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見證 臺胞捐款重建潮汕最早媽廟南澳島深澳天后宮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南澳島深澳鎮臨近鹽場的天后宮,是志書所記,潮汕最早的媽宮之一。明萬曆二年(1574),饒平縣人陳天資所撰《東裡志•疆域志祠廟》中云:「天后宮①。……一在深澳,宋時番舶建,時加修理,晏總兵②移建於海岸。」它也是外國早期史書所記,海航中南澳島之標誌,比創於元朝媽嶼媽宮還早。胡耀邦、秦牧等曾來參觀大加讚嘆。已由臺胞233人次及南澳、汕頭、潮陽等地善信共捐158萬元,於1995年至2012年分三期重建告竣。

  清乾隆四十八年齊翀撰《南澳志•卷七廟祀》載:「天后宮。……在城東門外(林註:應是北門外)萬曆四年副總兵晏繼芳建(林註:應是移建),十一年副總兵於嵩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總兵楊嘉瑞修。」其卷十二雜紀之叢談云:「澳之天后宮,舊有神像,後杜輝③降,徙澳民於蘇灣,天后、關帝神像俱舁升於廣省。及楊嘉瑞④移鎮南澳,澳民往省迎請,廣人不允,互控於官。官令卜之於神,舁回關帝,天后則祀於省之油欄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天后宮尚未修建,忽夜半雷雨產一靈芝,紫色金莖長約七寸許,時總兵楊嘉瑞以靈芝之瑞,為天后著靈,因建廟,遣人往湄洲,割香刻像祀之。」

  從上所記,知其史況。它宋時由外國商船所建(是目前所知潮汕媽廟唯一由外國人所創建者,可見證當時海上絲綢之路之盛),於明萬曆四年由第二任南澳副總兵晏繼芳,從東北側海濱移建於此,十一年副總兵於嵩重建,清康熙二十七年首任南澳總兵楊嘉瑞再建。後多次修葺,從廟內遺存文物,就可知清代重建二次。筆者於1997年4月4日重訪廟時,發現原在後座復蓋於棟梁上一片長角(各長10米,闊0.8米),各用毛筆寫著:「乾隆戊戍歲(四十三年即1778年)臘月穀旦,署閩粵南澳總兵劉夢金、署福建水師提督軍門鎮守閩粵南澳總兵官林國彩、署閩粵南澳總兵官馬琳同捐俸重建。」,並另有一片是記同時重修連牆潮音寺者⑤。又據今遺於第一、二進中間天井牆邊,落款「道光甲午年(十四年即1834年)桂月立石」的《天后宮重建碑記》(碑高2.2米,闊1米,字跡模糊)所載:「自壬辰(十二年即1832年)十月興工經始,至癸巳年(十三年即1833)三月落成告竣。」南澳鎮總兵莊芳機、沈鎮邦,南澳軍民府同知崔炘、易長華及南澳巡檢朱復觀等官兵捐銀。1949年重修。

  「文革」十年浩劫中,殿宇全非,香火熄滅。「縣城北門外天后宮鍾一口,鑄有『潮州治子萬永貴、永幀、永祥等薰沐。』」(見1945年陳梅湖《南澳縣誌》)也失。「文革」結束後,古廟獲生機。

  1984、1987年,政通人和,萬廢舊興之際,鄉民捐資小修之。1995年成立首屆重建媽宮理事會,會長陳金,副會長(四年後為第二屆會長)李文麟(1931—2004)、李木林,發動各界人士捐資。李文麟之胞兄、回鄉定居臺胞李文龍(1928—2005)先生,率先喜捐人民幣10萬元,加上鄉民也紛紛解囊,共獲23萬元,並義務勞動,從同年農曆八月至越歲農曆六月,重建了主座(升高0.8米),重塑媽祖金身。2003年又匯集眾多臺胞為主捐款30萬元,重建了中座。越載,再用25萬元重修前座。2006年春至2012年冬,以蔡瑞傑為首第三屆理事會,幸獲善信樂捐逾80萬元,換新主龕及全部附龕、案桌、臥房、修妝房,兩根木雕橫桁、兩根不鏽鋼旗杆,加築60多米長刻花草石欄杆圍牆、廟外廚房及衛生間,並修建連牆潮音寺(最早稱「海神廟」) 屋頂及更換其前後佛龕等。至此,全廟重光,美輪美奐,神恩浩蕩,庇國安瀾。

  在樂捐重建媽宮中,除南澳籍臺胞近百人捐款外,汕頭市民慷慨解囊十分動人。2001年汕頭信女陳素蓮(1950—   ),夢見媽祖叫她到南澳尋最古老媽宮祭拜,便渡海登南澳,經過周折,終於找到深澳媽宮拜之。遇到理事會女副理事會陳明玉(1937—,李文麟夫人),告知媽宮若需款重興可找她,並留下聯繫電話。女副理事長以為貴人從天而降,當2003年至越年重建中,前座大需資金即電告之,她兌現諾言,自己帶頭並發動汕頭善信數十人,共捐約30萬元。她所發動的潮陽貴嶼人李創金先生,於2006年起為首捐三四十萬元,用於建外埕、制寶鼎、換案桌,功德很大。   

  宮坐東南向西北,分三進,深31米,闊11.14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

  前座即大門石樓,高約7米,設置三門,雕藝精美,別具一格。上方石刻門匾,一反常見橫額,變為直形,高約1米,闊半米,正中刻「天后宮」楷書,邊緣刻飛龍環繞,下面有二石獅作墊,左右刻多位古代人物、麒麟等浮雕。門樓下方之牆皆石浮雕,上有雙龍吐水、對鳳朝牡丹,下有精彩花瓶,加之門柱下方擺兩大石鼓, 使人覺得此石門樓精心設計,刻藝高超。門外側石牆之兩柱,刻聯字美石優,令人讚嘆。大門右石柱刻「淑人蔡門範妙金敬」,左石柱刻「孺人傅門薛淑貴偕男文忠、文華同敬」右側石門牆刻「孺人陳門江順和敬」。門樓左右,各設一房,左房內造萬裡耳泥塑站像,其舉起右手,指著耳朵,傾聽遠音,紅面彩衣;右房內造千裡眼泥塑站像,其左手遮於眼上,眺望前方,青臉彩衣。兩神像皆高達2.3米,形象動人。前、後座屋脊,皆嵌高大彩色的雙龍奪寶,活龍活現。屋頂前端,各嵌一組古代名將,栩栩如生。

  走過前門樓,就見一個露天埕,闊五米,深3米餘,全用黑、淺紅、紫等各色小石,巧妙鋪成雙鳳朝牡丹圖案,別具匠心。兩側各為龍井、虎井,石刻龍、虎浮雕。左側牆掛一古碑記,因年久風化,字跡難辨,另一《重建天后宮喜捐碑》尚清晰,系「道光十三年二月吉立」。右側牆也掛「道光甲午年(十四年即1834年)桂月」刻的《天后宮重建碑記》。龍、虎井旁與前座之間,上有遮擋,下各擺鐘、鼓。

  第二進,最引人注目者,是兩條大石龍柱,各高約3米,直徑0.4米,石雕精細,形神兼備。1958年3月11日近午,共青團中央書記胡耀邦(1915—1989),興致勃勃來此參觀,連聲稱讚,叮囑身旁的深澳管區黨委會副書記康前得(1926—2011)說:「這是海島重要文物,要好好保護!」1986年12月11日,中國散文大師秦牧(1910—1992,澄海縣籍歸僑),偕夫人、散文家吳紫風(1918—2011,臺山縣人),和大詩人黃雨(1916—1991,今汕頭市鷗汀人)等幾位當代潮籍文豪,在筆者導遊下,到此觀賞,也讚嘆不已。此進兩側牆從頭到尾嵌或掛著詩文。右牆:劉文星先生詩二首及其賀聯,「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單位,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04年10月。」證書,《深澳天后宮簡介》(書於紙入鏡,南澳縣文管會,2002年12月14日),海神將軍龕(內坐像0.8米),石刻《媽廟豎立旗杆並建附屬房捐資芳名》(2008年)、《重建媽祖土像芳名》(2007年仲夏)、《天后宮重建碑記》。左牆:石刻《重建紀事》(1995年)、《芳名錄》(2003年1月),福德老爺龕(內坐像0.8米),石刻《重建前座捐資芳名錄碑》(2005年10月)。

  第三進為主座。懸掛清代木匾,刻「寰海鏡清。鹹豐歲次己未年(1859)桂月穀旦立,賞戴花翎、署廣東水師提督、閩粵南澳總兵陳應運敬」龕內擺前後兩尊媽祖坐像。前者木雕,供外出抬於轎中遊神之用,高約1米,兩侍女站著各約一米,後者泥塑,高約1.4米,龕前地面兩旁,各站泥塑侍女,右者捧印,左者扶劍,皆高1.8米。龕前桌上,右擺「皇封天后聖母」神位牌,高0.6米,邊緣刻雙鳳,前刻兩支小龍柱,左擺0.42米長玉如意。再前一桌,正中擺小型媽祖坐像,高僅0.45米;兩側各放一隻長僅0.53米之小船。第三桌所置一樣。龕頂橫形長匾,木刻通雕古代人物。龕之兩旁,則木雕花鳥。皆雕藝出眾。龕之南側,置媽祖臥房,內放一張眠床。龕之北側,置媽祖修妝房,內放修妝檯、櫥等。

  宮外大埕,面對通往吳平寨之環島公路,近在咫尺,往外是鹽場、大海。埕約1000平方米,築有石欄杆圍牆,各小石柱之間置刻花鳥之石板。埕上擺有一對大石獅,各築石臺座高約1.2米,臥獅高0.9米,皆青色,頭相向。據耆老雲,南面者石獅,在日寇侵佔時,於石獅旁搭的篷寮為彈藥庫,夜間因燭倒引起火災,石獅被燒得通紅,倒水滅火時,也向它潑水,結果石裂獅毀。1984年即於「文革」後首次修廟時,請人重刻一尊卻與原存者不相稱,再從莆田購石並請石匠來此現場再刻,其頭部向北,規模、形態等才與原存者配稱。外埕有3株參天大古榕(另一古榕約於1995年八月初八被強颱風拔起,而補種),據說自建廟時栽種至今,被譽為「媽祖梁傘」。

  宮門外北側近處,豎立明朝萬曆甲午(二十二年即1594年)正月,南澳副總兵陳璘撰文所立《南澳山種樹記》(碑高2.25米,闊0.96米),為我國古代軍隊綠化海島的珍貴文物,陳璘在韓國的後代曾來參觀。還立有近幾年發現「署粵閩南澳海防軍民府加十級紀錄十次章」,於「道光二十九年六月  日示,發帖深澳天后宮前」,《嚴禁加增販船換證繳費碑記》(高1.1米,闊0.45米)。此是古代文官,以民為本,關注海島民生的重要體現,十分寶貴。媽宮東側數十米近處,有宏大的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石坊,更是粵東明代遺存石坊規模之最。(林俊聰)

相關焦點

  • 促進文明建設 密切兩岸交流 潮汕媽祖文化價值
    我們潮汕,地處沿海,民眾自古除在陸地生產、經營外,很多人依靠捕魚、航運貿易、搭  等為生,海上風險、吉兇難測,又毗鄰閩南之莆田湄洲島,故「扶危拯溺」的海上女神媽祖,就大受歡迎,深受崇拜,自媽祖開始出名的宋朝時期,就從湄洲廟請香火,興建了媽宮。潮汕至今修建或重建者仍有數百座之多,而且祭拜習俗十分盛行。    潮汕最早的媽廟,按目前志書所載,是位於粵閩交界的南澳島。
  • 南澳島媽祖文化談
    一、    小島媽廟21座  據我們汕頭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潮汕媽廟》採訪組,於2013年7月到南澳島各鄉調查,這個僅百餘平方公裡、8萬人口之小島,竟然天后宮多達21座!若按面積、人口比例來算,恐怕它是全國最多媽廟之縣。眾廟從1950年起特別是「文革」中大受破壞,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由島民和臺港澳同胞、華僑捐資重建,香火復旺。
  • 香港著名實業家捐款重建,廣州南沙天后宮,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點擊播放 GIF 0.0M南沙天后宮,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緊鄰廣州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是一處欣賞海景和祭拜天后娘娘的好地方。圖為南沙天后宮大門。南沙天后宮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全年綠樹常青,景色適人。進入大門,一條寬廣的道路通向天后宮廣場。這裡香火很旺,不遠處的宮殿香菸嫋嫋,讓人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整個南沙天后佔地100公頃,主要分為天后宮廣場和宮殿建築群。天后宮廣場佔地1.5公頃,在其正中央屹立著巨大的石雕天后聖像。圖為遊客前來膜拜祈福。
  • 大王爺教書,二王爺屠豬,三王爺燒炭,潮汕三山國王廟是何方神聖
    山、海神的崇拜是潮汕最重要的民俗事象,是地域文化的表層,而它的內核,卻是這方水土千百年來的文化心態。潮汕的三山國王崇拜與天后崇拜,代表著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抽象地說,即山之仁與水之智,千百年的薰陶,鑄就了潮州人兩種核心心態,其中有非常優秀的一面,這就是所謂的「山海人文」。
  • 「潮文化」潮汕華僑尋根地
    這裡是廣東最靠近福建的地區,是潮汕民系和潮汕文化的發源地。由於深受海洋文化和福建移民文化的影響,媽祖信仰文化也因此成為域內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汕人的媽祖信仰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至今尚未見到確鑿的史料記載。從民間現有的資料推測,大致是興起於宋元時代。「討海」為生的潮汕人,或從事海上商貿,或捕魚為生,他們大多信仰媽祖,因此潮汕地區媽祖文化十分興盛。媽祖宮廟遍布境內各個角落,其數量之多無法統計。
  • 南澳島上的這些「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真實見證
    自古以來,南澳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深澳古城建成後數百年間是南澳縣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南澳海防史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證了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下面就一起去探尋南澳的「海絲」遺蹟吧南澳古城牆位於南澳縣深澳鎮榴城村,它高約3米,長約40米,是南澳城遺存的唯一明代城牆。
  • 汕臺媽宮香火情緣
    去年10月28日,臺灣主流媒體《聯合報》薛興國、李春、陳東旭,《中國時報》鄭漢良,中央社林於國,中國電視公司李錦華,中天電視曾憲豪五家共7位記者,和省、市新聞媒體記者10多人,從採訪汕頭市昇平路老媽宮、關帝廟及其對面臺灣左右巷、昇平路頭臺灣銀行、外馬路丘逢甲同文學堂之後,即赴媽嶼,瞻謁臺灣新竹縣五和宮媽廟之祖廟天妃宮,聽取了筆者介紹,並觀賞由筆者提供臺灣媽宮照片
  • 全國最早的天后宮,位於福建泉州,知名度卻遠不及湄洲島天后宮
    是全國最早興建的天妃宮。相傳天后林默娘為莆田湄洲人,系唐末都巡檢林願之六世孫女,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據說 默娘自幼聰明好學,勇敢善良;(能預知氣象變化,有驅邪治病和泅水航海的本領,因此常給鄰近鄉民施診、施藥,也常岀海救助遇難的漁船。傳說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林默娘羽化成仙,白日飛升。因此民間稱她為「龍女」、「神仙」。
  • 青島的天后宮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被稱為「傳說中的歷史名人」。相傳她姓林名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 ,宋代封為「夫人」,明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
  • 天后宮見證遼寧河海貿易昌隆興盛
    從乾隆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嘉慶一朝,大清開始由盛轉衰,但這並沒有阻止海上貿易的頻繁往來,錦州仍是海運的貿易節點,江蘇、福建等地商人仍通過海上通道往來於故鄉與錦州之間。 這口銅鐘就是當時的江浙閩商人共同出資捐助的。就在眾商人捐助銅鐘的前一年,也就是嘉慶九年(1804年),天后宮再次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整座建築煥然一新。 天后宮命途多舛。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築。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
  • 海口天后宮裡文物展,鎮廟之寶在這裡,媽祖其人
    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原名環海坊,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紳士商人多次捐募款擴建和修繕天后宮,供養香火,祭祀拜謁,是那時海南島上頗具宏偉規模的一座媽祖廟。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后宮,經過2013年的全面修繕,煥然一新,莊嚴大氣。
  • 天后宮 散發濃濃古意
    天后宮為全臺創建最早的媽祖廟  澎湖縣城馬公市在清光緒年間便建有「媽宮城」,又稱「澎湖城」或「光緒城」,共建有六個城門  馬公市區金龍路上的順承門,為當年媽宮城時期的小西門,建有礁樓和拱形城門,並保有部分城牆。重修後的順承門猶有古風,見證清時澎湖發展軌跡。
  • 淨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
    淨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 2011年07月07日 10:4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早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在海河和北運河的三岔口就建成了北方最早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至於有天津這名字,那已經過了78年,是改朝換代後大明朝的事了,所以老話說「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 旗津天后宮,高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高雄唯一列入古蹟的廟宇
    建築外部已被列為高雄市定古蹟,建築內部則陳列了高雄地區的歷史文物,是一座見證高雄歷史變遷的地方。博物館內部高雄歷史博物館內主要搜集及整理高雄地區的歷史文物,對古蹟及遺址作有系統的整理與歸類,未來將更加強典藏研究功能。旗津天后宮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高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目前高雄市「宗教類」、「祠廟類」中唯一列入古蹟的廟宇。當地媒體將天后宮譽為高雄「第一媽袓廟」。
  • 美麗的海上綠洲—南澳島,半邊青山半邊海
    美麗的海上綠洲——南澳島,坐落在廣東省東端南海海域,處在汕頭、高雄、廈門與香港這幾大港口城市的中心點,瀕臨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今來,南澳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早在明朝就已有「海上互市」的稱號。在這個島上生長著 1000 多種熱帶和亞熱帶植物,並且有很多野生動物棲息在此。海泉灣主島附近有一個鳥島,是候鳥自然保護區。
  • 遊泉州天后宮,看最大媽祖廟,這裡免費不要票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媽祖廟的門票是免費的,來這裡旅遊的小夥伴一定不要錯過哦。對於泉州的人民來說,天后宮一座家喻戶曉的宮殿,更是許多市民的精神寄託的地方。你們知道媽祖是什麼神嗎?在東南沿海一帶媽祖被稱作「海上神女」,信徒眾多。尤其是在臺灣、福建等地,媽祖廟可謂是數量眾多。即便在國外也有很多人信奉媽祖祭祀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