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擁有更多的選擇

2020-12-14 少年波的藝術工作室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傑出青少年的6個決定》

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曾經寫過這樣一首關於選擇的小詩:「樹林中分出兩條路,我選的那條,少人光顧。從此,天翻地覆。」

正確的決定影響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那麼,當我們面臨人生重要的轉折關頭,有沒有一本書可以指導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傑出青少年的6個決定》就是這樣一本培養青少年自主決策能力的自助指南。

作者肖恩·柯維從全球千名青少年調查問卷中統計出了讓父母忐忑、青少年彷徨,讓社會關注的六個問題,通過真實案例引導年輕人一起探索解決這六個問題。

曾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史蒂芬·柯維更是認為:這是一本驚天動地的書,行文趣味無窮,心靈得到提升。當之無愧不僅是青少年的必讀書,也是那些撫養、引導或教育他們的人群的必讀書。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

01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是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話,寫出了普天下父母的心聲,更是道出了教育的本質。

你是否還在為要不要繼續讀下去而搖擺不定,困惑於讀書是否真的有用?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作者在書中為我們詳細敘述了它的過程和結果。

著名的心理學家沃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做了一個學齡前兒童實驗,他召集了一群四歲的兒童,讓他們坐在一張桌子旁邊,桌子中間放著一堆棉花糖。

米歇爾告訴那些孩子們,他要離開房間一段時間,在他回來之前如果有誰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話,他就會獎勵他們兩顆棉花糖。如果等不及的話就把棉花糖吃了,那後面就沒有獎勵。

等米歇爾離開房間後,有的孩子抵制不住誘惑,立刻就吃了一顆棉花糖;有的孩子忍了幾分鐘以後也放棄了;還有的孩子從一開始就下定了決心要抵制住誘惑,等米歇爾回來。

這些決心要抵制住誘惑的孩子,他們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把頭使勁往下低,唱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玩遊戲,藏在角落裡,或者乾脆努力去睡覺。

最終他們成功抵制住誘惑,獲得了兩顆棉花糖。

但這個實驗並沒有就此結束,研究人員開始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直到他們上完學。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能夠抵制住誘惑沒有提前吃棉花糖的孩子,比那些迫不及待的孩子更加成功。他們的適應能力更強,更自信,更受歡迎,也更值得信賴。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力更出色。

棉花糖實驗和教育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作者在書中指出:

實際上,輟學就像吃棉花糖一樣,那些美味多汁的棉花糖的確很好吃,而輟學開始的時候也能夠讓人嘗到不少甜頭。比如,如果你不再上學,馬上就可以開始賺錢了,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你甚至還可能自己出去租房住。你還擺脫了煩人的家庭作業和分數。

但與此同時,你也就失去了多等一會兒可以吃到兩顆棉花糖的機會。

這可不是一樁划算的交易,因為這裡的兩顆棉花糖更加誘人,包括掌握更多技巧,獲得薪水更高的工作、更好的汽車、更多幫助他人的機會,以及更好地欣賞周圍的一切。

可能現在的你會覺得無所謂,但你是否認真想過,如果不讀完中學,你就將面臨一輩子低收入的殘酷懲罰?

為什麼?就因為你不具備獲得較高收入的工作能力。

作者在書中測算了接受過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40年的工作收入。

通過這些數據,作者發現,中學輟學生只有749,360美元的收入,而四年大學畢業生卻擁有2,048,240美元的收入。

所以,請不要對輟學抱有僥倖心理,成功的中學輟學生也許有,但畢竟是極少數。不要輕易放棄上學,要相信明天能夠吃兩顆棉花糖比今天只能得到一顆棉花糖要好得多。

02

羅曼·羅蘭說過:「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學校裡常見的四種挑戰:

第一種挑戰:壓力太大了。

很多人僅僅是因為壓力大就放棄了學習,但實際上,即使你不上學,壓力也不會消失不見,只不過表現形式有所變化而已:給你壓力的不再是學校生活,而是帳單、孩子、工作以及姻親關係等。

所以,不要指望過沒有任何壓力的生活,真正應該做的是學習如何應對壓力。

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一定要定期自我磨練。

作者認為,花時間充實自身四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身體、心態、頭腦和思想很重要。

其次,要解決睡眠問題。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將導致情緒低落、無法取得好成績、事故頻發以及情緒失控等問題。

書中列舉了四個有助於解決睡眠問題的小竅門,分別是:滿足自己、早睡早起、堅持到底、放鬆徹底。

好的睡眠可以讓我們情緒穩定,不走極端,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充實自己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更加有底氣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

第二個挑戰:要做的事情太多,時間根本不夠用。

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因為生命就是由一分一秒構成的。」

究竟如何找回自己的時間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四個小方法:

1、減少看電視的時間;

2、減少單純消磨時間的事;

3、對不重要的活動笑著說「不」;

4、想做就做,養成做計劃的好習慣。

第三個挑戰:我不在乎。

在學校裡不用功,成績差,不在乎都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如果你沒有什麼動力,覺得學習是強加於人的事情,那麼請認真思考一下關於學校有哪些事情是你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你所無法控制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些小方法,這裡我們重點看看以下四個。

第一、認識到接受教育是你自己的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不要讓學習成為一件被動的事。

第二、體會旅行的樂趣和教育意義。

第三、加入一個志願組織。你可以去世界上比較貧困的地區,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那裡有些人的一生,同時也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

第四、做一名外國交換學生。報名與外國家庭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全身心地融入到另外一個文化中。

第四個挑戰:我不擅長學習。

也許你在學校裡的表現差強人意,也許你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是讀書的材料。別灰心,世界上很多名人也曾經和你一樣。

愛因斯坦4歲前不會說話,7歲前不認字,9歲前說話有口吃,他的老師勸他輟學。牛頓上學的時候數學成績一度很差,是老師口中的笨小孩。

雖然他們在學校裡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最終還是在其他領域取得了成功。

所以,面對學校裡的種種挑戰,不要輕言放棄,通過自己的努力,你也可以克服學習上的重大困難和障礙。

03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拿高分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作者在書中總結了拿高分的7個秘訣。

第一,相信自己能行,這完全取決於你的思維定勢,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

不要過早地為自己貼上「愚鈍」、「學習不好」、「得不到高分」之類的標籤。

每一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即使是那些有所謂學習障礙的人,過去成績不好的人,得不到家人支持的人,都有很大的潛能可以發掘。而這一切都必須從改變你原有的思維模式開始。

第二,展現自己。正像著名的喜劇大師伍迪·艾倫說的那樣:「成功的80%靠頻頻露面。」

有些逃課的孩子總是奇怪為什麼自己的分數永遠都上不去。如果你按時出勤的話,就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好事。因為這樣就不會錯過突擊測驗,不會錯過老師宣布的加分作業,不會錯過老師教大家如何準備馬上面臨的測驗。

第三,重視加分作業,只要是老師布置的加分作業,就一定要認真去做。

第四,給老師留個好印象,見了老師要打招呼;態度要友好,對老師要尊重。

上課的時候選擇前排座位,改變老師對你的印象;不要認為老師處處都在針對你,99%的時候他們沒有專門針對你。

第五,在紅色區內一定不能鬆懈。

在橄欖球運動中,紅色區指到達最後端區之前的最後20碼區域。這裡是最難通過的地方,如果你在這裡失手,將一分不得。

在學校裡,紅色區指的是最後的關鍵時刻,需要你全力以赴去應對,最終完成一件事情。

第六,調動一切能夠動員起來的力量。

第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死去的援助》裡有這麼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想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妨從現在開始。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您的聆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讓孩子多讀書?讀書,是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窮富翁大作戰》:只有努力,才能擁有更多選擇《窮富翁大作戰》是一部真人紀實片,主要是通過讓一些讀書多的、受教育多的社會精英去體驗體驗底層生活,以一周的時間為期。關於孩子為什麼要多讀書,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的經典: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讀書,不是因為我要和你比成績,而是因為我要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 為什麼要讀書?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龍應臺曾給她的孩子說過為什麼要上學: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為了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的確,讀書的人比不讀書的人或許還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只要上過學,只要識字,你就是讀過書的人,不談論學歷的高低,你就擁有比沒讀過書的人更多的選擇。
  • 努力讀書是為了將來有更多的選擇
    努力讀書是為了幹什麼?許多人會認為是可以掙更多的錢,確實物質財富是努力讀書獲得的最基本生命需求。但是既然是寫一篇宣傳正能量的文章就要把努力讀書說的高大上,並且蘊含一定的哲理。這也是許多讀者所追求的東西,畢竟美好的事物誰都想要獲得,我認為努力讀書才能在將來有更多的選擇。
  • 要求你讀書用功,是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被迫謀生
    16張圖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要用功讀書請鄭重地告訴孩子:不讀書走上人生巔峰的人只是少數一位著名作家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 讀書不是為了成績有多高,而是能有更多選擇,家長孩子都該知道
    現在不努力讀書,以後總會為那些荒廢的日子而感到悔悟你年少貪玩荒廢的那些時間,總有一天會連本帶利的去用剩下的時光,彌補曾經荒廢的日子。可很多人總是等到步入社會以後,才去惋惜曾經那不讀書的日子。很多人可能長大以後會反問父母這樣一句話:"你當初為什麼不管教我嚴一點。"
  • 為什麼要讀書?讀書不但是一種擁有選擇的權利,更是一種責任!
    「為什麼要讀書?」「為了將來能找份好工作,為了能過上富足的生活,為了......」 「武漢疫情」時這些答案都顯的那麼的蒼白!曾經,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擁有選擇的權利一直以為是最好的答案,而這次「武漢疫情」卻給了孩子們更好的答案。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是一種責任!
  • 孩子,讀書不是為父母讀,更不是為老師讀,而是將來更多選擇權力
    每個周末催作業像催債似的,我想引用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說出了家長和老師們的心聲: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 讀書無用不如打工?交友只是功利攀比?NO!只是讓你有更多選擇
    讀書無用不如打工?交友只是功利攀比?NO!只是讓你有更多選擇龍應臺曾對兒子安德烈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 讀書,只為將來有更多選擇
    他中學時性格反叛,不想讀書,於是向父母提出退學,父母竟然答應,於是他跟著父母上班了。他的父母是修路工人,剛開始跟父母工作時,他很開心,既不用上學又有零錢,但一星期過去,他發現情況不如自己預期,每天的體力勞動讓他早出晚歸,疲憊不堪,再過了兩個星期,他覺得自己並不希望就這樣度過一生。他問父親:「為什麼要做這麼辛苦的工作?」
  • 龐老師(瀋陽建築大學):用功讀書是為了將來可以擁有選擇的權利
    教學心得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中國有句古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們會用這句話來形容各行各業都可以讓人生存,不一定非得讀書才可以成為狀元。身為教師,面對學生,我想警醒大家要小心每一句看似正確的反話。在我們身處學生時代,辛勤、努力、用心來學習便是我們的責任,學習的好與壞本身就折射出一個人的責任心與意志力。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需要擁有勤勞的行動、堅持不懈的意志力。
  • 孩子,我要求你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攀比,而是為了你未來可以有選擇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孩子教育上說過一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 讀書究竟是為了什麼
    好像讀書是我們生命軌跡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我們也很少思考讀書究竟是為什麼。而當我們思考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很多時候就把這個疑問拋之於腦後。不讀書不可以就像不吃飯會餓一樣的理所當然。關於這個問題,小怡有一些拙見。
  • 孩子:我讓你用功讀書,不是為了比成績,而是讓你有選擇的權利
    大家半信半疑,在城裡,家長為了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時間,連家務都不讓做,更不要說暑假打工了。而一個高中生卻每年寒暑假來父母的店裡面幫忙幹活,這真的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難道這對夫妻不知道孩子學習時間的寶貴嗎?
  • 讀書是最好的人生選擇
    「讀書,上大學。」是父母經常告誡我的話。小時候,每當我坐在父母為我布置的書桌前寫字或讀書時,爸爸從我身旁經過,總會拍拍我的肩膀說:「閨女,你要好好學習,努力讀書。」我只是敷衍地點點頭。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龍應臺寫給兒子的話。
  • 讀書不是唯一出路,但能給我們更多選擇的路,給孩子灌輸這個道理
    經過幾十年社會毒打的家長們,深刻體會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都盼望著孩子能好好讀書,以後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於孩子而言,玩耍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面對「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他們大多會覺得了無生趣,應付父母老師,時不時總想偷懶逃離。家長苦口婆心說一千道一萬句讀書的好處,孩子也許只是敷衍的順從。
  • 請提醒孩子,多讀書,將來才有更多選擇的權力,而不是被迫謀生
    龍應臺說:讀書並不是求的大富大貴,而是未來有更多自己選擇的機會,而不是被迫的選擇。現在的孩子津津樂道於幾個文化不高、但事業有成的名人,用於堵住家長苦口婆心的嘴。然而事實是: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卑微與底層。
  • 女人讀書和不讀書,將擁有著不同的人生,論讀書的重要性
    女人讀書和不讀書,將擁有著不同的人生,論讀書的重要性。「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女人不僅要兼顧的家庭,還要擁有自己的事業。古人就曾經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在人們,尤其是孩子們說的更多的卻是:讀書無用論。讀書到底有沒有用?我們應不應該繼續讀書?答案是肯定的,在書本中,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原來我們不知道的東西,獲得更多的知識,成就更好的自己。讀書到底有多麼重要呢?讀書的意義又是什麼?」
  • 用功讀書不是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利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我要你去和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選擇有意義和有實力的工作與生活。我們接受著知識與文化的薰陶,從野蠻無知的孩童逐步成長為有思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我們青春歲月的二十餘載都在重複性地做著一件事,就是一直在接受學校的教育。我們費盡心血去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只和別人去比成績,而是為了在以後的六七十年能夠更充實地度過。
  •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跟別人比成就,是希望你有更多選擇
    生活中,很多父母一味地告誡孩子要用功讀書,為的是以後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有個「好的生活」。但又因為沒有表達清楚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誤解以為是「為了賺錢而工作」,所以在孩子們的思維中,往往變成了「讀書就是為了賺錢」。
  • 世界讀書日: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過去是渴望擁有書籍的時代,現在是書籍擁有我們的時代。我們被大量的書包圍,每年出版的書那麼多,書店裡各種讀物琳琅滿目,獲得圖書變得那麼容易,已經不再有「饑渴」的感覺了。我也是這樣。50年代我上中學的時候,好不容易有了零花錢,第一次買到的兩本書,一本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本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選》。那種擁有自己的書籍的感覺,那種快樂,現在的人不容易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