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佛陀經常用「善男子、善女人」來稱呼學佛修行人。如《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那麼世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呢?善男子、善女人是指於三寶中,得聞佛法,種諸善根者,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善」是指善根而言,男人善表正定心,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女人善表正慧心生出有為無為功德,如是善男子表定,善女人表慧,定慧具足,即可發菩提心。
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從體起用是慧,攝用歸體是定,有定無慧,心未清淨,不見佛性;有慧無定,心亦未清淨,亦不見佛性,惟有定慧等持,心清淨,清淨心就是菩提心。聲聞級別的修行人定多慧少,不見佛性,所以不發菩提心,權教菩薩慧多定少,亦不見佛性,所以亦不發菩提心,惟有實教菩薩,定慧等持,見性,發菩提心。一切心之中,以菩提心最妙,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無一眾生而不度,無一法而不知,無一淨土而不莊嚴,無一佛而不供養,是故菩提心最上,更無有上。
善男子、善女人是如來對佛弟子的稱呼,因為當了佛弟子必定是要向善的。當佛弟子也是不容易的,也要有因有緣,我們要度父母親人學佛,也是要種種因緣才有可能。此生能成為一家人就有因緣,此外還要我們自己也學佛,父母親人也願意接受;其實這其中是有無量的因緣促成,不是那麼簡單,也不是想像中的容易。經中說,滿足了自成就甚深法智、成就隨順法智和於諸深法不自了知而廣為他人宣說這三個條件的,才是善男子、善女人。
從字面上看,善男子是指良家的男子,而善女人是指良家的女子。在佛經中,一般是指在家的善男信女。而這個「善」字的含義,則是對信佛、聞法和行持善業者的美稱。在窺基大師的《阿彌陀經通贊》中則說,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語優婆塞、優婆夷的語譯,特指首持五戒的男子和女人。而在不同的佛經中,對善男子和善女人也有不同的定義。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的善男子經中有不善男子、善男子之說,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何為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
而據《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中說:「有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為三?一者自成就甚深法智,二者成就隨順法智,三者於諸深法不自了知。」另外在淨土宗大德眼中,善男子、善女人又有另外定義。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經疏鈔》中說:善男子、善女人的「善」字,有兩種含義,一是宿世所生的善因,二是今生所生善緣。而男、女,則泛指在家出家、根機利頓以及六道的一切有緣眾生。凡是有緣聽聞佛法者,都是具足宿世之善的,所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能夠聽聞諸佛名號、生起淨信之心念佛者,也是善人,所以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經典中,稱呼大菩薩的時候,一般也稱為善男子,而稱呼比丘眾的時候,一般是直呼其名。一言蔽之,具足宿世善根,今生有緣親近佛法、對佛法生起清淨信心、好樂行持善法的眾生都可以稱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必須發菩提心修行才行。另外菩提心易發,長遠心難持,雖然現在發了菩提心,但是過去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煩惱習氣很多,會令我們退失菩提心。
善男子、善女人怎樣修行?發了菩提心以後究竟如何安住呢?就是用來修行的覺知心要安住在什麼境界來修學,才能成就佛道呢?又覺知心妄想顛倒,隨順著煩惱習氣而分別攀緣,乃至造種種惡業,像這樣的覺知心,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降伏呢?定力、定境都是意識覺知心的境界,不能令人解脫,只有智慧才能令人修得解脫,所以眾生需要智慧,安住於智慧之境界。若依於此般若智慧的境界而修習,則在解脫道上能夠獲得解脫果,在佛菩提道上也能夠成佛。所以說善男子、善女人的修行之路是應該住於般若智慧之境界,依般若智慧的境界修習,來降伏覺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