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課文插圖的綜合利用
文 / 魏仁飛
語文課本上安排有很多的課文插圖,插圖是課文的窗口,對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陶冶愛美的情趣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對課文插圖的綜合利用,總結了一些經驗,在這裡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配畫外音,促進理解
現行教材一般都安排有一定量的「看圖學文」,這部分課文,圖離不開文,文離不開圖。教師只有圖文結合,才能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對於這部分課文,筆者一般是採用配畫外音的方式,分兩步完成,以教《放風箏》為例,第一步: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己的話描述:「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放風箏》一課,大家先來觀察一下課文前的這幅插圖,看小朋友們正在幹什麼?你能按一定的順序,用自己的話把這幅圖畫描述一下嗎?」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然後讓學生認真觀察,組織語言,最後提問部分學生站在掛圖旁邊,「解說」圖畫。第二步:在閱讀課文之後,指導學生圖文對照,朗讀課文,對比之前自己的「解說」語言,感受課文的語言之美,此時最好再配上音樂,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進一步感受課文的意境之美。
二、加小標題,感悟中心
很多插圖本身就是課文主題的一種形象的表現形式。通過對插圖的利用往往能深化學生對文章中心的理解。教《師生情》一課:學完了課文,筆者讓學生再來觀察文前的插圖,並給這幅圖加一個恰當的小標題。通過師生交流,學生的答案可謂精彩紛呈:「桃李情」、「師生情」、「祝願」、「期盼」、「心意」、「看望」、「默默地等待」、「老師,謝謝你」……簡單幾個詞語,包含著學生對教師深深的祝福。再如《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的插圖,學生的小標題也烘託出了文章的中心:「醫生的陣地」、「爭分奪秒」、「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忘我」、「我不是客人」……當然,要讓小標題能恰當地反映插圖的主題思想,離不開學生「深閱讀」之後對文章中心思想的充分理解。
三、演課本劇,親身體驗
有的插圖,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插圖內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來演,從而體驗劇中的角色。教《群鳥學藝》一文,筆者就讓學生分別戴上「鳳凰」、「貓頭鷹」、「烏鴉」、「麻雀」、「小燕子」等頭飾,同時配上音樂,讓學生來演「學藝」的過程,從而加深對「這麼多鳥向鳳凰學搭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個問題的理解。再如《將相和》,筆者讓學生仔細揣摩文中三幅圖人物的神態、動作特徵,然後讓學生來演「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負荊請罪」這個「劇情」中兩位「演員」的對話,栩栩如生:「藺兄啊,我只顧個人利益,而忘了國家的命運,我真是對不住你呀(廉頗語)!」「廉弟請起,大敵當前,我們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抵禦外敵的入侵啊(藺相如語)!」
四、繪簡筆畫,加深印象
課文插圖,其實也就是一幅美術作品,構圖、線條無不在激活著讀者的思維。教《少年閏土》一課:「筆者在引導學生讀完了課文之後,就讓學生模仿課文插圖畫一幅簡筆畫,把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手捏鋼叉」等特徵形象地表現出來,部分學生就畫出了神韻。教《趙州橋》一課,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畫出「趙州橋」,加深對趙州橋的特點的印象,並鼓勵學生畫「未來的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補充空白,啟發想像
有些插圖隱含著「藝術空白」,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空間,如果老師能巧妙地加以開發拓展,那麼靜止的圖畫則會活了起來。教《小足球賽》一課:攝入畫面的只是這場足球賽的一角,通過這邊的守門員以及觀眾那種專心凝望的神態可以感受到賽場中間正在進行的「你拼我搶」的比賽畫面,而這幅畫面,插圖中並沒有表現出來,只能通過讀者的想像才能感受到。筆者這樣引導:「傳球的場面是怎樣一幅動人心魄的畫面呢,你能描述一下嗎?」通過學生的想像和語言描述,一幅完整的精彩足球比賽畫面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教《窮人》一課:筆者利用最後一幅畫「窮人歸來」的畫面,讓學生想像:「當漁夫看到了西蒙的孩子已經躺在自己的床上以後,與妻子桑娜的對話場面」,續寫「漁夫歸來之後……」,進而想像今後這一家「痛並快樂」的生活情景,感受漁夫一家的勤勞善良。在這次補充「空白」的訓練中,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和發散思維能力,同時在習作訓練中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者檔案
魏仁飛,微人,微言;仁者,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