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那條小河
圖文|劉春梅
家鄉的那條小河,靜靜地臥在小村西頭,它沒有名字,只是一條普通的小河。然而,它卻是家鄉最厚重的底色!
小河,時常勾起我難以忘懷的鄉情。她,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永遠印在我腦海裡。她,是一首美妙的詩,經常輕吟在我的心間;她,又是一首委婉動聽的歌謠,時時迴蕩在我的耳畔------
多少年來,小河高唱低吟地流淌著,滋潤著兩岸的莊稼地和家鄉幾代人的成長,她也是哺育我茁壯成長的搖籃。她,凝聚著我太多的童年歡樂和夢想;她, 歷經幾多風雨的洗禮,如今依然屹立在我鄉魂旅思中,我的血管裡不時澎湃著小河的聲音------
這條小河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興修水利」是那個時代經濟建設的重要課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那個年代的特有時代號角。因此,我的家鄉和全國各地一樣,每年都要如火如荼地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
上世紀70年代,我國修建了眾多水利工程。由於當時生產力還很落後,挖掘機少得可憐,修一條河常常需要動員全縣的勞動力,且要奮戰幾個月才能完工。全憑著鄉親們勤勞的雙手,一鐵鍁一鐵鍁的挖土,再用地排車一車一車地往河岸上推土。往往是一個人竭盡全力在後邊推著車子,前面還需一個人用繩子拼命拉著,兩個人必須步調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把車子推上岸。負責拉車的這個人常常會被繩子勒破肩部的皮膚甚至肌肉,疼痛難忍。後來,鄉親們就披上專門拉車用的、很厚的「披肩」以用來保護肩部。
滿載泥土的車子在軟軟的泥土路上(其實並沒有路)往好幾米高的河岸上推。談何容易!真是「費盡移山之心力」,那「逆行」的角度及強度真真令人震撼!
為提升工作效率,一部分鄉親們就在鬆軟的泥土上鋪上幾塊長長的木板,權當是「高速公路」來使用。即便這樣,仍然需要走一步滑兩步的砥礪前行。如此往返幾趟,推車人及拉車人都已經累得是氣喘籲籲,汗流浹背了。可見,當年人們為修建這條河,所承受的勞動強度實在令人嘆服!這是現代人無論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鄉親們就是這樣咬著牙、瞪著眼的拼命幹。披星戴月,霜裡來,雪裡去,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修建這條河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築起了這一座不朽的豐碑!鄉親們那「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背」的身影,已定格在我腦海那片歷史的天空上,永不褪色!
當年,每逢秋收後,村裡年齡20歲至45歲的男壯勞力都有去修河的義務。每個生產隊作為一個小組,承擔大約二、三十米長的工程。在一眼望不到邊的工地上,人頭攢動,熱火朝天,而且還伴著此起彼伏的口號聲。那場面很壯觀,那情景也恰似沒有硝煙的戰場。「千軍萬馬齊上陣,天寒地凍何所懼,困難險阻腳下踩」是那條小河修建時的最真實的畫面。
當時正在上小學的我,也曾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隊,不定期去工地現場表演節目。節目包括合唱、三句半、快板書等項目。師生們舉著紅旗,扛著「興修水利,造福子孫」的大字標語,圍著村附近的工地流動演出,老師們則拿著鐵皮喇叭大聲喊著「慰問信」的內容:「廣大社員同志們,貧下中農同志們,我們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下定決心,爭取興修水利工程取得全面成功。我們向戰鬥在興修水利一線的幹部群眾致敬!你們辛苦了」。這鬥志昂揚的聲音迴蕩在工地上空,確實能給那枯燥、艱苦的勞動環境帶來一絲溫情,也活躍了勞動氣氛,豐富了鄉親們的精神生活。演出歸來,我們早已累的是「裡面一身汗,外面一身泥」。然而,能為興修水利工程演出這激勵人心、鼓舞鬥志的節目,我的心中感到無比自豪和欣慰。
記得工地上每隔幾十米就插著「農業學大寨」的紅旗,每天黎明前拉開序幕。夕陽西沉,黃昏蒞臨時,一天的勞動才正式落下帷幕。附近村裡的鄉親們就回家休息了。離家遠的民眾,一部分被村支書安排在附近村鄉親們家裡,我家就曾住過十幾個人呢。另一部分就在工地上搭起帳篷,晚上睡在帳篷裡的簡易地鋪上。吃飯問題是以公社為單位統一安排,就是在工地上修建一座簡易房子,配置上簡單的廚具,安排幾個女士為大家做飯。一般都是玉米面窩頭和大鍋燉白菜粉條。每周改善一次生活。所謂改善生活,就是在菜裡放上幾塊肉,偶爾也能吃上一頓肉包子。這絕對是那個年代的「大餐」了。
我村的書智大叔,每逢吃包子時,雖然自己也饞的垂涎欲滴,但他卻克制著自己對肉的那份渴望,把包子餡裡僅有的幾塊肉,用紙包裹起來,帶回家給他患病的老母親吃。書智大叔的孝心當時曾在十裡八鄉被傳為佳話。
每次回家,我總喜歡佇立在小河邊,凝視、沉思一番。眼前總是浮現出勤勞勇敢的鄉親們挖土推車的身影。
現實中,當年的壯年漢子很多已不在人世了,當年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如今也早已兩鬢染霜。我禁不住發出「悠悠小河今猶在,難見當年興修人」的感嘆!
如今,這條小河依然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地流淌著。她雖然沒有長江的氣勢宏偉、黃河的雄偉壯麗,但她卻盡職盡責地守護著家鄉的小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滿腔熱血、赤膽忠心。她義無反顧地擔當著家鄉這片旱能澆、澇能排的莊稼地的神聖職責。保佑著鄉親們衣食無憂、幸福安康。
我喜歡欣賞海的波浪壯闊、也陶醉於西湖的碧波蕩漾,更喜歡長江的一瀉千裡。然而,我更愛家鄉這條小河。因為,她已深深融進我的血脈中。她目睹了家鄉幾代人的喜怒哀樂,見證了家鄉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她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默默地欣賞著現代農業機械化的快捷方便,心中蕩起層層幸福的漣漪,日復一日地吟唱著那首「遊子吟」,歡快地流向遠方------
劉春梅,60後,禹城市人民醫院退休幹部,愛好運動,讀書。喜歡用文字敘述所見所聞,抒發情感。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