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你們的膽量改古詩?因為背錯古詩,學生都懟我好幾次了!
還是《山行》
還是《山行》
還是《山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給古詩改讀音的文章《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引起了很多朋友的跟帖和回復,對於大家的回覆感到很欣慰,畢竟贊成我的觀點的朋友非常多,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所以今天就篡改古詩一事再寫一篇文章。
昨日給幾個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的時候,我特意選擇了《山行》、《竹枝詞》、《墨梅》等幾篇比較淺簡易懂,又很有深度的古詩給學生們做講解。
我: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學生:老師,你背錯了,應該是白雲「生」處有人家。
學生拿起課本指著《山行》那一課直接就懟到我臉上了。
我特啊油弄啥滴?我一臉懵逼。
什麼時候語文教材上的「深」被改成「生」了?怎麼沒有人告訴我?
「深」者:遠、高、幽也,在這裡「深」代表了整首詩的意境所在,其中表達出了一種高遠、深邃、幽靜的意境。但是現在給改成了「生」,這是個什麼玩意?那是白雲,白雲「生」處有人家?白雲能「生」出來?它又不是母雞,還能生個蛋出來!
查了不少資料,包括明萬曆《萬首唐人絕句》、明《唐詩品匯》、《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詩》作裡面都是「深」字,我就不明白這個「生」字又是從哪裡來的?有什麼資料來鑑定。
再講解《墨梅》,念到「個個花開淡墨痕」時,學生:老師你又念錯了,我們學校老師教的是:「朵朵花開淡墨痕」。
一瞬間怒火中燒,丫這還讓不讓人活了?「個個」和「朵朵」這樣也能改?《墨梅》這首詩是元代王冕在自己所繪製的紙本寫意畫《墨梅圖》中,為了應和這幅畫而創作的一首詩。《墨梅圖》畫成以後,此詩就題於《墨梅圖》原件上,紙本《墨梅圖》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原詩的內容是繁體字「箇箇花開淡墨痕」,我就不明白了,明明是有證據有真相的東西,為什麼還會在教科書上出現「朵朵花開」這樣明顯的錯誤?
如此有確鑿的文字記載的古詩都能被篡改,更不要提什麼「道是無晴卻有晴」被改成了「道是無晴還有晴」,「枳花明驛牆」被改成了「枳花照驛牆」等等被莫名其妙修改過的經典古詩詞了。
如果這些詩人們知道自己的大作被後人這樣改來改去,不知道會不會氣得從棺材裡蹦出來,找這些篡改者去要求維權了。
雖然我們現在講究與時俱進,但是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與時俱進的。至少,在對待文化上,我們應該更嚴謹一些,更尊重一些事實。
尤其是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文章,我們的教材編寫人員們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興起,或者是一拍腦袋就把曾經真實的東西給改成虛構的了。
要知道古人治學的嚴謹,古詩詞裡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了不斷的推敲才確定的,甚至可以說嚴謹到改掉一個字都會影響到整首詩的意思和韻味。
不見白居易每次寫完詩以後都要找一位不認識字的婦女來聽自己的詩,然後不斷的修改後,直到這位婦女聽懂了才會定稿。
只希望某些人不要再拿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來做文章了,須知一字之差,謬之千裡。如此肆意地糟蹋我們的經典文化,也許再過幾十年,我們的後代真的是再也找不到真實的歷史,真實的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