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9月21日電 題:藏族歌曲多元化曲風折射生活變遷
中新社記者 羅雲鵬
從上世紀6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北京的金山上》,到如今流行於中國藏區的《Alalamo》《Fly》《幸福拉薩》,當前流行在世界「第三極」的藏族歌曲正呈現出多樣化的曲風、多元化地表達意象。
「剛來青海時,磁帶裡聽到的藏族音樂基本是彈唱,和為數不多如《嚮往神鷹》這類流行歌曲。」在青海生活了21年的荷蘭人Klaas說,「現在打開音樂APP,藏族歌曲不僅數量多,而且聽上去很有『味道』,雖然聽不懂,但同樣讓人感到快樂。」
「90後」藏族歌手尖參(Jason J)祖籍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2016年時與藏族歌手索扎合作發布首支單曲《Alalamo》,該支歌曲以R&B(節奏布魯斯)曲風演唱,抒發青春路上的彷徨和對理想的追求。
「創新是每一個時代的追求,現在的藏族歌曲並不是在打破傳統,而是在民族傳統文化能接受的範圍裡增添一些屬於這個時代的情愫和『特徵』。」尖參說,「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會寫什麼樣的音樂。」
時下,流行於網際網路上的藏族歌曲中,既有瞬時「嗨C」的草原「拉伊」(情歌),也有在5分鐘之內說唱出近2000餘藏文詞彙的饒舌Rap,藏語翻唱、原創民謠、藏式搖滾、電音等層出不窮。
「藏族歌曲在時代變遷中一直在『突圍』,在傳承傳統演唱方式的同時,也在接收流行音樂的『養分』。」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理事、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龍仁青說,音樂文化與社會發展間是同源互動的關係,音樂不僅反映社會,也在影響價值標準和精神狀況。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藏語歌曲不僅曲風多樣,表達意象主題也在多元化,既有藍天、白雲、故鄉、草原、姑娘、母親等傳統意象,亦不乏感恩、理想、青春、奮鬥、光明、環保等意象,如羅布桑珠的《燭光》、三智才讓的《萬裡尋藝》以及天杵樂隊的《長壽六寶》等。
「現代中保留著傳統,時尚中不丟失藏族原味,現在的藏族歌曲中,民族器樂大量應用是一大亮點。」青海省玉樹州宣傳部副部長索多是中國藏區知名作詞人,他認為,「藏族音樂一直保留著『濃濃的奶香味』和『暖暖的帳篷情』,無論是曲子還是歌詞,無不透露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生態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在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間,《Qinghai Lake》《AKU PEMA》《Norbulingka》等9張Tropical house(指輕鬆、陽光的)風格小眾電音單曲專輯上線網易雲音樂。雖其以平均2.8個月一曲的「慢速」更新常被網友「吐槽」,但也有網友在留言中說,「一直都是聽歐美的,現在終於可以換換了。」
「藏族歌曲曲風意象多元化是現象,其背後是整個藏區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變遷,既與世界接軌,也未掩蓋民族特色。」龍仁青說,「音樂是跨國界的語言,未來藏族歌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應讓外國人通過旋律來感知真實的中國藏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