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拿孩子和你小時候比:現在的孩子已經變了

2020-09-17 北京教育播報

當今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當今的孩子是什麼人?我們要從本質上來把握。假如我們不能從本質上來把握,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會在點子上。

這篇來自華東師大心理學教授、上海心理學會基礎教育專委會秘書長陳默的文章,或許能給你答案。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師,可以重新了解下這代人他們到底需要什麼?當然若你正好處在這個時代中的獨生子女,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環境給你帶來的一些細微變化。

........................................

現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論和問題需要面對。各位父母,我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我在這個問題上很有發言權,因為近20年來,我大概接觸了8000個家庭案例。

當今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當今的孩子是什麼人?我們要從本質上來把握。假如我們不能從本質上來把握,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會在點子上。

從1993年以後孩子們就開始不一樣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是1993年中國取締了糧票,這件事情年紀大的是不是還記得?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裡面,取締了糧票意味著什麼?我們吃飯不愁了。

當一個民族吃飯不愁,尤其是到我們這樣的民族吃飯不愁的時候,我們會愁什麼呢?我們的需要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人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了,家長對孩子的需要不一樣了,社會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人對社會的需要不一樣了。

他們都是獨套公寓裡的獨子

獨套公寓裡的獨子有什麼樣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試試,到春天的時候,買一隻剛剛生出來的小雞,養著它,給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兩個禮拜以後小雞就死掉了,因為小雞也會孤獨。

現在的孩子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那麼孤獨會有哪些麻煩?

會無端傷感,莫名其妙流眼淚;思考力會變得非常強,所以麻煩就來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問題,最高哲學問題,「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我們現在的孩子,連四歲的孩子就會在那裡發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腦袋裡想什麼。一旦人有這種問題,痛苦就伴隨著他了。所以我們教育面對的問題是我們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麼人,才可以有方向。

當今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投入過多的關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

但是現在的孩子是什麼樣?上海這樣的城市裡,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著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那麼六個人愛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的感受嗎?你知道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嗎?他內心裏面的苦悶你知道嗎?

其實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我看到一個四歲的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後賺錢給你用,是因為他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搞清楚了,他報不了這個恩,為什麼?因為這些大人又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麼幾所,憑什麼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的學生來找我諮詢,他們所有的症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

你問他想不想考大學?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那為什麼不投入呢?因為他們焦慮不堪。

我只要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我說:「你可能考不到你覺得理想的大學,然後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

孩子們太可憐了。我跟這些孩子說:

「誰告訴你,你家長的幸福要你來負責任?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另外一個人的幸福負責任。比如說兩個人談戀愛,一個男的對女的說『嫁給我吧,我會給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結果沒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們,你記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觀人生體驗。」

有一個媽媽,她培育了一個博士兒子,這個博士後來做了外交官,誰都羨慕這個媽媽,但是我們看她在幹嗎?天天在吃抗抑鬱症的藥。

還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只不過是個普通工人,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媽媽天天在樂呵呵地搓麻將。所以,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而是自己的主觀體驗。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才是給孩子正能量。

我講一句貼心的話,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他要選擇未必會選你,你是單向選擇。

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能輕裝往前走,他才不會有考試焦慮。

現在咱們國家有多少學生因為在臨考前焦慮不堪,學習成績才沒有達到應該有的目標呀!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美國的學校不應試嗎?也應試的,人家的學習任務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師和家長不是我們這樣的內心世界,我們(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夠強大。

當今的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現在孩子的第二個特徵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

我有時候在思考,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會推動民主進程。為什麼呢?首先,人的環境不一樣。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我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現在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他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對話,為什麼你說話我不可以說話呢?

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者,還是秉承老一套。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這個中學生就這樣子,「你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好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為什麼?因為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

曾經有個老總找我,說他有一個名牌大學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在開會的時候負責做記錄,會上老總發完言,實習生說:「我也來講」,老總說:「怎麼輪到你講?」他說:「我為什麼不可以講?我也了解啊!」於是這個老總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說,你要看懂他們話語權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讓他有話語的可能性,他就到網上去說,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你想想看,有這種平等話語權要求的民族,它怎麼不是進步的呢?這是對我們幾千年文化的一種挑戰,你要面對的是我們的文化怎麼來銜接,只有把它銜接好了以後,孩子才能夠平穩地過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壓制,這是我們所遇到的問題。

當今的孩子知識面寬廣

各位在校的老師你不要生氣,現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這裡來接受知識的,好多課都有光碟,他可以買來光碟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師講的。

現在的老師沒有權威性,不像我們小時候,家裡如果沒有一本書,老師就是萬寶全書,現在沒有這樣的老師。你也別指望你做這樣的老師,或者說你可能得不到這樣老師的感受。

老師不理解這點就會打擊學生,就否定現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其實這就是時代的特徵,跟不上的話,那是老師的問題。

在上海,有的孩子讀初中的時候,已經走過半個地球了。老師在教室裡面講加拿大,學生說,「我在加拿大待過很長時間,老師你去過沒有?」。那麼這個書怎麼教?我講的都是非常實際的東西,教育要針對這些問題才能對未來的學生有用。

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

當今都市孩子現實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結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

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裡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徵。

比如說現在的中學生都在玩「手辦」,人數大概比例是1/4。什麼叫手辦?「手辦」就是以日本動漫為模板所製作的那些玩偶。他一個人跟這些玩偶在玩,有的時候玩偶還帶一些色情,一個男孩子玩到他會愛上這個玩偶,然後就會在虛擬世界裡搗鼓真實感。

他們在網上交流,似乎這個玩偶是一個活人一樣,最後他反而在真實世界裡有虛擬感。兩個人在網上聊好了以後準備見面,坐在一起,居然沒有話,結果說,「我們網上去說吧,再見。」就到網上去說了。

有一個場景,有幾個四、五歲的孩子,他們在一間沒有大人的房間裡。如果我們以常識來看,這個房間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塗。

但現實是,這個房間門一打開,鴉雀無聲,每個小孩都很安靜,比老人院還寧靜。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將來會過什麼什麼苦日子,他會跟你說,「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會去死的。」人家連死都不怕還會怕什麼?讓我們怎麼教育?

我不知道現在學校的德育校長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現在中小學的德育活動應該做什麼?因為孩子們現實感很弱,學校應該提供這種幫助,模擬法庭,模擬超市,模擬社區……

有一個高中生跟我說,學校請來一個老掉牙的戰爭年代的老軍人跟他們說,「我們戰爭年代如此艱苦,你們這些人到現在滿腦子資產階級思想,天天想著穿名牌」,那個高中生說,「老爺爺,你們革命不是為了我們穿名牌,是為了什麼呀?」

所以我們的德育教育真該動動腦筋了。孩子缺什麼?你要給他什麼?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你要把他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不然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後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

曾經有一次有個重點中學高中的學生,她帶了一個手機給我們看,她說,「老師,我們在玩這個東西」,我一看嚇一跳,玩什麼?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嗎?這種行為我們怎麼理解?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他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還是下去了,而成績下來有太多的因素。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孩子,這些都是他的內心的一些痛苦點。

當今的孩子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們來看他們還有一個特徵,個性化要求非常高。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裡的一滴水,你是沙漠裡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麼可以不知道我來過?」

他必須要展現個性。那麼我們的教育允許嗎?設計出來讓他展現個性的平臺了嗎?我們班級的班會課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個孩子跑到我這邊,說他就是非要留長頭髮,穿花衣服,校服到門口就脫掉了,結果教導主任跟他說,要不剪頭髮就不要來。

後來我打電話給他班主任,我說,「你知道嗎?這個孩子的動漫知識,我連做他的小學生都不配。你把一節班會課給他,讓他展現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從此就會改變。」

這個是我們現在孩子的又一個特徵所在。如果你要壓抑他,他就抗爭。抗爭的途徑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們叫逆反。為什麼逆反?逆反是因為你不允許他長大。

逆反有「硬抗」這樣的形式,就是你說東他一定要說西,你說要好好讀書考高中,他就跟你說要考職業學校。那麼「硬抗」還好一點,如果「軟抗」就麻煩了。

如果老師、家長「強大無比」,是「不可戰勝的」,孩子反抗的能量應付全部轉移到裡面,結果各類精神問題都出來了,導致現在15歲以後的孩子,神經症高發。

我們培養孩子健康是很要緊的,所以要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我們的學校德育活動要有這樣的意識。

當今的孩子活在「第三隻籠子」裡

最後我想總結的是,現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隻籠子」裡的。假設,我們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裡,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麼做呢?會一直踩。

如果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麼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隻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裡是這樣想的。

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

我想問在場的幼兒園家長們,你跟兒子下棋他會輸嗎?他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的,有的孩子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他輸了就急。

怎麼會這樣呢?你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的成功的品質,你一開始就不培養這種品質,他不就是第三隻籠子裡的老鼠嗎?

還有,我們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數學難題、物理難題能夠迎戰,鍥而不捨。學奧數的時候再難的題目也能克服,我們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強,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從哪裡來的嗎?

在上海,家長們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學校,等高考完了以後,再幫孩子找什麼樣的專業讀大學以便運用關係找得到工作。

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後,覺得差不多了,就買一套房子給孩子,發動親朋好友給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後再拿錢出來給孩子辦婚事,婚事辦好了養孩子,最後自己幫孩子帶孫子。你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又是這個悖論。

這個人不是在第三隻籠子裡是在哪裡?其實他都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非常明確,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這是不可以的。特別是對獨生子女,你不把一個很具體的目標告訴他,這個人要崩潰。

實際上高要求只有對自己,不能對別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標在哪裡,可是心裡也很清楚,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麼你想想看,他不是糾結死嗎?這就是老鼠在第三隻籠子裡的感受。

轉載丨藍橡樹 圖片丨攝圖網

作者丨陳默,華東師大心理學教授、上海心理學會基礎教育專委會秘書長

責編丨唐莉莉 主編丨雷玲

相關焦點

  • 別總拿孩子和你小時候比:中國孩子已經變了
    難在我們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論和問題需要面對。各位父母,我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我在這個問題上很有發言權,因為近20年來,我大概接觸了8000個家庭案例。 當今的孩子是怎麼回事?當今的孩子是什麼人?我們要從本質上來把握。假如我們不能從本質上來把握,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會在點子上。
  • 別拿孩子和你小時候比: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老一輩的總是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帶,老師們也覺得他們教的孩子一屆不如一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從80年代開始,孩子們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現在面對的教育對象是90後和00後,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也是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成長起來的一輩人。
  • 教育專家陳默告誡父母:中國孩子變化太大,不要拿他和你小時候比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和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到底是父母不理解孩子,還是孩子太頑皮?其實是代溝太深了,父母還在拿老一套的思想看待孩子,教育專家陳默卻說:現在的孩子已經變了,不要拿他和你小時候比。父母總會說:「我們小時候可沒你這麼不懂事」可是年代不同了,雙方經歷的事情也不一樣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現在的孩子不需要為溫飽折騰,眼界也變得更開闊了。1.
  • 孩子小時候吃耳屎會變啞巴?網友捂臉:我到現在還信呢!你呢
    告訴我吃了耳屎就會變成啞巴,到現在我還相信著不敢試驗。」活捉一個到現在還相信的天真寶寶。「我奶告訴我吃耳屎變啞巴,然後我16歲不小心用碰過耳屎的手吃東西,然後我就很恐懼跟我爸說:我吃到耳屎了,爸爸我要變成啞巴了。我爸一臉嘲笑說:你奶騙你的,你現在還信啊?
  • 我們小時候挨打就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
    (之前我們發過一篇「不要打孩子」的文章,有讀者覺得太小題大做了)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們小時候能打得,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就打不得了?難道真如很多人所說的,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承受能力太差了嗎?現在的孩子「金貴」在哪兒?
  • 我們小時候沒少挨打,照樣身心健康,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打不得了
    現在的教育和心理領域一直都在宣揚一個觀點:不能打孩子。很多家長把這句話刻在了腦子裡,但是卻仍舊帶著疑惑:我們小時候沒少挨打,照樣身心健康,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打不得了?我小時候住在農村,基本上一天三頓打,那時候的父母更相信棍棒教育。睡懶覺、損壞家具、考試成績差、偷摸出去玩一天不回家……總有要挨打的原因。
  • 小時候偷過東西的孩子,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現在孩子父母的這個行為,直接給這個孩子貼上了一個小偷的標籤,同學老師都知道了,這個孩子的生活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避開這件事的對錯不說,父母是不是應該反思自己,有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陪孩子呢?網友一:我和哥哥差兩歲,哥哥小時候皮,拿過家裡錢,爸爸的處理方式就是揍,結果就是哥哥越來越叛逆,爸爸還和好事兒似的到處宣揚,鄰居,親戚沒有不知道哥哥偷拿錢的事了,哥哥的成長路線可想而知。長大後工作不好找,娶的女人是外地的,拿哥哥做墊腳石,把三個弟妹都弄到城裡,站穩之後,對哥哥百般挑剔,哥哥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 為什麼家長小時候可以打,現在的孩子不能打?
    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父母還沒打呢?有的孩子就開始和父母記仇了。有些孩子被父母批評幾句,就威脅父母跳樓自殺的。學校老師更是不敢打,現在連批評也得掌握好分寸。 也許很多人就奇怪了,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打呢?為什麼對挨打這麼敏感呢?實際原因非常簡單。
  • 現在的孩子已經變了,家長還傻傻不知道
    每日沉浸在柴米油鹽被現實不斷打磨的家長朋友們,卻始終像十幾歲少年一樣,思考著一個看起來無解的哲學問題,「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現在的孩子不缺吃穿,甚至可以說是啥都不缺,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合理的,基本都能被滿足。孩子的玩具一定是成堆成堆的,從毛絨玩具、益智玩具、親子玩具,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孩子的衣服,不僅講究舒適,還講究做工、款式,甚至是品牌。
  • 別總拿孩子做比較,孩子從來沒嫌你窮
    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之前看過這樣傾訴,說和孩子吵嘴了。她兒子寫作業不認真,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要不然就是扣橡皮。忍不住著急說他:別人都完成了,再看看你!你怎麼就不能向你們班的誰誰誰學學?
  • 那些小時候「聽話」的孩子,現在後悔了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用是否聽話,來衡量孩子的好壞。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裡聽爸爸媽媽的話,就連懲罰孩子的時候也經常會說「不聽話就把你怎麼怎麼樣」。有些孩子為了得到大人誇獎,為了少受到批評和責罵,把自己的想法壓抑在內心深處,努力的「演」出大人們喜歡的模樣。有調查統計,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越高,而小時候沒那麼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性格發展會更好,更容易邁向成功。
  • 當今的孩子已經完全變了,別再和當年的你去比
    假如我們不能從本質上來把握,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孩子就會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師,可以重新了解這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現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論和問題需要面對。各位父母,我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
  • 你喜歡拿自家寶寶和鄰居孩子做對比嗎?孩子,你不是「複製版」!
    湊一起聊聊這一兩天自家孩子的情況。 然後接下來就是一系列「你家孩子…我家寶寶…」。較長時間的話題是拿來對比的。那麼,為什麼家長們會喜歡拿孩子來比較?如果出現爭搶玩具、零食的情況時孩子鬧脾氣了,家長們又喜歡比較了,他們會說:「你看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多乖,就你一個人在哭,羞不羞?」 其實孩子只是想滿足自己的需求,還考慮不到其他小朋友的心裡訴求。而大人們會,所以總會做出一些大人們覺得「合理」「公平」的應對措施來。所以不管孩子們之間的摩擦誰輸誰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滋生小朋友心裡上不滿或是得意的情緒來。
  • 小時候想學畫畫,家長禁止學;現在的孩子不想學,家長卻逼著學
    周末幫哥們搬家,收拾東西的時候,桌子上擺的一套54色水彩筆,但有的色筆已經不見了,不知是丟失了還是放到了別的地方。我正要將彩筆裝起來的時候,哥們說不要了。我不僅感慨道:「小時候能得到一套12色的水彩筆,稀罕的不得了;現在這麼一大盒子的水彩筆,說不要就不要了。」
  • 拿孩子和別人作對比,是愚昧的做法,「縱向對比」對孩子才有利
    一、愚昧的父母才會拿孩子和別人作對比 我有一位朋友,是89年生人,已經30多歲了,一般人到了這個年齡,應該結婚生子,開始為自己的事業而努力,
  • 媽媽你不愛我了嗎?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較,當心孩子身心受損
    但是我們卻經常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你看誰誰誰學習又好,又懂禮貌,再看看你,每次考試都一塌糊塗。父母拿自己孩子和其他人比較,是大人們一種語言表達的習慣,但他們不知道這樣的習慣,會給幼小的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 父母和孩子「開戰」會怎樣?你輸在現在,孩子輸在未來
    接下來,孩子心中的煩躁和憤怒就被點燃了,於是說出來的話和做的事就如同受了傷的小動物一樣,情緒失控,行為失控。所以,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聲音要低,要和善,不能反覆嘮叨。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憑什麼,我小時候我就是被我爸媽打大罵大的,父母不都是這樣嗎?
  • 「你是孩子,你拿沒人說你」,父母的不尊重對孩子的傷害究竟多大
    一位擅長模仿的博主認認真真地模仿了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會遇到的一個場景。在家庭聚會結束後,正準備走的博主被媽媽叫住,一邊和其他正準備離開的家人打招呼,一邊讓博主將桌子上的兩半瓶飲料拿走。博主扮演的孩子剛剛表現出一點不情願,媽媽接下來說:「你是孩子,你拿沒人說你,喜歡就拿著,快點。」
  • 「女大十八變」,小時候長相普通的孩子,為什麼越長大越好看?
    如果孩子小時候長得不好看怎麼辦?老一輩兒的人經常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確實有不少孩子小時候長相普通,長大後漂亮的不像話,所以家長也不要著急。☆楊紫楊紫算是變化非常大的了,小時候圓圓的臉蛋加上小酒窩,讓人忍不住想要用手捏一下,長大後臉型卻越來越小巧精緻,確實現在長得比小時候漂亮的多。
  • 3月,韭菜別總炒雞蛋了,和這菜一起炒,孩子補鈣,女人瘦肚腩
    導語:春季,韭菜和它一起炒,方便簡單熱量低,清腸刮油飽腹快,長不胖,3月,韭菜別總炒雞蛋了,和這菜一起炒,孩子補鈣,女人瘦肚腩一直想著要吃魔芋好長時間了,超市裡沒有的賣,菜市場也沒有全部恢復營業,這次趁著第一次趕集的機會,終於買到了,而且還是魔芋豆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