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良熱 路過學校前面的坡道,發現這裡竟然生長著幾叢蕉芋,我如見到老朋友一般欣喜!對蕉芋,我是很熟悉的,在家鄉屏南,蕉芋被稱為「洋芋」或是「粉芋」,我們村家家都有種,是大家都很喜愛的一種植物。 蕉芋的葉有紫色的斜紋,葉子的邊緣也是紫色的,形狀有點兒像芭蕉葉,只是沒有芭蕉葉那麼大那麼長。剛長出來的蕉芋葉沒有舒展開,捲成喇叭狀。小時候,我曾不止一次地掐下蕉芋的嫩葉,當喇叭吹,可總也吹不響。蕉芋的葉子完全舒展開後,我們常折下來當芭蕉扇玩,有時候也折下來遮雨。比葉子更惹人喜愛的,是蕉芋的花。蕉芋花開,這兒一叢、那兒一簇,紅豔豔的,煞是好看。蕉芋花,不光能讓我們大飽眼福,還能讓我們享享口福。小時候每當蕉芋花開,我就會跟隨大姐去摘蕉芋花,摘下的花兒放進嘴裡吮,有一股甜蜜的滋味。 家鄉人為什麼把蕉芋稱為「粉芋」呢?大概是因為蕉芋的塊根富含澱粉吧。粉芋不是拿來直接煮著吃的,而是用來磨粉的。磨粉芋需要特製的工具。父親找來一塊鐵皮,用鐵釘釘出密密麻麻的洞眼,粗糙的一面就可以用來磨粉芋了。秋冬時節,粉芋挖回來,把泥土洗淨,一個一個放在水裡慢慢磨成糊狀,然後用一塊大紗布過濾,濾完的粉芋渣可以用來餵豬,而木桶裡的澱粉經過多次清洗,曬乾後雪白雪白的,十分好看。 加工好的粉芋澱粉,家鄉人大多用來做粉芋面。選個晴好的日子,把澱粉放在桶裡,加入適量水攪拌成漿,然後盛在面盆裡放入鍋裡蒸,蒸熟後再加一層繼續蒸,這樣一層接一層,直到把面盆盛滿為止。蒸好的粉芋糕冷卻後變硬,可以用專用的刨刀刨成條狀,然後曬乾,就成了粉芋面。刨粉芋面需要技巧,我曾嘗試過,可是刨得不好,感覺刨刀不順手,粉芋糕也不聽使喚。而父親刨的粉芋面,則又長又均勻。家鄉粉芋面的口感有點像粉絲。逢年過節,或是家裡來了客人,母親都會炒一碗粉芋面,那是我們都喜愛的一道美食。
【來源:廈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