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擁有一口潔白無蛀的好牙,每天規律刷牙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但很多人經常在刷牙時不小心會把牙膏吞下去,或者漱口時偷懶沒有漱徹底導致殘留的牙膏被吃掉,在兒童中發生類似情況更是常見。那麼,牙膏究竟能不能吞進肚子裡?
牙膏吞進肚子有害嗎
首先,牙膏肯定是不能當食物一樣吃進肚子裡的,為什麼呢?
一、牙膏的主要成分
要想知道為什麼牙膏不能吃進肚子,那就先了解下牙膏的成分究竟是什麼。雖然市面上銷售的牙膏種類五花八門,但化繁就簡,牙膏的基本成分無非包括摩擦劑(常用的有碳酸鈣、磷酸氫鈣、氫氧化鋁等)、潔淨劑、潤溼劑、防腐劑、表面活性劑、粘合劑、甜味劑、香料、色素和水等。此外,根據不同目的加入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製劑,如加入氟化劑(如氟化鈉、單氟磷酸鈉和氟化亞錫)的含氟牙膏、具有抑制牙菌斑與減輕牙齦炎症功效的牙膏、抗牙本質敏感牙膏、增白牙膏和中草藥牙膏。
二、漱口不徹底的後果
醫學類研究顯示,刷牙後漱口不徹底,容易因吞入牙膏殘液而造成局部性胃腸炎。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克羅恩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腹部有腫塊隆起,可伴發熱、營養障礙、關節炎等。
同時,大部分牙膏都含有氟化劑,因其具有有效防止齲齒的功能。而從理論上看,長期反覆吞入氟化物卻可能會導致慢性氟中毒,最常見的表現是氟斑牙。一次性攝入大量氟化物極可能造成氟中毒,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及腹瀉,甚至死亡。
以上聽起來的確挺讓人害怕的。
實際上,人體每日需氟量約為1.0mg~1.5mg,每日攝入小劑量氟化物,是有助於促進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發育,也有利於神經系統和酶系統的正常運作。我國對牙膏中氟含量有明確的要求,兒童牙膏含氟須控制在0.05%~0.11%,而成人牙膏為0.05%~0.15%。
因此,對於兒童,只要選擇低氟的兒童牙膏,並每次使用時牙膏用量不超過黃豆大小,刷牙時偶爾吃進一些牙膏,對身體的傷害並不大。且目前醫學界關於含氟牙膏是否為導致氟過量、中毒的主要因素,仍未有定論。氟過量、氟中毒往往出現在那些水源、空氣、食物中的氟含量超標的地區,目前尚未發現因使用含氟牙膏而導致氟牙症的案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牙科協會建議:孩子6個月左右長出第一顆牙齒時,父母就需要用不含糖、不含氟化氫的牙膏或者使用鹽水代替牙膏,每天給孩子刷兩次牙;限制3歲以下低蛀牙風險的兒童使用含氟牙膏,即便是非含氟牙膏,也因其中添加有各種輔助製劑而不應該被兒童吞咽;6歲以上的兒童可選擇與成人一樣濃度的含氟牙膏,每次用量約1cm長。每天刷牙兩次,每次3分鐘以上。對於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成年人,建議刷完牙漱口要徹底。
什麼牙膏最適合自己
一、慎用含有這三種成分的牙膏
除垢劑——容易口腔潰瘍。口腔黏膜是嬌嫩易受傷,除垢劑的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硫酸鈉是強有效的清潔劑,但如果常用含除垢劑的牙膏,會增加慢性口腔潰瘍發生風險。
美白劑——牙齦易受損。許多牙膏以「美白」作為營銷亮點,其中會添加美白牙齒的過氧化氫等漂白劑,但長期使用會刺激口腔軟組織,損害黏膜,傷害牙齦。
研磨劑——破壞牙釉質。部分牙膏中會添加細小的顆粒物,以便去除牙齒表面的汙漬。然而,如果這些研磨劑製造工藝不佳,磨得不夠細,會磨損牙釉質,慢慢會造成牙齒越來越敏感。
二、特殊功效牙膏要不要選
市售牙膏大致可分為普通牙膏和特殊功效牙膏,後者價格高,高在功效性。
特殊功效牙膏是在普通牙膏成分的基礎上,再添加其他成分,如氟、中草藥、止血劑及特殊摩擦劑等。
但不建議長期使用特殊功效牙膏,特別是無口腔疾病、無蛀牙的朋友,不要盲目選擇特殊功效的牙膏,否則可能會帶來新的口腔問題。
三、定期更換牙膏種類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總是長年累月使用同一功效的牙膏,很少有更換的想法。其實,這種習慣並不值得提倡,長此以往,會使某些有害的口腔病菌產生耐藥性和抗藥性,使牙膏失去滅菌護齒的作用。
綜上所述,只要不是故意、大量地吞牙膏進肚子,問題都不大。雖然含氟牙膏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預防蛀牙,但兒童在選擇牙膏上需要根據年齡來挑選牙膏種類及控制牙膏用量。牙膏好壞無關價格高低,無關口味如何,關鍵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嚴敬華.氧泡泡小蘇打牙膏對牙菌斑和牙齦炎症狀控制的臨床評價[J].日用化學工業,2019,49(9):597-600. DOI:10.3969/j.issn.1001-1803.2019.09.007.
[2]王彥昊,廖彬佑,史曉揚, 等.重慶市3類人群對含氟牙膏認知和使用情況的調查研究[J].重慶醫學,2019,48(14):2443-2446,2450.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9.14.025.
[3]李珍,何濤,李嘉慧, 等.新型含穩定亞錫-氟化鈉牙膏對減輕牙齦炎的功效評估[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誌,2018,28(2):99-102.DOI:10.15956/j.cnki.chin.j.conserv.dent.2018.02.009.
*免責聲明:內容素材來源網絡,我們注重知識分享也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繫微信後臺刪除,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