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法師:「生活即修行」不是修行墮落的藉口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莊嚴佛事(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馬祖道一說:「平常心是道」,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些經典名言似乎都支持「生活即修行」的理論。於是,「生活即修行」,成為佛教徒理解佛法與生活關係的理論基石與經典詮釋。在現實型態中,更可以發現唱歌、喝茶、下棋、打球等現實生活都成為「修行」的口號;生活即修行,既給修行帶來現實的感召力,也會帶來修行的墮落詬病。因此,深入理解「生活即修行」,是當代佛教界在弘揚佛法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佛教徒正確處理好佛法與生活的重要現實問題。

一、「生活即修行」的本體——「性在作用」

「生活即修行」的原理來自如來藏思想,眾生身中皆具足平等無差別的如來性,「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後來禪宗提倡「見性成佛」,強調悟入事物的本性。但是,本性是依現象而顯示,故依現象而直示法性,這樣身心活動即為本性——「性在作用」的思想逐漸顯露出來。

宋譯《楞伽經》卷二說:

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聲咳,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殊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這正是藉助「揚眉」、「笑」等身心動作的「作用」,指示學人悟入般若法性。當然,生命現象是二元分別對待之心、境,必須有般若法性的作用,才能「見性成佛」,這就是「性在作用」。

「性在作用」則必須強調破除「現象作用」,離開「般若法性」,所謂「生活」就不是修行。但是,馬祖道一禪師卻說:「著衣吃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儘是法性。」馬祖強調「施為」即是法性,這就表示喝茶、吃飯等現象作用皆是法性。「法性」非單指「無分別」性,亦兼有分別之作用而言——統「無分別」又常起「現象作用」之全體,才是「法性」的完整內涵。

所以,「生活即修行」的本體在於「般若法性」,這不僅是理悟,更是實踐的——我、法雙空,必須通過猛烈身心動止來展現,這才是棒喝、棍打的意義所在。反過來說,如果離開「般若法性」觀照和反思,生活方式就是欲望的墮落與對待的分別,根本不是修行。或許可以這樣說:生活即修行,修行離不開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生活方式都是修行,只有「般若法性」作用的生活方式才是修行——自由、寧靜、靈性(戒、定、慧)的生活方式。

二、「生活即修行」的境界——平常心

當提倡「生活即修行」時,必須依靠「平常心是道」作為境界的根據。平常心是道來自馬祖道一,《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

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為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經云:識心達本,故號沙門。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於教門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儘是法界;若立真如,儘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儘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儘是事。舉一千從,理事無別,儘是妙用,更無別理,皆由心之迴轉……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解脫,解脫者即真如,諸法不出於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若見此理,真正不造諸業,隨分過生,一衣一缽,坐起相隨,戒行增燻,積於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

「平常心是道」的根據有二:

第一、「心為萬法之根本」,「心」能建立諸法,具備各種功能作用,是統攝一切分別、無分別的中樞,是悟入、觀照「般若法性」的主體;

第二、「一切法皆是佛法」,要事理圓融。所以,「平常心」並非平常凡夫的分別活動,更不是欲望、競爭之心,是「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所以,從果位來說,「平常心」是清淨智慧、無分別之心;從因地上說,即是去執、自由、寧靜、靈性的心。

馬祖強調「道不用修」,並不是碌碌無為,而破執至盡,能修一念亦破,從而悟入無分別法性,隨順任運,無功自行。所以,生活中的「隨緣」,若是欲望、競爭,根本不是「道」,亦非「自在」。同時,修道的生活要「不造諸業,積於淨業」,所以「道不用修」並不是不修行、不修善法、不努力精進,而是反對自以為是、心存雜念的造作,自欺欺人,譁眾取寵;而是要精進修行,斷除諸惡,修一切善法。所以,在生活中要有真實的體悟,培養去執、自由、寧靜、靈性之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所以,「平常心」並非平凡心,其本質是菩薩道,在般若智慧主導下的修行生活——菩提心、般若、誓願、萬行。

但是,修行生活並非離世甚至詭異,菩提心、精進心、般若慧必須以最平常、最平凡的方式表現出來,任何矯揉造作、是非爭競都不是「平常心」。

三、「生活即修行」的現實型態——個人修道生活與組織制度的區別

「平常心」境界的實現可能性只在於生命個體,而非某個組織。所以,「生活即修行」只關涉修道個體,與寺院等組織無關。

從「制度性宗教」出發,佛教是立足於神聖的;在佛教組織內部,教義、儀式、出家僧眾象徵神聖性,誦經、弘法等宗教活動代表神聖層面。僧人是佛教信仰的精神領袖、民眾信仰的指導者、正法的延續者,是佛教存在於世間的具體傳承人。而寺院則是神聖的空間,是佛教信仰的的載體,是佛教思想與制度的體現,是佛教與社會連接的平臺,是佛教文化體現的天地。寺院以一種組織制度出現,必須以「正法久住、廣度眾生」為理想和使命,而不能進入世俗體系,必須對世俗體系進行批判與反思。所以,寺院的制度性生活必須是出世、批判世俗意義的生活,必須強調只有出家、禁欲主義的生活才是修行。

僧人是特殊的修道個體,因為其修道生活是制度性的體現;同時,僧人也是具體的「人」的存在,難免也體現「人」的生活,如吃飯、喝茶、打球、彈琴、下棋等,但是「人」的生活必須受到制度的約束,即是持戒的生活。所以,僧人既是一種具體「人」的存在,也是一種宗教的制度性存在。從社會來說,一般人很難理解僧人作為具體「人」的存在;而從僧人來說,若缺乏信仰的熱情、制度的約束與教理的指導,則容易滑向「人」。

僧人作為「人」和「制度」的混合體,而「修行」正好是其中溝通的中介,而且正是從「人」走向「佛」的覺悟歷程,也是從世俗邁向社會的過程。所以,作為僧人個體來說,「生活即修行」在本體、境界上是完全適用的,而且是最佳狀態的呈現。而寺院的組織制度必須對「人」的生活進行約束和批判,所以「生活即修行」不適應於制度性的寺院組織;即寺院作為組織,不能組織適合「人」的生活。

因此,僧人的生活必須進行嚴格的區分,如打球、彈琴、下棋等個人生活,必須控制在非制度性的範圍內,即寺院的生活私人空間內,而不能以制度性的集體出現。所以,寺院不能將僧人的個體生活通過組織形式,如組成棋隊、羽毛球隊、琴隊等出現在公眾面前。僧人的生活以制度性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必須是宗教性生活,如誦經、坐禪、從事慈善等神聖層面的生活。而當以具體「人」的生活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尤其進入與社會大眾的競爭體系,如XX寺足球隊、籃球隊等,則難免受到大眾的詬病。如果將這些活動視為內部的健身活動,社會大眾終將會理解和支持。

所以,出家就是選擇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種不能體現具體「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僧人畢竟是「人」,難免會有「人」的生活方式,但是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必須受到制度的約束。其實,生活是自己過的,沒必要把所有生活方式把呈現給別人;給自己留一點生活空間,也是給別人留點天地。

相關焦點

  • 生活即是道場,生命是一場修行!
    對於修行人來說,生活即是道場,生命是一場修行,神聖而莊嚴!關鍵就在於我們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它。與其憤憤不平地抱怨生活,倒不如靜靜地省思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過好每一天,平和地對待每一個人事物,選擇正確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和工作,才能從中找到快樂的所在。對於人生中的一切風雨都要心懷感激,因為這是一份厚重與堅強的命運贈與。當然,對於極其負面的事物,我們必需遠離,這個不是慈悲能夠作用的。
  •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法師開示。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就三個,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第三個行。蕅益大師常說的信願持名,印光大師繼承了,印祖也常常說這句話,常常用這句話勸勉同修,信願持名。這十六個字確實是老人一生行誼的寫照,你要問印光法師是什麼樣的人,十六個字講清楚了。我們現代淨宗學人要向老法師學習,把這十六個字做到。敦是親愛、是和睦,倫是同類。從自己家裡講,父母兄弟姐妹,同類,再擴大是我們的家族,再擴大是國家民族,再擴大是整個世界的人類,凡是人,皆須愛。這就是敦倫。
  • 永遠都不要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修行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是我非常崇敬的人之一,他曾經說過:人生就是一個道場,人這一輩子活著,就是在慢慢地修行。從早晨起床,就開始了修行,穿衣、吃飯、工作都是修行。所以,人生有很多種活法,我們都在追求著高質量的活法。糊塗著活是一輩子,精進著活也是一輩子。生命當中追求更多的,就是肉體與心靈上的體驗,它是一個量的問題。
  • 大虛法師:如何看待不太有修行的出家人?
    緣起:有居士給出家法師寫了封信,比較直接又委婉地批評了這位法師粗心大咧的一些表面行持,然後居士把信發來,問我意見,大虛的答覆如下:某某居士童鞋啊,恕我直言,我知道你是好心,但我很奇怪的一點是:你們這些居士初學者
  • 小修行有小魔,大修行有大魔,不修行就沒有魔
    我們有一分的恭敬心,你的功德就加一分,就長一分,你的身心就自在一分,你的煩惱就少一分,業障就消除一分,自性就顯露一分。這無明火和我們的歡喜自在清淨心相比較,和我們的恭敬心相比較,怎麼樣啊?天壤之別!一個拉我們下地獄,一個拉我們去極樂世界,所以在我們修行路上多磨難啊!  我在閉關之中曾經說過幾句話:「小修行有小魔,大修行有大魔,不修行就沒有魔。」
  • 中國佛教生態學的理念---聖凱法師
    其實,每一個淨土都應該是環境淨化、生活淨化、經濟淨化、人群淨化、身心淨化。但是,我們在提倡「求生淨土」時,不要忘記淨土的成就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必須「莊嚴淨土」。念阿彌陀佛,而不學阿彌陀佛的精神,努力去莊嚴淨土,這就叫做「佔阿彌陀佛的便宜」,非真佛子矣!
  • 【明月法師】修行的秘密,就是放棄幻想,準備戰鬥
    但明理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踐行?難道是為了用來吹牛?佛教修行人,凡是實修實幹,幾年下來,你會發現他的命運狀態、身心都發生了很大的改善。凡長期高談闊論佛學,卻從來不持戒、不堅持念佛或坐禪等實修的人,你會發現,多年下來,他依然還是那個苦惱樣子,業障還在,可能也沒有賺到錢,智慧也沒怎麼增長,還是那麼虛浮。
  • 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
    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 2013-06-03 12:50:08  來源:大公網佛教
  • 以墨:生命是一場修行
    修行文/以墨生命是一場修行。可在這場修行裡,我看不到結尾,我不知道罪行累累的自己,何時才能功德圓滿,將這副殘軀歸還給土壤,好讓疲憊的靈魂得以片刻的休息。不管是城市的霓虹燈,還是鄉野田間的日頭。都拭不去我額頭的汗水和眼角的淚水。我問自己為什麼每個人都活得那麼累?生而為人,我們爭的是什麼。
  • 海濤法師【 修行的倫常 】
    修行的倫常—二海濤輯12.即使當人們認為某些事物是不淨的,也應該生起淨觀和虔敬心。不要讓自己心生毀謗墮落。如此,他人的過失將不會對你造成傷害。13.在修行倫常和世俗倫常之中,沒有比找出他人的過失並加以毀謗、中傷更為嚴重的過患了。14.因為那不是他人的過失,而是自己的過失——就如同鏡面所現出的反影。15.如果你在某人面前數落另一個人的過失,又如果那個人是個深思熟慮的人,那麼他可能表面上附和你,但事實上卻對你的行為感到厭惡。16.因為從你說話的方式,他可能認為你是個雙面人或表裡不一。
  • 禪修心得 修行真的不需要離開生活
    寺院每年都有連續十個精進禪七,我分了兩次去參加,一次是兩個七,第二次是四個七,下面兩段是我第二次結束後向果如法師匯報的修行情況(真的感覺自己很幸運,修行上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果如法師、常真法師、Jason老師請教)。
  • 團體修行 共業增上——學誠法師
    佛法的修行也同樣注重團體修行,即依靠團體、融入團體、營造共業,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修行增上。一、團體修行益處多,師友同行互策勵團體修行與個人修行有什麼不同呢?首先,團體修行比個人修行更具系統性和次第性。
  • 日本匠人:生活即修行
    [摘要]在匠人的生涯中,「生活即修行」——學徒不僅是要學手藝,還得整理工具,收拾房間,幫師傅和學兄學弟們做味噌,捕魚,種田,洗衣,割草,練習並養成一種明亮而守靜的心境。編竹筐的老太太,說編織手藝是嫁人以後,公公教她的,所以她的神案上,供奉的不是神靈而是公公,還說她們這裡,人死的時候要把他用過的工具都一齊放進棺柩裡。她死的時候就想帶一把鐮刀,這樣到那個世界也可以繼續做竹編了——這是工業社會裡缺乏的人情及與自然溫暖親切的聯繫,及對工作(而不是工資)樸素的愛吧。
  • 真正的修行,是遇見自己.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
  • 什麼是修行?修行是在修什麼?
    ■ 點擊上方「中國佛教報導網」,快速關注導讀☞ 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仁清法師開示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 仁清法師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出自《六祖壇經》,是五祖對六祖說的。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的話,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
  • 聖凱法師:悉數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
    一個學僧在佛學院學習、生活幾年,一個佛學院不是給他們吃、穿、上殿,必須給予教育。最好與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兩種:一、好的老師,二、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的圖書館。因為,圖書館傳遞了情報與信息,成為學僧接受教育的最好來源。圖書館藏書的種類是否多元,圖書是否豐富,決定了學僧的視野是否寬闊,成為是否能培養出高瞻遠矚的人材的關鍵。中國佛學院之所以有點成就,就在於近幾十萬冊的藏書。
  • 仁清法師:一切災難違願 不是修行得來的,是過去業因果報顯現
    不是你原來聽過,他們讀誦《地藏經》的時候,有什麼什麼情況了嗎?別人給你們講過嗎?信眾:我聽別人說,也有聽經的,當時就是我讀了一百四五十遍的時候吧,就那個時候,就聽著我丈夫說難受,我就說,我願意代替他的痛苦,之後我又讀了四五十遍的時候,總覺著我和這些人來往啥的,不信佛的來往啥的,總覺得不舒服,來往的時候總覺得不舒服。
  • 你走路的氣質,就是修行中最大的奇蹟!
    和一位年長的法師一同在路上散步,看著腳下高高的臺階,我一時興起,快步地往下跳了跳。法師卻快步跟上來,問我:「你有什麼急事嗎?」「沒有啊!」「那怎麼走這麼快?」我回心一想「有嗎?」又想了想,剛才頑皮,蹦蹦躂躂的,心中慚愧,便對法師道:「是習氣吧!」原來自己的習氣在不經意間就會流露出來,沒有一點兒威儀。此時我卻感慨,走路就是一步一步的修行。
  • 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
    人的一生並不是要不斷的得到什麼,而是要不斷的學會放下,是要用智慧的光明把烏雲揭掉,終究撥雲見日、光明朗照。放下,是修行的訣竅。放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實屬不易,放不下往往是因為我們看不破。人生的路上要目標清晰,為了實現目標要不斷地進行磨練的修行。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我們不可能將任何事情做得面面俱到,讓所有人滿意。認識到心中的「貪」、「嗔」、「痴」,在最短的時間內放下、不執著,那麼自信的智慧光明才得以顯發,我們的生命就會有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