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2020-12-14 閱史明心

導語: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時候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

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一】善男子善女人

從善如流。

有人對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困惑不已,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說從字面意思理解。

善男子、善女人就指的是善良的男子、善良的女人,這樣理解就顯得有些太籠統,沒有一個量化的概念,那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很善良。

包括現實中作惡多端的人,內心也覺得自己很善良。顯然這樣的解釋,並不能起到評判人們行為標準的作用。

其實在佛經中,是有對善男子、善女人進行定義的。在《雜阿含經》中佛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

通過這段佛經,可以清晰的看出佛陀對善男子、善女人的定義,即:不殺生、能夠有正見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當然這個解釋很多人依然內心無法明了,不殺生很好理解。只要殺害眾生的性命即可叫做不殺生。

那什麼叫有正見呢?什麼又叫做邪見呢?我想很多學佛弟子並不能完全辨別的清楚。不過依照佛陀教育而做的肯定是正見,反之則是邪見。

包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中的善惡,我想很多人也並不能完全分別的清眾善都有哪些,哪些又屬於眾惡。

其實不必把所有的事情都分出個善惡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佛陀教育,嚴格持戒就可以了,在持戒的同時發慈悲心,精進修行就可以算得上一名佛弟子。

【二】修行要立刻改過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修行有一種理解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既然是修行,那就要把自己的過錯立刻改正。只要儘早改正自己不對的思想和行為,才能夠早日受益。

那麼改過要從哪裡下手呢?改過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試想最難得惡習都能夠改正,還有什麼惡習是改不了的呢。

所以修行的人要想想自己最大的毛病和習氣在哪裡,哪一條最嚴重就從哪一條開始改正。這樣才會進步的快。

比如自己的脾氣非常大,但平時能夠積極的布施,這時候你就要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脾氣,而不是再去改正布施。

這叫做對症下藥,才能德日進過日少。對治自己的過失,可以從三方面來做,可以從事上來改正,也可以從理上來改正,還可以從起心動念上來改正。

毋庸置疑,當然是從起心動念上來改正,最為徹底。因為從事上來改正,這次事情改過來了,下次遇到又被境界所轉。

從理上改正,雖然大道理都明白,但一遇到境界現前便不由自主。比如戒淫很多人都知道萬惡淫為首,但一到了實際,就把持不住自己。

所以一個人修行的真功夫,就是要在起心動念上能夠察覺,當不好的念頭一起,自己便如遭到當頭一棒。

立刻將惡念熄滅,這樣久而久之的聯繫,自己的惡念必將越來越少,再能夠精進修習佛法,那必然鐵杵磨成針。

【三】辨別善惡

善惡明了於心。

修行的人要有辨別善惡的能力,要想積德修善那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善。否則善惡不分,又怎麼能從善如流呢。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別人帶壞,其實這種煩惱是沒有好處的,不僅沒有實際用途,還會影響自己的行為。

正確的做法就是要讓孩子儘快建立善惡分明的判斷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的一生走的順暢,不至於被他人誤導,走入歧途。

對於什麼是善這個問題,其實古人有著非常多的論斷,比如明朝著名家訓《了凡四訓》,就說的非常清楚。

袁了凡先生寫的家訓,不僅利益了他自己的家庭,還利益了千千萬萬的家庭。再比如孔子的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

袁了凡先生說: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

一件事情是善是惡,本質上要從心上來看,從念頭上來判斷,也就是我們說的動機,動機是壞的,即便辦成了好事,也不能說是善。。

一個人的行為是心念的表現,語言和動作是心的延伸,心與行事分不開的,如果一個人的心事念念為別人著想。

那麼他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也是利益他人,心行一如的。相反也是如此,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

也是要從心上下手,直截了當。一真一切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心真了,所有的行為就都真了,心不真所有的行為也是假的。

結語:

總之,當我們明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時候,就會明白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修行人要儘早弄清,否則談何修行。

--END

【歷史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細細的品,在這裡,靜下心,我帶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來,你會更加粉嫩。關注你的老朋友:閱史明心】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
    大家經常看到佛經中出現,善男子,善女人這兩個詞,那麼,佛陀為什麼不說男子或女人,而說善男子,善女人呢?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有標準嗎?有的,而且他們還有三個層次。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淮,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 佛教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
    佛經中佛陀經常用「善男子、善女人」來稱呼學佛修行人。如《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說:「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那麼世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呢?
  • 佛陀:有十種善,就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算是成道了?
    佛教文化中,佛家經典甚多。每一部經典都有佛陀說法成道的經典,但若要辨別是最高果位的成道,除了成佛,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就有明確記載。經典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講訴沙門持戒、斷欲、精進等修行法門,其中關於斷欲這一章節就是成道的關鍵法門。
  • 佛經說浴佛有哪些功德福報?
    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浴佛?應當如何浴佛?有一部佛經叫做《浴像功德經》,在這部經典中佛陀已將答案告訴大眾。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薩眾、天龍八部悉皆雲集。爾時,清淨慧菩薩在眾中坐,為欲愍念諸有情故,作是思惟:「諸佛如來以何因緣,得清淨身相好具足?」
  • 什麼是佛教中的「善知識」?值遇善知識是我們的大因緣
    《妙法蓮華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那麼何為善知識呢?
  • 戒惡修善,真修行
    過去有一個修行人,他就是這樣,弄了一堆黑石頭,又一堆白石頭,起了好念頭,就拿一個白石頭放在那裡。起到不好的念頭,壞念頭了,就拿一個黑石頭放在那裡。結果他一天下來,檢查一下,自己有多少個黑石頭,有多少白石頭。結果他檢查下來,一天下來,黑石頭很多。白石頭沒幾個。很慚愧啊,就努力地修。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 複次,善男子!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 又,善男子!應於自身生遠行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正道想,於所修行生遠達想。 又,善男子!
  • 《頌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品:全經主題的演繹和提出
    在一呼一吸,一念一行中,實踐著自己所領悟的人生真諦。對應佛陀的身體力行。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眾中的須菩提,也就是善現,恭敬、虔誠、謙卑地向佛陀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他提出疑問,希望得到佛陀修行的要旨和修行方法的指點。這就是《金剛經》說教、探討的主題之所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我們身處在高速發展、節奏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能夠聽到佛法、誦讀佛經,並且按照佛所說的去修行,是不容易的事。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與佛法相遇,繼而生起深信,在生活中的點滴中去踐行佛法。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 這七種善女人,能得諸佛菩薩護佑!!!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佛經,佛祖說了七種女人,我們看看做什麼樣的女人才能得到諸佛護佑吧。已婚的可以對比實踐,未婚的可以提前預演。先說故事背景:學佛的師兄對給孤獨長者應該多半都聽說過吧,給佛祖提供精舍的大善人,在佛經中經常出現。他有個兒子,娶了個媳婦,相貌端莊,貌美如花。但是美中不足,女孩子很嬌氣,而且傲慢,對待公婆、丈夫不講禮儀。於是老兩口就商量:打她又不好,不管她以後會越走越偏,這怎麼辦呢?公公就說:我看只有佛祖才能有好辦法教育她。婆婆說:對啊!
  • 大乘佛經女性觀:成佛路上,不分男女
    所以者何?十善具足尊敬三寶,孝事二親謙順長老,乃得魔天。輕慢不順毀疾正教故為女人,不得作魔天。 四曰,不得作轉輪聖王。所以者何?行菩薩道慈愍群萌,奉養三尊先聖師父,乃得轉輪王主四天下,教化人民普行十善,遵崇道德為法王教。匿態有八十四,無有清淨行故為女人,不得作聖帝。 五曰,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
  • 《金剛經》日課,善現啟請分第二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譯文這時,在眾僧人中,一位叫須菩提的德高望重的年長僧人,從座位上上起身,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向釋迦摩尼佛行禮。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一定要記住
    金剛經在學術分類上,歸入般若部,何謂「般若」,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般若。所以念誦金剛經就會得大智慧,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有的人因為金剛經得到感應,有的人因為念誦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讀完醍醐灌頂!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一個人起了妄念時,如何降伏這顆妄心?讀完醍醐灌頂!先看以下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如何讀誦佛經?讀經有哪些注意事項?
    最好能關閉手機、安排好時間,儘量不受打擾。誦經念佛本來都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我們用煩惱的心去做,當做一個任務去完成,那就失去了誦經念佛的本意。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在社會中長久薰習了「急功近利」的習慣,什麼都想快,都要速成法,也把這種習慣帶到修行中來了。
  • 善知識的重要性,如何求善知識——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故事
    「——《大般若經》第453卷總結一下,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善知識,其餘能向我們傳遞正法的人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二、修行的全部——善知識在巴利三藏經藏《相應部》裡,佛說有善友、善朋、善伴乃是修行的全部。我們不知持戒,不知如何護持根門,不知如何修善根福德,不知何為智慧,不知什麼是慈悲。我們對於我們做的惡事日後會帶來的惡報毫無所知,這些無知讓我們生活在業障的痛苦之中。如果我們可以早早遇到善知識,我們可以免受多少苦呢!
  • 普賢菩薩善德心經
    為人對己不忠誠,佛在虛空觀的清為人自己騙自己,對外何能有真情不言以為人不知,佛眼一切看的明修不通靈怪自己,充當演員心不誠用經對照自心病,病根在於自心中五毒俱全修啥佛,行為正人不達標正人君子是聖賢,聖賢之人修成佛仙佛皆是凡人修,眾生皆是未來佛區別在於修不修,誠真修行皆成佛
  • 「不思善、不思惡」如何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不對立,而是代表兩個層面的修行。佛法修行中,基本貫穿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但修行不僅是止惡行善,更要超越對善惡相的執著。因為修行最終要契入空性,以哲學角度來說,即通達絕對真理。空性又名真如,超越一切善惡,這就必須擺脫二元對待的心。  我們眼中的世界,是相對的世界;我們現在的心,是二元對立的心。換言之,每個心念都有相應的對象。比如想起某個人,某件事,都有「能想」和「所想」。
  • 《觀無量壽佛經》中這十個字,善導大師用幾千字來解釋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一切修持、修行必須由內而發,沒有任何虛偽,不加任何偽飾、表演,必須是自然而然、內外相應的,裡邊什麼樣,外邊就是什麼樣。然後善導大師又反過來說:這話說得很決絕。
  • 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稍有不稱心,即生嗔恨心。心慧難解脫,痴迷不開悟。作者:鴻無道人!一言一行,皆是修行!一舉一動,皆是戒行!一個不在言行舉止上下功夫的人,他永遠都不能稱為修行人。修行修什麼?不外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