述這部作品背後的內涵。

  「醫生雖然最終沒能拯救畫家身患重病的兒子,但醫生所展現出來的醫技和品德卻讓畫家感觸良多,所以創作了這幅作品。」楊棉華說,這幅作品是為了讓學生們認識到,醫生的使命不僅僅是對病況的施救,還有對病人痛苦的細微體察與關懷。

  該作品深刻的人文內涵,加以潮汕刺繡的層次感,讓百年後的醫學生們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溫情與力量。楊棉華說,學校還通過授白大衣與醫學生從醫宣誓儀式、「大體老師(屍體)」的致謝禮等,培養學生敬畏生命、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學會感恩。

  3 在學習中服務,在服務中學習

  HEART培養模式的另一個形式,是要求醫學生參與服務性學習——汕大醫學院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就需要通過預見習形式,提早進入醫院接觸臨床;高年級學生可通過參加李嘉誠基金會的醫療服務特色項目體會職業素養的內涵。

  尤其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寧養服務」「醫療扶貧」實踐平臺,已經從汕頭大醫學院擴展到全國部分高校,各地已有32家寧養院,「全國大學生暑期醫療扶貧項目」已有80餘所高校師生參加,讓汕大醫學院學生有了更多對外交流、增長見識的機會,也為HEART培養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在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馬祖燚看來,HEART培養模式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接受醫學人文的薰陶,這是「對道德尤其是醫德中自願、自律的最好詮釋」。馬祖燚現任汕大醫學院寧養醫療服務義工隊隊長,他告訴記者,與其說是他們為患者提供了臨終關懷服務,倒不如說是這些患者給他們上了一節生動的生命教育課。

  馬祖燚向記者舉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2016年,團隊接到了一位被確診為賁門癌的患者黃叔,為了治療,黃叔家庭負債纍纍,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棚屋;因為患病,黃叔脾氣變得暴躁,與家人相處矛盾日益加劇。得知情況後,團隊從身、心、社三方面為黃叔制定了服務方案,最終解決了黃叔最擔心的「送終」問題,讓他與家人關係得到緩解。

  臨終前,不善言辭的黃叔提出要捐獻自己的眼角膜,這讓馬祖燚及其他團隊成員十分意外。「黃叔說,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都能夠這樣去幫助他,他為什麼就不能跟家人好好相處,做一些事來回報社會?」馬祖燚說,寧養服務所提倡的臨終關懷不追求任何的回報,但來自患者的這種不期而至的「回報」卻是最讓他們感動的,不僅讓他們領會到「醫者之心」背後的內涵,也更加堅定了他們「醫德醫術兼優,愛心奉獻濟世」的醫者之心。

  「讓學生在學習中服務,在服務中學習。」楊棉華說,通過有計劃的服務學習活動和活動後的反思總結,既提高了學生掌握服務人類健康的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無私奉獻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加深對生命的關愛,提高醫學道德修養,達到做事與做人的雙重學習效果。

  4 系統規範課程體系獲專家認可

  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考察汕大醫學院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時,也對該校的HEART培養模式十分肯定。專家組認為,該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評價體系、培養機制上進行創新,構建相對完善,通過與職業素養課程體系設計相適應的多種教學方法,有效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可支撐職業素養良好的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楊棉華稱,專家認為HEART培養模式最大的特點及貢獻在於系統性和規範性,而這兩點是最難做到的。HEART培養模式至今已實踐6年,除了課程和實踐之外,貫穿全程、多渠道的職業素質評價體系也成為一個小「助攻」。

  「你要知道學生做得好不好,就要對學生有全程的評價。」據悉,從2004年起,汕大醫學院在OSCE加入了「人文與溝通技能考站」,考站通過模擬臨床情景,生動再現臨床典型案例,加大對醫德、人文、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的評價;近年又加入了Mini-CET、DOP等工作場景中的形成性評價,構建360度的醫學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從傳統的考核學生知識點掌握轉變到通過自評他評相結合、工作環境的觀察表等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能力。

  「預見習期間,我深刻感受到了醫學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嚴重不足。」在一份學生的自我評價中,該學生表達了HEART培養模式對自己的幫助,不僅令他明白醫術醫德兼優的重要性,更讓他有了繼續鑽研發奮學習的動力。另一位學生則在自評中表示,HEART培養模式讓自己明白了「不僅要學仁術,更要有仁心。真正樹立『治人』,而不僅僅是『治病』的理念。」

  當前,汕大醫學院作為「中國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項目的牽頭單位,協同國內多所高校共同組建協同育人中心,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汕大醫學院表示,希望HEART課程體系可以形成國內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推動全國醫學人文教育的快速發展,從而培養具備高尚醫學職業素養的卓越醫學人才。

  ●南方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丹

相關焦點

  • 汕大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乳腺中心乳腺癌手術保乳率達20%
    汕大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乳腺中心於2009年11月底揭牌成立,是粵東地區第一個綜合性乳腺腫瘤防治中心。集外科、內科、放射治療科、放射科、檢驗科和病理科等於一體,採取多學科綜合診治模式,系廣東省醫學重點學科。
  • 汕大2021寒招宣傳
    1.學科實力:(1)綜合實力:汕大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一直致力於文,理,工,醫等領域的各學科建設。招生情況方面,以2020年為例:汕大在省內普通類全部第一志願錄滿,本科批次投檔最低排位在廣東省高校中文科排第七位、理科排第八位,繼續穩居全省高校前列。
  • 他山之石丨濱州醫學院:堅守育人初心 牢記醫者擔當
    黨旗飄揚,醫者擔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濱州醫學院黨委將疫情防控工作作為超越一切的重要政治任務嚴抓落實,開闢前方救援和後方防疫兩大主戰場,組成上百人多梯隊黨員援助醫療隊伍投入抗疫一線,以仁心妙術扶危渡厄。面對決戰脫貧攻堅,選派師生黨員全力做好定點精準扶貧工作,充分發揮科技知識和優秀人才對地方脫貧致富的核心帶動作用。
  • 汕大又沸騰了
    慈愛的人是快樂的,有愛的汕大校園是溫暖的。這位被 稱呼為「超人」的李先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自己說過的話,誠哥在講演中說過「有能力者,該為社會做更多。」他這麼說,也 一直是這樣做的。李嘉誠基金會、汕頭大學、汕大醫學院、健康快車、微笑行動、臨終關懷寧養行動、潮州市中心醫院、西部教育醫療計劃、香港大學……他的愛涵蓋了教育、醫療、慈善,而這些項目,從來沒有一個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 ...丹櫻生態園|汕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汕頭市中心醫院|旅遊景區...
    據悉,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丹櫻生態園從恢復之日起景區對汕頭市中心醫院,汕大醫學院第一、第二附屬醫院,汕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濠江醫院等汕頭抗疫一線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全年免費開放,其同行者也可享受半票入園。
  • 理科573能上南醫大571能上汕大醫學院 醫藥高校排位上升
    二級學院分數高汕大醫學院理科投檔線比南醫大低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理科全省高校(含學院)排名匯總中,汕大醫學院表現搶眼今年汕大醫學院的理科投檔分(571分),與南醫大(573分)只差兩分,超出廣州醫科大學21分,這個分數在理科全省院校排名為第7位。南都記者發現,2014年-2020年七年間,汕大醫學院理科投檔分數累計5次進入全省前十,其中最高是第四位。同時,也是前五位唯一一間上榜的醫藥類院校。
  • 遵循規律 創新發展深化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發展模式
    十餘年來,交大醫學院充分發揮「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體制機制優勢,始終遵循綜合大學的發展規律和醫學學科的特殊規律,既保持醫、教、研、管的相對完整性,又不斷加強與交大校部的融合,積極探索實踐在綜合性大學中發展醫學院的模式。
  • 協和醫學院試點招收非醫本科生
    2018年夏天,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進行招生培養模式改革,並開設試點班。試點班從北大、清華和中科大等國內外名校的非醫專業本科生中選拔。學生經考試錄取後,在本科第四年進入協和開始醫學專業學習。
  • 浙醫二院濱江院區試運行 獨特看病模式全國首創
    本報記者提前給你打探了浙醫二院濱江院區,發現不管是理念,還是看病流程,它和杭城所有醫院都不一樣。一樣的「浙二」服務不一樣的就診環境浙醫二院濱江院區,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學、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國內著名心血管病學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兼任濱江醫院院長,率領浙醫二院管理團隊進行日常經營管理。
  • 中山大學醫學院:打造中大醫品牌,促進學生學業發展和升學深造!
    學院緊緊圍繞學校的十二字人才培養目標和營造「學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學風,結合醫學生的特點,按照新生從入學到在校學習的時間軸,以「迎進來、帶起來、邁出去」的模式來開展學生工作,充分發揮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和雙班主任制度的優勢,將學生的日常培養工作貫穿於學生大學五年期間,通過傳幫帶,努力讓學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學習、自我成長。
  • 協和醫學院從北大、清華等名校試點招收非醫本科生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目前,我國醫學人才成為制約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瓶頸。被譽為「中國醫學聖殿」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今年試點招收非醫本科生,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名校中選拔。
  • 新增兩個專業,「專業+外語」模式全國首創
    新增兩個專業,「專業+外語」模式全國首創  ——訪上海外國語大學招辦主任王斌華  摘要  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年招生專業中新增了塞爾維亞語專業和語言學專業。
  • 醫者大愛永駐昆明!84歲湘雅醫學院校友捐獻遺體眼角膜
    2020 年 4 月 23 日,全國勞模、全國 " 三八紅旗手 "、84 歲的湘雅醫學院校友——劉錦桃老人將愛永駐昆明,成為昆明醫科大學一位大體老師,在生命的最後還踐行 " 我一生的歲月,就是做一名純粹的醫生。"
  • 交大醫學院、協和醫學院、浙大醫學院開通文科...
    就在今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次向文史類本科生開放報考醫學博士的通道,在全國醫學院校中也屬開先河之列。在全國範圍內,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等也開始類似「試水」。交大醫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4+4」這種辦學和培養模式的意義在於使得文、理、工、醫四類學科緊密結合,培養高級複合型「新醫科」人才。
  • 湘雅醫學院護理全國第一,培養了第一個護理博士,護理博士後
    現在只要你問任何一個問題,總有人回答千萬不要報考,千萬不要報考,尤其是醫學問題,每次總有人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但是各個醫學院的分數卻居高不下,比如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臨床八年,分數位居中南大學最高分,四川大學口腔八年是四川大學所有專業最高分,其他中山大學等都是這樣,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輿論是錯誤的,學醫根本不用勸,大家都搶著去學了。
  • 以醫者仁心,承生命之重!2020「榮耀醫者」名單揭曉
    本屆輪值主席張雁靈表示,從2016年到2020年,他見證了「敬佑生命•榮耀醫者」公益活動的發展壯大。參與醫生逐年增多,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它帶動尊醫重衛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榮耀醫者公益活動搭建起了醫患溝通的平臺,架起了相互之間理解的橋梁,讓醫者獲得了社會應有的尊重;廣大醫務人員也要一如既往的以對人民的赤誠、對生命的敬佑,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與有責任的社會媒體一起傳播醫療的正能量。
  • 【大美醫者候選人】薛欣盛:善用「話療」治「心病」 ,「雙探」模式...
    編者按 近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健康四川—大美醫者」評選宣傳活動初評結束,從292名參評人中評選出48名候選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青春不老,初心不負。
  • 陳國強院士寄語醫學院新生:國有大疫,更有大醫!你們趕上了一個醫者責任重逾泰山的時代
    你們趕上了一個醫者責任重逾泰山的時代,國家從來沒有如此信任、如此重託又如此尊敬你們即將從事的行業。此刻站在我面前的你們,在報考志願上提筆寫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眼前一定閃過很多抗疫醫生的名字,一定閃過連夜出徵的逆行天使的面龐,正是他們,「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才能讓共和國重歸安寧祥和,讓你我今天平安相見。我堅信,你們的名字,也終有一天,會同樣熠熠生輝。
  • 華中科技大學全國第3,走出116位傑出醫學校友,附屬醫學院更硬核
    113年來,歷代同濟人與中華民族復興同舟共濟,始終堅持"團結嚴謹、求實奮進"的院訓,堅守以教書育人及服務人民健康為己任,不斷擦亮"學醫在同濟"金字招牌,累計為國家培養了9萬餘名優秀醫藥衛生人才,其中2位校友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有16位校友分別當選中國、美國、德國院士。
  • 濰坊醫學院:醫教研協同 服務健康山東
    濰坊醫學院是山東省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醫學院校,在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促進醫教研協調發展,致力於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和高水平社會服務上,實現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醫療服務三者在功能和資源優勢上的協同,全面有效發揮了高等醫學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用。主動服務區域醫療衛生需求,提升醫教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