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是紅太陽健康科普,今天先從一個關於寶寶營養的觀點跟大家分析,很多媽媽認為,寶寶病癒之後瘦了很多。需要儘快補充營養,多吃些高營養的食物吧,這種做法正確嗎?
解答:在病癒初期,首先應考慮的不是營養補充,而是讓腸道功能儘快恢復,吃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這樣才能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所以,在給病癒之後的寶寶安排飲食時,食物品種要慢慢增加,而不是一下增加很多。
讓寶寶長得結實的3個建議
寶寶餵養狀況與其營養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適宜餵養方法和不充分比缺乏食品更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餵養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幫助兒童學會吃飯的技能及培養良好的吃飯目的和行為的過程。保障寶寶的生長發育,家長尤其是母親正確的認知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不斷加強寶寶營養與餵養行為的宣傳力度,根據調查結果,應當重點加強以下3個方面的健康教育宣傳:
1、在宣傳母乳餵養重要性的同時,重點向家長講解如何進行母乳餵養;
調查顯示:寶寶0~6個月母乳餵養率達到96.7%,可見家長已充分認識到母乳餵養的重要性。但如何實施母乳餵養及在母乳餵養遇到困難時該怎麼做等,家長的處理有些不當。
建議在兒童定期體檢過程中,母親同時諮詢醫生母乳餵養應注意的問題,例如:按需哺乳,每次哺乳時間為10~20min,不宜太長或太短,母乳餵養兒在炎熱的氣候也不用添加水分;暫時母乳不足不要急於添加其他奶類,即使要餵哺亦應用小匙或小杯喂,儘量避免用奶瓶餵哺等。
2、在家長添加輔食之前告訴家長添加輔食;
輔食是寶寶食物的重要來源,對寶寶的發育乃至成人後的健康狀況都有很大影響。20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在未來的10年中要兒期營養方面的研究重點將由母乳餵養轉向輔食添加。
如家長未能隨著寶寶月齡增長、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及時、正確添加輔食,改進膳食營養。家長在寶寶進餐前先給予大量喝湯,由於胃容量的限制導致寶寶正餐食量減少,同時大量喝湯稀釋了消化液,減弱了消化液的活力;
家長在寶寶不吃或不願吃時採取發脾氣、催促,責難等對待辦法,更影響到寶寶的進食興趣;家長未注意培養寶寶良好的進食姿態和習慣,讓寶寶進食時看電視和,邊玩邊跑邊餵食,必將影響到寶寶的飲食興趣和消化功能,從而影響到寶寶的營養攝入量不足。
大量的文獻指出,我國兒童6月齡後生長發育逐漸落後於WHO參考值,可能與4~6月齡後輔食添加不合理有關。因此,改善家長的不良餵養態度和行為是改進寶寶營養不良狀況的關鍵。
3、告訴家長正確的育兒觀點
3.1不重視預防接種
部分地區經濟落後,人均生活水平低下,特別是一些邊遠貧困山區,缺醫少藥,兒童預防接種制度不能及時落實。小孩生病,採取拖、挨、等方式,少數人甚至採取迷信做法,認為只要信對了菩薩,不吃藥、不打針,一樣能治好疾病,更不需要打預防針了。結果一是耽誤病情,使治療難度加大;二是執迷不悟,導致寶寶死亡的悲慘發生。
3.2陳舊的育兒觀點
有些家長沿著老輩子的陳舊觀點,認為新生兒剛自娘胎中出世,好比剛出雞蛋殼裡剝出來一樣,所以不論春夏秋冬,寶寶自身發育如何,一律遮蓋得嚴嚴實實還把住房門窗關得密不透風,結果導致寶寶蒙被過暖症候群,上呼吸道感,脫水熱等,出現體溫感覺異常、丘腦損害、合併肺炎、失明、腦癱、腦萎縮、死亡等不良後果。
3.3盲目注射丙種球蛋白
丙種球蛋白認為是補針,當寶寶多汗、納差、易患感冒時,就要求注射丙種球蛋白,以求一勞永逸,卻不知丙球屬被動免疫劑,濫用可出現蕁麻疹等過敏反應,還會出現依賴性的自身免疫力功能下降。
最後跟大家說一下,寶寶餵養雖然要靠經驗積累,更需要家長們不斷學習科學的餵養方式,讓寶寶長得壯長得結實,還可以幫助寶寶從小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和方式,讓他們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