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傑出青少年的6個決定》
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曾經寫過這樣一首關於選擇的小詩:「樹林中分出兩條路,我選的那條,少人光顧。從此,天翻地覆。」
正確的決定影響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那麼,當我們面臨人生重要的轉折關頭,有沒有一本書可以指導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傑出青少年的6個決定》就是這樣一本培養青少年自主決策能力的自助指南。
作者肖恩·柯維從全球千名青少年調查問卷中統計出了讓父母忐忑、青少年彷徨,讓社會關注的六個問題,通過真實案例引導年輕人一起探索解決這六個問題。
曾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史蒂芬·柯維更是認為:這是一本驚天動地的書,行文趣味無窮,心靈得到提升。當之無愧不僅是青少年的必讀書,也是那些撫養、引導或教育他們的人群的必讀書。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
01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是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話,寫出了普天下父母的心聲,更是道出了教育的本質。
你是否還在為要不要繼續讀下去而搖擺不定,困惑於讀書是否真的有用?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作者在書中為我們詳細敘述了它的過程和結果。
著名的心理學家沃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做了一個學齡前兒童實驗,他召集了一群四歲的兒童,讓他們坐在一張桌子旁邊,桌子中間放著一堆棉花糖。
米歇爾告訴那些孩子們,他要離開房間一段時間,在他回來之前如果有誰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話,他就會獎勵他們兩顆棉花糖。如果等不及的話就把棉花糖吃了,那後面就沒有獎勵。
等米歇爾離開房間後,有的孩子抵制不住誘惑,立刻就吃了一顆棉花糖;有的孩子忍了幾分鐘以後也放棄了;還有的孩子從一開始就下定了決心要抵制住誘惑,等米歇爾回來。
這些決心要抵制住誘惑的孩子,他們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把頭使勁往下低,唱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玩遊戲,藏在角落裡,或者乾脆努力去睡覺。
最終他們成功抵制住誘惑,獲得了兩顆棉花糖。
但這個實驗並沒有就此結束,研究人員開始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直到他們上完學。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能夠抵制住誘惑沒有提前吃棉花糖的孩子,比那些迫不及待的孩子更加成功。他們的適應能力更強,更自信,更受歡迎,也更值得信賴。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力更出色。
棉花糖實驗和教育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作者在書中指出:
實際上,輟學就像吃棉花糖一樣,那些美味多汁的棉花糖的確很好吃,而輟學開始的時候也能夠讓人嘗到不少甜頭。比如,如果你不再上學,馬上就可以開始賺錢了,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你甚至還可能自己出去租房住。你還擺脫了煩人的家庭作業和分數。
但與此同時,你也就失去了多等一會兒可以吃到兩顆棉花糖的機會。
這可不是一樁划算的交易,因為這裡的兩顆棉花糖更加誘人,包括掌握更多技巧,獲得薪水更高的工作、更好的汽車、更多幫助他人的機會,以及更好地欣賞周圍的一切。
可能現在的你會覺得無所謂,但你是否認真想過,如果不讀完中學,你就將面臨一輩子低收入的殘酷懲罰?
為什麼?就因為你不具備獲得較高收入的工作能力。
作者在書中測算了接受過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40年的工作收入。
通過這些數據,作者發現,中學輟學生只有749,360美元的收入,而四年大學畢業生卻擁有2,048,240美元的收入。
所以,請不要對輟學抱有僥倖心理,成功的中學輟學生也許有,但畢竟是極少數。不要輕易放棄上學,要相信明天能夠吃兩顆棉花糖比今天只能得到一顆棉花糖要好得多。
02
羅曼·羅蘭說過:「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學校裡常見的四種挑戰:
第一種挑戰:壓力太大了。
很多人僅僅是因為壓力大就放棄了學習,但實際上,即使你不上學,壓力也不會消失不見,只不過表現形式有所變化而已:給你壓力的不再是學校生活,而是帳單、孩子、工作以及姻親關係等。
所以,不要指望過沒有任何壓力的生活,真正應該做的是學習如何應對壓力。
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一定要定期自我磨練。
作者認為,花時間充實自身四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身體、心態、頭腦和思想很重要。
其次,要解決睡眠問題。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將導致情緒低落、無法取得好成績、事故頻發以及情緒失控等問題。
書中列舉了四個有助於解決睡眠問題的小竅門,分別是:滿足自己、早睡早起、堅持到底、放鬆徹底。
好的睡眠可以讓我們情緒穩定,不走極端,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充實自己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更加有底氣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
第二個挑戰:要做的事情太多,時間根本不夠用。
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生命就是由一分一秒構成的。」
究竟如何找回自己的時間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四個小方法:
1、減少看電視的時間;
2、減少單純消磨時間的事;
3、對不重要的活動笑著說「不」;
4、想做就做,養成做計劃的好習慣。
第三個挑戰:我不在乎。
在學校裡不用功,成績差,不在乎都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如果你沒有什麼動力,覺得學習是強加於人的事情,那麼請認真思考一下關於學校有哪些事情是你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你所無法控制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些小方法,這裡我們重點看看以下四個。
第一、認識到接受教育是你自己的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不要讓學習成為一件被動的事。
第二、體會旅行的樂趣和教育意義。
第三、加入一個志願組織。你可以去世界上比較貧困的地區,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那裡有些人的一生,同時也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
第四、做一名外國交換學生。報名與外國家庭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全身心地融入到另外一個文化中。
第四個挑戰:我不擅長學習。
也許你在學校裡的表現差強人意,也許你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讀書的材料。別灰心,世界上很多名人也曾經和你一樣。
愛因斯坦4歲前不會說話,7歲前不認字,9歲前說話有口吃,他的老師勸他輟學。牛頓上學的時候數學成績一度很差,是老師口中的笨小孩。
雖然他們在學校裡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最終還是在其他領域取得了成功。
所以,面對學校裡的種種挑戰,不要輕言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你也可以克服學習上的重大困難和障礙。
03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拿高分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作者在書中總結了拿高分的7個秘訣。
第一,相信自己能行,這完全取決於你的思維定勢,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
不要過早地為自己貼上「愚鈍」、「學習不好」、「得不到高分」之類的標籤。
每一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即使是那些有所謂學習障礙的人,過去成績不好的人,得不到家人支持的人,都有很大的潛能可以發掘。而這一切都必須從改變你原有的思維模式開始。
第二,展現自己。正像著名的喜劇大師伍迪·艾倫說的那樣:「成功的80%靠頻頻露面。」
有些逃課的孩子總是奇怪為什麼自己的分數永遠都上不去。如果你按時出勤的話,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好事。因為這樣就不會錯過突擊測驗,不會錯過老師宣布的加分作業,不會錯過老師教大家如何準備馬上面臨的測驗。
第三,重視加分作業,只要是老師布置的加分作業,就一定要認真去做。
第四,給老師留個好印象,見了老師要打招呼;態度要友好,對老師要尊重。
上課的時候選擇前排座位,改變老師對你的印象;不要認為老師處處都在針對你,99%的時候他們沒有專門針對你。
第五,在紅色區內一定不能鬆懈。
在橄欖球運動中,紅色區指到達最後端區之前的最後20碼區域。這裡是最難通過的地方,如果你在這裡失手,將一分不得。
在學校裡,紅色區指的是最後的關鍵時刻,需要你全力以赴去應對,最終完成一件事情。
第六,調動一切能夠動員起來的力量。
第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死去的援助》裡有這麼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想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妨從現在開始。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您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