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都說「詩歌」,而「詩」作為一種文學的體裁,跟「歌」這種有聲調的曲子是迥然不同,屬於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學科的,所以可能大家會產生一種疑問:為什麼「詩」和「歌」要並稱呢。那小編就要跟大家解釋一下了,其實在上古時期,「詩」和「歌」是屬於同一種類別的,人們在勞作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需要打氣,就會唱這種類似於口號的歌。這種歌其實就是後來人們整理出的民間「歌詩」,最早的叫《詩經》。
現在我們再去閱讀這些上古的「歌詩」,就會發現其中的很多其實是讀不通的,裡面很多的字其實也很生僻,難以辨認,而且念起來感覺怪怪的,好像並不是很通順。其實這些是緣於漢語本身的特性,咱們漢語在流傳的過程中經歷了很複雜的階段,在讀音和意義方面其實都已經有所改變了。而如果嚴格按照原來的讀音來讀,這些古詩其實都是符合聲調和音韻的規律的,而且通常情況下它們其實還是會有固定的音調,如果有所保留的話,實際上都是可以唱出來的。
不光是上古時期的這種歌詩,即便是後來一直改變體裁和形式的近體詩,也基本上是符合這種音韻上的規律的。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律詩」,這種詩歌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在字數方面要求一致,在用詞方面講究對仗,即便是在音律方面也有平仄上的嚴格要求。因為這些嚴格又瑣碎的要求,使得這種律詩在寫出來的時候本身就帶有音律。如果按照當時的「雅言」,也就是普通話來讀,其實也是抑揚頓挫很有氣勢的。
但是因為漢字的演變,流傳到今天的那些字不管是在形體上還是在讀音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象形性其實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而在讀音上的變化也使得它們不再符合音韻上的規律,失去了抑揚頓挫的那種感覺。就比如小學的時候咱們學的幾首詩,如果按照現在的讀音來念,那就不符合音韻上的規律,會顯得有點突兀。
比如說鄉音無改鬢毛衰吧,如果這個衰按照現在的規矩讀shuai,雖然在韻尾上看不出什麼大毛病,但是在氣勢上就弱了很多,遠不如讀cui時候那麼明顯了。而遠上寒山石徑斜也是這個道理,斜字如果讀xie就沒有那種韻味,會顯得很是突兀,而如果讀xiá,在整體上的感覺就會好的多。類似的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jì,如果讀成qi就總會覺得有點彆扭,沒有ji那麼朗朗上口了。
按理說這種規律咱們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老師也針對讀音給咱們糾正了無數遍了。但是現在,古詩改讀音的新規定又出來了!這三首小時候學的古詩詞別再讀錯了。怎麼改呢,按照新規定,之前提到的鄉音無改鬢毛衰,其中的衰cuī改為了shuāi,而遠上寒山石徑斜,這斜xiá也改為了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騎jì也是改為了qí。
這下就有點傷人了,小時候好不容易記住的讀音,突然之間全都改了回來。不過據說這種新規定其實也是為了避免小學生對漢字的讀音產生誤解。畢竟這種讀音也是只有在古詩中才會出現。但是按照小編個人的看法,在古詩詞中採用原聲其實是對咱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的一種尊重,古詩讀古調也更加符合聲韻上的規律,讀起來會更加朗朗上口一點,這其實也能夠幫助小學生了解咱們的古文化,所以總體來說其實也是利大於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