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

2020-12-24 超級仙人

人的一生並不是要不斷的得到什麼,而是要不斷的學會放下,是要用智慧的光明把烏雲揭掉,終究撥雲見日、光明朗照。

放下,是修行的訣竅。放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實屬不易,放不下往往是因為我們看不破。

比如我們在長途跋涉時,如果一直找不到衛生間,開始的時候是煎熬,等終於尋得一處,那會通體放下,頓時會暢快淋漓。

但如果我們是身體不適,即便到處有衛生間,我們的身體會也會痛苦難熬。身體不適及時去看病,治好了同樣會得到舒適。

身體不適危害我們只是一時,而人生最怕的就是我們說的「貪」、「嗔」、「痴」三毒,它們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是禍患無窮,危及的是我們的一生。

只要放不下,你就會時時受它煎熬,會常常生不如死,雖在人間,猶如地獄。

人生的路上要目標清晰,為了實現目標要不斷地進行磨練的修行。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我們不可能將任何事情做得面面俱到,讓所有人滿意。

認識到心中的「貪」、「嗔」、「痴」,在最短的時間內放下、不執著,那麼自信的智慧光明才得以顯發,我們的生命就會有無窮的力量。

相關焦點

  • 20個實實在在的生活寄語: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四、想要活得更加睿智和通透,就得從你當下實實在在面對的煩惱、困惑和迷茫處開始修行,就得從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學會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最終完善你自己。
  • 聖凱法師:「生活即修行」不是修行墮落的藉口
    於是,「生活即修行」,成為佛教徒理解佛法與生活關係的理論基石與經典詮釋。在現實型態中,更可以發現唱歌、喝茶、下棋、打球等現實生活都成為「修行」的口號;生活即修行,既給修行帶來現實的感召力,也會帶來修行的墮落詬病。因此,深入理解「生活即修行」,是當代佛教界在弘揚佛法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佛教徒正確處理好佛法與生活的重要現實問題。
  • 淨慧老和尚:修行人,怎樣在生活中鍛鍊和考驗自己?
    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進步或者沒有進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緣逢境來考驗自己,在逆境中來考驗自己。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煩惱,在順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驗修行人的一種現實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
  •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無量壽經》的全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對自己和生活的環境真正通達明白的人。稱為佛。佛是人通過精進修行而成佛的。莊嚴是指,生活環境無量的美好,就叫做莊嚴。清淨是指,遠離一切貪瞋痴慢疑這些對心靈的汙染。清淨平等覺,就是佛教給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清淨,平等,覺悟的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修行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靈修有點被「修行圈」玩壞了——各種粉飾了神秘玄幻色彩、要價不菲的課程,可謂大大「豐富」靈修的外延。魚目混雜的產業之下,靈修被泛化,有些「衍生品」顯然處在了科學、理性的對立面。  可以說,花錢上課符合都市人急功近利的行為方式。但即使這種快餐式消費實則為真正的靈修人士所批評,也不應因此就被貼上文藝、女性等標籤,而置於公眾視野下遭受「審判」。
  • 生活即是道場,生命是一場修行!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萬事萬物都是在變化中向前發展的。對每一個人事物都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如果總是用過去的眼光來審視現在的事物,多少帶些偏見也顯得不夠理智。人生不斷地在成長,生命不斷地在趨向成熟圓滿,生活就是一門最好的課程。世事紛繁、諸行無常,歷練著每一個人的心,錘鍊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品質。
  • 永遠都不要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修行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是我非常崇敬的人之一,他曾經說過:人生就是一個道場,人這一輩子活著,就是在慢慢地修行。從早晨起床,就開始了修行,穿衣、吃飯、工作都是修行。所以,人生有很多種活法,我們都在追求著高質量的活法。糊塗著活是一輩子,精進著活也是一輩子。生命當中追求更多的,就是肉體與心靈上的體驗,它是一個量的問題。
  • 《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問題
    在四部《阿含》中,它屬於現存最早出現的基本經典,是佛教經論、教理的母體,古德判為「純屬第一義悉檀」。經文短小,語言樸拙,主旨鮮明。研讀此經,可以準確把握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法的真實含義,依之趣向解脫。
  • 堅持是生活的修行
    前年一個機會,我的一個企業家大學同學問我願不願意到他公司做事,要是以前一定婉拒,這次我沒有猶豫立馬答應,做的是基層工作,在一個片區做管理,慢慢又恢復了自信,其實人生就是修行,能力大責任大,腳踏實地做事,不要以賺錢多少來衡量工作生活,普通人就過普通人的生活,要成功一定要堅持,共勉吧!
  • 成都龍泉山中的寒山小廟,只住著一位道長,過著清貧的修行生活
    知道劉道長,說來也算機緣巧合,龍泉山去過無數次,卻沒發現有觀音廟這個地方,劉道長就在這座廟裡修行,自從得知以後,心裡便產生了十分強烈的想去拜訪他的願望。觀音廟雖然在龍泉山中,地圖上卻沒有確切的定位,只知大概位置。在去之前,也不知道劉道長在不在廟裡,似乎他喜歡到處雲遊,所以去拜訪他也只能看運氣了,心想如果有緣自會見到。
  • 禪修心得 修行真的不需要離開生活
    師父也希望我把這篇心得與大家分享,因為我那時候馬上就回家了,師父們也說修行是不能離開生活的,所以我就想用心體會一下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一併和大家分享。在家裡一共呆了半個多月,也沒有刻意的去打坐,剛開始也有擔心方法會不會退失。但發現躺下沙發上、散步時、陪老媽看電視等等都可以用上方法,這些天過去,確實感受到修行不離我們的生活工作,如果真正掌握了方法,反而更有利於方法的落實。
  • 日本匠人:生活即修行
    [摘要]在匠人的生涯中,「生活即修行」——學徒不僅是要學手藝,還得整理工具,收拾房間,幫師傅和學兄學弟們做味噌,捕魚,種田,洗衣,割草,練習並養成一種明亮而守靜的心境。他對生活流瞬間的截取,那目光中的暖意盎然,予我印象深刻。有張寶寶啃童車的照片,配文是「一臉兇狠啃著嬰兒車的小空,表情像極了妻子!」還有在吃冷飲的老婆,「斷言無論吃幾個冰激凌,都會從母乳中排除的妻子。撒謊!」他拍的兒子出浴圖,一臉的奶膘還沒褪掉,都能想像出抱起時水潤又沉實的手感。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許多學佛的道友,在修學之路上可謂十分精進,早晚定課從不缺漏,工作生活當中也總有意識的提醒自己要具修行的心態,用意識心規範自己的言行。數年堅持下來,雖然在學識和形象上已頗具大家的風範,但因不是徹法底源、用不生滅如來藏心起修,故始終未能擺脫知見的束縛。
  • 《人生處處是修行》:願有一顆簡單的心,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在世間紛擾中修得一顆清淨心,就可以看雲淡風輕,斷卻煩惱,得到自在。57堂修心課,直面人生遇到的所有難題,一篇篇充滿智慧的文字,撫慰因生活疲憊的靈魂。修行,修是調伏自己的心,行是踐行自己的願。人生處處是修行,在吃飯裡修行,在睡覺裡修行,在工作裡修行,在失戀裡修行,用戒智悲的方法,感悟佛性,獲得覺知。
  •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其實修行一直就在紅塵之中!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在山上?在廟裡?還是在社會當中?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修行的方法真的對嗎?-----文章/匿名「佛友投稿」首先,要肯定的是真正的修行並不一定非得在山上、在廟裡,而是在如今的社會之中,在我們真真實實是生活當中的。六祖慧能禪師曾有偈子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有些人似乎「修行」非常的精進,沒事就去廟裡,一有時間就打坐、念佛、誦經。
  • 禪:不僅僅是修行,也是對生活認知的心境,更是思想和智慧的修煉
    禪是一種心境,一種對生活平和心態。禪意講究的是自己的心境,這種心境來認識我們的生活,以返璞歸真為自然。我們古代詩詞人,早就對禪意有自己的理解,比方南宋文豪範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還有來自明代洪應明《幽窗小記》「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些詩詞裡面都充滿禪意,更多的表達詩人們的對生活平和的心態,一種強大的心境。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二、怎樣把修行落實於當下呢?首先,要努力完成學佛修道的一切功課,以汲取真正的修行營養;其次,要活學活用,不能做「書呆子」。要把佛法、道法直接落實於當下,要把佛道之學應用於生活日常,要把學佛修道真正實踐於做人、做事;再次,要將佛法、道法真正踐行於生活。無論做什麼事,要用佛、道的思維來判斷、分析、踐行。即使是生活中的小小事也要滲透和應用佛法、道法。才能使之深入骨髓、深入阿賴耶識,也才能真正起用。
  • 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一言一行,皆是修行!一舉一動,皆是戒行!一個不在言行舉止上下功夫的人,他永遠都不能稱為修行人。修行修什麼?不外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貪嗔痴在哪裡?貪嗔痴,就在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之中。
  • 修行不在生活要素改善 而在顯現生命三因素
    一般的修行次第,講戒定慧,由戒得定,由定而慧,這是由定開始,定在前,慧在後面,修止得定,修觀得慧。再有種修法,是建立內在世界,強調慧,從慧,從觀下手,那個定自然會具足。從生命因素上改造、淨化,沒有衰減,隨著用功,越來越淨化,生命品質越來越進步,不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