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燕國第三十九任君主燕昭襄王

2020-12-11 史說故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唐代的陳子昂,站在時代的背景之下,吟誦著幾百年之前的偉大的燕國君主。燕昭王這個被歷史銘記的名字,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後,他的事跡更為人所知。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職,春秋戰國時燕國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噲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稱燕昭王,簡稱昭王或襄王。燕昭王本來不是嫡長子,但是幸運女神很眷顧燕昭王。在這個時期,春秋的風雲早已經席捲了整個華夏大地,越國勾踐臥薪嘗膽,終於滅掉了吳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作為燕國國君的子嗣,燕昭王其實也有過想要與各路諸侯,角逐天下的雄心。越王勾踐為了復國而甘願受到吳王的羞辱,在吳王面前沒有任何尊嚴,而越王勾踐復仇是段悲劇的歷史,也是個極其勵志的故事,它是中國許多帝王的標杆。燕昭王也深受其影響,演繹了個戰國版的勾踐復仇。

燕昭王劇照

燕昭王劇照

燕昭王姬職,燕王噲的兒子,太子平的弟弟。他是燕國國君的小兒子,按理說這個皇位是怎麼也不會輪到他的,只能老老實實地在韓國做人質。誰知道,這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得太快了,燕國大亂,齊宣王趁著混亂佔領了燕國。齊國在佔領了燕國之後,在燕國為非作歹。燕國人不肯屈服於齊國,秦,趙,楚看到齊國在燕國撈到了這麼多好處,都表示出了不滿,甚至還放話,想要和各個諸侯國一起侵犯燕國。燕國不能夠不可一日無君,燕昭王在趙武靈王武力支持下,燕昭王最後成為了燕國國君,不得不說燕昭王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燕國在經受了齊國的侵犯後,傷痕累累,看著滿目瘡痍的國家,自己的哥哥和父親都死在了齊國的鐵蹄之下,燕昭王發誓一定要復興燕國。在此前已經有了越王勾踐成功復國的經歷。於是,他仔細思考了關于越王勾踐的事跡,他也想要向勾踐學習,燕昭王發現勾踐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僅是鍥而不捨、忍辱負重的精神,極其重視人才。

首先,第一步就是招賢納士。勾踐身邊有範蠡,有文種,這些人才,但是燕昭王在上臺之後,身邊並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才,或者說是沒有一個真正上的賢才,隔壁的齊國人才濟濟,計上心頭,燕昭王突然想到秦孝公頒布的招賢令,招賢令一發出便收穫了商鞅,使得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強的道路。燕昭王也同樣發布求賢令,招納天下英豪。

雖然招賢令發出去了,但是收效甚微。於是,周圍人便向燕昭王獻計,燕昭王要想統絡天下豪傑,一定要真心對待人才,燕昭王一聽便立刻實行了這個計劃,他迅速地展開了計劃,修築黃金臺,招納賢才。天下人才見燕昭王如此對待賢才,就紛紛投靠燕昭王,此舉不僅籠絡了賢才,還籠絡了天下的百姓民心。之後,燕昭王奮發,兢兢業業了三十年,終於將燕國發展起來,並且將齊國宗廟毀壞,算是報了當初了仇了。

相關焦點

  • 千金買馬骨,賢士八方來,燕昭王以郭隗為師招賢興國
    ▲ 愛新覺羅·溥佐的駿馬圖(網絡圖)戰國時期,齊宣王乘燕國內亂之機舉兵伐燕,燕國大敗,燕王匯聚其執政大臣子之等皆死於戰亂。內亂加外患,使燕國四野凋敝,民不聊生。公元前311年,燕昭王繼位,決心興國雪恥,卻苦無良策。
  • 戰國七雄,燕國有三大特殊之處,周武王分封的800年諸侯國
    他不屑於去改善,不屑於去創新,直到滅頂之災的降臨之時,這個國家依然沒有絲毫的愧疚之色,依然木訥地相信著天不滅燕。從西周初期立諸侯國,到戰國末期的滅亡,燕國傳承了40餘代君主,歷經了800多年,僅僅是在戰國之時,從公元前430年的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計算,截止到燕王喜被俘獲的公務員前222年,燕國一共歷經了11代君主,181年,它更是比秦國多出了西周的一個時代。
  • 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真的是一位平庸的君主嗎?
    在戰國時期,呂不韋早年經商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由此,對於秦莊襄王來說,因為呂不韋、秦始皇的襯託,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位平庸的君主。尤其是秦莊襄王可以繼承王位,很多人都將其歸結為呂不韋的功勞。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在孟軻的勸說下,齊宣王出兵伐燕,將燕攻下。燕王噲死難,子之出亡,被齊擒獲而醢其身。中山也乘機攻佔燕大片土地 。公元前312年 ,秦、魏、韓出兵救燕,敗齊於濮水之上。次年,趙武靈王召燕公子職於韓,派兵護送回燕,立為燕昭王。昭王即位於燕破之後,立志報仇雪恥,卑身厚幣招聚天下賢士,得樂毅等人 ,勵精圖治,燕從此強大。
  • 宣太后昭襄王母子情深?幹了這碗雞湯!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秦宣太后與昭襄王的故事。《史記》是這樣描述秦昭襄王之母的: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並沒有提及她的姓名。而《資治通鑑》則稍微詳細一點:昭襄王母羋八子,楚女也,實宣太后。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中山國之前是中山,公元前432年被建立傀儡政權,後脫離控制,建國於公元前414年,因城裡有山而得國名。
  • 戰國七雄的始祖分別是誰?三國君主以地名為姓,齊燕國君很有名
    後來由於周天子沒了存在感,所以就出現了大國吞小國的現象,到了戰國時代也就只有七雄了。據《史記》所載,在七雄裡僅有齊、燕2國最早為武王所封,其他的國就是後來才出現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始祖都分別是誰呢?燕國的始祖叫姬奭。這個姬奭是武王姬發的親兄弟,人稱召公。由於他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所以燕國可說是周的姬姓宗室國家。
  • 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最初的封地都是根據爵位的高低來決定的,只是最後,諸侯混戰,弱肉強食,才發展為後來的「春秋十二諸侯」、「戰國七雄」。我們先來看一下春秋時期,十二諸侯的爵位:一等爵:公爵宋國(虢﹑虞國)二等爵:侯爵齊﹑魯﹑晉﹑燕﹑陳﹑衛﹑蔡國三等爵:伯爵秦﹑鄭﹑曹國四等爵:子爵楚國
  •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
  • 戰國七雄全地圖詳解,看看您在戰國時期的國籍
    在秦帝國還沒有大一統前的戰國時期,周王室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已無力支撐起華夏的天空了。各諸侯國經過多年的相互攻殺,已經分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及巴、蜀、中山等二十多個小國家。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各出奇謀,時而合縱、時而連橫,而各國的疆界更是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時連邊境上的百姓都分不清自己算哪國人。
  • 歷史上春秋戰國10大天才軍事人物排行榜
    宋徽宗時追尊吳起為廣宗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第3名 白起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時徵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
    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7年在中山王墓的發掘中,當考古人員發現大鼎身刻滿銘文時無限驚喜!經釋讀,得知大鼎制於中山王厝14年約公元前313年。
  • 秦國的羋月與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
    談秦說漢(333)秦國的羋月與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羋月是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歷史上第一個太后,也就是宣太后。春秋戰國時間,各諸侯間締交盟約有互派質子的習俗,但戰亂頻繁,所以質子安全很難保障。可以看出羋月在秦惠文王嬴駟時期受不得寵,因此她的兒子嬴稷被派往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死後,其子嬴蕩繼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年少好勇,喜歡與人比試力氣。
  • 春秋戰國三大勇猛君主,一人力戰數萬敵兵,兩人卻把自己折騰死了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逐漸變得沒有存在感,各諸侯國的君主為了私利經常無視周王而互相掐架。因此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基本處於戰爭不斷的分裂亂世。亂世出英雄,春秋多猛將。通常生活太過安逸的人往往沒有什麼戰鬥力,比如西晉滅吳之時,吳國的士兵因為長期沒怎麼「練級」竟然連長矛大刀都拿不動了。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先秦國學】第二十九期:昭王南徵的故事
    那麼本期,呂老師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了解一下昭王南徵的故事。《竹書紀年》載:「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意思是:周昭王十六年,他討伐了楚荊,從漢水渡過,遇到了大犀牛。第一、周昭王所討伐的「楚荊」到底是哪些地區,或者哪些國家/部族?此處的「楚荊」其實是一個泛指,指的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那些對周王朝的統治桀驁不馴的部族或方國,包括但不限於荊楚、淮夷、揚越部族。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黃國,就被楚國這一大國所消滅。黃國滅亡後,黃國的後代黃歇後仕於楚,被封為春申君,地位僅次於楚考烈王,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一具體來說,據《竹書記年》文獻載,黃國源於黃帝公孫姓軒轅氏,是古代淮河流域的諸侯國。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代表著春秋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韓趙魏這三家瓜分了晉的領土,其中以趙國的領土最為肥沃。到了戰國後期,趙國一度成為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可惜長平之戰的失敗,將趙國邁入黑暗的深淵。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便是趙國的第一任稱王國君趙武靈王。
  • 秦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秦昭王,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
    秦昭王秦昭王,又名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秦昭襄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也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
  • 春秋戰國哪個職業最吃香?他們都是成就霸業的大功臣
    文|陳三不春秋戰國亂紛紛,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在這樣的亂世中,有一種職業卻成為了諸國的搶手貨。他們被各國君主奉為座上賓,以重金厚禮待之。什麼職業會這麼吃香呢?這最吃香的職業,就是客卿。客卿就是春秋戰國時非本國人、而在本國當高級官員的人,例如張儀、商鞅。 客卿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生動的展示了什麼叫知識改變命運。有知識的人各個時代都不缺,但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獨他們如此吃香呢?客卿的炙手可熱、諸國爭搶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春秋時期,自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不復天下共主的權威,諸國進入了兼併爭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