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從四川省樂山師範學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進入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工作後,是肖敏一直在找尋的答案。24年特殊教育教師生涯,她見證了一批批「特殊的世界」孩子們的成長,收穫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榮譽,也尋到了做一名特殊教育老師的真諦:用愛去溫暖,用專業去培育,用堅守去等待最美的花開。
用愛去溫暖
初為人師,迎接肖敏的是全校最高年級的聾生班:12個聾生,打架、偷東西、半夜翻牆去玩遊戲,甚至高高地舉起椅子與她對峙。最嚴重的是一言不合就離校出走,讓整個學校雞飛狗跳。
肖敏回想起24年前的情景:「我當時只有19歲,可班裡最大的孩子都有十四五歲了。面對這群『小調皮』,我幾乎崩潰,何以談愛?於是,我越想管,他們就越不服管,我就越生氣,孩子們還以為我嫌棄他們。師生關係一度很緊張。」
直到有一天,男孩「大耳朵」讓肖敏找到了解題的「鑰匙」。男孩「大耳朵」不會說話,不識字,不會握筷子,被惹急了就用頭撞門、撞牆、撞碎玻璃窗。可有一天在菜園拔蘿蔔時,這個小傢伙竟偷偷藏起了兩個小蘿蔔,送到了平時對他關心最多的生活老師辦公桌上。
活在懵懂世界中的「大耳朵」,愛卻那麼清晰、濃烈!從那一天起,肖敏開始重新問自己:「你能心無芥蒂地接納學生的一切嗎?你發自內心地愛他們嗎?」
「陽光只在意每一棵小草最細微的部分,是否得到了溫暖的觸摸。相信終會遇見易於感知的心靈,會抬起頭對著陽光微笑。」她寫下一段話勉勵自己,也開始了更多努力:與學生們一桌吃飯、一同讀書、一起遊戲,帶他們走出校園,去校外實踐……
半個學期之後,肖敏驚奇地發現,孩子們變了。課堂上,有了更多注視她的眼神;當肖敏走到學生身邊時,孩子們會抬起頭朝她微笑;有時她走過過道,會有孩子輕輕地把課桌往後拉一拉,生怕碰到她;甚至還有學生拍著胸脯說:「等你老了,我們照顧你!」……
「只是一些細微的事情,但我感到無比幸福!」肖敏說,從那時起,她明白如何做一名好的特殊教育老師:「只有心無芥蒂的悅納,才有真心真意的教育;只有真心真意的教育,才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用專業去培育
從2003年開始,四川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生源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原來以聾生為主,變為聾生、盲生和智力障礙學生兼招,其中,又以智力障礙學生為主。
這給當時已是科研主任的肖敏帶來了新的、巨大的挑戰:「其中,有很多自閉症、情緒障礙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就會發現,原來的聾生教育相對是比較簡單的,只要過了溝通這一關,後續的教育問題就會少很多。但智力障礙的孩子不一樣,課堂參與度是極低的。」
「做特校老師,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每個特殊的孩子都不一樣,讀懂他們的行為,把握他們的需求,實施科學的教育幹預,這需要足夠的專業。從這個意義上說,愛是心領神會的懂得和專業支持下的懂得,是更高層次的愛。」認識到這一點後,肖敏和同事們開始在更專業、更個性化的教育上下功夫。
針對課堂教學,她們開始嘗試著開發「好吃又有營養」的特殊教育課程,歷經數年,開設了《聾生就業心理指導》《殘疾學生校園遊戲》《重度多重殘障兒童送教上門》等系列課程。針對師資提升,她們啟動了學校的教師專項培養計劃,提出不僅能夠勝任課堂的教學,還要教有所長,成為崗位上的專家。
用堅守去等待最美的花開
走過24年的特殊教育生涯,肖敏慢慢發現,在愛和專業之餘,面對這些「特殊的世界」的孩子們,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堅守,用最大的耐心等待最美的花開。
「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是弱勢群體,特殊教育是社會的民生工程,也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工程。我們每一個特教教師都要主動擔責,有所作為,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殘障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勤勞善良、腳踏實地的勞動者。」如今,肖敏離開了行政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她熱愛的教學、教研事業中。
為了更多孩子享有教育的權利,她開發實施送教上門課程,建設課程資源,編寫使用《送教上門家長指南》,給重度多重殘障兒童和家庭送去了課堂。如今,越來越多的普通學校老師加入了送教的隊伍中,肖敏和同事們又變身為專業指導老師,持續地為孩子們送去溫暖和希望。
如今,面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這份榮譽,她珍視、卻又直言「受之有愧」:「與很多前輩相比,我做得還很不夠。」24年過去,她的理想仍然是做一名好的特校教師:「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時代,但相比普通教育來說,特殊教育仍是短板,特殊教育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將繼續奮戰在教學、教研一線,做一名一天比一天更好一點的特校教師。」
(本報記者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