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心,悅樂而不慍

2020-12-23 人文傳媒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

學習知識、學問、道理而能時常去溫習、實踐,不也是很愉悅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

別人不了解我,而不惱怒,不也是君子之修養嗎?

一講君子之學,二言君子之交,三道君子之度。

君子之學

荀子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裡,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

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

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

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譁眾取寵。

簡而言之,君子之學,即是為己之學,是格物致知的努力,修身養性的功夫。

甚言之,即是孔子「朝聞道,夕死足矣!」的精神追求。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我國明代一位著名學者。

宋濂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因為家裡窮,沒有錢買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歸還。大冷天,硯水結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他還是趕著抄寫,抄完了立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在自己沒有書的情況下,也能讀到很多書。

宋濂成年以後,為了求得更多知識,解決自己存在的疑難問題,特意跑到百裡以外去訪名師求教。他背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雪,雪深到好幾尺,腳皮都裂開了,也不以為苦。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當時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講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兩頓粗飯,穿件破棉袍,但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富貴子弟的生活享受;因為在宋濂看來,只有求得知識,才是最高興的事,別的便都不去理會了。

宋濂稱「吾身之心」為天下之「至寶」,認為人「心中自有聖人」,不勞外慕。關鍵在於如何去「識心」、「明心」。

而「識心」、「明心」的方法則為不斷克除「人偽」,做到「存心」。

克除「人偽」之法又在於學。宋濂如此之學,誠可謂君子之學。君子之學,自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君子之交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麗有連的意思,兌為澤,上下皆兌,有兩澤相連,互相滋益之象。結合人事,朋友互相講所不明之理,習所不熟之理,也可雙方互相滋益,故曰:「君子以朋友講習」。

來知德說:「兩澤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水就溼,各以類而相從,朋友之道,不出乎此。」

印光大師曾以此義開示結社念佛之殊勝:「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蓋取其二澤相併,彼此互益之義。又聖人以朋友列於五倫者,蓋取其勸善規過,如二月互照,扶危保安,如兩手相援之義也(友,古作[又/又]。又,手也,今文變又作𠂇耳)。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抉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鹹以結社為倡導。即身有職業,不能親預,但依社章修持,待開會日,或親往,或函告,明己修持之勤怠,利益之大小,亦與預修,相去不遠,以心冀社友,不敢怠荒故也。」——《增廣文鈔·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互相學習、探討,勸善規過、相援勉勵,志同道合、同學同修,正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亦樂乎?

君子之度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世間人各有各的立場和角度,各有各的業力、機緣,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知見和執著。

因此不被人了解,甚至誤解,是正常且常有之事,如果時常因此而苦惱升起,只能徒勞燒灼己心。

更甚者因此而生嗔心,便更是愚痴了。

弘一大師曾說:「嗔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依大師教誨,如此行去,「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況一「人不知」耳?

佛門有「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數誓願斷,

法門無盡誓願知,

無上菩提誓願證。

有此心量,君子之度自然具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之學、交、度,攝歸於心。悅,內生喜悅;樂,喜形於色;不慍,心無煩惱,自在灑脫。悅樂而不慍,即君子之心也。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轉發、留言!

相關焦點

  • 自得之樂的人生泰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這一名言,揭示了修行於君子人格者在學習、實踐上的價值態度,道出了成就自身的真誠操守,展現了不同的人生志趣和快樂體驗。作為一個有道德潛能的人,正因有「人不知而不慍」這個堅守,方可以成為君子。同樣,只有成為君子,方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何以成為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根本標誌之一?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接下來,夫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又該如何理解呢?基於前兩句的理解,這句就很好理解了,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萬事開頭難,好像唱歌一樣,開頭的起調很關鍵。就是那些戲劇演出時的,笙弦鑼鼓的伴奏,關鍵都在之前的調弦定調上,弄得好歌舞昇平,弄不好就會洋腔怪調一塌糊塗。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三種解讀
    《論語》第一篇中第一句末是這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一章。這一章的前兩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很熟悉。這一句,可能不太熟悉。這一句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不被別人所了解,或被人誤解,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是每一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的,人們常會因此而惱怒、不快,怨天尤人。這裡孔子則要求能「人不知而不慍」。
  •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六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的第一條章句的最後一個分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中的「人不知而不慍」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不在意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傲慢(或自信),當然也不是不希求同道的孤傲,《裡仁第四》裡孔子就說過,「不患莫己知」,要「求為可知」!       「慍」這個字通常被解釋為「生氣」、「怨恨」。其實,這個字的精確的意思是「沒有發作出來的怒氣」,是「隱含怒意」的意思。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註解】學:學習。時:經常。習:溫習,實踐。說,通「悅」,喜悅,歡喜。朋:知己,故知,志同道合之人。來:來訪。樂:讀「lè」,快樂,樂事。知:知道,了解實情。慍(yùn):生氣,動怒。君子:有德之人,德勝於才者。【淺譯】學到新的知識,時常溫故而知新,反覆踐行而感悟,豈不是恬然心喜?志同道合之人來訪,多年凝就心曲,一朝道罷後快,豈不是其樂陶然?
  • 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人不知為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別人不理解自己的學習喜悅和快樂而毫無怒色,不也是君子的品性嗎?」知:理解。慍:惱怒。其如《詩 ·邶風 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在不能被人理解的情況下,若能堅持到底,不為所動,不為所擾,則堪稱真學士、真君子。不為人理解, 令人惱怒, 是人之常情;而作為君子,樂在其中,何怒之有?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至是大自然最終目的和最終成果。 沒有文化的傳承,就不能鞏固人類所探求的既得成果; 沒有文化的發展,就不能創造人類未來的美好家園。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章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乎」是什麼意思,幹什麼的?我們先說第二「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再說第三「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就出現了《論語》中的第一個「君子」。我們平時常說「處事、待人」,那「處事」「做事」一定會牽涉到方方面面,各色人等。
  • 《論語三百問》第10問:人不知而不慍,君子的道義擔當|近道書院
    其實,善於貫通文本來讀書的讀者,應當能看出,如果「人不知而不慍」的「知」是知曉之義,就與《學而》篇末章「不患人之不己知」形成無法通解的困難:既然「不患人之不己知」,何必要強調「人不知而不慍」呢?顯然,這個「知」如果理解為知曉之義,不僅文法有問題,邏輯也不通。實際上,文法問題也有學者看出來了。楊伯峻先生就說:「人不知——這一句,『知』下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麼意思?
    要還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先解讀這個「人」字。這個字代表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是個怎麼樣的「不知」法?明白了,你就知道,遇到這樣的人「不知」你,你也會「慍」的。既然是知識分子,那麼,在知識分子中,為什麼會有「君子」與之分呢?這是因為二者產生「見識」的模式不同,或者說,二者的學習模式不同。一般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這句話中的的的產生過程,一般都是基於,以往的知識、典籍、權威的觀點……而像孔子這樣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君子,他們產生的過程,與以往的知識、典籍、權威論點一點關係都沒有。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讀就通了
    第二階段道心已立,不會退轉,求道之心更加堅定,學業也會更精進。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的君子我們要注意,現代人對君子一詞已經見怪不怪了,好像那個人都可以尊稱為君子。但在孔子時代,「君子」是很尊崇的稱謂。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講你的學習,有了成就的話,心就不亦說乎?你感到喜悅。到了第二段所講的,有遠方人來向你求學,你感到快樂。不亦樂乎?樂的是什麼呢?孔子也曾經告訴他的弟子,你求學要學作君子,學儒要學君子儒,不要學小人儒。
  • 朱玉昆經典新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意思是一一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那不才是君子嗎?這句話關鍵是說自己了解自己嗎?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夫子面對生死的考驗,都有這麼大的自信,我們面對一點別人的抱怨和不理解,不是暴跳如雷,就是頹廢沮喪,關鍵就是不自知、不自信,現在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於是每天心緒波動不安,你又如何能夠安住自己那顆心呢!心不定,於是你就整天惶恐不安,無所是從。所以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才能不隨波逐流,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處世哲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人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搖頭晃腦跟著老師讀,只覺得朗朗上口,其實根本不解其中深意。哪怕現在的成年了,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背誦默寫不在話下。
  •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林松柏校長在2019...今天,在我們2019屆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我想和同學們談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慍」,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其中的前兩句廣為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後邊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卻並不為人所熟知。「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就是有德的君子。
  • 皇甫公良~第三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原文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或許這些人本身就是無事可做者,就喜歡天天沒事上網找別人麻煩,如果我們當真了,耗費時間和精力與之怒懟了,很可能我們自己的生意就照顧不好了,所以,「沉默是金」這句聖賢話,是有其道理在內的。因此,若非萬般無奈,實在情況特殊,我們切記不可去權衡利弊,以做出適當的動作,與其『自由搏擊』。
  •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孔子說:「學習並且能夠適時加以實踐不也是令人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為之惱怒,不也是君子嗎?」解讀:這是我們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三句話,也是《論語》的開篇詞。我們分別將這三句加以理解。
  •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家都理解錯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每個人在念初中的時候作為論語的選讀內容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孔子本意是想說什麼呢,孔子所想表達的真的是我們中學時候所解釋的那樣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是一種高尚的品格。這裡有個問存在,我們在生活其實很少有人去追求別人的理解,有的話也是非常少數的人,那孔子不是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不會說出這麼極端不通大眾人情的話來,問題在於一個是對「慍」和「不亦君子乎?」的理解。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一些思考僅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僅限自己的粗淺認識,不做專業研究,和專業有違之處請見諒。《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句話講述學習的不同階段。初學時自己從學習中感到喜悅;學習中遇疑難困惑時從和遠方朋友的切磋中感到快樂;學有成就不為人所知,而不慍惱,才是君子的所作所為呀。
  • 儒學的命符:「人不知而不慍」
    關於「人不知而不慍」的白話譯解,多屬「增字為訓」:在「知」後補出「我」這一賓語。此類思理至少可以追溯到二程:「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朱熹《論語集注》卷一)程頤弟子尹和靖對君子何以能夠「不見是而無悶」做出解釋:「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尹氏對「學」與「知」的主體予以分疏:學在自身而知屬旁人,其理據在於為學不假外求,「古之學者為己」(《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