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特色民間藝術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1、綦江農民版畫

重慶市綦江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這裡盛開著一朵散發著泥土芬芳的版畫奇葩——綦江農民版畫。

綦江農民版畫將石刻、木雕、泥塑、剪紙、挑花刺繡、蠟染等古老的民間工藝融入版畫之中,使版畫藝術充滿了生動、活潑、亮麗、質樸、稚拙、幽默等特點。

綦江農民版畫是中國民間民族藝術的一朵奇葩,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高度讚譽。1985年,四川省文化廳、省美術家協會、重慶市政府授予綦江縣「農民版畫之鄉」的稱號;1988年2月,中國文化部將綦江縣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2、銅梁龍燈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裡。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銅梁龍的特徵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誇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並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神採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活」是說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製出手搖、發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

  3、秀山花燈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處,那裡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極為豐富,尤以花燈最受親睞。

  秀山花燈是一種古樸、詼諧、抒情、優美、集歌、舞、打擊樂、琴弦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起源於元代土著人的「跳團團」,受多種民族文化的影響,逐步演變發展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

  花燈道具:花燈,有花有燈。花,手工剪成的各種花鑲貼在燈,五彩繽紛;燈,竹篾扎制,白紙糊,貼新邊,掛彩吊,分為四角、六角、方形,開道照明,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扇,蒲扇、摺扇、雙扇,舞動技巧稱「扇子功」,有難度;桌,原始花燈的主要道具。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

  4、酉陽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它始於唐代,流傳至今。

  跳擺手舞,少則數十人數百人,稱「小擺手舞」;多則數千人至數萬人,叫「大擺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單擺」、「雙擺」、「迴旋擺」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農事勞動、戰鬥姿態、巖鷹展翅、日常生活。這些舞蹈動作,舒展大方,生活氣息濃鬱,表現出土家人粗曠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節日喜慶,土家人都要到「擺手堂」或草坪、院壩跳擺手舞。

  5、九龍楹聯

九龍坡區九龍鎮地處重慶西郊,轄6個自然村、4個居委會,農業人口8000餘人。20餘年來,九龍鎮不懈地探索發展特色文化的路子,以楹聯創作為龍頭的群眾文化活動紮根民間沃土,通過書畫、篆刻等載體,十登山城,八上成都,九出三峽,七渡扶桑。

  九龍楹聯以其生動的形式、高雅的格調、獨特的韻味,輔以書法、金石,頗具觀賞性。截至1999年底,九龍鎮有3600餘人次的群眾已經創作出作品24000餘幅,其中有萬餘幅作品廣泛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並有260餘幅僂刻在木、石、竹、磚、不鏽鋼等材料上常年懸掛各地;已經編印《九龍楹聯》22輯,累計上萬冊。2000年3月,九龍楹聯獲得了「巴渝十大民間藝術」的稱號。

  6、梁平三絕

傳統的梁山燈戲、梁平年畫、梁平竹簾被譽為「梁平三絕」。 曾被譽為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梁山燈戲 俗稱「包頭戲」,是梁平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劇種。遠在明正德年間(1506--1522),它就從民間「玩燈」和「秧歌戲」中脫穎而出;到清代中期,梁山燈戲遍及城鄉,逢節日盛會,築臺競演,逐漸向周圍傳播,形成了長江中下遊和南國13個省市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劇種的「梁山調腔系」。  

  梁平年畫 曾被譽為「天府之國」三大年畫之一。梁平年畫起源於清初,已有300多年歷史。它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歷史故事等為題材,造型獨特、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活潑,機智幽默,充滿強烈的鄉土氣息,技術上具備了動畫、剪紙和漫畫的效果,其畫面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形式美,作為套色木刻版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久看不厭。

  梁平竹簾 製作工藝已逾千年歷史。具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

梁平竹簾採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並結合書畫、刺繡、植絨等多種表現手法,製作出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它色澤典雅、工藝精細,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風韻。

  7、接龍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的民間吹打樂演奏都是有著較長歷史淵源的山區鄉土風情和傳統文化習俗。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根植於廣大山民中,不斷繼承、發掘、創新的民間吹打樂形成了風格各異、色彩鮮明的特點,成為山區農村崛起的民間音樂力量。

接龍民間吹打樂被譽為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其特點:品種多樣、曲調豐富、師傳樂班、流派紛呈。1991年接龍成立了民間吹打樂協會,時有會員500餘人;1996年接龍鎮成立了民間吹樂藝術團。1991年底,重慶市文化局命名接龍地區為「民間吹樂之鄉」。在2000年3月重慶市文化局、重慶晚報等單位通過群眾投票和專家評議的方式,評出的「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專指巴南區接龍鎮和萬盛區金橋鄉的民間吹打樂。

8、木洞山歌

木洞位於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木洞山歌有曲調100多種,包括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還有風俗歌、舞歌等。勞動號子有船歌、石工、搬運、作坊、農事號子和勞動歌,如跑堂調等;山歌有禾籟、神歌、盤歌、羅兒調等,尤以禾籟和盤歌最有特色。木洞打(唱)禾籟有高腔、平腔、矮腔、花禾籟、連八句之分;盤歌除自盤外,還有對盤、連句盤,多為即興之唱,隨和自然,生動活潑;小調有啟智歌、修房歌、敘事歌、時調謠曲、吟誦調等;風俗歌有節令歌、酒歌、壽禮歌等。

  木洞人的山歌從鄉村田野、小溪大河唱到了城市的文藝舞臺、高等學府、影視螢屏;從長江岸邊唱到了川西平原,聞名遐邇。1990年重慶市文化局命名木洞鎮為「山歌之鄉」。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閩南民間特色歌舞藝術——車鼓弄
    它是一種說唱、表演合一的漢族歌舞藝術,它以動作樸實簡單、易學易演,詼諧幽默的風格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前鄉村迎神賽會,農閒節目的慶祝活動以及新婚鬧洞房等喜慶日子,都很盛行。幾乎每個村落的老人都會說車鼓弄,三步進,三步退,弄過來又扭過去。  車鼓弄的起源年代不詳,但據老藝人的述說與車鼓弄的道具、服飾及唱詞音樂上的推測,至少在清朝中後期就有車鼓弄活動並流傳甚廣。
  • 民間傳說:民間八大奇門之神調門
    神調門,這神調門啊還有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做巫門,這也是八大奇門之中最為詭異的門派。據說神調門的祖師爺乃是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相傳這曹植那首曠世之作《洛神賦》就是描寫的甄氏在施展神調秘技時候的英姿。這神調呢也是民間常言的跳大神,相傳這神調一門之中,男人叫巫公,女人叫巫婆,由於這個行當都是兩人合作,一唱一跳,所以將唱歌的人稱作神調歌者,跳繩的人也稱作神調舞者。這兩人通過唱和跳的方式,請神明、鬼怪上身,然後用其達到某些目的。
  • 藝術口罩、木盒子、傳統泥塑……秘魯特色民間藝術品「應疫而生」
    應疫情而生的藝術口罩藝術口罩阿亞庫喬位於秘魯中部安第斯山區,海拔2400米,這裡是秘魯民間藝術的搖籃。在這塊質樸的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民間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阿亞庫喬的民間藝人們獨闢蹊徑,將當地豐富的傳統民間藝術元素與口罩結合起來,使口罩變得既美觀又實用。原本是繪製在當地傳統的面具、服裝上的具有濃鬱民風、民俗的線條、花卉、人物、動物等精美圖案,採用刺繡和繪製的方法移植到口罩上。古老的民間藝術與現代口罩完美融合,從而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口罩。
  • 包頭:文化惠民工程挖掘民間特色 點亮群眾藝術生活
    縣文化藝術中心。總投資1.2億元的縣文化藝術中心已建設完成,縣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對外開放。鎮一級,重點培育示範村、示範戶,加快推進每個鄉鎮有一個綜合文化站建設。固陽縣6個鄉鎮都建設了面積不低於300平方米的鄉鎮文化站,其中懷朔鎮、銀號鎮文化站率先成為縣文化館分館,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
  • 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對瀕臨失傳、又具有重要價值的民間舞蹈藝術,需要組織普查人員進行記錄、整理,儘快用文字、照片、錄音、錄像等現代科技手段,把民間舞蹈藝術的資料留存下來。加強宣傳,通過專題匯報、現場表演、建立網站、印發宣傳手冊、新聞報導等多種渠道,與社會各界進行溝通,大力營造輿論氛圍,吸引更多民眾參與民間舞蹈,在豐富文化藝術生活的同時傳承與發展民族民間舞蹈藝術。
  • 中國八大美術學院名單 第九所你一定也知道
    關於中國最知名的美術學院,想必大家一定聽說過八大美院,也有人聽說過九大美院,那麼究竟是八大還是九大呢?其實這只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八大美術學院裡不包括清華美院,如果要說九大美院,那麼就是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也算進去了!
  • 民間喪葬的八大禁忌
    老病死是人間常事,在我國民間對於喪葬有著挺多的禁忌和忌諱,下面向老師就給大家說說這八大禁忌吧。
  • 傳統民間藝術精品展開展
    東南網12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 16日,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評選暨傳統民間藝術精品展,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舉行,將持續到21日。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和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共同舉辦,旨在弘揚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民間藝術,鼓勵出精品出人才,展示藝術家對傳統工藝全新的觀念、新穎的表達以及個人化的傳統工藝語言,以實際行動掀起 「大學習、大宣講、大創作」熱潮。
  • 莫言:民間生活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原料庫
    項陳洪 攝   「民間生活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原料庫。」「精彩小說的關鍵,是強烈的戲劇性。」「當我提筆寫作時,我會忘掉自己的年齡。」……11月11日,在深圳中心書城南區大臺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出席第十八屆深圳讀書月讀書論壇,以「民間藝術對我小說創作之影響」為題,分享其小說創作心得。他提出,要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應該到民間尋根。
  • 我國不但有「八大美院」,還有「八大藝術學院」,遍布全國各地
    我國也有很多高校開始了藝術專業,有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雙一流」大學,更有「八大藝術學院」,遍布全國各地……南京藝術學院,誕生於1912年,前身是1912年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人劉海粟先生約同畫友創辦的上海圖畫美術院。
  • 劉介民、劉小晨:廣府民俗藝術的民間審美
    在民間文化審美娛樂方面,缺乏民間詩詞雅集俗成、楹聯凝聚民俗、詩鐘寓意恢弘、燈謎競猜成樂、書法藝術奇趣等深入性研究。詩詞雅集活動是廣府民間文化娛樂習俗,當代民間詩詞是民俗藝術。題刻於壁上的楹聯,又稱聯語、聯句,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課。但楹聯很少記入文學史,只被看作是文人的文字遊戲。不過,在民間藝術中,是一個頗為被重視的民俗藝術形式。
  • 繁榮民間文化藝術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調研團隊和村民代表合影植根文化基因,深挖文化內涵在調研過程中,村民們向大家介紹了「一飯千金」「蛇加壩」「奶奶廟」等民間傳說村民講述馬頭鎮民間故事問卷調研同時,村民們也希望將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小戲、民間遊藝等形式活潑的民間文化藝術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
  • 藝考 | 八大美術類院校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及分數線盤點!
    本文整理匯總了全國八大美術學院優勢學科,特色專業以及各學校2018年錄取分數線,供考生和家長參考。中國美術學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鍋裡高等藝術學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也是最早實施設計學的高等學府,是中國最早的藝術個名團體發祥地,中國唯一一個美術學國家重點學科所在地
  • 試述濰坊風箏的藝術特色
    濰坊的風箏以其獨特的題材,生動的藝術造型,精巧的扎制工藝,鮮明的民間色彩,突出反映著濰坊風箏的地方特點,歷來受到中外風箏愛好者的青睞。  1 風箏的實用性  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先生認為,從民俗史上來說,放風箏的原始作用,是具有巫術性質的,其最初的寓意是放飛病痛、邪惡,將一切不祥的東西放飛於天空,隨風箏飄走。
  • 北京天橋「八大怪」
    在北京人眼裡,天橋還是「民間曲藝雜耍」的代名詞,這就要說起「天橋八大怪」了。他們是社會底層文化的創造者,但其創造目的卻源於維持最低限度的溫飽需要。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相貌奇特、言行怪異,在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據統計,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就多達五六百位。
  • 八大美術類院校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及分數線盤點,2019藝考備考重要參考
    中國教育在線整理匯總了全國八大美術學院優勢學科、特色專業以及各學校2018年本科錄取分數線,供考生和家長參考。,中國八大美院之一。學校為中國獨立建制的31所普通高等藝術院校之一,中國八大美院之一。學院創辦於1940年,時為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底調整更名為成都藝術專科學校,1953年與西南人民藝術學院合併,改為西南美術專科學校;1959年更名為四川美術學院。  建校以來,學校以出作品、出人才享譽藝術界,在各個時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藝術專門人才,創作了一批批藝術精品,產生了廣泛影響。
  • 新一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出爐 湖南8地上榜
    文化和旅遊部於2018年組織開展了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工作。根據《「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命名和管理辦法》和評審命名工作方案,經評審和公示,正式命名了新一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 高校師生這樣做
    同時,為非舞蹈專業本科學生開設了舞蹈藝術通識課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東北秧歌》《舞蹈體驗與表達》及校級實踐類金課建設項目《校園舞蹈創作研究與實踐》在全校普及推廣。特邀著名東北秧歌舞蹈表演藝術家王小燕為特聘教授,組建實力雄厚的東北秧歌教學研究團隊,進行傳承與創作、教學與研究、整理與傳習、創作與演出,弘揚東北秧歌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此基礎上,學校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吉林省傳承人加強聯繫,了解東北秧歌與東北民俗文化、東北民族音樂等傳統民間藝術,把握文化價值,帶動傳承方法的學術研究。
  • 十堰市柏林鎮獲評「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彭鋒、明勇、孫榮澤)12月15日,筆者從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獲悉,近日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2018-2020年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選結果名單,張灣區柏林鎮憑藉「草把龍燈」民俗文化表演獲評「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中國民間古老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