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陸晨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孫武《孫子兵法·虛實篇》
引言
在去年一次出差的旅途中,不經意間看了一部被大多數中國觀眾所遺忘,但很精彩扣人心弦的電影《捍衛者》,電影取材於真實的1937年8月發生在上海的中日淞滬會戰歷史,國民革命軍營長姚子青率部600人奉命守衛阻擊日軍登陸後直撲上海所經的戰略要地寶山縣,姚營長面對2500人之多的精銳日軍,以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謀略智慧,審時度勢,和日軍展開心理戰,靈活運用各種戰術,與日軍鬥智鬥勇,用出敵意料的陣地戰、伏擊戰、狙擊戰等,抵禦住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堅守了不可思議的7天,直至全部將士以身殉國,戰死疆場。
在電影中,姚子青和他的戰士們以寡敵眾,堅守陣地,捍衛了中國男人的尊嚴和榮譽。我看過之後,感慨良多,不僅僅是因為姚營長的捨身忘我,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也對姚營長在槍林彈雨、生死搏殺中不斷運用的戰略思想推崇備至,那就是《孫子兵法》的虛實篇所表達的防守和進攻的哲學辯證思想,對今天在交易場上的「生死搏殺」也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特別要指出的是,以純數字做名字的電影出奇地相似,《捍衛者》的另外一個名字應該是600,中國還拍了一部頗具爭議,也是紀念淞滬會戰中著名的謝晉元團長指揮的四行倉庫大戰的《800》,美國電影中有斯巴達克勇士抗擊波斯帝國入侵大軍的《300》,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局都是最壯烈的悲劇,讓人不勝唏噓。
反例也是存在的,好萊塢電影《21》講述了一群不安分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年輕大學生們(帶頭的是華裔學生Jack Ma,他在電影中也客串了一個角色),通過刻苦鑽研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利用數學概率和統計打敗賭場的真實歷史事件。
交易經常被比喻成戰場或賭場,需要經過激烈的「生死」搏殺才能頑強地生存和發展。無論是戰場、賭場、還是股票交易市場都是進攻與防守的對立和博弈。有的認為「防守是最佳的進攻」,有的則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絕對」,只有相對的「絕對」或絕對的「相對」。也就是,任何正面的經驗和例子都會有其「反例」莊嚴,無可辯駁地存在著,就像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宇宙一樣,人類能觀察到的都是「正物質」,但宇宙中也存在著人類感受不到的同樣非常重要的「暗物質」Dark Matters或者稱為「反物質」,兩者都是宇宙的重要組成,缺一不可。
中國古人把這一相互矛盾,相互依賴,不能割捨的邏輯辯證關係,智慧地用一張享譽世界的圖來表示,就是家喻戶曉的「陰陽」太極圖,妙不可言,每個人看後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在數學中,這一關係被稱為對偶Duality。
在流傳後世的代表中國古代智慧最高峰的《孫子兵法》中,強調:「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且不論是否「並不血刃就能解決問題」在現實中是否真實可行,但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軍事家對於心理因素的無比重視。《孫子兵法》提出的另外一點對於交易心理學非常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客觀和主觀,物質和意識
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交易市場裡,都存在著客觀和主觀的兩個方面,它們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實際生活中,客觀的事物比如存在的物體大家一目了然,毋庸置疑。但是,一旦踏入交易市場,客觀和主觀之間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對於一些投資者很「客觀」明顯的現象,對於其他投資者來說卻是非常「主觀的」,模糊不清的。這也是從「客觀」的自然科學,到「主觀」+「客觀」的社會科學的最大不同。
就像在第二篇交易心理學文章中,我提及的拉裡·威廉士在他的學生面前所做的實驗,價值不是客觀的,而是由意識產生的。人有欲望,追求更多的財富,才產生了「價值」的觀念。在現代會計學中,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負債)的價值都被定義為公允值,有人會說,帳面價格Book Value會是客觀的。這些公允值的計算方式都是以未來的現金流折現來計算當前的價格(價值)的,那麼,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誰來保證這些出現在花花綠綠PPT上面的「紙上」現金流在未來就一定會兌現呢,答案是,沒有人能做到,資本市場是建立於信用和信任之上的。
這方面最突出的案例就是在中國已經臭名昭著的「假老闆」賈躍亭在東窗事發之前,四處以其令人眼花繚亂、絢麗多彩的PPT讓大家相信那些紙上的數字就是客觀真實的,到最後,一敗塗地,流落海外。
今年發生的瑞幸咖啡造假事件也是公司通過虛假的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來讓投資者深信不疑瑞幸咖啡是新時代下代表新的業務創新模式的佼佼者,會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價值,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是主觀的相信並沒有化為客觀事實。
幾乎所有的現代哲學都是圍繞著思維和存在性到底誰是第一位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決定了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客觀和唯物主義聯繫在一起,而主觀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思想根源就是意識決定一切,引導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否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辯證唯物主義水火不容。
對於在交易中是持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態度,客觀至上還是主觀至上的選擇,每個交易員的見地和理解大不相同。我最初開始受的教育就是唯物主義是根本,但在美國華爾街跌宕起伏,五味俱全的交易經歷讓我轉變,選擇在交易市場中持「唯心」的態度。道理很簡單,客觀唯物主義就是要看到實際發生了,才能夠在意識上得到確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但是,如果秉承這種認識方式在瞬息萬變的交易市場上,當交易員得到可確認的信息後再下場交易,大多數情況下,早就錯失良機了,或者應該做反轉交易了;這是市場有效性原則的一個重要應用,對於真實可靠的市場信息,你肯定不是第一個得到消息的人。也就是說,當你收到一個可以影響股票價格的消息時,很多人早已得到了同樣的信息。市場有效性原則就決定了在「唯物」和「唯心」的選擇上,金融市場上更偏向於「唯心主義」,意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投資和創業是一樣的,如果能把未來的情況看的清清楚楚,穩賺不賠,那麼肯定所有的人都會蜂擁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樣的事情或者根本不存在,即使假設存在,也是稍縱即逝的過眼煙雲,不會永久地存在。從這個角度上分析,所有的成功學都是不折不扣的騙子,沒有什麼固定的成功秘訣,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用數學概率論的語言來描述就是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是無法應用常規的預測方式來判定的。
無論是Steve Jobs的iPhone還是Elon Musk的Tesla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也就是必須先在主觀意識上相信,再來客觀地創造,讓更多的人來相信。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 相信相信的力量!
當然,「唯心主義」的態度不是說異想天開,隨心所欲,還是要基於一定的客觀事實基礎和自然規律,做出自己的主觀判斷,這又回到了沒有絕對的「絕對」的論點。
在金融市場上,客觀事實就是千千萬萬投資者的主觀意識匯總的結果。在這裡,意識和物質,主觀和客觀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難捨難分就像太極圖裡的陰陽纏綿一樣,無比神奇。
股票交易大師,行為經濟學先驅凱恩斯
凱恩斯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他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1929-1933年的大蕭條,可謂是「歷經苦難」;這些痛苦的經歷也造就了凱恩斯在經濟學領域中的不朽成就。除了世人皆知的傳統宏觀經濟學中的「凱恩斯主義」理論,他還是行為經濟學的先驅,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就開始對於金融市場中人的心理情緒所帶來的影響展開深入的研究,「動物精神」是他所提出的關於人類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場景下的預測方式:任何人都無法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只能憑藉自己的感覺(衝動)來猜測。
另外,在他的名著《就業、利率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凱恩斯對於人的投資心理的理解做了生動有趣的論述,被後人稱為「選美理論」。
他認為,金融投資就像選美比賽一樣,在眾多美女參加的選美大賽中,如果你猜中了哪位美女獲得選美冠軍,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大獎。如何才能猜中呢?不是簡單直接地選你認為最美的小姐,而是去猜其他人都認為美的小姐,而每個人都要這麼想,整個場景就變成了相互猜對方認為最美的小姐,一下子,簡單的一層思維瞬間變為了n層的疊加思維,因為過於複雜,運氣又變得至關重要了。選美或者是股票本身的價值並不是最重要的,是其他觀眾或者投資者對於選美小姐或者股票的看法,意見(偏見)更加重要,如果很多人都認為一位在你看來很普通的小姐很美,那麼,她就會成為冠軍,和你的想法無關;對於金融投資,道理也是一樣的。
在中國的A股市場,最近幾年,追隨市場相對確定性的審美觀,買入消費和醫藥板塊的投資者都賺的不亦樂乎。
選美理論的一個有趣應用,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美股交易策略:Seasonal Earnings季度報表交易策略,美國的股票每個季度都要公布上一季度的公司運營報表,美國最著名的科技股FAANG還有其他一些在美國市場有影響的股票像Intel英泰爾等公司,GS高盛和我最喜歡的製造人工智慧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ISRG等公司在公布季度報表之後,股價都會出現巨大的波動(但不知道波動的方向),我的交易策略很簡單粗暴,就對這些股票逐一押寶。
因為我的美股交易帳戶是退休基金帳戶,不允許加槓桿,賣空和使用金融衍生品,只能買看漲,希望這些公司的季度報表非常出色。
經過多次的激烈「殘酷」的交鋒,我發現公司的季度報表不僅僅要打敗華爾街金融分析師們的Consensus一致的預期,還要戰勝所謂的Whisper Number,就是分析師的預期中最好的那一個數字,但即使這樣,也還不能保證股票在公告了靚麗的季度報表之後,能夠大漲。這樣的情形舉不勝舉,公司的季度報表從客觀的統計數字上來看,完美無瑕,但是,股票在報表公布之後大跌。應用凱恩斯的「選美」理論,股票的漲跌不是簡單地看季度報表的客觀統計數字(季度報表「選美」!),而是看其他的投資人對於這份季度報表的看法,有的時候,儘管季度報表在表面第一層維度上的數字很出色,但是,如果大多數的投資人發現其深層藏有不滿意的瑕疵,那麼這隻股票就難逃被甩賣的命運。
而相反,一些公司的報表沒有達到預期的客觀標準,但是,投資者在不盡人意的報表的字裡行間找到了可喜的前進的趨勢,股票在盤後飛漲。所有這些漲跌都是由人的心理主觀情緒所決定的,而不是簡單客觀的比較就能決定。
在7月22日周三關盤之後,美國人愛吃的墨西哥餐的最大供應商Chipotle CMG,公布了比分析師預期要好的上一季度公司運營業績,但是,盤後CMG大跌,顯然,紙面上很不錯的業績數字並沒有達到投資者心裡所想要看到的水平(CMG的報表不夠美麗!),究其原因,儘管病毒疫情讓金融市場逡巡不前,但是CMG卻逆流而上,創造了38.8%的輝煌戰績,讓投資者刮目相看,同時也對CMG的業績期待頗高,就像是在選美比賽之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導致觀眾們無比期待,但是,等到美女佳麗們站在臺上的時候,大家發覺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美麗」,大失所望,敗興而歸。CMG在業績頒布之後,得到了幾家不同金融公司的分析師提高了預期股價,但大多數的華爾街分析師對於CMG的出色成績表現出 「不為所動」 ,在這些人看來,以當前的昂貴股價來購買CMG的運營業績不合算,太貴了,接踵而來就是獲利了結,逃之夭夭。
在同一天,同時的場景,同樣的巨大預期,同樣的失望,最後是同樣的股票表現。微軟公布其第四季度的財務業績好於預期,這是由於在病毒疫情大流行引起的居家工作和學習的轉變中,對基於雲的軟體的需求激增,但是,周四,周五兩天,股票還以顏色,回撤了5%!
凱恩斯認為,股票價格並不是由其內在價值決定的,而是由投資者心理因素所決定的,故此理論被稱為空中樓閣理論,以示其虛幻的一面。
凱恩斯的「選美理論」和「空中樓閣理論」是短期投機交易的理論基礎,強調投資者的心理作用而不是宏觀經濟因素在交易中起了主導的決定性作用。
交易心理的控制和管理
華爾街的至理名言:Buy the Rumour,Sell the News,當消息沒有得到證實時就搶先買入,而當消息被確認為事實後,要毫不猶豫地賣出,落袋為安。這是《孫子兵法》虛實篇所述心理戰的典型寫照。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Kant表示,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主觀構想不自覺地當成絕對的客觀原理來認識的自然傾向與稟賦。這是人所不可克服的自然衝動,它促使我們總是將自身受到局限的經驗作為完善的東西而四處推廣。所以,作為非理性的形上學就在普通人的日常思維中大肆繁衍。
康德把人類的認知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感性的經驗,綜合到知性,最後上升到知識最高境界的理性。理性的知識是超越了一般經驗的邊界,具有「決定」,「完備」,「終極」的特徵。
偉大的哲學家康德的這段話是對於交易是再貼切不過了:交易員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觀察到的一些表面現象當作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經驗是一切理性知識的源泉,非常重要,但是,經驗並不等於知識,需要經過一個嚴格的科學提煉過程。
俄國的偉大數學家,也是概率論的創始人柯爾莫戈洛夫曾經講過,世界萬物的變化不外乎於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在單位時間內連續、微小的變化,就像一滴紅墨汁滴入水中之後,一點點擴散,把整杯水都染紅,在數學的偏微分方程理論中有專門的擴散理論來描述。另一種是突然跳躍式的變化,在概率論中用泊阿松分布來代表。在金融交易中,第二種變化所表示的就是黑天鵝極端風險,猝不及防,不可預測它的來臨時間,唯一可以預測的就是它是不可預測的。
人們的心理狀態取決於對未來的預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預期就是已經被人們消化認可的變化可能性(預期有好有壞),人的預期的產生是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就是凱恩斯提出的「動物精神」,既有主觀,也有客觀的因素,客觀因素比如所處的市場環境,貨幣政策和利率水平等。
在交易心理因素的控制方面,因為人的知識的有限性,一定存在著認知的「第四象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在金融市場上,黑天鵝的例子比比皆是,隨處可見,瑞幸咖啡造假,2008年金融風暴等,2020年美國股市的V型絕地反轉再創歷史最高(一隻白天鵝)等不一而足。
第四象限的認知風險是無法徹底根除的,交易員在心理上能夠做到的就是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化解為「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風險的存在」。無法在客觀方面有效地控制黑天鵝風險,就只有在更高的認知維度上提升心理的風險準備。
交易員從進入市場的第一天起,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未知風險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每一筆交易都不可以掉以輕心。我自己的經驗,最容易丟錢的時刻都是發生在志得意滿勝利之時,覺得有了前面的輝煌表現和業績,就放鬆了心理防線的警戒,不經意間隨手的幾筆漫不經心的交易,市場突然變臉,讓自己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交易下單之前要學習索羅斯的思想,反覆質問自己,這筆交易哪裡可能出錯?儘量考慮多種可能的場景(需要意識的豐富的想像力),再加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風險的可能性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人生永遠需要Plan B。
面對那些無法獲得真相的不確定性,人的心理狀態自然會是緊張,擔憂的。這是第一層的思維方式。一個交易員從最開始的低維思維方式,要在交易的過程中,通過和市場不斷的進攻或防守而「知己知彼」,學習當前市場的特性,深刻了解自己人性各個方面,完成向高階思維提升的歷程。
交易就是一個苦苦修行的過程,首先是了解認識真實的自我,後面是超越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