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島深澳鎮臨近鹽場的天后宮,是志書所記,潮汕最早的媽宮之一。明萬曆二年(1574),饒平縣人陳天資所撰《東裡志•疆域志祠廟》中云:「天后宮①。……一在深澳,宋時番舶建,時加修理,晏總兵②移建於海岸。」它也是外國早期史書所記,海航中南澳島之標誌,比創於元朝媽嶼媽宮還早。胡耀邦、秦牧等曾來參觀大加讚嘆。已由臺胞233人次及南澳、汕頭、潮陽等地善信共捐158萬元,於1995年至2012年分三期重建告竣。
清乾隆四十八年齊翀撰《南澳志•卷七廟祀》載:「天后宮。……在城東門外(林註:應是北門外)萬曆四年副總兵晏繼芳建(林註:應是移建),十一年副總兵於嵩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總兵楊嘉瑞修。」其卷十二雜紀之叢談云:「澳之天后宮,舊有神像,後杜輝③降,徙澳民於蘇灣,天后、關帝神像俱舁升於廣省。及楊嘉瑞④移鎮南澳,澳民往省迎請,廣人不允,互控於官。官令卜之於神,舁回關帝,天后則祀於省之油欄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天后宮尚未修建,忽夜半雷雨產一靈芝,紫色金莖長約七寸許,時總兵楊嘉瑞以靈芝之瑞,為天后著靈,因建廟,遣人往湄洲,割香刻像祀之。」
從上所記,知其史況。它宋時由外國商船所建(是目前所知潮汕媽廟唯一由外國人所創建者,可見證當時海上絲綢之路之盛),於明萬曆四年由第二任南澳副總兵晏繼芳,從東北側海濱移建於此,十一年副總兵於嵩重建,清康熙二十七年首任南澳總兵楊嘉瑞再建。後多次修葺,從廟內遺存文物,就可知清代重建二次。筆者於1997年4月4日重訪廟時,發現原在後座復蓋於棟梁上一片長角(各長10米,闊0.8米),各用毛筆寫著:「乾隆戊戍歲(四十三年即1778年)臘月穀旦,署閩粵南澳總兵劉夢金、署福建水師提督軍門鎮守閩粵南澳總兵官林國彩、署閩粵南澳總兵官馬琳同捐俸重建。」,並另有一片是記同時重修連牆潮音寺者⑤。又據今遺於第一、二進中間天井牆邊,落款「道光甲午年(十四年即1834年)桂月立石」的《天后宮重建碑記》(碑高2.2米,闊1米,字跡模糊)所載:「自壬辰(十二年即1832年)十月興工經始,至癸巳年(十三年即1833)三月落成告竣。」南澳鎮總兵莊芳機、沈鎮邦,南澳軍民府同知崔炘、易長華及南澳巡檢朱復觀等官兵捐銀。1949年重修。
「文革」十年浩劫中,殿宇全非,香火熄滅。「縣城北門外天后宮鍾一口,鑄有『潮州治子萬永貴、永幀、永祥等薰沐。』」(見1945年陳梅湖《南澳縣誌》)也失。「文革」結束後,古廟獲生機。
1984、1987年,政通人和,萬廢舊興之際,鄉民捐資小修之。1995年成立首屆重建媽宮理事會,會長陳金,副會長(四年後為第二屆會長)李文麟(1931—2004)、李木林,發動各界人士捐資。李文麟之胞兄、回鄉定居臺胞李文龍(1928—2005)先生,率先喜捐人民幣10萬元,加上鄉民也紛紛解囊,共獲23萬元,並義務勞動,從同年農曆八月至越歲農曆六月,重建了主座(升高0.8米),重塑媽祖金身。2003年又匯集眾多臺胞為主捐款30萬元,重建了中座。越載,再用25萬元重修前座。2006年春至2012年冬,以蔡瑞傑為首第三屆理事會,幸獲善信樂捐逾80萬元,換新主龕及全部附龕、案桌、臥房、修妝房,兩根木雕橫桁、兩根不鏽鋼旗杆,加築60多米長刻花草石欄杆圍牆、廟外廚房及衛生間,並修建連牆潮音寺(最早稱「海神廟」) 屋頂及更換其前後佛龕等。至此,全廟重光,美輪美奐,神恩浩蕩,庇國安瀾。
在樂捐重建媽宮中,除南澳籍臺胞近百人捐款外,汕頭市民慷慨解囊十分動人。2001年汕頭信女陳素蓮(1950— ),夢見媽祖叫她到南澳尋最古老媽宮祭拜,便渡海登南澳,經過周折,終於找到深澳媽宮拜之。遇到理事會女副理事會陳明玉(1937—,李文麟夫人),告知媽宮若需款重興可找她,並留下聯繫電話。女副理事長以為貴人從天而降,當2003年至越年重建中,前座大需資金即電告之,她兌現諾言,自己帶頭並發動汕頭善信數十人,共捐約30萬元。她所發動的潮陽貴嶼人李創金先生,於2006年起為首捐三四十萬元,用於建外埕、制寶鼎、換案桌,功德很大。
宮坐東南向西北,分三進,深31米,闊11.14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
前座即大門石樓,高約7米,設置三門,雕藝精美,別具一格。上方石刻門匾,一反常見橫額,變為直形,高約1米,闊半米,正中刻「天后宮」楷書,邊緣刻飛龍環繞,下面有二石獅作墊,左右刻多位古代人物、麒麟等浮雕。門樓下方之牆皆石浮雕,上有雙龍吐水、對鳳朝牡丹,下有精彩花瓶,加之門柱下方擺兩大石鼓, 使人覺得此石門樓精心設計,刻藝高超。門外側石牆之兩柱,刻聯字美石優,令人讚嘆。大門右石柱刻「淑人蔡門範妙金敬」,左石柱刻「孺人傅門薛淑貴偕男文忠、文華同敬」右側石門牆刻「孺人陳門江順和敬」。門樓左右,各設一房,左房內造萬裡耳泥塑站像,其舉起右手,指著耳朵,傾聽遠音,紅面彩衣;右房內造千裡眼泥塑站像,其左手遮於眼上,眺望前方,青臉彩衣。兩神像皆高達2.3米,形象動人。前、後座屋脊,皆嵌高大彩色的雙龍奪寶,活龍活現。屋頂前端,各嵌一組古代名將,栩栩如生。
走過前門樓,就見一個露天埕,闊五米,深3米餘,全用黑、淺紅、紫等各色小石,巧妙鋪成雙鳳朝牡丹圖案,別具匠心。兩側各為龍井、虎井,石刻龍、虎浮雕。左側牆掛一古碑記,因年久風化,字跡難辨,另一《重建天后宮喜捐碑》尚清晰,系「道光十三年二月吉立」。右側牆也掛「道光甲午年(十四年即1834年)桂月」刻的《天后宮重建碑記》。龍、虎井旁與前座之間,上有遮擋,下各擺鐘、鼓。
第二進,最引人注目者,是兩條大石龍柱,各高約3米,直徑0.4米,石雕精細,形神兼備。1958年3月11日近午,共青團中央書記胡耀邦(1915—1989),興致勃勃來此參觀,連聲稱讚,叮囑身旁的深澳管區黨委會副書記康前得(1926—2011)說:「這是海島重要文物,要好好保護!」1986年12月11日,中國散文大師秦牧(1910—1992,澄海縣籍歸僑),偕夫人、散文家吳紫風(1918—2011,臺山縣人),和大詩人黃雨(1916—1991,今汕頭市鷗汀人)等幾位當代潮籍文豪,在筆者導遊下,到此觀賞,也讚嘆不已。此進兩側牆從頭到尾嵌或掛著詩文。右牆:劉文星先生詩二首及其賀聯,「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單位,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04年10月。」證書,《深澳天后宮簡介》(書於紙入鏡,南澳縣文管會,2002年12月14日),海神將軍龕(內坐像0.8米),石刻《媽廟豎立旗杆並建附屬房捐資芳名》(2008年)、《重建媽祖土像芳名》(2007年仲夏)、《天后宮重建碑記》。左牆:石刻《重建紀事》(1995年)、《芳名錄》(2003年1月),福德老爺龕(內坐像0.8米),石刻《重建前座捐資芳名錄碑》(2005年10月)。
第三進為主座。懸掛清代木匾,刻「寰海鏡清。鹹豐歲次己未年(1859)桂月穀旦立,賞戴花翎、署廣東水師提督、閩粵南澳總兵陳應運敬」龕內擺前後兩尊媽祖坐像。前者木雕,供外出抬於轎中遊神之用,高約1米,兩侍女站著各約一米,後者泥塑,高約1.4米,龕前地面兩旁,各站泥塑侍女,右者捧印,左者扶劍,皆高1.8米。龕前桌上,右擺「皇封天后聖母」神位牌,高0.6米,邊緣刻雙鳳,前刻兩支小龍柱,左擺0.42米長玉如意。再前一桌,正中擺小型媽祖坐像,高僅0.45米;兩側各放一隻長僅0.53米之小船。第三桌所置一樣。龕頂橫形長匾,木刻通雕古代人物。龕之兩旁,則木雕花鳥。皆雕藝出眾。龕之南側,置媽祖臥房,內放一張眠床。龕之北側,置媽祖修妝房,內放修妝檯、櫥等。
宮外大埕,面對通往吳平寨之環島公路,近在咫尺,往外是鹽場、大海。埕約1000平方米,築有石欄杆圍牆,各小石柱之間置刻花鳥之石板。埕上擺有一對大石獅,各築石臺座高約1.2米,臥獅高0.9米,皆青色,頭相向。據耆老雲,南面者石獅,在日寇侵佔時,於石獅旁搭的篷寮為彈藥庫,夜間因燭倒引起火災,石獅被燒得通紅,倒水滅火時,也向它潑水,結果石裂獅毀。1984年即於「文革」後首次修廟時,請人重刻一尊卻與原存者不相稱,再從莆田購石並請石匠來此現場再刻,其頭部向北,規模、形態等才與原存者配稱。外埕有3株參天大古榕(另一古榕約於1995年八月初八被強颱風拔起,而補種),據說自建廟時栽種至今,被譽為「媽祖梁傘」。
宮門外北側近處,豎立明朝萬曆甲午(二十二年即1594年)正月,南澳副總兵陳璘撰文所立《南澳山種樹記》(碑高2.25米,闊0.96米),為我國古代軍隊綠化海島的珍貴文物,陳璘在韓國的後代曾來參觀。還立有近幾年發現「署粵閩南澳海防軍民府加十級紀錄十次章」,於「道光二十九年六月 日示,發帖深澳天后宮前」,《嚴禁加增販船換證繳費碑記》(高1.1米,闊0.45米)。此是古代文官,以民為本,關注海島民生的重要體現,十分寶貴。媽宮東側數十米近處,有宏大的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石坊,更是粵東明代遺存石坊規模之最。(林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