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陪伴我們的國民字典

2020-12-13 揚州網

第1版《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App版

高紅明(前排左一)參加查字典競賽後合影

2011年,家長和孩子在選購剛上架的第11版《新華字典》 (資料圖片)

【編者按】

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正式首發。自1950年啟動編纂以來,這部「國民字典」已經走過70個春秋。它的每一次修訂,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它的每一個版本,都陪伴著不同年代的人們走過少年,成為幾代人的漢語「開蒙書」。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看——那些年,陪伴我們的《新華字典》。

盤點

每次改版 都折射出時代變遷

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1950年啟動編纂,1953年,第1版《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第2版《新華字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延續至今。每一版的《新華字典》都增加了新字新詞新義,反映出國家發展和時代特徵。

最新一版

App和紙質書首次同步發行

《新華字典》第12版主要進行了8項內容的修訂,包括增補字頭、添加新詞新義新用法,完善《部首檢字表》等。除了這些常規的修訂,第12版《新華字典》還在每頁都附有二維碼,讀者可以用手機掃碼看書寫筆畫、聽正確讀音,這也是《新華字典》首次實現應用程式App和紙質圖書同步發行。

第12版《新華字典》增添的新詞多達100多個,如「初心」「粉絲」「截屏」「二維碼」「點讚」等。此外,第12版《新華字典》還增補了50個字詞新義新用法,包括「賣萌」「拼車」「拼購」「被會員」等。

跨越70年

收錄漢字增加5000個

隨著時代發展,《新華字典》也不斷嬗變,平均5年-7年就要修訂一次。

上世紀50年代,《新華字典》只收錄了8000多個漢字,而到了第11版,收錄漢字的數量增加到了13000個。

2011年第11版增加了「拜拜」的「拜」、「啫喱」的「啫」等新字頭。一些網絡用語也逐漸被吸納進來,還出現了「曬」「奴」和「門」等字在網絡上的用法。比如「曬」的解釋是「展示,多指在網絡上公開透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曬工資」;「奴」的解釋是「為了支付貸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門」的解釋是「事件,多指負面的事件」,例如「學歷門」。

隨著中國的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動物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在《新華字典》第10版的修訂中,一些動物名稱比如「狍」在用字解釋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做褥、墊或製革」這樣的字眼被刪去了,增加了這些動物作為「國家保護動物」的說法。

聲音

遇到生字,你還會查字典嗎?

搜索時代

《新華字典》仍不可替代

如今,「百度一下」儼然成為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疑惑時的「常規操作」,遇到一些生字時,也會在網上搜索一下。那麼,《新華字典》的地位就此弱化了嗎?

「我們對待文字的要求,仍是以《新華字典》為標杆。」揚州市語委辦主任劉穎表示,一直以來,小學一年級入學時,都會將《新華字典》作為一部重要的學習工具用書。

「雖然今天網絡搜索已很普及了,但《新華字典》仍然不可替代。」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首批名教師黃正瑤說。《新華字典》特別適合漢語的初學者,特別是小學生群體,幫助他們掌握漢字的「形、音、義」。

黃正瑤表示,今天通過網絡搜索,最終確定真偽,還是要以《新華字典》等權威工具書為準。不久前,一位體校老師向他請教,「想像」與「想像」兩個詞語的區別,最終他通過《漢語大詞典》查出後,告知了他。

在實踐中,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新華字典》仍是不可替代的工具書。育才小學年級主任林蓮鳳介紹,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加大,一年級孩子到校報到後,除了免費教材,每人還可領到一本免費的《新華字典》。學生們經常會用部首查字法查閱不認識的字,許多學生從這位「不會說話的老師」那裡學會了很多生字。

「我們語文老師,也是人手一本《新華字典》,遇到有爭議的字的讀音,首先打開手邊的字典,尋找正確讀音。《新華字典》是老師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林蓮鳳表示,第12版《新華字典》在正文每頁附二維碼,掃碼後可以查看字的書寫筆畫,學生會更感興趣,更易接受。

「這在如今的資訊時代很有意義,強大的搜索功能幫助學生們快捷、準確、全面地獲得所需知識,最大限度地節省了查找時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蓮鳳說。

講 述

「五代人」講述:與《新華字典》的初相逢

《新華字典》是幾代人的第一本工具書,承載著對於漢語學習最早的記憶。記者採訪了幾位不同年代的《新華字典》用戶,請他們講述了自己與《新華字典》的故事。

「50後」 帶著《新華字典》下鄉插隊

講述者: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首批名教師 黃正瑤

黃正瑤老師出生於1950年,1969年高中畢業,被下放到興化插隊。

「我那時高中剛畢業,臨去興化之前,帶了好幾本書,其中就有一本《新華字典》。」黃正瑤告訴記者,字典是父親的,雖然高中畢業大多數常用字已經認識,但他還是決定把它帶著。「那時候還屬於掃除文盲的階段,小學畢業的人都不太多,能夠擁有一本《新華字典》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黃正瑤記得,那時一本《新華字典》1元多錢一本,在當時已是價格不菲了。

在興化期間,黃正瑤看書遇到不熟悉的字就會用《新華字典》,那本《新華字典》,也伴隨他度過那段難忘的人生經歷。

一直到1976年,黃正瑤才返回揚州。後來做中學教師,《新華字典》已經不夠用,換成了《現代漢語詞典》《辭源》《辭海》,但是那本《新華字典》已經與那段下鄉插隊的時光融為一體。

「60後」 第一本字典是借哥哥的

講述者:育才小學年級主任 林蓮鳳

「你們需要學會查字典,明天帶一本《新華字典》過來。」1976年,林蓮鳳正上小學三年級,有一天,老師對同學們說。

「這對於我來講,簡直是晴天霹靂。」林蓮鳳介紹,出生於1965年的她,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哥哥正在念初中,他已有一本字典,爸爸媽媽肯定不可能給她再買一本了,她只能回家央求哥哥,將字典借用一下。再三請求下,並答應了哥哥諸多條件後,林蓮鳳終於將字典「借」到手。她先將字典用紙包好,將有些卷頁的地方抹平,每天像寶貝一樣放在書包裡,從此這本字典跟著她一直到小學畢業。

1986年,林蓮鳳參加工作,分配到育才小學教一年級語文。作為語文教師,給孩子上課時必須讀出字的規範讀音,但有時她自己也遇到琢磨不透的讀音,特別是多音字,例如「蒼勁有力」中「勁」字是前鼻音還是後鼻音,這就要求助於《新華字典》。當學生到二年級時,她就開始教孩子們查字典的方法。

「那時我們就要求孩子人手一冊《新華字典》,因為字典是孩子們自己買的,版本不一,有的是家長之前用過的。但這不妨礙他們查閱字典,從字典中查閱所需的知識點。」林蓮鳳介紹,從那時候起,上語文課時,《新華字典》就成為課桌上的「標配」。

「70後」 查字典競賽獲得一等獎

講述者: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高紅明

「在我們那個年代,《新華字典》就是寶書,能查字,能練習普通話,寫作業、上學,都得帶著一本《新華字典》,它陪伴我走過了那段求知慾旺盛的成長期。」高紅明出生於1971年,過了那麼多年,《新華字典》陪伴的讀書歲月依舊曆歷在目。

「小學,家在農村,那時哪有什麼課外書籍,一本《新華字典》算是我們最早的『輔導書』了。」高紅明說,小學三年級時,父親就讓他練習寫毛筆字,家裡的對聯都要他寫。那時,他認識的字不多,寫對聯時,遇到不會寫的字,全靠查字典。「那時上學,普通話還沒普及,老師上課也會說方言,我想學普通話,看這個字到底如何正確發音,這也要靠查字典。」

到了初中,高紅明那本《新華字典》的封面早已磨得看不清字了。此時,他也收穫了《新華字典》帶給他的第一份獎勵。「初二那年,大概是1984年,縣城舉行查字典競賽,我們學校有3個孩子參加,我就是其中一個,還得了一等獎。」高紅明說,因為他字典用得多,比賽時,早早就完成了全部題目,還剩了好長時間,他就又檢查了一遍,最後還真查到了一個小錯誤,趕緊改正,確保正確率達到100%。

「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擁有一本《新華字典》,就相當於打開了一扇門,讓我們看到一個精彩的世界。」高紅明感慨道。

「80後」 父母常說「你查一下字典」

講述者:西湖中心小學語文老師 萬麗玲

「小學時的第一本輔導書,就是《新華字典》,當時幾乎每個人的書包裡都有一本。」1989年出生的萬麗玲說,那時,父母都忙於工作,複習功課時遇到不懂的字求助父母,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查一下字典」。

萬麗玲自幼喜歡讀書,除了父母買的書籍,還經常跟好朋友借課外書看。「好讀書不求甚解」,為了節省時間,上小學高年級時,遇到陌生字詞,她很少再去查字典,而是根據前後字詞,「猜一猜」是什麼意思。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拿起桌上一本作文書,問她看了沒有。她說看了,可爸爸突然又問作文中的兩個字怎麼讀,她卻怎麼都答不出來。「我現在都記得,那天爸爸陰著臉說:『遇到不會的字,一定要記得查字典,這樣,你認識的字才會越來越多。』那兩個字,我現在也還記得,很難忘,是『尷尬』。」

「字典可以陪伴我們一輩子。」萬麗玲說,小學通過字典認字,中學時學習化學元素,還可看看字典裡的元素周期表。直到現在,她依然最信任《新華字典》,一遇到不確定的字,就去查字典。

「90後」 帶著字典上大學讀研究生

講述者:上海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研究生 史可悅

史可悅今年24歲,與《新華字典》「初相逢」也是在小學時,用的是第10版。

「那時每天都要帶著這本小而厚的字典去上學,做作業時也需經常翻看,周末還有一項特殊的小任務,就是要默讀熟記各種部首。」在史可悅看來,查閱字典也是一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在閱讀一個漢字的各種解釋時,就像在讀屬於這個字的故事,在結識一位新朋友。

「讀本科時,離開家鄉,來到揚州大學,我也將這本《新華字典》帶了來,儘管書頁已泛舊,但帶著它開啟一段新的學習之旅,心裡會覺得踏實。現在上了研究生,我依舊帶著它,總感覺有它在,任何語言文字方面的難題,都會得到解決。」史可悅說。

本版採寫 記者 劉冠霖 喬雲

相關焦點

  • 那些年陪伴我們的國民字典 App和紙質書首次同步發行
    自1950年啟動編纂以來,這部「國民字典」已經走過70個春秋。它的每一次修訂,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它的每一個版本,都陪伴著不同年代的人們走過少年,成為幾代人的漢語「開蒙書」。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看——那些年,陪伴我們的《新華字典》。
  • 《新華字典》「上新」:國民字典時隔9年更新,新在哪裡
    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8項內容更新,收入初心、粉絲、點讚等新詞《新華字典》(第12版)共收單字13000多個,收帶註解的詞語3300多個。
  • 「國民字典」時隔9年更新,新在哪裡
    一本「書齡」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亮相。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
  • "書齡"70年的"國民字典"時隔9年再度更新 新在哪裡
    一本「書齡」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  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亮相。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
  • 那些年,我們一起查過的《新華字典》
    原標題:我們一起查過的《新華字典》 延慶縣的一位文盲領到政府贈送的《新華字典》和脫盲證書後,含著眼淚說:「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山裡人,社會主義制度好。」   房山地區的掃盲工作是在1990年4月結束的,有學習條件的2111名文盲和半文盲經考試合格,全部脫盲。
  • 「國民字典」出新版,《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京...
    從誕生之日起,《新華字典》就肩負了普及教育、掃除文盲、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重任,為新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了一「典」之力,因此被親切稱為「國民字典」。熔鑄共和國文化記憶 助力新時代教育脫貧——《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2020年9月1日,「《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手機裡的《新華字典》 未來想做「國民APP」
    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正式亮相,「國民字典」時隔九年再次「上新」。 同步、實用、還便攜 手機裡的《新華字典》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來,廣受讀者歡迎、歷久而不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
  • 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華字典》:會遠離我們的生活嗎?
    前不久,最新修訂版《新華字典》(第12版)問世,此次修訂歷時5年,在科學性、規範性和實用性等方面,更加適應讀者需要。《新華字典》出新版的消息一出,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並登上微博熱搜。也讓我深情回憶這本「國民字典」在自己學習語文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 70歲的《新華字典》上新,國民字典時隔9年更新,新在哪裡?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新華字典》在它啟動編纂後的70年中,先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次修訂,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有人回憶,它是上小學時的必帶「裝備」;也有人回憶,爸媽是翻著《新華字典》來給自己取名的……時光流逝中,這部字典確實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從一個角度折射出時代變遷。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
  • 周華健60歲了,陪伴我們的那些年,那些歌
    不得不說,時間是把殺豬刀,曾經的青春年少離我們遠去,留在耳伴的是那些經典老歌。,1979年赴臺灣求學,1986年加盟滾石唱片公司,逐漸成長為臺灣及亞洲華語流行樂壇的天王巨星,至今已發行音樂專輯逾40張,累計銷量過數千萬。
  • 《新華字典》會遠離我們的生活嗎?你對她有著怎樣的情懷
    前不久,最新修訂版《新華字典》(第12版)問世,此次修訂歷時5年,在科學性、規範性和實用性等方面,更加適應讀者需要。《新華字典》出新版的消息一出,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並登上微博熱搜。也讓我深情回憶這本「國民字典」在自己學習語文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年,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兒歌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有人說,兒歌是定格歷史、反映時代的留聲機,不論年齡有多大,在我們記憶深處,總有一首童謠能夠喚起兒時的記憶,還有那些斑駁的舊時光。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到來了。
  • 付費遭質疑,國民字典App如何繼續前行?
    作為一部小時候幾乎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在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這次App的上線自然受到眾多網友的關注,但令人驚奇的是網友的關注點不是「國民字典」終於跟上了時代,而是把矛頭指向App的收費價格上,網友表示難以接受最低收費40元的《新華字典》App。
  • 一生陪伴的好字典
    正好很多人最近都問:學英語選什麼樣的字典比較好?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見仁見智,就好像寶馬和自行車不見得哪個更能把妹,只要「你開心就好」,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原理是可以明確的。LZ個人更喜歡的是LDOCE,也就是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目前出到第五版,藍黃色的封面看著比tawdry的紅色Oxford洋氣很多。這本字典過於優秀,以至於LZ的一位人贏學長五年來換過七八任女友卻從沒換過一本字典。
  • 《新華字典》上新!多了這些內容
    一本「書齡」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8月10日,《新華字典》(第12版)在北京圖書大廈正式亮相。作為人手一本的「國民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時隔九年,《新華字典》「上新」,新在哪裡?
  • 竇桂梅 | 《新華字典》,打開一代代人生辭海的大門
    2020年9月1日,「《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與會人員共同回顧有「國民字典」之稱的《新華字典》砥礪奮進的70年,並對第12版修訂出版給予了高度評價。語文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在會上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國無辭書,無文化可言」。
  • 《新華字典》初版記
    即便是出版時間距離《新華字典》最近的《增訂註解國音常用字彙》,無論釋義還是舉例,仍是滿紙的文言文或半文言文。對那些最需要字典的文字初學者而言,很可能會出現看不懂字典的尷尬。《增訂註解國音常用字彙》中「胡」字的一個義項,這樣解釋:「何,如『弗慮胡獲』,見詩經。」要明白這個字,恐怕還要先讀懂《詩經》。
  • 堅守|那些年陪伴我們的導員...
    在疫情的時候,任務來的比較緊急,大年初二左右,學校發了疫情期間學校的管理規定,從那個時候對於我們輔導員的假期來說就已經結束了。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平安報的系統還沒有上線,我們同學們都是通過和輔導員的聯繫來報的平安。後來,我們採用了一些便捷的方式比如平安報什麼的,但是每天的工作量還是比較大的。基本上每天起床之後就要進入工作狀態,一直持續到晚飯之後。
  • 追憶上世紀五十年代人教版《新華字典》
    全面梳理《新華字典》的歷史版本,現在的第11版《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11年6月出版),實際上應該是《新華字典》的第15版了。現在所稱的這個「第11版」,在統計上是不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過的三個版次以及商務印書館1966年5月已經印製好,但卻因「文革」遭到封存的「1965年修訂重排第4版」的。
  • 《新華字典》才是不折不扣的大IP
    再就是《新華字典》,作為新中國第一本字典,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唯一的字典,陪伴了幾代人學習成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華字典》的廣為流傳,也與其自身的權威性有關。可是,讀者知道它的編者或者修訂者是誰嗎?翻開第11版字典,只寫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修訂)」。即使在字典初版時,也只署名為「新華辭書社編」,此外,找不到任何編者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