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劉希婭建議將寒暑假改為春夏秋冬四個假期。建議對寒暑假進行調整,每學年設置4個假期,原則上一個季度結束安排一個假期。每個假期從10天到30天不等,4個假期的總量不超過90天。
其實,這种放假模式即春假、暑假、秋假、寒假模式,在國外一些地方已經存在,比如日本等國家。春假、秋假一般可能在一周到一個月之間,大部分在半個月左右。實行春假或秋假後,一年的假期總長不會有大的變化,只是相當於把寒暑兩個長假拆分成了春夏秋冬四個相對較短的假期。
在國內,春假和秋假還相對比較少見,但也並不算完全新鮮。早在16年前的2004年,浙江杭州就第一個進行了試點——實行春假、秋假制,2004年4月末,杭州的中小學生們就度過了國內第一個春假,同年11月,他們度過了國內第一個秋假。除了杭州,國內還有中國人民大學、煙臺大學等其它少數學校也陸續實行了春假、秋假。
那麼,春假、暑假、秋假、寒假模式好嗎?好在哪裡?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大體無外乎以下幾種意見。
一是縮短連學時間,適合身心健康。
以杭州為例,其試行初衷就是順應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規律,把漫長的5個月和4個月的學期,拆分成3個月或2個月左右,讓學生勞逸結合,避免連續學習時間過長導致疲倦和學習效率降低。
二是縮短連休時間,避免假期綜合症。
把漫長的2個月暑假,拆分成2次一個月左右,避免耍得太久、玩得太嗨、知識遺忘、返校不適等情況。這點相信家長們是有體會的,國慶和春節長假過後,有些人就會有「假期綜合症」,何況長達兩個月的暑假!
三是春秋適合出遊,緩解旅遊高峰。
每年的寒假太冷,加上適逢春節,大家不一定會選擇出行旅遊,暑假就成了學生出遊的高峰,既熱,又人多擁擠、消費高。而春假和秋假的天氣適合出遊,同時還能起到錯峰出行,緩解旅遊高峰的作用。
除了以上看法,還有一些意見,比如減輕家長長時間看管孩子的壓力,但這一點其實不佔主要,兩個長假和四個短假對於家長帶娃來說各有各的好處。還有的人認為春假、秋假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進行實踐,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這一點其實也與按兩個長假還是四個短假來放假沒有特別的關係,不算是春假、秋假帶來的好處。
其實,春假、秋假方式也有它的缺點,比如暑假如果縮短,對於氣候炎熱的地區,如何較好地解決學生——特別是小學等低年齡段學生的避暑問題,就值得考慮。如果沒有空調的學校,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具體的。
你對春假、秋假怎麼看?期待嗎?歡迎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