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需求「兩手抓」提升經濟整體效能

2020-12-25 青瞳視角

羅建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目前,在我國經濟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中,既有優質供給、有效供給不足的短板,也有供需之間結構性錯配的矛盾,只有通過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才能打通堵點、補齊短板,真正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這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表明我們對發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強化和提升。

一手抓供給側管理,有利於激發經濟增長內生動力。2015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工作主線,在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等方面持續發力,不僅促進了宏觀經濟在合理區間穩健運行,還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這就啟示我們,結構性問題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必須改善供給結構,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不斷創造和引領新的需求。

為此,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把新的發展理念體現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務落實的各個方面。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一手抓需求側管理,有利於釋放國內市場巨大潛力。我國擁有14億人口,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對應著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國內消費支撐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持續顯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11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8%。在出口規模與增速創新高、投資恢復正增長、工業利潤持續向好的情況下,即便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客觀原因,但消費表現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推動需求側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從需求方面來看,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進一步釋放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強大潛能,緊密協調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做好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才能把國內市場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

無論是針對需求側的總量調控,還是著眼於供給側的結構調整,都要立足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解決制約供需平衡的堵點、斷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優化供給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以新需求創造的國內市場牽引供給水平和質量的提升,我們就能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中國經濟就能跑出高質量發展的「高速度」。

相關焦點

  • 供給垂直化提升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新時代鄉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增強問題意識,注重供需結構的均衡,從消費需求出發細分消費市場,有針對性地垂直化供給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服務效能,更充分地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潛在需求巨大  從鄉鎮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歷史及現狀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鄉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供給不充分、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
  • 中共中央政治局: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會議指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區域經濟學部教授施紅撰文指出,我國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還不夠強,經濟循環中還存在許多堵點瘀點。
  • 中共中央政治局: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
    據新華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聽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工作匯報,研究部署2021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審議《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選舉工作條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 如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如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眾所周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這些年來重點推進的一項工作,也是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之一。
  • 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提升效能 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關鍵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 新基建:供給側與需求側兩手抓
    圖 「新基建」所涵蓋的7大領域從經濟學「三駕馬車」的角度來看,與消費需求和淨出口不同的是,基建投資是唯一兼具供給側與需求側含義的,它不僅構成了當下的需求,也拓展了生產可能性邊界,提升了未來的供給能力。作為基礎設施,它還將為社會經濟各部門的運行賦能。「新」與「舊」的關係與新基建相對的是鐵路、公路、橋梁、港口等傳統的「鐵公基」項目,在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基建項目推動的固定資產投資扮演了提升發展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經濟壓艙石的角色。
  • 專家:供給創造需求的關鍵是科技創新,供給端換血升級迫在眉睫
    記者 辛圓12月16日-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只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構建供給和需求正反饋機制,才能促使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共享經濟核心: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曲線擬合
    平臺性業務連接供給方和需求方,給供給方帶來客源,給服務需求者匹配供給方,平臺價值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服務的標準化程度,如果服務類型容易形成穩定的客源關係,平臺價值則相對較小。第四,競爭格局。網際網路業務本質在於規模經濟,量越大成本越低,O2O領域裡消費者重視相應速度、價格及服務質量,前兩者與服務提供者的密度直接相關。
  • 平板玻璃市場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上下遊有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
    我國供給增加助推光伏原片價格從2010年的近40元/m2下降到2018年的不足20元/m2。2018年6月1日起,光伏市場政策有所變化,降低了補貼強度令光伏產能出現連續兩年的下降。2017年全年光伏裝機值為53GW,2018年下降至43.4GW,2019年進一步縮小至30.1GW。儘管國際需求高速增長助推光伏玻璃出口,但光伏玻璃市場仍不可避免地陷入階段性供過於求窘境。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整體推進改革對衝不確定性
    會議首提「需求側改革」、「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傳遞了重大信號;同時,強調整體推進改革開放,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供需兩端發力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專家認為,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涉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
  •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農民工需求側獲得感提升策略
    胡春華書記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要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是我們在新起點上肩負的重大使命,也是實現新的更高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必須堅決把經濟工作重心轉到供給側,持之以恆推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 ...進一步提升保險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穿透性和普惠性
    王廷科介紹道,新戰略致力於落實新發展理念,形成與新階段國有經濟作用相匹配的發展方位,形成與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相適應的發展態勢,形成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相契合的發展定位,著力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把握社會需求和機遇,優化產品服務供給,進一步提升保險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穿透性和普惠性。一是牢牢把握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構建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
  • 需求穩步增長供給增長有限,湖南海利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機構認為,每年12月底召開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出臺一號文件,屢屢聚焦農業。而農藥是農作物豐收的重要保障,關係著糧食安全。如湖南海利(600731)、興發集團(600141)等陸續投產的公司,有望藉助政策紅利,將進入一輪快速增長期。本周三,農業板塊成為兩市漲幅第一的板塊。這與近期的重大工作會議都提到農業有關。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張宇:住房是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主要堵點
    張宇指出,住房問題是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主要堵點。居民的錢袋子受限於住房市場,使得牽引供給的需求無法有效形成。房價上漲限制了未購房居民的消費力,而租房市場對此起到了有利的緩衝作用。同時,住房市場的供給約束了人口的集聚,限制了商品和服務的供給。
  • 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國勞動法治理效能
    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國勞動法治理效能 發布時間:2020-12-18 08:08 星期五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李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 武漢科技館以「雙評議」為抓手全力提升服務效能
    武漢科技館作為「雙評議」評議對象,始終繃緊作風建設這根「弦」,將「雙評議」工作壓力轉化為提升科普服務效能的內生動力,多措並舉提升人民群眾在科普文化方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雙評議」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堅持做到對外服務和內部管理「兩手抓、兩手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