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他們有什麼秘訣?

2020-12-22 歷史的小溪流

凌晨4點多鐘,養心殿後寢宮裡已經有了動靜,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內有燈光亮起,當班的太監宮女就都得打起精神,準備服侍。清朝皇帝勤政是學界共識。故宮保存下了一萬兩千餘冊的起居注,記錄了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一般早上5點起床,有重大慶典還會更早,對於習慣睡懶覺的現代人來說,真是可怕的要命。國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起床梳洗之後,第一件事是要給老太后請安,之後,上早自習,讀書!

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從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宮後暖閣為寢宮,九間屋子裡共設二十七張床,每晚隨意挑床休息,沒有定數,大概是一種安全的考慮。

清朝建立之後,本來是有所謂的「八王會議」,這是唯一一個可以左右皇帝號令的存在,但是僅僅存在了不到30年,這條便被廢除了。此時清朝的皇帝成為了大小事務的決策者,清朝又缺乏像明朝一樣的內閣制度,所以幾乎清朝的皇帝需要處理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在雍正之後,更是皇帝都流行工作狂,但是這不是一件好事。

沒有一個皇帝是輕鬆的,當然昏君除外,一般這樣的皇帝位置也坐不久,試想一下,全天下有多少人都盯著皇帝這個位置呢?外人尚且不談,最關鍵的是自己人,即使是親兒子都可能盼著自己的父親早早死,自己早日登基稱帝。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皇帝能輕鬆嗎?

曾有人做過統計,現代人百分之五十接受不了皇帝的工作強度,因為是心累加上身累。很多人可能要說,那就當個吃喝玩樂的皇帝好了,歷史證明,此類皇帝都長久不了,不是被民眾推翻,便是被親近之人篡位,因此皇帝可沒想像中那麼好做。

清代汲取前朝的教訓,取消了宰相制,把執行權分配到五部,皇帝把決策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不會再出現明代以前宰相專權的情況,也不會出現官員們為了爭奪相權而出現的黨爭,和宰相為了打壓政治對手而出的不利於國本的昏招,比如秦檜。

可以說,清代皇帝是歷代皇帝最勤奮的,清代也是歷朝唯一沒有因為皇帝昏庸而滅亡的朝代。這源於清代的政府制度決定的,就算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制定的制度,累死皇帝,仍然是清代滅亡的最終原因。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滅亡了?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無數朝代的興衰滅亡,當然和處在九五之尊的皇帝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當一個王朝皇帝賢良有德的時候,那個朝代就能夠維持比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時,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它是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一個比一個勤快,還有一個被累死!
    它是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一個比一個勤快,還有一個被累死!文|歷史回爐說起我中華泱泱大國,也是傳承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經歷了八十多個王朝,歷史起起伏伏,一個王朝也可能經歷十多個皇帝,光是現在有記載的皇帝,歷史上就有五百五十九個皇帝,其中當然包括「帝」跟「王」不同時代的人。那麼在眾多的皇帝隊伍裡,難免會出現濫竽充數的昏君和暴君。這個小編就不一一舉例了。
  • 中國史上有沒有沒有昏君的朝代?有!但僅三百年就滅亡了
    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幾乎都會出現幾個昏君,加速國家的滅亡。就像現在人們經常所說的富不過三代,越往後的子孫後代就越會敗家,皇帝也是如此。開國皇帝往往是最懂得保持鬥爭精神的,而後面的子孫一代代傳下來,逐漸就變得荒淫無道。中國史上有沒有沒有昏君的朝代?有!但僅三百年就滅亡了。
  • 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便走向滅亡?
    中國經歷了朝代更迭,國祚長久的王朝幾乎都是靠戎馬獲得江山的,可惜的是,他們並不能保障子孫後代的賢能與聰明,因而到後期,這個朝代必將走向衰落。然而為何清朝作為唯一沒有昏君的王朝,12任皇帝都勵精圖治,為何還是讓這個王朝發出腐朽的氣息呢?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不是唐朝
    在我們的電視劇上可以看到,明朝的皇帝好像都是有缺陷的,比如朱元璋殘暴,朱棣兇狠,朱瞻基愛鬥蛐蛐——雖然絕大多數人覺得這都不算啥缺陷,誰還沒個愛好呢?但是還是給這個雄才大略的明宣宗添上了一筆汙點。包括唐朝在內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昏君的——除了清朝。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在著名的歷史讀物《全球通史》中,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博士對於中國王朝的總結是,在王朝的初期,往往有一個英明的君主使得國家更加強大,然而在之後卻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雖然中間有中興之主在王朝的燃爐裡增磚添瓦,但是這座火爐還是會熄滅。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鬥轉星移之下,誕生了很多的王朝。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
  • 此朝代沒有一位昏君,但卻無法存在300年,這是不是跟慈禧有關?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而中國的各個王朝的興起,都是從開國時進行的,最終的衰落是在昏庸的皇帝手上。唐代自唐玄宗之後基本上帝國的建設很一般,宋朝任用了奸臣之後,包括明末時期的崇禎皇帝,這些人都是滅亡朝廷的罪魁禍首。
  •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人們之所以痛恨昏君,就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對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個王朝中如果出現了昏君,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非常難以消解的影響。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昏君有秦二世胡亥,他把自己父親好不容易統一的江山,斷送在了自己手裡。
  •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文|逆北「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這種說法本身是經不起推敲的。首先,對於怎樣便算是昏君,需要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像沉迷於聲色犬馬,不理朝政,疏遠愛提批評意見的大臣,親近阿諛奉承的小人都是昏君的表現。但標準過多反而不利於我們的進一步論述。
  • 清朝12任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何還是垮臺了?金一南指出兩大原因
    人們總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縱觀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大多的共同點到了清朝這裡就不再靈驗。《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清朝卻還沒有分裂,就已經宣告滅亡。不過,金一南教授認為,清朝從1636年到1912年期間的12位帝皇,他們中並沒有一個是昏君。
  • 我國唯一沒有一位昏君的王朝,為何只堅持200多年還是走向滅亡?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個朝代都不可能長長久久的存在,就算一個朝代裡英明的君主頻出,但是仍有一兩個殘暴昏庸的皇帝,會讓整個朝代覆滅。 比如在歷史和文化都非常繁榮的唐朝,自從唐玄宗之後的皇帝基本上都沒有很大的作為,有些甚至成為國家滅亡的導火索。
  • 為什麼說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那麼清朝是什麼?
    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這句話對不對呢?這句話出自某明星的某電視節目,原話是:明朝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也是中國開始走下坡路的時代。明朝是否有明君呢?明君是什麼?何為名士,指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泛指是知名人士,這裡某明星的意思可能是說明朝沒有名臣,與之後的名將對應。明朝有哪些出名而未出仕的人呢,唐伯虎、徐渭、徐霞客、宋應星等等;清朝呢,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嗎,他們是清朝的嗎?明朝名臣有王守仁、張居正、劉伯溫、徐光啟等,清朝只能是曾國藩、李鴻章、劉羅鍋了。名將!
  • 清朝的第一昏君鹹豐皇帝,在歷史中留下了千古罪名!
    提及清朝,想必大家在再熟悉不過了,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據說,清朝時期,對於皇子們的教育特別上心,所以說清朝沒有昏庸的皇帝。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說清朝都是明君賢主的話,清朝為什麼會有走到了滅亡的地步呢?!
  • 清朝到底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劇的朝代
    很多人都會認為清朝是中國的歷史上最悲劇的朝代,當時的社會充滿著黑暗。其實我國的封建主義制度也就是從清朝才是真正的結束。可見,清朝並不是最悲劇,在以前的時候,悲慘的不止一個。所以在晚期就碰到了更牛的,碰到就沒有力量抵抗。如果沒有近代史,清朝就只是一個沒有太大的特點,不吸引眼球,後面的朝代會睜一隻眼編史,罵罵末代君主不行啊怎麼怎麼樣,女人管理國家遲早要完啊,清的滅亡主要是因為乾隆做的行動,一面學習一下清朝皇帝怎樣控制國家啊,怎樣掐掐那些什麼本事沒有的人啊,這樣也不會悲慘的啊。
  • 中國歷史上沒有修建長城的朝代只有三個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歷朝歷代都曾修建長城,如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秦國、趙國、燕國的邊境線上都曾修建過密密麻麻的長城,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北方匈奴實力已經大大增強,於是秦始皇就將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連接了起來,就成了我們常說的萬裡長城。
  • 強大王朝清朝的覆滅究竟是君王的昏庸?還是時代變化的趨勢使然?
    細看眾多朝代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原因,恐怕這個國家的內政混亂是脫不了干係的,若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空殼,那又怎麼能經受歲月的蹉跎呢?將一個朝代傾覆的帝王往往容易被後人稱為昏君,而縱觀史冊,若是一個朝代最終只能走向滅亡,其中肯定少不了昏君的手筆。可正是因為這樣,不少人卻對滿清的衰落產生了滿滿的疑惑:這個末代皇朝從來沒有出現過昏君,那是怎麼一步步淪落到成為階下囚的地步的呢?
  • 他設立科舉制,開鑿京杭大運河,為何後人卻只當他是一個昏君?
    他設立科舉制,開鑿京杭大運河,為何後人卻只當他是一個昏君?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開國便是盛世的朝代,但是他終究沒有逃過像大秦帝國的命運,只因為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看過《隋唐演義》的都會知道楊廣是一個昏君,隋朝那繁榮的家業都是被他敗掉的,讓百姓民不聊生。但是真正了解歷史的人就知道,隋煬帝他並不是那麼的昏庸無能,相反他在位時期的很多的行為對後世有著很深遠的影響,他為隋朝所創下的功績並不亞於他的父親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