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時候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
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一】善男子善女人
從善如流。
有人對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困惑不已,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說從字面意思理解。
善男子、善女人就指的是善良的男子、善良的女人,這樣理解就顯得有些太籠統,沒有一個量化的概念,那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很善良。
包括現實中作惡多端的人,內心也覺得自己很善良。顯然這樣的解釋,並不能起到評判人們行為標準的作用。
其實在佛經中,是有對善男子、善女人進行定義的。在《雜阿含經》中佛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
通過這段佛經,可以清晰的看出佛陀對善男子、善女人的定義,即:不殺生、能夠有正見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當然這個解釋很多人依然內心無法明了,不殺生很好理解。只要殺害眾生的性命即可叫做不殺生。
那什麼叫有正見呢?什麼又叫做邪見呢?我想很多學佛弟子並不能完全辨別的清楚。不過依照佛陀教育而做的肯定是正見,反之則是邪見。
包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中的善惡,我想很多人也並不能完全分別的清眾善都有哪些,哪些又屬於眾惡。
其實不必把所有的事情都分出個善惡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佛陀教育,嚴格持戒就可以了,在持戒的同時發慈悲心,精進修行就可以算得上一名佛弟子。
【二】修行要立刻改過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修行有一種理解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既然是修行,那就要把自己的過錯立刻改正。只要儘早改正自己不對的思想和行為,才能夠早日受益。
那麼改過要從哪裡下手呢?改過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試想最難得惡習都能夠改正,還有什麼惡習是改不了的呢。
所以修行的人要想想自己最大的毛病和習氣在哪裡,哪一條最嚴重就從哪一條開始改正。這樣才會進步的快。
比如自己的脾氣非常大,但平時能夠積極的布施,這時候你就要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脾氣,而不是再去改正布施。
這叫做對症下藥,才能德日進過日少。對治自己的過失,可以從三方面來做,可以從事上來改正,也可以從理上來改正,還可以從起心動念上來改正。
毋庸置疑,當然是從起心動念上來改正,最為徹底。因為從事上來改正,這次事情改過來了,下次遇到又被境界所轉。
從理上改正,雖然大道理都明白,但一遇到境界現前便不由自主。比如戒淫很多人都知道萬惡淫為首,但一到了實際,就把持不住自己。
所以一個人修行的真功夫,就是要在起心動念上能夠察覺,當不好的念頭一起,自己便如遭到當頭一棒。
立刻將惡念熄滅,這樣久而久之的聯繫,自己的惡念必將越來越少,再能夠精進修習佛法,那必然鐵杵磨成針。
【三】辨別善惡
善惡明了於心。
修行的人要有辨別善惡的能力,要想積德修善那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善。否則善惡不分,又怎麼能從善如流呢。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別人帶壞,其實這種煩惱是沒有好處的,不僅沒有實際用途,還會影響自己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就是要讓孩子儘快建立善惡分明的判斷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的一生走的順暢,不至於被他人誤導,走入歧途。
對於什麼是善這個問題,其實古人有著非常多的論斷,比如明朝著名家訓《了凡四訓》,就說的非常清楚。
袁了凡先生寫的家訓,不僅利益了他自己的家庭,還利益了千千萬萬的家庭。再比如孔子的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
袁了凡先生說: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
一件事情是善是惡,本質上要從心上來看,從念頭上來判斷,也就是我們說的動機,動機是壞的,即便辦成了好事,也不能說是善。。
一個人的行為是心念的表現,語言和動作是心的延伸,心與行事分不開的,如果一個人的心事念念為別人著想。
那麼他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也是利益他人,心行一如的。相反也是如此,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
也是要從心上下手,直截了當。一真一切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心真了,所有的行為就都真了,心不真所有的行為也是假的。
結語:
總之,當我們明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時候,就會明白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修行人要儘早弄清,否則談何修行。
--END
【歷史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細細的品,在這裡,靜下心,我帶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來,你會更加粉嫩。關注你的老朋友:閱史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