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惡修善,真修行

2020-12-14 菩提覺道

過去有一個修行人,他就是這樣,弄了一堆黑石頭,又一堆白石頭,起了好念頭,就拿一個白石頭放在那裡。起到不好的念頭,壞念頭了,就拿一個黑石頭放在那裡。結果他一天下來,檢查一下,自己有多少個黑石頭,有多少白石頭。結果他檢查下來,一天下來,黑石頭很多。白石頭沒幾個。很慚愧啊,就努力地修。要知道這個惡念不好,要降伏惡念。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黑石頭越來越少,白石頭越來越多。修了多少年下來,白石頭一大堆了,黑石頭很少。你看我們念佛珠就是記這個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拿一顆念佛珠。心裡有光明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光明的念頭,就念一粒。但是我們心裡有沒有不好的念頭?也有。但是我們就是,也不去管它了。如果給你兩個念佛珠,一個是記好念頭,一個是記不好念頭的。你看看,一天要起多少不好念頭,貪、嗔、痴、慢、疑。 所以你看我們到了廟裡都喜歡燒香,請問那個香代表什麼意思?我們寺廟你看,前面放了有個香盤,你們見過吧?對不對。香盤上面掛了一塊布,那塊布上面寫了有四個字,戒定真香。 到佛面前供香就代表什麼?我有戒,戒是戒什麼?是戒惡。定是定什麼?定在善上。你戒惡了,然後修在善上面的人,都有香味的。

所以我師父悟公上人,上悟下道大和尚我們黃巖最熟悉了,我師父以前常常來的。我師父就說:死人臭一處臭,活人臭處處臭。死人如果臭的話,就放那又不會跑的,放那就一個地方臭。活人要臭就走到哪兒臭到哪兒。 那我們戒惡修善了,這個人會不會變香?就會變香。那我們活人如果修得好,是不是走到哪兒香到哪兒?意思就是我要來見佛了,我要把我的香帶來。我們的香是什麼?就是戒惡修善,就是我們的好佛弟子。對不對。佛的好弟子,你就能跟佛來見面了。見面禮就是你那個戒惡修善。這個就是香。 所以我們平時來寺院,你不要以為我拿了個香燒了,你就是來見佛了。有的人拿香燒他也見不到佛。有的人沒拿香燒,早早就見到佛了。

相關焦點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所以所有修習佛法的人,都要明辨是非,在選擇名師的基礎上,還要多度佛經原文,這樣才能夠保證修行不會有失偏頗。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 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貪嗔痴在哪裡?貪嗔痴,就在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之中。許多人認知的修行,以為不是念經打坐,就是站樁練氣。這樣的修行,你永遠都無法入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修行,就是要修改自己的劣根性。只要是凡夫,就沒有一個是善根。
  • 觀世音教我們如何修行
    佛經就是明白地告訴你應當怎樣作,才能修行成佛。佛都是人修成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修成佛。不修不能成佛。為什麼人人都是佛,不修不能成佛呢?因為人的佛性被貪嗔痴慢疑五毒埋的很深,不能顯現出來。只有經過人的自心誠真修行,在自心中徹底清除貪嗔痴慢五毒之害,佛性才能顯現出來。要清除五毒。行道德必須修行戒定慧。由持戒,到入定,有定才能生慧。達到戒定慧,逐漸地達到明心見性,得到佛光普照。自性與佛靈接通。
  • 師父們真威嚴!真修行!寺院打禪七,朝氣蓬勃,法喜充滿
    打禪七是歷代祖師大德們,不斷累積傳承下來的修行之法,是多少代祖師大德們的心血凝聚!當二十多位出家師父到丈室告「生死假」,我看到的是一種修行精神,一種面對生死的淡定和灑脫,了脫生死的勇氣和決心。住持大和尚面對告「生死假」的出家師父們,幾句勉勵的話,道出打禪七了脫生死的修行精神,也道出了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的決心。
  • 老老實實按這四個字去做,是真修行!
    這次禪七今天就要結束了,但是作為我們每一個人的修行,卻並沒有結束。相反,它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所以解七後,大家要繼續修行,繼續學習,不可鬆懈。禪堂固然是修行的地方,可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道場,我們要學會在生活這個大道場中來磨練自己的心性。
  • 佛陀:有十種善,就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算是成道了?
    經典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講訴沙門持戒、斷欲、精進等修行法門,其中關於斷欲這一章節就是成道的關鍵法門。佛陀告訴我們有十種善,也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成道?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成道?不貪念,不執相,做到斷除一切欲望,依據教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然自淨其意,依教奉行,即為成道之人。佛曰:「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人之所以會因愚痴而受蒙蔽、犯下過失,就是由於執著地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所以,貪慾是執著的根本。生活中,只因人們種種貪慾而燃起執念,放縱慾火。
  • 普賢菩薩善德心經
    修行根本是善德,沒有善德無功果僅憑嘴皮念經咒,一毛不拔缺善德無善無德賣假貨,空口白話修啥佛修佛條件善唯一,善德廣施積功果修行僅憑一張嘴,讀經背咒瞎忙活讀學不用是妄語,妄語犯戒修啥佛善事不為沒作惡,無有善行無功德一毛不拔鐵公雞,未言思念佛早知起思動念佛知意,不行實善皆是虛
  • 佛法:修行不一定非要吃素,但真修行人都堅持吃素,究竟為什麼
    比如有些人也想禮佛修行,但暫時真做不到完全素食,這時候如果有強硬的規定,那這人就可能失去了親近佛法的機會;其次,就是某些特定情況下,不吃肉不足以活命。但,有一個情況,那就是只是為了貪圖口欲去吃肉,這個和直接殺害眾生其實區別不大。明明有可以吃素的條件,卻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慾,經常吃肉,完全不顧及眾生被殺時的恐懼和絕望,這就有悖於一個修行人該有的慈悲心。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
  • 「不思善、不思惡」如何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不對立,而是代表兩個層面的修行。佛法修行中,基本貫穿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但修行不僅是止惡行善,更要超越對善惡相的執著。因為修行最終要契入空性,以哲學角度來說,即通達絕對真理。空性又名真如,超越一切善惡,這就必須擺脫二元對待的心。  我們眼中的世界,是相對的世界;我們現在的心,是二元對立的心。換言之,每個心念都有相應的對象。比如想起某個人,某件事,都有「能想」和「所想」。
  • 學處 | 何謂「善知識」
    「善知識」是學佛修行中必不可少的助緣,能令修學轉煩惱為菩提。一般而言,善知識有三種。修行悟道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煩惱和障礙,若有善知識的提攜和幫助,便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獲得修行正見,契入菩提。然而,在現實修行之中,真正善知識難遇,不僅由於其各方面素質要求嚴謹之故,譬如古之善知識三學皆證,今之善知識各須專長,而且還因善知識的不同個性以及所修法門的契機程度等因素都有一定關聯。
  • 什麼是修行?真正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提起修行,立馬就會被打上諸多標籤,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普通人的眼裡,修行、要麼是道要麼是佛,修行必然要跟仙佛扯上關係。在這裡我要說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只是人的認知與偏見。修行不是宗教的專用詞,只是這個概念被宗教專用而已。
  • 佛道修行,真正的傳道弘法人!
    絕非正法真道人士,切莫上當受騙!更有甚者,借法行淫,搞什麼男女雙修,師是魔王,徒是魔民,共墜生死海!道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 佛門雖大,不潤無根之草!有錢能使鬼推磨。 無錢也能悟真道!花錢買法學道,那也是小鬼推道。 修好自己的德性,真師自然昭顯。
  • 跟佛法善法相應
    而建立正知見,是需要通過善知識的教導的,需要依止於善知識來聽聞薰習。可是,卻有八種處在八難中的人士,是難以聽聞到佛法的。有哪八種人呢?在經典中佛曾經講說,有八種不能聽聞到佛法的時節,不能聽聞到佛法的人就不能夠修行。
  • 【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這是口訣,溫良恭儉讓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這真修行人,他真幹
    不要說人家對我不好,對我很嚴格,對我很兇,那都是善知識,我在他的面前消業障。為什麼?不起怨恨。真正做到,不但不起怨恨,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高!對這個人我們生感謝,他來整我,我感謝他,我能承受,我確實不生瞋恚,沒有怨恨、沒有報復的念頭,只有感恩。   所以,怎樣修?修就是對人對事對物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的心量、一樣的態度,就對了。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修行不從這裡入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中國自漢唐以後,歷代在宗教方面、在哲學方面,大家常使用一個名詞——修行。尤其現代學佛的人特別多,大家都講究修行。什麼是修行?並不是打坐、做工夫就等於修行;這和「修行」的真正意義還有很遠的距離。  真正的修行,包括修正心理行為,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修正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等,也就是心理思想上、生理變化上、言語行為上毛病的修正。所以在佛學上名之為「轉識成智」,就是修行的道理。
  • 聖凱法師:「生活即修行」不是修行墮落的藉口
    莊嚴佛事(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馬祖道一說:「平常心是道」,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些經典名言似乎都支持「生活即修行」的理論。
  • 什麼是善男子善女人
    大家經常看到佛經中出現,善男子,善女人這兩個詞,那麼,佛陀為什麼不說男子或女人,而說善男子,善女人呢?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有標準嗎?有的,而且他們還有三個層次。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淮,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