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龍應臺在孩子教育上說過一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句話很好的說出了現代父母的焦慮與崩潰,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我們可以為了培養優秀的孩子放棄我們的一切,這就是中國的父母。
我自己的孩子1歲半,我和我的先生只是普通的打工人,我們在大城市打工,卻無法在大城市立足,因為我們的工作只能夠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強行在大城市買房,我們可能活得會比現在艱難上百倍,甚至可能會犧牲孩子的費用,一想到孩子可能會得到更劣質的生活,我們就只會怪自己沒用,而不會怪孩子。
我身邊的人總是會跟我們說一句話:「我們之所以堅守在大城市,是為了讓孩子不要走我們的老路。他們在大城市成長起來,就不需要像我們一樣,從農村走向城市,在陌生的城市裡寂寞的奮鬥著,內心總是有不安,總是有掙扎,而他們,就是在這個城市長大的,他們是屬於這個城市的,這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拼了命留在大城市的原因。」
想想,真的是這樣,明明作為大人的我們,在還未婚或者未孕之前,可以灑脫的離職,可以灑脫的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有了孩子之後,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會考慮到孩子的未來。
我們不再敢有夢想,我們只想踏踏實實的守著現有的幸福,我們不敢再有翅膀,我們要平穩的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讓孩子儘量不要受到風吹雨打。
有了孩子,似乎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轉了,婚姻裡的雙方都需要為了孩子付出很多很多。婚姻裡的分工也變成一個努力工作賺錢,一個安心培養孩子。只有這樣的分工,才能在最大的能力範圍內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被愛澆灌著,被眾星捧月的包圍著長大,但是他們也是不幸了,因為他們從小就背負著壓力成長。
從小就開始早教、開始學習這個世道上的一切,不管是待人接物還是行為邏輯,都要開始學習。
小小年紀就要學習多門外語,其實誰也不知道這些語言未來是否能幫助到她們,只是如果現在不學,你的孩子就被別人落後。
從幼升小開始上補習班,補習班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孩子腦子裡印象最深的記憶,學校課堂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們的知識需求,她們需要更多的補習來讓他們成為佼佼者。
各種不同的興趣班,似乎每個孩子都想成為興趣愛好廣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兒童。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孩子就是一個笨的孩子,他真的什麼都學不好怎麼辦?
我看看現實,我發現,這樣的孩子真的會被他的集體排除在外,沒有人喜歡跟學習不好,還不上補習班,還沒有任何興趣愛好的孩子玩。
所以,為了孩子,我也只能讓她小小年紀就開始各種培訓。
她很可憐,明明那麼小,什麼都不是很懂,剛學會說話而已,卻已經開始學習更多的東西了。
她很幸福,可以去見識很多我這麼大還沒見識過的知識,也能結交很多朋友。
這個時代造就了如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這樣的精英教育型媽媽,做父母的沒有選擇的必須在孩子教育這個事情上付出最大的成本,做孩子的也沒有選擇的必須接受這一切。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家境貧寒而覺得你可以不用努力讀書,更沒有人因為你不努力讀書而同情你,所以,孩子教育,只能一抓再抓,就是希望孩子能在未來可以自由選擇。
正如我文章開頭引用的那段話,讀書,不是為了跟別人攀比,而是為了長大了可以自由的選擇,可以活得有成就感和尊嚴,這樣的生活也許才會快樂。不管作為父母的我們還是作為孩子的他們,都只能接受這一切,我們沒得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