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痴、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我問她想不想離婚?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她說,誦二十萬遍〈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痴可憐。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的關心他。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這就是修行。
修道人,時時要迴光返照,不要向外馳求,在外邊是找不到的。在自性裡,應有盡有,一概俱全。先問自己有沒有修行?有沒有功夫?不問別的,只問有沒有貪心?有,就是沒有修行;沒有,就是有修行,這是最要緊的。
再問問自己,有沒有嗔心?人家無緣無故打你,你發不發脾氣?你若發脾氣,那是沒有功夫。若能不發脾氣,不能說我執已斷,只是減少而已。要有這種功夫,「打我沒看見,罵我把理服」。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用功夫。
如果有煩惱發脾氣,那就是沒有修行,沒有放下。若是放下一切,誰有煩惱?誰在那兒作怪?如果沒有煩惱,也不發脾氣,這是修道人的本分。不能說我的修行了不起,這不過是修道剛邁第一步而已。不能貢高我慢,認為不得了,「啊!你們來看我的修行,是全世界第一」,這種人,真是大我慢、大魔王!諸位千萬不可有這種思想,若是有的話,就是邪知邪見。
照照自己,有沒有愚痴?是不是什麼都明白了,一切無所障礙?如果是一通一切通,那是修行一個開始而已。不能說我什麼都夠了,一切都圓滿了,那就是我慢狂。所謂「真空無人我,大道無形相」,真空的時候,有個什麼人?又有個什麼我?怎會打桔汁的妄想?這是沒有證得三摩地。如果入三摩地,自然地甘露水現前,還用到外邊去找嗎?都在自性中。
修道人,不能戴著假面具,一邊掛修行的招牌,而不做修行的事。所謂「掛羊頭賣狗肉」,做些不如法的事,焉能得到三摩地?真正修道人,若專心念觀世音菩薩,即得三昧。三昧的境界,再冷的天不冷,再熱的天不熱,再渴不渴,再飢也不飢。就有這樣的妙,妙不可言。
修道人,要真真實實去修行,躬行實踐,不可貪圖假名。修行是講真功夫,要受得起考驗。不可自吹自擂,我有道行。是真是假,行家一看便知。所謂「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更不可冒充過來人,那是打大妄語,會墮地獄的。也不可修行一點,就認為夠了,那始終是畫餅不能充飢。望梅雖然能止渴,但是一時之效,都不是實際,也不能成事實。還是規規矩矩依法修行,才是正途。
來源 | 內容來自五臺山文殊道場
投稿 | 248293256@qq.com
投稿 | 525716374@qq.com
責編 | 曉琳 [微信 shuizuicha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