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醫學人文教育。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引導醫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自己的職責。
今年1月,經國內著名人文專家評審,汕頭大學醫學院(以下簡稱「汕大醫學院」)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標準,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核通過,於3月9日給予汕大醫學院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授牌。
汕大醫學院緣何能夠獲得教育部人文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高度肯定?其構建的醫學人文素質培養模式經過近16年的發展,有何成效?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1 將職業素養培養融入專業教育
「當前醫患矛盾突出,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但我們認為這也與醫學人文教育薄弱有關係。」李嘉誠基金會醫學教育顧問楊棉華教授告訴記者,醫學包含科學、人文與藝術,醫生也將這三方面靈活地運用在醫療實踐中,只有三者結合才能稱之為「醫家」,如果只有精湛的醫術和藝術的服務,缺少高尚的醫德,那麼醫學院培養的僅僅只是「醫匠」。
早在2002年,汕大醫學院就探索將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專業教育。然而,醫學生的人文職業素養並非通過幾節課或幾次講座便可獲得,楊棉華說,為了達到將醫學人文素養真正貫穿教育的全過程,汕大醫學院經過多年的摸索,於2013年在全國首創以「醫者之心」(簡稱「HEART」)為目標的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
據了解,該模式將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效整合,通過顯性課程、隱性課程、服務性學習課程三種形式,將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效整合,並形成了評價體系。
其中,「HEART」包含「人文關愛(Humanity)、同理心(Empathy)、醫學藝術和藝術的服務(Art of Medicine)、尊重他人(Respect)、團隊精神(Teamwork)」這五個要素。作為HEART培養模式的牽頭人,楊棉華表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理解與體會,不斷擴展與充實HEART的內涵。
據悉,該教學模式目前已經過6屆醫學生的「親身驗證」,成效顯著。據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用人單位對汕大醫學院畢業生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80%為「非常高」;新模式畢業生崗位勝任力調查,學生在臨床思維、溝通技能、人文素養方面的進步顯著。在畢業生能力自我評價調查中,職業素養能力的評價優良率為91.54%,在所有能力評價中位列第一。畢業生參加全國執業醫生實踐技能考試,連續8年通過率列全國前8名。
「以前許多學生不懂什麼是同理心、換位思考,通過HEART培養模式,現在汕大醫學院的學生都懂,都會站在病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只站在醫院的利益或者醫生的角度。」楊棉華說。
2 在教師言傳身教中感悟人文
潤物細無聲。教育雖無痕,但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汕大醫學院HEART培養模式中,顯性課程將人文科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哲學、自然科學與醫學課程整合,構成「HEART」的最基本內容,使「人文精神」的概念具體化,變成可操作、可觀察、可評價,解決職業素養「評價、量化」的難題。
而除了顯性課程外,汕大醫學院更加注重隱性課程的教育。
「如何要求醫護人員提供優良服務,態度是一方面,關鍵是需要良好的溝通。醫生如何能讓病人了解他的意思,醫生又如何了解病人的意思,從而更好地提供服務?這些需要在隱性課程中去感悟學習。」楊棉華說,隱性課程要求每一位授課老師、臨床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體現出醫者之心的理念和舉措。
「比如天氣冷了,老師觸摸病人的時候先把手搓熱,或者將聽診器捂熱;考慮到病人隱私,用屏風遮擋等等。」楊棉華說,學生在實踐中觀察老師,以老師為榜樣,老師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學生看在眼裡,這是灌輸人文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手段。
此外,汕大醫學院還將「HEART」的內涵貫穿在實驗室、實訓室、校園文化、附屬醫院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尊重生命、醫學藝術等的薰陶,以期達到「1+1大於2的」教育效果。
以人體生命科學館為例,該館耗資2000萬元,將以人為本和人體健康的理念貫穿於科學館的布展中。在人文教育與感恩區,以英國著名肖像畫家盧克·菲爾德斯爵士創作的油畫《醫生》為藍本的刺繡作品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楊棉華每次都細心地向參觀的學生們講述這部作品背後的內涵。
「醫生雖然最終沒能拯救畫家身患重病的兒子,但醫生所展現出來的醫技和品德卻讓畫家感觸良多,所以創作了這幅作品。」楊棉華說,這幅作品是為了讓學生們認識到,醫生的使命不僅僅是對病況的施救,還有對病人痛苦的細微體察與關懷。
該作品深刻的人文內涵,加以潮汕刺繡的層次感,讓百年後的醫學生們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溫情與力量。楊棉華說,學校還通過授白大衣與醫學生從醫宣誓儀式、「大體老師(屍體)」的致謝禮等,培養學生敬畏生命、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學會感恩。
3 在學習中服務,在服務中學習
HEART培養模式的另一個形式,是要求醫學生參與服務性學習——汕大醫學院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就需要通過預見習形式,提早進入醫院接觸臨床;高年級學生可通過參加李嘉誠基金會的醫療服務特色項目體會職業素養的內涵。
尤其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寧養服務」「醫療扶貧」實踐平臺,已經從汕頭大醫學院擴展到全國部分高校,各地已有32家寧養院,「全國大學生暑期醫療扶貧項目」已有80餘所高校師生參加,讓汕大醫學院學生有了更多對外交流、增長見識的機會,也為HEART培養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在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馬祖燚看來,HEART培養模式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接受醫學人文的薰陶,這是「對道德尤其是醫德中自願、自律的最好詮釋」。馬祖燚現任汕大醫學院寧養醫療服務義工隊隊長,他告訴記者,與其說是他們為患者提供了臨終關懷服務,倒不如說是這些患者給他們上了一節生動的生命教育課。
馬祖燚向記者舉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2016年,團隊接到了一位被確診為賁門癌的患者黃叔,為了治療,黃叔家庭負債纍纍,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棚屋;因為患病,黃叔脾氣變得暴躁,與家人相處矛盾日益加劇。得知情況後,團隊從身、心、社三方面為黃叔制定了服務方案,最終解決了黃叔最擔心的「送終」問題,讓他與家人關係得到緩解。
臨終前,不善言辭的黃叔提出要捐獻自己的眼角膜,這讓馬祖燚及其他團隊成員十分意外。「黃叔說,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都能夠這樣去幫助他,他為什麼就不能跟家人好好相處,做一些事來回報社會?」馬祖燚說,寧養服務所提倡的臨終關懷不追求任何的回報,但來自患者的這種不期而至的「回報」卻是最讓他們感動的,不僅讓他們領會到「醫者之心」背後的內涵,也更加堅定了他們「醫德醫術兼優,愛心奉獻濟世」的醫者之心。
「讓學生在學習中服務,在服務中學習。」楊棉華說,通過有計劃的服務學習活動和活動後的反思總結,既提高了學生掌握服務人類健康的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無私奉獻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加深對生命的關愛,提高醫學道德修養,達到做事與做人的雙重學習效果。
4 系統規範課程體系獲專家認可
教育部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考察汕大醫學院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時,也對該校的HEART培養模式十分肯定。專家組認為,該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評價體系、培養機制上進行創新,構建相對完善,通過與職業素養課程體系設計相適應的多種教學方法,有效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可支撐職業素養良好的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楊棉華稱,專家認為HEART培養模式最大的特點及貢獻在於系統性和規範性,而這兩點是最難做到的。HEART培養模式至今已實踐6年,除了課程和實踐之外,貫穿全程、多渠道的職業素質評價體系也成為一個小「助攻」。
「你要知道學生做得好不好,就要對學生有全程的評價。」據悉,從2004年起,汕大醫學院在OSCE加入了「人文與溝通技能考站」,考站通過模擬臨床情景,生動再現臨床典型案例,加大對醫德、人文、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的評價;近年又加入了Mini-CET、DOP等工作場景中的形成性評價,構建360度的醫學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從傳統的考核學生知識點掌握轉變到通過自評他評相結合、工作環境的觀察表等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能力。
「預見習期間,我深刻感受到了醫學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的嚴重不足。」在一份學生的自我評價中,該學生表達了HEART培養模式對自己的幫助,不僅令他明白醫術醫德兼優的重要性,更讓他有了繼續鑽研發奮學習的動力。另一位學生則在自評中表示,HEART培養模式讓自己明白了「不僅要學仁術,更要有仁心。真正樹立『治人』,而不僅僅是『治病』的理念。」
當前,汕大醫學院作為「中國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項目的牽頭單位,協同國內多所高校共同組建協同育人中心,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汕大醫學院表示,希望HEART課程體系可以形成國內醫學院校人文教育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推動全國醫學人文教育的快速發展,從而培養具備高尚醫學職業素養的卓越醫學人才。
●南方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