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關注的石靜遐老師,在微博發表了一些關於英語啟蒙的言論,大概的意思是反對英語過早啟蒙,原文引述如下
英語在中國,絕不應當作為幼小時期就佔大量啟蒙時間的語言。你的第一語言是母語,是中文。請那些四歲之前,還沒有把中文說利索,就把時間大量往英語上傾斜、幾年時間達到自主閱讀的家長啊,聽我一句勸,把狂熱的心留一留。不少孩子因為英文的流利,會在中文和數學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停滯和落後。一個孩子,只有那麼多時間。
石靜遐老師的初衷是反對英語啟蒙給家長帶來的焦慮,但是「停滯」和「落後」字眼一出,又給正在英語啟蒙的家長帶來了焦慮。
眾所周知,我是研究英語啟蒙的,有自己的理念、課程和產品。
我一貫的觀點是英語啟蒙應該早一點開始,然後在學前就徹底把它解決。
你看,這不就衝突了嘛。
不過和我觀點衝突的太多了,我選擇安靜的吃瓜奈何石靜遐老師粉絲多、影響力大,字裡行間能看出是很真誠的人,讓人有信任感。我的學員裡也有不少是她的粉絲,於是不停有同學慌慌張張來問我。
這瓜瞬間就不甜了呀
對於我的學員,我有義務把這個問題說明白。
學術與實踐:你不能不看文獻,又不能只看文獻。
不看文獻容易讓人視野狹隘,犯盲人摸象的錯誤。因為無論是語言習得,語言教學,還是雙語Bilingualism,國外都是專門的研究領域,有很紮實的研究結論。
比如從小雙語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會不會影響母語發展?會不會影響智商?會不會影響數學能力?這都是有長年、多項、反覆研究定論的,絕對經得起檢驗。如果只是從自身經驗或個案就下相反的結論,這是非常不嚴謹的。
但只看文獻容易讓人脫離實際,犯教條主義的錯誤。因為所有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前提和約束條件,如果不參與實踐,就容易紙上談兵,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比如現實中,很多個案就是有問題,還是共性的問題,這也需要解釋。而想得出靠譜的解釋,不能只看文獻,細節是魔鬼,必須在實踐中尋求答案。
那我們現在就嘗試解釋一下:有很多孩子就是啟蒙早,然後母語似乎受到了影響,這是什麼原因?
這其實是我早年就研究過的問題,我發現情況是這樣的:
國外的雙語Bilingualism,和國內通常意義的英語啟蒙,其實並不是一回事。國外的雙語往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需求——夫妻雙方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都想和孩子說自己的母語,傳遞自己的文化。
天下父母心,老外父母也關注同樣的問題:我們這樣真的OK麼?會不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需求催生研究,更何況這種需求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尤其強烈,美國的專家學者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深入、廣泛的研究。
結論是什麼?
n年前的研究結論是:雙語孩子智商低。
哈哈,先別拍桌子,這個研究有很大缺陷,那時的學者們用受過良好教育的英語單語孩子,和剛來美國不久還在學英語的移民孩子做對比研究,而研究方式主要是答題——答英語題。這些移民孩子連題面都看不明白,自然答得一塌糊塗——讓愛因斯坦答小學中文試卷,愛因斯坦也要掛啊!
後來的研究嚴格控制了無關條件,得出的結論是雙語孩子對比單語孩子,在認知上沒有發現弱勢,反而有認知優勢——不用懷疑,這是得到廣泛檢驗的結論。
事實上,雙語在世界上是很普遍的情況,很多精英都是從小雙語甚至多語,比如索羅斯的兩個女兒,比如美國前總統老特的孫女,都是從小接受漢語;很多國內大亨則是僱英語母語者做保姆,讓二代從小接受英語。
所以哪怕從常識上來看,如果雙語真的會造成孩子母語和數學的「停滯」和「落後」,那麼很多雙語傳統的地區會成為很明顯的「智障區」,早就被發現千八百遍啦,可是現實中並沒有對不對?
像在中國的吉林省延邊市,雙語(漢語/朝鮮語)是很普遍的事情,那裡的人不但沒有落後,還出現了很多精英,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羅永浩和李笑來。
在李笑來的書中,有這麼一段很有趣,大意是:
在李笑來老師的家鄉,每個人說的都是雙語,即朝鮮族和漢語。普通人,正常人如此,就連智障的人說的也是雙語種。由此,李笑來老師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學英語根本不是智商的問題,學英語根本就不需要智商。
就連他家鄉的狗都是雙語種的,不管是用漢語還是用朝鮮語,叫狗,狗都會搖著尾巴跑過來。狗這麼低智商的動物都能夠聽懂兩種語言,更何況智商這麼高,這麼聰明的人呢?
我們從嚴肅的研究和常識中都能得出結論:自然的雙語沒有壞處,只有好處。
事實上,研究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然多語的天賦,而且目前沒有發現上限!
那麼國內出問題的啟蒙案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有讀者可能已經脫嘴而出:自然的雙語沒壞處,那麼問題就出在「不自然」上嘍?
這麼說很籠統,但離真相還真不遠。
大多數人對「英語啟蒙」這四個字的理解,普遍是錯誤的。
哪怕是一些著書立說的老師對啟蒙理解,也不夠客觀全面。
大家習慣性以自身經驗為界,為自己曾經的教育選擇辯護——
而你要是看這些互相衝突的觀點,看著看著就要吐血暈倒
這時,你需要一個宗師把因果和邏輯關係真正說清楚
為了避免各說各話,我們首先要說明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是「英語啟蒙」?
簡單來說,真正的英語啟蒙,是遵循自然雙語的邏輯,要讓孩子在一兩年內,實現從0到1質變,獲得接近母語的英語聽說能力。我把這個質變稱為「母語感」,把整個體系稱為「母語感啟蒙」。
啟蒙一定要獲得母語感,只有獲得母語感才是真啟蒙。
那種以單詞認知、歌謠唱跳式的「啟蒙」只能算是小打小鬧,根本不是真啟蒙,這種活動搞得再多,也實現不了質變,甚至還有危害。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石老師是正確的,這種碎片式、玩鬧式的英語活動,確實不能搞得太多太早,如果以這些活動為主,也確實可能會影響孩子母語發展,但這不是真正的英語啟蒙,只是傳統英語教育模式的變種遺毒。
有讀者會說:你這個母語感路線難道就不會花很多時間,就不會影響母語發展嘛!
嘿!母語感啟蒙可是非常高效的。一般來說,每天一小時,三五個月效果就會很明顯;堅持一年,就足夠孩子獲得「母語感」了。
當然,你可能懷疑:怎麼可能效率這麼高?
怎麼說呢,孩子都是語言天才,只要路子對,就是很高效啊!而且這我還打折了呢,有三個月就突飛猛進的,我都按特例來算了
母語感啟蒙,我已經研究十年了,創立了一套完善的體系。
對普通中國孩子來說,它是最正確、最高效、最適合的英語啟蒙路線。
感覺難以置信的讀者,可以看我之前的系列文章。我把自己對英語啟蒙的理解都知無不言的寫出來了;也歡迎關注微博「母語感啟蒙」超話。
母語感啟蒙的成功是普遍的,拿個別成功案例出來說事沒意思。我們會讓學員多發些視頻到超話,大家可以自行見證。
最後,我簡單說一下關於母語、認知和年齡的誤區。
母語和認知沒那麼脆弱,更不會輕易被阻礙。
為什麼母語不會受影響?
因為母語輸入是有嚴重「邊際遞減」的——幼兒習得母語非常的高效,接收的母語輸入通常遠超所需。比如我1歲2個月的兒子,教他「恭喜發財」同時做作揖的動作,只需要三四次,然後每天他會聽到這個輸入幾十次,邊際效應嚴重遞減!
把這幾十次裡勻出十次給「Happy Chinese New Year」做輸入,就會影響母語了?太小瞧baby啦!
孩子習得語言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它們可以選擇全都要!
為什麼認知不受影響?
因為語言只是認知的媒介,通過不同語言得到的認知,會進入同一個「概念庫」。舉例來說,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你學到的牛頓第一定律都是同一個,你懂了就是懂了,和通過什麼語言懂的無關。
至於年齡,多早算早?
這個問題我也寫過專門的文章,這裡簡單說一下。
從絕對的標準來說,只要用符合年齡的方式自然輸入,多早都不算早,絕對沒有危害。
從實踐來說,我認為最早一歲開始比較合適,因為孩子一歲左右「社會認知能力」才發育成熟,能夠開始真正習得語言。從這個時候開始是EASY模式,孩子可以完全沒有任何阻礙地接受雙語。
從一歲開始向上,難度逐漸遞增,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會比較逆反,可能會不接受你說英語,算NORMAL模式;進入幼兒園後漢語可能會強勢,孩子完全感覺不到接受英語的必要,算HARD模式;進入小學後,開始受應試英語的荼毒,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全面超越家長,進入地獄模式。
3,4歲開始,孩子確實認知會更好一點,更能接受「教學」,這從老師的角度更具可操作性。但是大家一定要認識到,任何刻意教學,都會帶來一個必然的後果:淘汰。
只有那些聽話,願意配合的孩子才能成功,所以大家看到成功的案例,女孩居多;而那些比較調皮,不太「聽話」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分母,這是讓人非常遺憾的!
而母語感啟蒙追求的自然雙語一般的「無感」,在孩子那邊是輕鬆愉悅,無需刻意學習,所以哪怕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也可以成功!
當然,家長會比較辛苦,大概要一兩年,所以並不適合每個家庭。
最後,涉及到英語啟蒙,只有四個字:以我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