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粉芋

2021-01-13 瀟湘晨報

江良熱 路過學校前面的坡道,發現這裡竟然生長著幾叢蕉芋,我如見到老朋友一般欣喜!對蕉芋,我是很熟悉的,在家鄉屏南,蕉芋被稱為「洋芋」或是「粉芋」,我們村家家都有種,是大家都很喜愛的一種植物。 蕉芋的葉有紫色的斜紋,葉子的邊緣也是紫色的,形狀有點兒像芭蕉葉,只是沒有芭蕉葉那麼大那麼長。剛長出來的蕉芋葉沒有舒展開,捲成喇叭狀。小時候,我曾不止一次地掐下蕉芋的嫩葉,當喇叭吹,可總也吹不響。蕉芋的葉子完全舒展開後,我們常折下來當芭蕉扇玩,有時候也折下來遮雨。比葉子更惹人喜愛的,是蕉芋的花。蕉芋花開,這兒一叢、那兒一簇,紅豔豔的,煞是好看。蕉芋花,不光能讓我們大飽眼福,還能讓我們享享口福。小時候每當蕉芋花開,我就會跟隨大姐去摘蕉芋花,摘下的花兒放進嘴裡吮,有一股甜蜜的滋味。 家鄉人為什麼把蕉芋稱為「粉芋」呢?大概是因為蕉芋的塊根富含澱粉吧。粉芋不是拿來直接煮著吃的,而是用來磨粉的。磨粉芋需要特製的工具。父親找來一塊鐵皮,用鐵釘釘出密密麻麻的洞眼,粗糙的一面就可以用來磨粉芋了。秋冬時節,粉芋挖回來,把泥土洗淨,一個一個放在水裡慢慢磨成糊狀,然後用一塊大紗布過濾,濾完的粉芋渣可以用來餵豬,而木桶裡的澱粉經過多次清洗,曬乾後雪白雪白的,十分好看。 加工好的粉芋澱粉,家鄉人大多用來做粉芋面。選個晴好的日子,把澱粉放在桶裡,加入適量水攪拌成漿,然後盛在面盆裡放入鍋裡蒸,蒸熟後再加一層繼續蒸,這樣一層接一層,直到把面盆盛滿為止。蒸好的粉芋糕冷卻後變硬,可以用專用的刨刀刨成條狀,然後曬乾,就成了粉芋面。刨粉芋面需要技巧,我曾嘗試過,可是刨得不好,感覺刨刀不順手,粉芋糕也不聽使喚。而父親刨的粉芋面,則又長又均勻。家鄉粉芋面的口感有點像粉絲。逢年過節,或是家裡來了客人,母親都會炒一碗粉芋面,那是我們都喜愛的一道美食。

【來源:廈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鄉村美食之檳榔芋,史上最全的檳榔芋做法,廚娘值得收藏~
    檳榔芋秋收無非是一個忙碌的季節,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之收在於秋,但在美食的大陸上,有一種美食是冬季才收,那就是檳榔芋,習慣了城市的人來人往,有時候一道小菜,都讓自己想起了家鄉的味道,檳榔芋是澱粉含量頗高的優質蔬菜,肉質細膩,具有特殊的風味,且營養豐富,食之有散積理氣、解毒補脾、清熱鎮咳之藥效。
  • 張靜初最愛的家鄉美食——芋包,做法簡單,吃過一次就愛了!
    ▲芋包以芋為皮包餡料的膾炙人口名小吃!▲張靜初發表喜愛芋包消息也正是因為芋包有著這樣的魅力,讓不少的食客以及遊子們對它念念不忘,例如明星張靜初就曾在平臺上對它掛念不已!▲做芋泥Step8:搖好芋泥取三分之二,加入兩湯勺木薯粉,兩小勺鹽,兩大勺食用油,用筷子拌勻
  • 黎川芋餈、祖傳浸豬腰湯、梧州紙包雞獲商務部「家鄉味道菜品推薦...
    為加強餐飲文化宣傳,國家商務部自09月上旬起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千品萬店美食薈——家鄉味道菜品推薦」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共770道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菜品參加,由廣大網民通過網絡投票方式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家鄉味道
  • 「祁東四寶」•檳榔芋
    檳榔芋屬薯芋科作物,形似橢圓,外皮粗糙,剖而觀之,內呈檳榔紋,故名「檳榔芋」。祁東檳榔芋個大肉白,白肉上布滿細小紅筋,粉多細膩、香味濃鬱,含澱粉率高。口感具有「香、粉、糯、軟」四大特點,有豆的清香,久煮不糊,入口清香味甘、粉而不膩、口感鬆軟,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地域特色。 祁東縣種植檳榔芋已有上千年歷史,也是祁東「三絕」之一。
  • 一口一個的迷你紫芋泡芙教程來啦!滿滿餡料一口爆漿 入口秒圈粉
    一口一個的迷你紫芋泡芙教程來啦!滿滿餡料一口爆漿 入口秒圈粉時間:2020-05-06 14:34   來源:艾食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口一個的迷你紫芋泡芙教程來啦!滿滿餡料一口爆漿 入口秒圈粉 芋頭搗成泥,綿密又香甜。
  • 做芋餃有訣竅,記住這4點,芋餃口感軟糯滑溜,好吃又筋道
    做芋餃有訣竅,記住這4點,芋餃口感軟糯滑溜,好吃又筋道!芋餃是用芋頭做餃子皮,包上肉餡,可蒸可煮。芋餃是廣東、浙江、福建等地的特色小吃。北方人過年吃水餃,這些地方的人過年吃芋餃,而且在許多地方芋餃還是宴席上必備的一道食物,可見芋餃在這些地方是非常隆重的一種食物。
  • 快手下午茶點心,抹茶芋香瑪德蓮的製作方法
    下面教大家製作一款簡單點心,抹茶芋香瑪德蓮的做法,做法非常簡單,而且使用的材料也很容易得到,只要鬆餅粉,如果抹茶粉可以自己用綠茶磨成粉就好了,芋泥也可以換成地瓜,反正什麼方便就什麼來,這款點心可以作為下午茶點心,也可以作為夜宵看劇零食,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自己在家動手製作,不用添加化學材料
  • 農村自然生長,晾曬的芋梗幹,酸爽的芋梗酸,你們吃過嗎?
    植物芋有多個品種,有些是種植後,採收埋在地下的芋頭。其中有一個品種,芋梗是綠色中帶有點白色,人們只採收芋梗,用來晾曬芋梗幹,或者醃製芋梗酸。在家鄉廣東,有許多村民種有白芋苗,通常,在一顆芋苗長有5一6條芋梗時,會將靠近根部的3一4條芋梗割下來,去掉葉片。
  • 馬巷芋包裡的鄉愁 廈門老手藝人堅守當地美味
    [新聞頁-臺海網]芋包嫂的芋包十分受歡迎。過油的馬巷芋包格外美味。臺海網7月3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在馬巷老街,有一道與碗仔粿齊名的閩南風味小吃叫馬巷芋包,它是當地居民最愛的美食之一,也是馬巷遊子日思夜想的味蕾記憶,如同熱乾麵之於武漢人。
  • 家庭生活作文——包芋餃
    芋餃是我們家鄉——東遊享譽閩北的特色食品,它一直是我們家的最愛,但由於前幾時芋子沒成熟,我們家已經好久沒做芋餃吃了。今天,媽媽上街看到芋子已經上市,便迫不及待地買來芋子和地瓜粉,準備晚上包芋餃吃,一想到我要跟久違的芋餃見面了,我就忍不住直咽口水。
  • 芋包是馬巷遊子的鄉愁 一些老手藝人仍在堅守這道當地美味
    廈門網訊(文/圖 廈門晚報記者 戴舒靜 通訊員 何振邦)在馬巷老街,有一道與碗仔粿齊名的閩南風味小吃叫馬巷芋包,它是當地居民最愛的美食之一,也是馬巷遊子日思夜想的味蕾記憶,如同熱乾麵之於武漢人。  皮薄料足、香糯可口,在熱氣騰騰的芋包裡,是馬巷人對生活的一種精緻態度。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巷,品嘗久負盛名的馬巷芋包,了解它是怎麼成為鄉愁的。
  • 臺灣紫芋酥芋頭酥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臺灣紫芋酥芋頭酥紫芋酥,是臺灣的一道經典美食。做工非常複雜,耗時也非常長。首先需要採用海藻糖、紐西蘭奶油、大甲芋頭為原料,經過幾十種工序加工,烤制三小時。使得紫芋酥顏色亮眼養目,外皮酥鬆可口,芋泥餡料綿軟不乾燥 山核桃小酥以清爽細膩小麥粉、新鮮好雞蛋和鬆脆歪果仁搭配而來,本是素不相識的食材,卻歷經千難萬險相愛相依。有著小巧可愛、誘人色澤的外表和酥鬆細膩的口感 自貢火爆魷魚須火爆魷魚須,是四川自貢傳統的特色美食小吃。
  • 檳榔芋和香芋有何不同,檳榔芋的營養價值
    檳榔芋檳榔芋與香芋有什麼不同?香芋與檳榔芋都是同種芋。一般來說,香芋多是廣西一帶的叫法除了稱之為香芋之外,也叫荔浦芋。因為其內部呈現檳榔紋,故而又叫做檳榔芋。檳榔芋主產於廣西荔浦縣、平樂、恭城、湖南江永和福建的閩南地等地區。除了直接食用之外,檳榔芋還是很多芋頭類小吃的原料,比如福建的芋泥,芋包等。
  • 中國排名5大米粉,廣西螺螄粉上榜!你家鄉的粉上榜了嗎?
    中國排名5大米粉,廣西螺螄粉上榜!你家鄉的粉上榜了嗎?我相信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一種讓自己最懷念的食物,不管你身在何處,那種味道總是魂牽夢縈。冬天這種感覺尤其強烈,冷的時候就會想,要是能吃碗家鄉的粉就好了。
  • 施炳剛|盤番芋
    宅上正值學齡前後差不多年歲的小孩子更是有許多,所以一到隊裡番芋成熟開始集中翻挖的時候,總會吸引很多小孩甚至也有大人前去盤番芋。當時生產隊大田都以種植水稻、大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以滿足隊裡社員生活的基本口糧以及上交公糧,只有在一些雜邊田或者河岸地種植番芋等輔助作物。番芋,用現代人的眼光來衡量,是個好東西,據說還是抗癌第一食品呢!
  • 芋·羹--武義新聞網
    芋,俗稱毛芋,宜生長於粘性土壤,喜溼而向陽之地,怕旱。武義雨量充沛,土肥人勤,種芋產量頗高,又易於貯藏,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上一些。    芋種類多,有紅花芋、黃芋、紫芋、綿芋等等。芋有芋頭和芋艿(俗稱芋子)之分。芋頭用菜滷加工熟後,切片曬乾,製成色淡黃或淺紅的芋頭幹。凡品嘗過這色香味俱佳的芋頭幹之人,莫不交口稱讚。
  • 粵菜 茶點 芋絲鯪魚球
    芋絲鯪魚球是廣東順德著名的佳餚,可作為茶點又可作為菜餚上桌。口感外脆內嫩,爽口彈牙,啖啖魚肉中夾雜著淡淡的陳皮香味,味道非常鮮美,食用時再蘸上廣東特色的喼汁或者蕃茄醬拌食,味道更別致和可口。>By 只愛飛飛自己 【豆果美食官方認證達人】用料鯪魚青 300g陳皮 1瓣香菇 3朵香菜 10g香芋 180g鹽 5g白胡椒粉
  • 周寧的芋梗和玉簪花|鄭振木
    芋梗和玉簪花圖文/鄭振木夏末煦暖的陽光裡,我驅車送杖朝有五的嶽父回禮門看望期頤大姐,下午踅往李墩樓坪看望鮐背有五的二姐,圓了他們姐弟仨的一樁心事。「這是芋梗,魯迅先生筆下的《藤野先生》還記得嗎?他說『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說的就是這東西。」內弟又隨口答道。他這兩番回答使我對他忽然刮目相看起來。
  • 暖在心頭的家鄉味道—衡陽長樂紅薯粉
    世間的美味有千萬種, 我獨好家鄉那一口, 無論我走到哪裡, 那滋味縈繞著我 寒冷的冬季, 讓蒸遊君陪你嗦一口家鄉紅薯粉。
  • 南陽家鄉味兒 ⑩ 社旗三粉,屬於母親的鄉情味道...
    社旗縣東部苗店、郝寨等10個鄉鎮的農民曆來就有種紅薯的習慣,磨薯粉、做果脯是當地村民的拿手絕活,做粉皮、下粉條、出粉絲更是農村裡一道特別的風景。如今我有幸在南陽工作,因為工作的緣故要到社旗採訪「南陽家鄉味兒」。一家人吃飯時,我聊起了母親愛吃的「三粉」。她說,對「三粉」的喜愛源自年輕時,那時候即使是粉皮、粉條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