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找「隔壁家的孩子」-父母在激勵孩子時應注意的原則

2020-11-08 昭哥聊聊

(全文約 6000字,閱讀需要10-15分鐘)

這一章,我會對內控式親子思維的一項核心原則-比較原則進行闡述,講解父母激勵孩子進步時的關鍵問題。

1. 激勵總是沒效果?

2. 常見的激勵場景

3. 哪個目標更重要?

4. 別忽視了差異

5. 激勵成功就對嗎?

6. 別再找「隔壁家的孩子」

7. 並非否定橫向比較

8. 失敗者背景

9. 家長的目標可不一樣!

10. 縱向比較是一種基本功訓練

11. 將來會不適應社會競爭嗎?

12. 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的結合

13. 對比較原則的練習-開始三原則


激勵總是沒效果?


父母總是希望讓孩子變得更好,當他表現正常時,希望他追求卓越。當他表現不足時,更希望他迎頭趕上。這樣的心情很容易理解。即使我們並不那麼強調出人頭地,那也至少希望他活得不比別人差吧。

但在現實中,父母們則經常發現,孩子們有時對於自己出於好意的督促卻並不怎麼領情,甚至還嫌煩。督促之後的效果呢,也是極不穩定,甚至就是沒有效果,起不到進步的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並不是我們家長希望孩子更好的出發點有問題,只要不是拔苗助長式的,我們的想法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有可能出在我們所採取的幫助孩子進步的具體方式上。

常見的激勵場景


我們來回顧一下常見的場景:

第一種:寶寶加油,你看樂樂爬到你前面了,使勁兒,咱們超過他;

第二種:你怎麼還沒做完作業,你看隔壁家的鈴鈴早就做完了;

第三種:這麼大了還要抱,你看人家比你小的都自己走。

我們來思考一下,這三種方式,都是出於我們家長良好的出發點,我們希望孩子在我們激勵的作用下得到進步。那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其取得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第一種:寶寶加油,你看樂樂爬到你前面了,使勁兒,咱們超過他。這個場景大概是在經常有的大概半歲多的寶寶爬行大賽之類的活動中出現。顯然家長希望的目的是寶寶因此而爬得更快,為設定了一個具體的目標,這本身沒有問題。

我們都知道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為了一個目標去努力,比起漫無目的的生活,人生要有成效得多。曾經有一個報告研究美國老年人退休後的平均壽命,大家知道李嘉誠90多歲還在執掌商業帝國,布希快80歲才當上總統,這本身都證明退休並不意味著能力的喪失。

但有意思的是,該研究表明,如果退休後沒有任何興趣愛好和奮鬥目標和責任,那麼這些老年人退休後的平均壽命居然只有短短的六年而已。所以這個研究從側面證明人生目標這事兒到底有多重要。

相比之下,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麼自己過自己的,而是普遍投身於一代代的家庭,其實也是個有目標的好事兒。

哪個目標更重要?


所以父母為孩子設定的目標肯定是有用的,但如果在讓寶寶有能力爬得更快和超越對手這兩個目標選項中,偏向選一個,那麼我們作為家長更希望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說哪個目標對孩子的成長更為重要呢?

我想大部分情況下家長們還是會選擇前者,畢竟一次爬行比賽有什麼要緊的,他的這個對手可能我們都不認識。而咱家寶寶更努力變得更厲害才是我們想要的,當然如果比賽獎金是一百萬元可能就另當別論了,開個玩笑。

不斷超越所有的對手,也就是橫向比較,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非常好的激勵方式。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超越某個單獨的對手,並不是事情本身的意義所在。即使就運動員而言,我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這個更快更高更強也是指的是一種不斷超越的奮鬥狀態,它的核心意義在於超越自我的成長而非針對某個特定的對手。

絕大部分人能做的都只能是在更快更高更強的激勵下不斷超越自我。而且即使當上了世界冠軍也同樣只代表一次性的成功,其最終的常態仍然是還會被後來者所擊敗。

如果只有一個暫時的第一才是成功,那麼幾乎所有人都註定失敗,這種思路顯然不完全合理。所以,我們顯然應該思考如何把引導集中在孩子對自我的成長評價上,而非與別人的比較之中。

既然我們深層的想法與目標是讓寶寶成長,那為什麼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把這個目標替換成了超越另外一個寶寶呢?對於幼齡的孩子,他是沒有能力去區別大人對他的期待到底是自我成長更重要還是打敗一個對手更重要的。

我們需要去注意這個微妙的區別。否則,就極有可能塑造出一個把擊敗對手作為終極目的並獲取認可的思維循環。這是不是外控?

別忽視了差異

換個角度,繼續剖析這個例子。

大家知道,孩子發育的個體差異是非常之大的,不同月齡的孩子,即使只是相差幾天,發育程度也會大不一樣。此外還有基本的男女差別、體格差別、性格差別等等。假設某位寶寶在爬行方面暫時還處於協調性不夠的事情,那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他在這種激勵下即使經過努力,極有可能仍然不是一位更強壯孩子的對手。

那麼此刻,我們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失敗總是讓人不愉悅的事情,因此,當孩子通過努力但因為個體差異等原因並沒有成功時。他看待這件事情的想法是什麼?顯然是不舒服,不喜歡,不好玩兒了,甚至厭惡了呀。

所以不知道很多媽媽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孩子參加了一次這種比賽之後,有很大可能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時,你怎麼激勵他,他都不喜歡不想再玩兒了,其實就是這個原因。誰願意找不開心呢?萬一孩子本來是有某個方面的天賦的,結果這麼簡單的一次活動之後,孩子就再也不喜歡不願意主動嘗試了,這豈不是很可惜?

激勵成功就對嗎?

那有些家長可能又會覺得,我家寶寶就沒有這種挫折感。經過我激勵之後,他努力真的獲勝了,大家都很開心,這不是很好嗎?那我們仔細思考一下,讓他開心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到底是因為自己爬得更快更強了,還是因為擊敗了別人。

顯然是後者,如果一個人把自己開心的習慣僅僅建立在擊敗別人的基礎上,這種思維模式是什麼?就是我們在努力避免的外控啊,是不是這樣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年紀大的長輩喜歡下棋的。我是經常見到街邊一堆一堆圍著下象棋的人。一般而言,平常我們見到的這些喜歡下棋的人水平並不會高到哪裡去?可他們下的棋次數並不少,不少人甚至下了一輩子,但為什麼水平起不來呢?不是常說一萬小時的練習能造就一個高手呢?他們花的時間甚至早就超過一萬小時了,可並沒有成為高手,除了練習重點的偏離以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其實也在於外控。

因為他們下棋的樂趣只是為了打敗對手,在跟別人橫向比較中使用外控的方式激勵自己一直下棋。

而真正的高手在做什麼?在練基本功,在打棋譜,下真功夫,在掌握封箱知識。隨著水平上升之後,再擊敗對手就變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這是什麼?是自己與自己比較,逐步取得點滴進步,這同樣是我說的縱向比較。

別再找「隔壁家的孩子」

那我們該怎麼做?咱們的建議是,不要老拿孩子跟別人比,真的,至少在早期教育的時候這並不太重要。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是否得到了成長,是否具備不斷進步的習慣與實力,以在將來真正要面對競爭時有更強的實力才對。在還沒有實力的時候,不刻苦練習基本功,光去和水平並不高的人反覆比較就能進步嗎?

所以作為帶孩子的家長,如果在早期就養成了拿孩子橫向比較的習慣,動不動把「隔壁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那麼其結果往往要麼是導致孩子在失敗中逃避與放棄,要麼是在勝利中,養成了孩子外控的習慣。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真正想要的,一定是孩子在能力、性格等各個方面踏實的進步與成長。

所以與其著急用橫向比較去評價孩子,還不如把信息用在縱向比較上,也就是自己和自己比,有沒有進步,去及時肯定孩子的每一個紮實的成長。縱向比較並不是讓孩子的行動與目標脫鉤,而是把目標轉化一下,從橫向比較帶來的精神勝利感,轉化為自己取得具體進步時的成就感。

並非否定橫向比較

我們談縱向比較並非完全否定橫向比較。事實上沒有橫向比較的話,這個世界就沒法正常地運行啊。

橫向比較在很大程度上造就和維護了世界的公平性。比如去上班面試,就是橫向比較,一堆面試者中選擇最優秀最適合公司的那個錄取。你拿起手機選擇點擊哪條新聞,玩兒那個遊戲,都是App之間橫向的比較與競爭,都要爭取吸引你的眼球。而高考,更是營造了一個公平的橫向比較環境,幫助國家進行順利的人才選拔與循環。橫向比較,無處不在。

但是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每個家庭養育孩子的目的是與國家或者學校有很大程度上不同的。為什麼這麼說?假設從國家的角度,一億個孩子裡面,選拔出五千萬上高中,再選拔出兩千萬上大學,最後有十萬個博士,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教育體系就非常成功了。而進行公平選拔,當然要採取橫向比較的教育模式。

但這種模式隱含著一個背景-失敗者背景。

失敗者背景

我們對這句話換個說法。一億個孩子裡面,有5千萬上了高中,也意味著另外5千萬上不了高中,在5千萬高中生裡面,又有3千萬上不了大學,在3千萬大學生裡面,有兩千九百九十萬成不了博士,在十萬個博士裡面,有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拿不到諾貝爾獎。

當然這種說法比較武斷了,有點像做物理實驗,臆造了一個不考慮其他因素只有一個成功標準的絕對環境。誰說離開學校就沒有其他成功之路呢?又有誰說拿獎就是教育的目的呢?在這裡我們只是個極簡的比擬。

但在國家教育的系統裡,其本質是不是就是那麼回事兒?

在國家的橫向教育體系中,其公平性正是通過不斷地淘汰的方式來體現出來的。而假設以拿獎為終極目標,那麼其淘汰率是99.9999%。即使以上大學為目的,其淘汰率也是80%,我請問,作為家長,你有一億個孩子嗎?你會覺得淘汰掉一大半有一個或者20% 成功就萬事大吉了嗎?

顯然不是,我們只有一兩個孩子而已。那你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家長的目標可不一樣!


你是希望你的孩子100%成才才對。當然成才的標準因人而異,而且我也不建議大人為孩子去設立什麼具體的成才目標,那是孩子長大後自己的事情,過多的幹涉並不好。但最起碼,我們在孩子的早期性格培養和具備一定基礎能力方面,是希望他各方面都能合格,儘量優秀,並不希望他被淘汰的吧?

所以,發現沒有,國家的目標是只是百分之幾,而你的目標卻是100%。也因此,國家可以放心採用橫向比較的方式,讓所有的孩子互相比,以便公平的選拔。而你的家庭教育卻並不能僅僅這樣,因為目的不一樣。你需要更多地採用縱向比較的方法去細心呵護和培育你所有的孩子。這也是縱向比較在具體孩子成長中的意義。

縱向比較是一種基本功訓練


其實,橫向比較本身已經是無法避免的社會常態了,我們根本不用擔心在日常生活中橫向比較會不會太少甚至缺失。因為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橫行比較的,即使想隔絕也隔絕不了。即使你全身心的投身於縱向比較,你的孩子還是會在橫向比較居多的環境中成長。

但在孩子幼齡的時候,我們不妨把縱向比較當成基本功,橫向比較看做最終的考試。即使時不時也需要「模擬考」找找感覺,也並不妨礙基本功才應該佔據我們學習進步的主要內容。

所以,我們在這裡做的縱向比較更像是為每艘出海的航船建起一個船塢,不斷把船造得更好更結實,為他航向更廣闊未知的大海架設更堅強的龍骨。它是一種對橫向比較的積極補充,就如同在不同學習新知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進行練習鞏固。就如同日理萬機之餘,還記得要三省吾身,秉持本心。


將來會不適應社會競爭嗎?

有些家長也會擔心,總是用縱向比較,少拿孩子跟別人比,會不會導致孩子將來不適應社會競爭的殘酷現實呢?

其實不用擔心。真正養成縱向比較人格的人,在將來面臨競爭時,更容易坦然面對,因為他的情緒習慣了不會糾結別人如何看自己,而是專注於自我表現。

他首先會從自我尋找差距,具有坦誠正視問題不逃避的習慣。這種思維習慣不會導致在無法接受失敗的比較中情緒失控,做出過激的事情,而是從容應對。同時,當孩子成長的時光沒有浪費在橫向比較以及橫向比較帶來的情緒中,而是在縱向比較中始終紮實進步,那麼將來他面對橫向競爭也更有把握,並不會慌亂。

當縱向比較習慣的孩子將來遇到強大對手時,他的內心不是陰暗的,不會把心思花在希望用對方的失敗來成就自己。而是採取一種共贏的態度,英雄惜英雄,尊敬並欣賞對手,也同時贏得對手的尊敬。即使沒有成功,他也會同時贏得更多的尊重與其他機會。


什麼時候強調橫向比較?


當孩子大了一些之後,或者擔心某些孩子性格過於內斂,又或者直接處於了直接競爭需要分勝負的場景時,比如考試,比如訓練後的比賽(這裡強調訓練後的比賽,這時檢驗學習的成果,與嬰兒爬行比賽這種是有完全不同意義的)。這時我們家長也應該把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結合起來。

當考試成功或者比賽勝利,自然不應吝惜我們對孩子的比賽與表揚。成功本身就帶給了孩子縱向比較的愉悅感,這是孩子對於自己堅持努力最好的回報,也會堅定接下來繼續努力的道理。

而當考試失敗或者比賽失利時,孩子相對脆弱的心理就非常需要我們的協助。本身已經非常難過了,如果再加以指責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多加一道羞辱更是不可取。那麼縱向比較則是及時讓孩子恢復信心的利器。

所以當孩子情緒低落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表達理解情緒,同時也要幫他擺脫情緒,而擺脫的方法又是什麼?


結合內控式親子思維一直強調的方法, 我們會知道要把事實作為接下來溝通的重心。那麼事實從哪裡來?它就在縱向比較中。

基於事實,分析對比,點出孩子在不足之處中已經取得的改善與努力的方向。這要比無內容的簡單鼓勵孩子以後會更好要有意義得多。

還是那句話,用點滴進步積累成就,基於事實來評價溝通。你所需要找的事實,就在縱向比較中。

開始三原則


最後給大家一個訓練縱向比較的簡單方法。叫做開始三原則。

這個開始三原則,並不是說三個關於開始的原則,而是說我們採用三這個數字作為很多練習的開始次數。

比如,做某項鍛鍊,剛開始,就只做三次或三組。對於稍有基礎的小朋友,可能他能一口氣做20個,但我們也只定第一天3個,簡單吧?

那孩子做完肯定是意猶未盡的,沒關係,不要急著挑戰上限,咱們第二天再來,這次是四個。以此類推,每天增加一個。

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已經接近孩子此時的上限20個了,堅持幾天之後,孩子再想增加也有些無能為力,興趣也開始下降,甚至有一天偷懶不做了。這時怎麼辦呢?只要規律被打破,咱們就直接回到開頭3個。

這時孩子的心理又如何?20個太累,3個簡直不要太簡單,幾秒鐘做完,興趣又回來了,同時還帶有一點自己被小瞧了的不服氣。然後我們又開始每天一個地增加,並暗示孩子這次不累積到25個咱們不要停。當這個過程又開始滯澀的時候,咱們再回頭從三開始,同時大目標再高一點。

這種方式,同時兼顧了縱向比較的進步,也照顧了孩子心理壓力的調節。總體而言,孩子仍然取得了我們所期望的累計進步的效果。是不是有點像唯物主義辯證法所說的事物總是螺旋式的上升的說法?



當然,簡單數量的積累不是無限的。我們可以在達到一定高度之後,進行一些微調。比如一周堅持一個數量,下周再增加一個。又或者下周增加另外一種目標等等,靈活運用。

對於縱向比較,當家長們已經養成了語言習慣,並具備一些激勵技巧之後,就可以綜合運用,在很多方面施展了,比如:

孩子學習某種知識的時候

一起遊戲,孩子挫折感很強的時候

孩子學習做家務的時候

進行某種鍛鍊的時候

學習某種藝術技能的時候

。。。 。。。

關於如何進步,在內控式親子思維的另外一個大章節《陪伴孩子走上成功之路》中,我們會聊得更多,比較原則是開頭,也是基礎。



昭哥,筆名昭哥聊聊,內控式親子教育思維創建者,資深早教總監,多平臺付費專欄作者。原創親子講座網絡播放量已逾百萬


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家的孩子,這是激勵嗎?
    因為中國的教育就是比較式教育,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有過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做比較的行為。 前幾天我就遇到一個這樣的家長。她家孩子以前成績屬於班裡中等,進入三年級之後成績不斷提高,越來越好,按理說孩子成績逐步提高,平時又乖巧懂事,作為媽媽應該很欣慰,不會再拿別人家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較了。
  • 天冷降溫易生病,孩子穿衣很重要,父母應遵循「三暖一寒」原則
    傍晚放學時身上還溼乎乎的,被冷風一吹就受涼了。每年換季,父母都特別愁孩子的穿衣問題。尤其是現在這個階段,天氣陰晴不定,早晚溫差大,孩子怎麼穿衣才會舒適、不生病呢?也就是說,穿太多對孩子有害無一利,父母一定要注意衣服的把握,別讓孩子太熱。
  •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應扔掉比較,讓孩子獨自美麗
    導讀:「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應扔掉比較,讓孩子獨自美麗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應扔掉比較,讓孩子獨自美麗!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誇孩子是個「技術活」,父母要學會用「套路」的方式激勵孩子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主張「鼓勵」教育,正確的鼓勵教育可以起到激勵孩子、鼓舞孩子的作用,但是「誇」孩子不是對孩子簡單地說「你真棒」,「你真漂亮」,這樣過於抽象的表揚不能起到最好的鼓勵教育的作用;誇孩子是個「技術活」,父母要學會用一些「小套路」來智慧地激勵孩子。
  • 當別人誇你孩子時,作為父母,別再用「謙虛」的回應來傷害孩子!
    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喜歡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但是,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說,他們常常會把這種喜悅隱藏於心而不願意說出來,他們往往認為孩子不能多誇,要謙虛一點,要收斂一點,這樣才不會驕傲。閨蜜家的女兒靈靈2歲多就會背誦近百首唐詩,三歲時便可流利說出《弟子規》,到了四歲時,甚至簡單的乘法算式都會計算。
  • 「別人家的孩子」,是多少人的噩夢,父母的比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懂事,每天都幫媽媽做家務,再看看你除了吃就是玩的」……相信這是每一個孩子都聽父母說過的話,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好嗎,而自己的孩子好像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 孩子懶惰散漫不聽話?父母學會「祖母原則」,輕鬆帶出聰明娃
    什麼是「祖母原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祖母原則」。比如:你喜歡看電視,但是有作業要寫,父母是否對你說過:「寫完作業可以看電視」;當你想要玩手機遊戲,但是還沒吃完飯,父母是否對你說過:「吃完飯就可以玩手機」?等這些就是祖母原則,它通過獎勵來調動孩子做其他事情的積極性。如果父母能夠恰當地使用祖母原則,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很有利的。
  • 好孩子都是激勵出來的!父母應知的40個培養細節
    【好孩子都是激勵出來的!父母應知的40個培養細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讓人頭疼的問題:孩子做錯事怎麼辦?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如何教會孩子正確面對挫折?…激勵孩子該知道的40個培養細節↓↓用科學方法培養優秀孩子,轉給新手爸媽!
  • 孩子再胡鬧,家長再生氣,教育孩子時也別踩這條"紅線"
    ,家長們都要注意1.挨罵時愛頂嘴的孩子,倔強但更有自信常常有家長說自己家的孩子是&34;,就算被抓了現行也不會認錯。還有一類孩子在挨罵時只會低著頭,沉默著流淚,好像有一層無形的隔膜將自己與父母隔絕開來了一樣。
  • 別再讓孩子當「聖母」,吃虧不一定是福,父母該教會孩子「自私」
    例如家長從小就會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已經被父母們教爛了。但是家長們想過沒有,孩子在學習這些知識,禮儀和思想時,是否真的能夠領悟到呢?會分享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謙讓的美德多麼偉大,他們只是不想讓父母失望,不敢拒絕,不敢自私罷了。
  • 家有兒子,父母要記住「4個原則」,別讓孩子走「彎路」
    父母的責任不僅是把孩子養大,更要把孩子教育好,尤其是男孩,如果小時候沒有接受正規的家庭教育,就相當於人生沒有打好基礎,對孩子的未來會有很大的影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但無論發生什麼,有些原則一定要遵守,這是不可被改變的,因為只有遵守原則,才能夠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 別再羨慕「別人的家的孩子」,高情商的媽媽這樣做,孩子也會優秀
    不用再羨慕「別人的家的孩子」,高情商的媽媽這樣做,孩子也會變得優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好的教育帶給孩子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如果家庭教育出現失衡現象,不僅會耽誤孩子的成長,還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影響,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 這3類父母為孩子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決定孩子的優秀與否,以下這幾種父母不經意的行為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過度攀比生活中,父母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孩子數學考了100分回來,媽媽說:「這有什麼驕傲的?對面樓上的小明剛才告訴我,他考了雙百!」
  • 【親子課堂】孩子上「興趣班」應遵守三原則
    根據以往經驗,送孩子上興趣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其中有三個要素,幾乎所有的父母應遵循。   原則一:切忌為了攀比選擇興趣學習班   案例:選擇興趣班的複雜心思   明明今年上中班,一開學老師讓孩子父母選擇興趣班。明明爸爸驚訝了,一至五每天下午都有興趣班。
  • 兒童的性教育 父母應堅持5原則
    >兒童的性教育 父母應堅持5原則2017-10-23 00:00:0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以下5個原則家長們請拿好。  原則1 家庭是最佳教室  家是我們生活的基礎場所,因此在這裡進行兒童性教育也是最便捷舒適的。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應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璀璨一世。在提到別人家孩子時,不能否認家長的良苦用心,希望通過比較,樹立榜樣的方式激勵孩子的成長與進步。把對好的評判從只關注分數或結果變成對過程的把控,讓「別人家的孩子」從單純的一個人,變成一種好習慣、好品格的化身,這樣的比較就不再是高下的評判,而是一種正向的激勵。
  • 父母注意!別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旅遊,家長和孩子都累
    導讀:父母注意!別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旅遊,家長和孩子都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注意!別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旅遊,家長和孩子都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把孩子養成「巨嬰」和公主病,也別成為一個沒有原則的父母
    當社交中大家提出分工合作時,這類人會極度不配合,表示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幹過活,憑什麼要在這裡受委屈。他們沒有責任意識,沒有公平意識,從小的習慣,讓他們認為大家就應該讓著他,照顧他。高中有個舍友,一到就寢時間就跟爸媽打電話。大家都睡下了,她還非常大聲,撒嬌著跟爸媽要求買這個那個,還說自己衣服積累了一個星期的衣服,周末要讓爸爸帶回去洗。
  • 善於與同齡孩子交往是重要的,孩子幼年時就應培養這種興趣
    孩子也學媽媽的樣子,開始輕輕走動,如果大人中間有誰忘記這樣做,他會提醒說:「別這樣,爸爸在睡覺。」在每個適當機會都應提醒孩子注意別人。「說話要輕點,像我一樣,我們的鄰居生病了。」「把報紙拿給爺爺!」「沒有敲門,不要進嬸嬸的房間,要敲門問:&34;可以!,你再進去。」
  • 父母常說這幾句話,孩子受益一生,別再「吝嗇」了
    文|淘媽淘媽的一位朋友,從小就很優秀,是很多家長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可是媽媽對她的要求很高,即便她已經比同齡人優秀了很多,可媽媽還是經常對她說「你別以為這樣就滿足了,比你牛的人多得是。」在朋友患抑鬱症之後,媽媽才說「其實女兒一直都是我的驕傲,我就是想說一些『狠話』激勵她,讓她更優秀。」可是媽媽怎麼都想不到,正是她所謂的這些「激勵」的話,像一座座大山壓著女兒,最終讓女兒再難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