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散文原創作品|家鄉那條彎彎的小河,靜靜地臥在小村西頭!

2020-12-24 齊魯壹點

家鄉的那條小河

圖文|劉春梅

家鄉的那條小河,靜靜地臥在小村西頭,它沒有名字,只是一條普通的小河。然而,它卻是家鄉最厚重的底色!

小河,時常勾起我難以忘懷的鄉情。她,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永遠印在我腦海裡。她,是一首美妙的詩,經常輕吟在我的心間;她,又是一首委婉動聽的歌謠,時時迴蕩在我的耳畔------

多少年來,小河高唱低吟地流淌著,滋潤著兩岸的莊稼地和家鄉幾代人的成長,她也是哺育我茁壯成長的搖籃。她,凝聚著我太多的童年歡樂和夢想;她, 歷經幾多風雨的洗禮,如今依然屹立在我鄉魂旅思中,我的血管裡不時澎湃著小河的聲音------

這條小河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興修水利」是那個時代經濟建設的重要課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那個年代的特有時代號角。因此,我的家鄉和全國各地一樣,每年都要如火如荼地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

上世紀70年代,我國修建了眾多水利工程。由於當時生產力還很落後,挖掘機少得可憐,修一條河常常需要動員全縣的勞動力,且要奮戰幾個月才能完工。全憑著鄉親們勤勞的雙手,一鐵鍁一鐵鍁的挖土,再用地排車一車一車地往河岸上推土。往往是一個人竭盡全力在後邊推著車子,前面還需一個人用繩子拼命拉著,兩個人必須步調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把車子推上岸。負責拉車的這個人常常會被繩子勒破肩部的皮膚甚至肌肉,疼痛難忍。後來,鄉親們就披上專門拉車用的、很厚的「披肩」以用來保護肩部。

滿載泥土的車子在軟軟的泥土路上(其實並沒有路)往好幾米高的河岸上推。談何容易!真是「費盡移山之心力」,那「逆行」的角度及強度真真令人震撼!

為提升工作效率,一部分鄉親們就在鬆軟的泥土上鋪上幾塊長長的木板,權當是「高速公路」來使用。即便這樣,仍然需要走一步滑兩步的砥礪前行。如此往返幾趟,推車人及拉車人都已經累得是氣喘籲籲,汗流浹背了。可見,當年人們為修建這條河,所承受的勞動強度實在令人嘆服!這是現代人無論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鄉親們就是這樣咬著牙、瞪著眼的拼命幹。披星戴月,霜裡來,雪裡去,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修建這條河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築起了這一座不朽的豐碑!鄉親們那「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背」的身影,已定格在我腦海那片歷史的天空上,永不褪色!

當年,每逢秋收後,村裡年齡20歲至45歲的男壯勞力都有去修河的義務。每個生產隊作為一個小組,承擔大約二、三十米長的工程。在一眼望不到邊的工地上,人頭攢動,熱火朝天,而且還伴著此起彼伏的口號聲。那場面很壯觀,那情景也恰似沒有硝煙的戰場。「千軍萬馬齊上陣,天寒地凍何所懼,困難險阻腳下踩」是那條小河修建時的最真實的畫面。

當時正在上小學的我,也曾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隊,不定期去工地現場表演節目。節目包括合唱、三句半、快板書等項目。師生們舉著紅旗,扛著「興修水利,造福子孫」的大字標語,圍著村附近的工地流動演出,老師們則拿著鐵皮喇叭大聲喊著「慰問信」的內容:「廣大社員同志們,貧下中農同志們,我們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下定決心,爭取興修水利工程取得全面成功。我們向戰鬥在興修水利一線的幹部群眾致敬!你們辛苦了」。這鬥志昂揚的聲音迴蕩在工地上空,確實能給那枯燥、艱苦的勞動環境帶來一絲溫情,也活躍了勞動氣氛,豐富了鄉親們的精神生活。演出歸來,我們早已累的是「裡面一身汗,外面一身泥」。然而,能為興修水利工程演出這激勵人心、鼓舞鬥志的節目,我的心中感到無比自豪和欣慰。

記得工地上每隔幾十米就插著「農業學大寨」的紅旗,每天黎明前拉開序幕。夕陽西沉,黃昏蒞臨時,一天的勞動才正式落下帷幕。附近村裡的鄉親們就回家休息了。離家遠的民眾,一部分被村支書安排在附近村鄉親們家裡,我家就曾住過十幾個人呢。另一部分就在工地上搭起帳篷,晚上睡在帳篷裡的簡易地鋪上。吃飯問題是以公社為單位統一安排,就是在工地上修建一座簡易房子,配置上簡單的廚具,安排幾個女士為大家做飯。一般都是玉米面窩頭和大鍋燉白菜粉條。每周改善一次生活。所謂改善生活,就是在菜裡放上幾塊肉,偶爾也能吃上一頓肉包子。這絕對是那個年代的「大餐」了。

我村的書智大叔,每逢吃包子時,雖然自己也饞的垂涎欲滴,但他卻克制著自己對肉的那份渴望,把包子餡裡僅有的幾塊肉,用紙包裹起來,帶回家給他患病的老母親吃。書智大叔的孝心當時曾在十裡八鄉被傳為佳話。

每次回家,我總喜歡佇立在小河邊,凝視、沉思一番。眼前總是浮現出勤勞勇敢的鄉親們挖土推車的身影。

現實中,當年的壯年漢子很多已不在人世了,當年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如今也早已兩鬢染霜。我禁不住發出「悠悠小河今猶在,難見當年興修人」的感嘆!

如今,這條小河依然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地流淌著。她雖然沒有長江的氣勢宏偉、黃河的雄偉壯麗,但她卻盡職盡責地守護著家鄉的小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滿腔熱血、赤膽忠心。她義無反顧地擔當著家鄉這片旱能澆、澇能排的莊稼地的神聖職責。保佑著鄉親們衣食無憂、幸福安康。

我喜歡欣賞海的波浪壯闊、也陶醉於西湖的碧波蕩漾,更喜歡長江的一瀉千裡。然而,我更愛家鄉這條小河。因為,她已深深融進我的血脈中。她目睹了家鄉幾代人的喜怒哀樂,見證了家鄉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她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地欣賞著現代農業機械化的快捷方便,心中蕩起層層幸福的漣漪,日復一日地吟唱著那首「遊子吟」,歡快地流向遠方------

劉春梅,60後,禹城市人民醫院退休幹部,愛好運動,讀書。喜歡用文字敘述所見所聞,抒發情感。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劉俊鷹:彎彎的小河
    彎彎的小河 劉俊鷹 故鄉彎彎的小河,如從天際隨風而來的兩條飄帶,含情脈脈自那以後,父母輩的操心,加上我們的謹慎,還有大孩子的照料,沒再發生溺亡事件。
  • 村後那彎彎的小河
    村後那彎彎的小河那閃亮光點的碧波,在我腦海時時蕩漾。忘不了和夥伴們水中嬉戲,忘不了笊籬撈起蹦跳魚蝦,忘不了河邊那白色的細沙,忘不了那布滿蒲草的河床。村後那彎彎的小河,不知停歇潺潺流淌,溶著我五彩的夢幻,輕舞那浪漫的時光。望清澈透明的河水,我心泛起層層細浪。
  • 謝廣森:紫道彎彎傍小河
    村前的小河,離我家的百年老屋,只有百來步遠。它是流在小村綠綠田畈間的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起源於村西的馬頭山山腳,匯入村東龍山山下另一條大河的入口處,長約3公裡、寬僅10米左右。村前這條小河小的雖沒有一個正規的名字。
  • 雪路彎彎
    穿過草地、樹林,村中那曲曲彎彎的小路,被瑞雪覆蓋。縱橫交錯的小路是條條感情線,一頭連著張家,一頭連著李家;這頭連著七大姑,那頭連著八大姨家。飄雪過後的天空,藍得出奇,太陽亮得讓人睜不開眼。先是麻雀高調聚會「唧唧喳喳」啄開雪地,覓食。喜鵲閒不住,從小路的這邊白楊飛到小路那邊的白楊,前仰後合,抖落樹上的雪「唰唰」落地。
  • 家鄉的一條小河彎彎曲曲
    我的家鄉就一條山溝,山坡林木蒼翠蔥蘢,一條小小的長塘河,彎彎曲曲,緩緩從村莊流過,穿過利溪小鎮,匯入滔滔嘉陵江中。兩岸房屋白牆灰瓦,房前潺潺流水。我出生在小河邊,小河伴我成長。過往的每個日子、每片雲彩、每縷煙火、每絲山風,都伴著清澈甘甜的小河水,早已融進了我的靈魂。春天來了,遠方冰雪消融,小河也朗潤起來,一路叮叮咚咚,歡歌笑語,緩緩流淌。
  • 夢筆生花 重彩言情——記遂平縣美協主席劉春梅
    學習結束後,回到家鄉的劉春梅經常蟄居簡出潛心創作,以畫為伴,對藝術始終抱有一顆拳拳之心。劉春梅喜歡單純的東西,她認為作畫是一種隨心所欲的事情,也是屬於內心的一種感受,不會受別人或任何事物所左右。「冬思雪景春寫豔,夏繪清漣秋愈紅。」
  • 家鄉有條小河,彎彎曲曲,穿城而過
    家鄉有條小河,彎彎曲曲,穿城而過。河水不深,淺處半米,最深處不過一米多深,小河也不寬,窄的地方有四、五米,最開闊的地方也就二十幾米來寬,故稱細河。河水常年奔流不息,但水流不急,每天都是那樣有節奏地流淌著,而且非常清澈,有些人又親切地稱它為小清河。
  • 美好的初戀,是一條彎彎的小船(原創文化詩篇)
    仔細一看,那顫抖不止的水紋把我挺拔的身影,虛的晃晃悠悠,於是,我被包圍了,恰似那重重疊疊的歲月的年輪。在那小荷包一樣的年輪裡,夾著我美好的回憶,有外婆口袋裡帶著汗香的水果糖,還有小船一樣彎彎的,是她迷人的笑眼,她,是我今生的初戀。
  • 隨州花灣 有一條令人難忘的小河
    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花灣村有條彎彎的小河,初夏時節,來自隨州攝影界、新聞界和文學界共計十多人相約來到花灣,領略這裡的田園風光,遊覽這裡的花海小河。這條小河從南面的山中蜿蜒而來,又奔北面的群山裡蜿蜒而去,一年四季流水不斷,兩岸綠樹成蔭,田舍交錯,春季裡,桃李爭豔,堤岸上一片紅霞連著一片白雲,相映生輝,惹得一朵朵黃的紫的小花也搔首弄姿,競相獻媚,嫩綠的小草一個勁地探頭偷看;夏秋季節,兩岸綠草如茵,楊柳依依,一叢叢水竹青翠欲滴,一排排洋槐亭亭玉立,還有那桑樹、花喜鵲。
  • 【西散原創】謝榮霄作品丨家鄉三題
    《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線上平臺:初語閱讀初語閱讀——西散原創高端平臺初語閱讀——中國原創精品散文基地初語排行榜——中國原創精品散文風向標          土默川平原不僅是我的家鄉,更是我心中的故鄉。這一方遼闊的土地,充滿了與生俱來的豪氣。從初始,這豪氣就與這塊蒼茫大地結了緣。「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當《敕勒歌》從斛律金這位莽漢滾燙的喉嚨裡唱出,塞北草原(土默川平原)似乎變得更加遼闊、寧靜和豪邁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放開嗓門唱歌。塞北風土自不比江南水鄉那般細膩和柔美。
  • 散文丨陳新顏:木芙蓉
    木芙蓉靜靜地開在涼風裡,因此有了「霜降花」和「拒霜花」的美名。我還是喜歡木芙蓉這個名字。一個「木」字,表明這是一種木本植物,與水裡的芙蓉不同;叫「芙蓉」,說明這種花的形狀與顏色近似荷花。事實上,也確實很像。我一直忘不了明朝沈周的一幅畫。
  • 家鄉的小河,這裡山青水秀,民風淳樸
    家鄉位於秦嶺腳下的藍田縣湯峪鎮,這裡山青水秀,民風淳樸,發源於秦嶺山裡的幾條小河沿著湯峪川道,貫穿了鎮上的多數村莊。老家的村莊旁邊就有一條這樣的小河,從我記事起村裡人都叫他小河,小河的名稱是因為水量小,也是為了與村莊一公裡外的一條較寬河流有所區別。在童年的記憶裡,小河自秦嶺山腳流出,蜿蜒著自南向北從村莊東頭流淌經過,河道最開敞處5米有餘,狹窄處僅2米不到。河岸兩側長滿了高大的柳樹、楊樹,除了冬天河流結冰之外,清澈的河水衝刷著河岸邊的樹根常年不息。
  • 那一條彎彎的山路(原創)
    那一條彎彎的山路只要肯打開窗簾他都在延伸進城裡的一端永遠都成了父親的惦念和難以步量的遙遠凡凡說進城吧,爸那雙渾濁的眸子突然就閃亮瞬間>依然坐如鐘站如松每次回家他都等在小路口如站崗的哨兵筆直筆直沐浴在晨光熹微裡站成一道風景告別時那彎彎的小路延伸作孤獨
  • 家鄉風味:山清水秀舒城曉天鎮,鹹香酥脆特產小河魚
    民以食為天,最念家鄉菜,首先給大家看一道特色菜。這是油炸小河魚。當然,我不吹牛,這盤魚是飯店裡的大廚做的,我可沒有這個水平。我們舒城縣曉天鎮出產這種小河魚。這種魚數量很少,即使在我們當地也不容易買到。曉天鎮上的土菜館裡稍微常見一點,到了縣城的飯店裡基本上都吃不著。沒有,太少了!漁家捨不得賣!
  • 小河彎彎,庭院深深的「院落式校園」——寧波杭州灣新區濱海小學
    校園內彎彎的小河 項目概述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使整體呈現為一個小河彎彎,庭院深深的院落式校園。設計師希望,在孩子們的未來記憶中,對母校的印象仍是一個承載著無盡歡樂時光的深深庭院,以及那條曾經帶走無數小桔燈的彎彎小河。
  • 芒果君爺爺: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之彎彎的小河
    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1彎彎的小河文/芒果君爺爺特別提示: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一條蜿蜒的小河在屋後靜靜流淌。說是小河卻非自然天成,它是人工挖掘的溝渠,駁岸從未用石塊硬固,歲月滄桑,兩岸泥土坍塌,掩飾了當年農夫墾掘的痕跡。溝坎邊蕪長著不知名的小花,或紅或白間或還有藍夾雜草棘之中,野草叢生之下,溝渠頗有幾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河道模樣。
  • 河流之美(原創散文)
    在小河淌水?在大河奔流? 我曾無數次地站立在河流之岸,之畔,之上,感受著河流之美。水草萋萋,魚兒迴遊,小河,故鄉的小河,你是那麼的純淨,那麼的清澈,那麼的文靜,你從大山深處一路走來,帶著遠山的草木與兩岸花香的清新,譁啦啦地流過我的快樂童年乃至少年時光。
  • 克什克騰這條九曲十八彎的小河,竟是北方民族的母親河
    南面坡下有條扭著曼妙身姿的小河,雖然路邊有觀景臺,但是這裡的拍攝角度依然難以呈現她九曲十八彎的婀娜。見慣大江大河的南方朋友,千萬不要小看這條小河喲,她可是被尊為北方民族的母親河、赫赫大名的西拉木倫河呵!
  • 「散文」為伊擺渡 | 小村唱大戲
    (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我卻是靜靜地站在老奶身旁,看著臺上的表演。那時也就五六歲的光景吧,對於豫劇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的。只是喜歡各種顏色和形狀的臉譜,以及那紅紅綠綠的繡著奇異圖案的服裝。每當鼓板和嗩吶響起的時候,心裡會升起一種莫名其妙的興奮。
  • 彎彎的月亮(小小說)
    文/臨海憑風那晚,他從遙遠的南方回來了,回到了北疆這個u城一個小鎮的小村。乘坐的是j—301航班,她親自駕車到飛機場接的他。這是個風平靜默的朗夜,滿面笑容的月亮,格外的精神和明亮。功課就沒得說了 ,那叫成績優異名列前茅。除了愛好文學,還熱愛體育,打籃球和長跑。她,個頭足有1.70,長發飄逸,眉清目秀,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更是人見人愛。功課也是沒得說,除了寫詩歌,還喜歡打羽毛球和排球。他倆被人們公認為:天造的一對,地設的一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