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門診接診咳嗽的病人增多。患者常訴說,「咳嗽很久,總治不好」「喉嚨總不舒服,痰常在喉嚨頂、在上顎」「總覺得鼻涕倒流」「頻繁吭喀清嗓」。作為耳鼻喉科醫生,當患者咳嗽治療效果不理想,總主訴有痰時, 還會考慮一種咳嗽常見的原因:「鼻後滴流症候群」。
醫學指導:李雲英教授 廣東省名中醫、嶺南名中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學術帶頭人
Q1
什麼是「鼻後滴流症候群」?
鼻後滴流症候群 (PNDS),又稱上氣道咳嗽症候群(UACS)。是指由於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後和咽喉等部位,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直接或間接地長期慢性刺激咽喉和咳嗽感受器,導致以咳嗽痰多為主,抑或伴有鼻塞流涕、頻繁清嗓、咽後黏液附著及鼻後滴流等症狀的臨床症候群,為耳鼻喉科、呼吸病科和兒科的常見疾病。
本病是慢性咳嗽最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病因,在臨床上容易漏診和誤診。主要原因為醫師和患者缺乏對本病的認識,只注意肺、咽喉和扁桃體的表現,看到胸片紋理粗深即診斷為氣管炎或肺炎,而忽略了患者的病史和其他體徵。希望本文有關的介紹對患者和臨床醫師有所幫助和啟發, 當「咳嗽痰多,反覆難愈」時應排除「鼻後滴流症候群」的可能原因。
Q2
「鼻後滴流症候群」如何診斷和治療?
目前西醫學認為,引起PNDS的常見基礎疾病有慢性鼻炎、慢性鼻-鼻竇炎等鼻部病變,亦可能與慢性鼻咽炎、咽喉炎、慢性扁桃體炎等咽喉部疾病有關。
1998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頒布的咳嗽指南明確指出:鼻後滴流症候群(PNDS)、咳嗽變異型哮喘(CVA)和胃食管反流(GER)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見病因,發病率佔咳嗽的85%~98%。我國最新頒布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推薦的PNDS診斷標準如下:
(1) 發作性或持續性咳嗽,以白天咳嗽為主,入睡後較少咳嗽;
(2)鼻後滴流和(或)咽後壁黏液附著感;
(3)有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4)檢查發現咽後壁有黏液附著;
(5)經針對性治療後咳嗽緩解。
需要注意的是,PNDS的診斷缺乏特異性,對可疑PNDS的患者應行相應的專科檢查,如鼻咽喉鏡、鼻竇CT等檢查,可以發現鼻、鼻竇、鼻咽和咽喉等疾病。
西醫目前對本病的治療是基於其可能的基礎疾病採取特異性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抗過敏、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粘液促排劑等藥物,局部亦可配合使用減充血劑、鼻用激素等。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行外科手術治療。
Q3
中醫治則「化痰宣肺,鼻咽喉同治」
「鼻後滴流症候群」可歸於中醫 「咳嗽」「鼻淵」「鼻窒」「喉痺」等範疇,病位在鼻和咽喉,在內相關肺、脾、腎等髒。本病病因為痰,病機為「痰濁留戀,鼻咽肺不利」,治以「化痰宣肺,鼻咽喉同治」。治療上要分清寒熱、虛實、表裡,進行辯證論治,採用疏風宣肺、健脾化痰、補肺溫腎為主要治療方法。同時根據病邪的兼夾、病位的深淺、病機的轉變等不同,以制定整體治療方案,並結合個體化、對症加減。
本病臨床上分實症和虛症。實症有:風邪外侵、痰濁阻肺、肺經蘊熱,以止嗽散、二陳湯、蒼耳子散、辛夷清肺飲等方加減。虛症多見肺氣虛弱、脾虛溼困和肺腎兩虛,常用小青龍湯、參苓白朮散、玉屏風散、真武湯等加減治療。
鼻部的外治對本病的治療也非常重要,如滴鼻、海鹽水洗鼻,鹽水漱口、鼻超聲霧化、鼻竇負壓置換治療等。鼻腔外治可直接清除鼻腔及鼻咽部變應原、致病菌、塵蟎等,減少炎症介質,增強纖毛功能、促分泌物排出,改善血管滲出和黏膜的水腫,有助於黏膜的修復,以達到減輕或消除症狀的目的。
此外,患者還應重視衣食住行的調護,如勤添衣服,避風寒,預防感冒;禁食生冷、油炸、菸酒;多接觸陽光,適量運動;避免接觸冷空氣、油煙等刺激性氣體等。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