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
學習知識、學問、道理而能時常去溫習、實踐,不也是很愉悅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
別人不了解我,而不惱怒,不也是君子之修養嗎?
一講君子之學,二言君子之交,三道君子之度。
君子之學
荀子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裡,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
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
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
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譁眾取寵。
簡而言之,君子之學,即是為己之學,是格物致知的努力,修身養性的功夫。
甚言之,即是孔子「朝聞道,夕死足矣!」的精神追求。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我國明代一位著名學者。
宋濂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因為家裡窮,沒有錢買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歸還。大冷天,硯水結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他還是趕著抄寫,抄完了立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在自己沒有書的情況下,也能讀到很多書。
宋濂成年以後,為了求得更多知識,解決自己存在的疑難問題,特意跑到百裡以外去訪名師求教。他背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雪,雪深到好幾尺,腳皮都裂開了,也不以為苦。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當時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講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兩頓粗飯,穿件破棉袍,但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富貴子弟的生活享受;因為在宋濂看來,只有求得知識,才是最高興的事,別的便都不去理會了。
宋濂稱「吾身之心」為天下之「至寶」,認為人「心中自有聖人」,不勞外慕。關鍵在於如何去「識心」、「明心」。
而「識心」、「明心」的方法則為不斷克除「人偽」,做到「存心」。
克除「人偽」之法又在於學。宋濂如此之學,誠可謂君子之學。君子之學,自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君子之交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麗有連的意思,兌為澤,上下皆兌,有兩澤相連,互相滋益之象。結合人事,朋友互相講所不明之理,習所不熟之理,也可雙方互相滋益,故曰:「君子以朋友講習」。
來知德說:「兩澤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水就溼,各以類而相從,朋友之道,不出乎此。」
印光大師曾以此義開示結社念佛之殊勝:「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蓋取其二澤相併,彼此互益之義。又聖人以朋友列於五倫者,蓋取其勸善規過,如二月互照,扶危保安,如兩手相援之義也(友,古作[又/又]。又,手也,今文變又作𠂇耳)。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抉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鹹以結社為倡導。即身有職業,不能親預,但依社章修持,待開會日,或親往,或函告,明己修持之勤怠,利益之大小,亦與預修,相去不遠,以心冀社友,不敢怠荒故也。」——《增廣文鈔·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互相學習、探討,勸善規過、相援勉勵,志同道合、同學同修,正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亦樂乎?
君子之度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世間人各有各的立場和角度,各有各的業力、機緣,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知見和執著。
因此不被人了解,甚至誤解,是正常且常有之事,如果時常因此而苦惱升起,只能徒勞燒灼己心。
更甚者因此而生嗔心,便更是愚痴了。
弘一大師曾說:「嗔習最不易除。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依大師教誨,如此行去,「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況一「人不知」耳?
佛門有「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數誓願斷,
法門無盡誓願知,
無上菩提誓願證。
有此心量,君子之度自然具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之學、交、度,攝歸於心。悅,內生喜悅;樂,喜形於色;不慍,心無煩惱,自在灑脫。悅樂而不慍,即君子之心也。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轉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