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修行| A

2021-12-28 禪窗

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2017年8月13日A|泰國解脫園寺

中國人看起來很用心,興致也很高。學法的興致很高是非常好的,懶懶散散就不好了。但是在隆波看來,中國人的弱點是想得太多,喜歡問問題。

事實上,法無法依靠思維來學習,也不能依賴於去詢問別人。

真正的學法是透過探究自己——慢慢的體會自己的身與觀察自己的心——來學習的。要洞悉身與心的實相,它們真的是我嗎?我們真能指揮它們嗎?它究竟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在實際的情形之中觀察,才能被稱為「修行」。假如只是坐著思維和分析,那並不是修行,只會讓心更散亂。所以,要不斷地自我探究、不斷地自我觀察,這樣才稱之為「修行」。

這個身體呼氣,覺知自己;這個身體吸氣,覺知自己;這個身體行、住、坐、臥,覺知自己;身體動、身體停,覺知自己。苦、樂生起在身,覺知自己;苦、樂、不苦不樂生起於心,也覺知自己。心中生起善法,比如有覺性、有智慧、有信仰的時刻,覺知;心中生起貪、嗔、痴等不善法時,也覺知。

不斷地這樣覺知,不停地這樣探究,就會看見身與心的實相——此身不是「我」,只是我們臨時從世間借用的一堆物質。比如,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是世間的物質,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也是世間物質。我們把這些物質放入身體,又排洩掉一部分。物質元素不斷在體內新陳代謝,一旦新陳代謝停止,身體就會消亡。如果只吸氣而不呼氣,身體會消亡;只進食而不排洩,身體也會消亡;喝水之後如果排不出去,身體就無法維持。因此,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從世間臨時借用而已。

學法就是從事實與實相之中學習。實相就呈現在此身、呈現在此心。我們要不斷地觀下去。

心充滿了無常,始終在變——眼睛看見色,我們的心會變;耳朵聽到聲音,我們的心會變;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去接觸,心同樣會變;當我們的心跑去「想」,心也會變。因此,心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眼、耳、鼻、舌、身、心接觸所緣時,心不停地變化——時苦、時樂、時好、時壞。不斷地觀察和體會就可以發現,我們無法指揮讓心只有快樂,也無法禁止心去痛苦;我們無法指揮與命令心一直是好的,也無法禁止讓心變壞。反覆的探究身心的實相——身不是「我」,是世間的資產,只是被借來暫用的;心也無法被操控,並不真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而是始終處於動蕩變化之中。

當我們看見它們處於動蕩變化之中時,稱之為照見「無常」;看見我們掌控不了它們,稱之為照見「無我」。如果常常看見身和心的實相,最後,心會發生質的變化。比如,原先我們活在迷夢中,誤以為身體是「我」,是屬於「我的」,稀裡糊塗地拼命尋找快樂,一生幾乎沒有喘息之時,拼命在尋找快樂、逃離痛苦。可是智慧一旦生起,看到快樂是臨時的,拼命找到也不過如此,不久便又消失,接下來又要再去尋找別的快樂,這個生命也未免太過於疲憊了,因為它想要獲得快樂或討厭痛苦。

事實上,痛苦也是無常的,沒有哪種痛苦是永恆的。比如有人失戀,感覺世間一片灰暗、了無樂趣,活不下去,自認為要痛苦一輩子——其實這不是真的,只會發生在小說裡。實際上,失戀的痛苦是臨時的,什麼都不用做,它很快也會變成「過眼雲煙」。

如果心願意接受「痛苦只是臨時的」之實相,那麼當痛苦生起時,心不會焦躁不安。痛苦尚未來臨時,心也不擔心痛苦將至。這樣的心是舒坦的,將會契入真正的寧靜與祥和——不對快樂感到饑渴,也不討厭與害怕痛苦,於是心就擁有了快樂與寧靜。

當我們洞悉到身的實相與心的實相,接下來,心契入真正的寂靜與祥和,這是源於洞見到身與心的實相而獲得的寧靜,這種寧靜就是涅槃。

涅槃的特性是寂靜。涅槃擁有寧靜的特性——寧靜於煩惱習氣;何時心無煩惱習氣,何時就會照見涅槃。涅槃寧靜於掙扎與造作,何時心擺脫了掙扎與造作,何時就會看見涅槃。涅槃寧靜於一切掙扎、寧靜於煩惱習氣、寧靜於苦。從此,再也沒有苦在心中生起,因為心苦是源於「想要」。

觀察看看這是「真的」或「不是真的」?當「想要」生起時,苦即刻緊隨而至。世間不修行的人會覺得——有「想要」的時候還不苦,沒有如願以償才會苦;如願以償了就會快樂。他們只能認知到這種程度。然而不停的修行則會發現,何時有了「想要」,何時就立即有苦。

比如只是想要中獎、中彩票——中國有嗎?同樣也有,是嗎?泰國的彩票是師承於中國。中國人是泰國彩票的發行人,泰國人跟著就玩起來。比如想中彩票,心就已經坐立不安——不停地查找絕殺號碼,這裡求仙拜神,那裡求爺爺告奶奶,或者去刮樹。泰國人喜歡刮樹皮,用手指刮、刮、刮,在上面塗上麵粉,再看會出現什麼數字。這不是教中國人以這種方式去找彩票號,而是想說:何時想中彩票,何時就已經開始苦了。如果中了頭彩,發財得了幾千萬,又是另一種形式的苦——赫然發現自己的親戚多如牛毛。原先沒什麼親戚,一旦中彩票有了很多錢,親戚驟然猛增,每個人都來問你拿錢,你怕他們,於是又沒有了快樂;也有人害怕劫匪綁架自己孩子來敲詐勒索,根本無法感到快樂。

因此,「想要」生起的一剎那,苦就接踵而至——無論是否如願以償,都會苦;即使如願以償,也照樣苦。

有一次,隆波去頂禮隆布信長老,碰到一位女眾將一堆香燭運到山頂,還有很多工人幫忙抬,聲勢浩大。隆波覺得她樂善好施,拿那麼多香燭來供養長老,結果她是帶香燭來請長老開光的。

她說:「每天早上要在店門口點香燭,這樣顧客會很多。請求長老幫忙開光加持!讓我可以發財!發大財!大大地發財!」

於是長老提醒她:「太富了會苦的,強盜也會來。」

「噢,不要!不要!請進一步加持,同時兼備防盜功能。」

有用香燭防盜的先例嗎?哪裡的強盜會怕香燭呢?強盜又不是蒼蠅。

心有貪慾,就會不停地徘徊在飢餓中。一開始是飢餓於想發財;一旦被提醒發財了也許壞人會來,又繼續飢餓於——讓壞人別來。不斷地乞求這個、那個,這並不是佛教徒。這樣的心已被貪慾——想要——給控制了,飢餓不已。

飢餓的心,是痛苦的心;而有「想要」的心,就是飢餓的心。想要看色,是飢餓於色;想要聽聲音,是飢餓於聲音;想聞到氣味、品嘗味道、想得到身體的觸、想得到心方面的讓心有快樂的所緣,這樣的心始終處於飢餓之中。心一旦飢餓,就會掙扎,這樣的心毫無快樂可言。無論是否如願以償,只是有「想要」,就已經苦了。

我們就這樣不斷地探究實相,實相便層層浮出水面。越多了解實相,就越多地離苦,我們也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源頭——是「想要」讓我們有苦。

因此,我們要不斷、不斷地觀察自己。修行就是探究自己,觀察與體會自己——不斷地探究身的實相、心的實相。不用問別人,並不是見了隆波就非問不可,否則仿佛虧本似的。唉,這樣想已經虧本了——心有貪慾,想要問卻沒看到「想要」。我們沒看到煩惱習氣,沒看到「想要」已經生起, 想要和隆波互動,想要詢問隆波。還有人想要成為隆波的貼身弟子,到處宣稱自己是隆波的關門弟子。那全是撒謊!親近什麼?大家都只是早上看到隆波,之後隆波就回寮房了。沒有誰能進入隆波的寮房,只有一個人,也就是阿姜宋彩尊者,他會去做做衛生之類的,其他人從未進去過。因此,沒有誰是特殊的、和隆波特別親近,沒有。有人很飢餓,想成為很特別、很特殊的人,如果沒有成為,就會生氣。

要不斷地觀察與體會自心,進而生起智慧,屆時我們就會明白,每一次有「想要」,每一次都有苦;接下來進一步去觀察,讓智慧越發增長。比如:世間人缺乏智慧,認為只是「想要」並不會苦,「想要」而未如願才有苦。而我們看到,有了『想要』,心就掙扎,就已經苦了。隨著深入修行,越來越多的看到實相——僅只是「想要」,不管是否如願,就已經苦了;繼續修行下去則發現不管有沒有「想要」,身與心本身就是苦。

無論有「想要」還是沒有「想要」,身與心本身就是苦——這是高階的法。如果照見到這個程度,就已經接近證悟阿羅漢。

一旦看到身是苦,心會放下身,不再執著身體,我們就不會因老、病、死而苦,因為老、病、死是屬於身體的事。這是屬於三果阿那含聖者的境界——不再執著於身。如果不再執著於心,由於已經徹見心本身是苦,所以不再執著了,那是屬於阿羅漢的境界,苦的終點便在此處。

因此,對於「想要」的洞察是有次第的——一般人「想要」卻不自知『想要』。沒有如願以償就覺得苦;而我們有了「想要」,知道有「想要」,並且發現,每一次有「想要」,苦就會生起。接下來深入修行就照見——有身,就已經有苦;有心,也已經有苦。無論有沒有「想要」,苦已經存在於身、存在於心。洞悉到這個程度,就再不執著於身,也再不執著於心。

照見身與心的實相——它們本身即是苦,稱之為「無明已被徹底摧毀」!無明就是不知道事實,不知道實相,不知道真理。實相就是——身心本身即是苦。因為不知道實相,心會不時地生起「想要」。一旦有了覺性,及時知道「想要」,「想要」就會滅去。但由於我們的無知,「無明」依然存在,因為尚未徹底明白身心的實相,很快地,「想要」又再次生起。一旦再次知道它,「想要」又再次滅去,但過了一會兒,「想要」又會生起。

所以,要想永遠離苦,就一定要清除「不知道身與心的實相」的無明。如果明白了身與心的實相——身心本身即是苦,那麼「想要」就再不會生起。因此,若有了「明」,就是消除了「無明」,徹底消除了對於「四聖諦」的無知,欲望或「想要」就再不會生起。

一旦沒有欲望,心苦自此一掃而空。心苦再不會生起。所以,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徹見到身與心本身即是真正的苦。

在起步階段,要不斷地覺知身與覺知心,起先我們會覺得身體是「我」,是「我的」;心是「我」,是「我的」。在訓練的初階就是這種感覺。感覺到了嗎?這是我的身體;這個心——感覺也是我。一會兒我苦,一會兒我樂,等等的。一旦頻繁修行,事實就漸次地清楚呈現:身與心都不是「我」,而是世間的資產。當洞見到「身與心,均非我」的實相,這是屬於初果須陀洹聖者的境界。

初果須陀洹聖者已經徹見身心不是「我」。然後,繼續不斷地探究身與心到某一點,待到智慧逐漸圓滿,即會照見「身體本身就是苦」的實相。身體除了不是「我」之外,它本身還是苦。這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呼氣苦,吸氣也苦,行、住、坐、臥全都是苦——坐著苦,坐久了會酸,一定要動來動去。身體有的只是被苦一直逼迫著。一旦如是照見,心對身就不再執著。一旦不執取身體,就能夠放下身體,就可以證悟三果阿那含。

三果聖者不再執著於眼、耳、鼻、舌、身,也不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因為這些是透過眼、耳、鼻、舌、身去感知的。於是心不會滿意於色、身、香、味、觸,也不會不滿意於色、身、香、味、觸。欲界的貪與嗔再不會生起。三果聖者徹底擺脫了欲界的貪與嗔——心再不眷戀於色、聲、香、味、觸,也不會對色、身、香、味、觸有任何抗拒,這是源於智慧徹見到身體本身就是苦。

繼續修行下去,就會徹見心本身即是苦,就會放下心。一旦放下了心,就再沒有什麼可執著的,苦的終點在此——成為阿羅漢。

因此,修行從體證初果、二果、三果直到四果阿羅漢,全都源於探究身的實相與心的實相。探究身的實相、心的實相——佛陀稱之為「修習四念處」或「毗缽舍那的修行」。

精確的詞是「毗缽舍那的修行」,「毗缽舍那」由「毗」和「缽舍那」組成,「毗」的意思是「清楚」,「缽舍那」是指「看見」,「毗缽舍那」的意思是「清楚地看見」,也即是看到身和心的實相而已。至於有覺性地不斷覺知身與覺知心,則稱之為「四念處」。

佛陀開示道:四念處——以覺性緊隨著如其本來的覺知身與心,這是離苦與解脫的唯一路。因此,要想成為阿羅漢,就一定要修習四念處,要想證悟初果,也必須修習四念處。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修行?修行是在修什麼?
    ■ 點擊上方「中國佛教報導網」,快速關注導讀☞ 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 什麼是修行?
    很多學佛的人,愛把「修行」掛在嘴邊,說「嘴上功夫無用,實修實證要緊!」這一句是必殺技,無論在辯論切磋中處於何種劣勢,用這句話都可以成功地挽回面子,完身而退。一般,把這句話聊出來,也就聊不下去了,但我們今天偏就聊聊,什麼是修行。首先說,自己對修行道路的選擇,與對別人如何宣講,不能混了。
  • 什麼是修行?念佛、吃素並不一定就是修行
    1 什麼叫修行?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過去我們沒有接觸佛法,沒有人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我們說法、做法都錯了,這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招來六道三途的果報,錯誤行為變現這個境界;現在我們明白覺悟了,把這些錯誤行 為修正過來。正確、錯誤的標準,我們不能不依靠佛法,所以對佛法要建立堅定的信心。
  •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其實修行一直就在紅塵之中!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在山上?在廟裡?還是在社會當中?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修行的方法真的對嗎?-----文章/匿名「佛友投稿」首先,要肯定的是真正的修行並不一定非得在山上、在廟裡,而是在如今的社會之中,在我們真真實實是生活當中的。六祖慧能禪師曾有偈子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有些人似乎「修行」非常的精進,沒事就去廟裡,一有時間就打坐、念佛、誦經。
  • 什麼是修行?真正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提起修行,立馬就會被打上諸多標籤,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普通人的眼裡,修行、要麼是道要麼是佛,修行必然要跟仙佛扯上關係。在這裡我要說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只是人的認知與偏見。修行不是宗教的專用詞,只是這個概念被宗教專用而已。
  • 說說,什麼是當媽的修行
    當媽的修行是什麼 就是當照顧一晚上孩子 第二天還需要元氣滿滿的去上班,去做一堆的工作。晚上到家繼續帶娃。當媽的修行是什麼 就是當孩子吐了後你毫不嫌棄的去翻看這個嘔吐之物,看看孩子吃了什麼東西當媽的修行是什麼 就是孩子是底線當媽的修行是什麼 就是一年兩年不能睡一個整覺來餵奶的當媽的修行是什麼 就是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那個當初的女孩已經死了 活下來的是孩子的媽媽。未來的你 你覺得你當媽的修行是什麼。
  • 阿旺上師:什麼是修行?
    修行就是佛菩薩讓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然後有些人,學習也學,念經也念,但不修行,也不能夠成就。        修行是什麼呢?        修行就是佛菩薩叫你怎麼做,你就這樣做,這個就叫修行。
  • 修行修的是什麼?修行最忌諱什麼?如何才能做主?
    一、正念的定義是什麼?看到別人了吃肉,但沒有著在別人的吃相上,注意到自己心裡還有痕跡麼,這就是正念!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用心,有意識地去做。這裡所說的有意識,是帶著一種警覺的心、覺照的心。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修行,如何具神通,如何理解修行的意義
    禪林釋疑;有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他說:師父啊,請你幫我指點一下,我要如何修行,佛菩薩才會來幫助我啊。禪林便問他說:你知道修行的真義是什麼嗎?他搖了搖頭,然後又說:修行就是神通,佛菩薩會保護我們。神通或者諸佛菩薩的保護取決於我們修行。這就是源頭,修行就是這個根源。這就是答案。如何修行呢?答案也非常的明顯,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我們一切的造作起於我們的心念,那麼這個修行就是修我們的心性行為。從內而徹底地導正我們的一切行為。從裡面到外面,完整的修正。為什麼叫修正呢?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被欲望所蒙蔽,被欲望策使為奴。
  • 修行該如何修行呢,其實修行也是有秘訣的,宣化上人開示修行秘訣
    因此說「修行莫盲修,需要識路途,路途若識得,任運自悠遊。」修道啊,不要盲修瞎練!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怎麼樣修行還要修行,越修行離道越遠,自己就給自己很多麻煩。所以說「修行莫盲修」,這個盲修就是盲修瞎練,就是不明白,自己亂修;「需要識路途」,你所修行的路途你要認識;「路途若識得」,你這個路途若認識了;「任運自悠遊」,這個任運也就自由的意思,任運悠遊自在,什麼事情都不勉強,正合乎這個中道。
  • 什麼是修行?90%的人不懂
    今天早課我們共同學習《什麼是修行?90%的人不懂》 很多的善友同修都是學佛之人,有得同修修的時間長,有的同修學的時間短,都各有心得,那麼請問各位同修?什麼是修行?什麼叫禪心經語?有靜禪師聽後開懷大笑地說道:「外國的青年禪者,你也許還不了解何謂修行,請莫見怪,你是一個不懂禪心經語的人。」道元禪師聽了以後,非常羞愧地問道:「什麼叫禪心經語?」有靜老禪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一二三四五。」道元禪師也不懂這什麼意思,再問道:「什麼叫修行?」有靜老禪師答道:「六七八九十。」
  • 佛家講的修行,修的是什麼?如何修?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自古就在講修行,道家修長生不老、修神仙道,儒家修聖賢等都是修, 但是,在佛教中,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既然這樣,為什麼還用修行呢?因此,同樣是修行,但佛家和道家、儒家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因為在佛家的觀念裡,本來一直都在那裡,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所以這個「本來」不用修行。如果一定要說修的話,那修的也是本來所產生的幻象。那麼,在佛家之中,什麼才是修呢?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二、怎樣把修行落實於當下呢?首先,要努力完成學佛修道的一切功課,以汲取真正的修行營養;其次,要活學活用,不能做「書呆子」。守住自己的真心是最高的修行法門。1、什麼是「外面的佛」?為何要念外面的佛?自己的真心才是佛,除此之外的佛都是「外面的佛」。守不住自己的真心,不得已才要念「外面的佛」。念外面的佛也行,但是「捨本逐末」。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而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立一個」我在修行」的知見,在此意識觀念主導下,修為越」深」,我、法二執的習氣越重。眾生之所以有輪迴之苦,皆因不知性妙體淨的常住真心,用諸不真妄想,認妄識為心。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從開始學修時就在不自覺中給自己安上了一個修行人的頭銜,於心中生出一個能修行、在修行的」我」出來,並執著我在念佛、我在誦經、我在修行等觀念,雖長期燻修經教,卻一直是對經義有解而無悟,言行舉止只是以意念壓制脾氣而顯現出的修為功夫,非心無掛礙。究其原因不外乎修行是建立在一個」我」見的基礎上,以有一個」我」為主體去修行。而這個」我」卻不是一真本源心體,只是真如自性隨緣顯發的識用。
  • 什麼是修行?道教修行的先決條件都有哪些?學道之人應該知道
    所謂的「修」有改變、修正、修除、修理的意思,「行」就是言行,「修行」即修正、改變我們的言行。簡單來說就是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不做,不該想的不想。修行的先決條件包括: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修行並不是指整天誦經打坐,所謂修行,即是學道,悟道,行道,證道的一個過程。目的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身心趨於正道,最終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
  • 往生為什麼會有差別,我們普通說的修行是什麼意思
    往生為什麼會有差別,我們普通說的修行是什麼意思我聽到有人說過,我念佛就只是為了往生。有什麼辦法嗎?其實也很簡單啊,只要信願行具足,保證臨終的時候正念不失,那麼你就一定能夠做到往生了。至於到了極樂淨土以後,你能夠坐在九品蓮花的那一朵,那就要看你今生在修行上會下多少的功夫了,到了極樂淨土那邊不是你有錢就能夠「買」到你想要的那朵蓮花的。人家最差的都是金子做的,而你呢,拿著銀的,你想要買一朵金的蓮花,就是你拿再多的人民幣都已經不管用了。那麼什麼管用呢,就是你今生所修行的功德。
  • 真正的修行,是遇見自己.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靈修書呢?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 道教修行要求禮貌謙遜是什麼意思?
    很多朋友既非道家,也不以修行自居。但真的文質彬彬,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與其交往,如沐春風。良好控制情緒的教養其實對人各個方面幫助都很大。就以此事聊聊這類現象吧。中國人自古講究禮貌謙和。待人接物有基本禮貌,不肯汙言穢語,自大傲慢,這是個正常文明有修養的標準吧。
  • 修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道出真相)
    人們處於什麼生活環境,能做什麼就隨緣做什麼。在什麼境界,什麼崗位,就安心於此,隨緣而遇,隨遇而安。成語中的「安分守己」涵義很深。自己一生應得幾分,不可強求,安守本分則得到你命中即有的定數。若不安分,則連自己應得定分也會守不住,這是古人對自然的徹悟。聖人有時也會努力,但不是強求,既隨緣做事,而又不求任何結果,這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清靜,清靜即是本性的特徵。
  • 修行人類學 : 中國人類學家的話語構建——修行人類學訪談錄
    那麼,我們很有興趣了解,提倡「修行」這個概念的社會背景是什麼? 楊德睿: 最重要的背景是1980年以來華人世界的宗教復甦的新趨勢。這個趨勢從硬體(宗教場所、教團組織、宗教用品)的重擴建開始,逐步向軟體方面的恢復和創製(組織宗教活動、培養教職人員、宣傳理念、吸收和教育等)發展。其中「修行」的推廣與普及就是其核心主題和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