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武漢10月28日電 題:老年大學「一座難求」,文化養老如何破題?
新華社記者 李偉
記者近日採訪湖北多地老年大學發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結伴兒走進教室,吹拉彈唱、琴棋書畫……重拾「背上書包上學堂」樂趣。
老年大學受歡迎成為新景象。如何破解老年大學爆棚背後的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文化養老平臺,還需要社會各界攜手給力。
老年大學「一座難求」
用多彩的老年大學文化生活充實自己,提升晚年生命品質,正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嚮往。
在湖北黃梅縣老年大學,61歲的汪李榮是一名只有一年學齡的學員,作為一名「年輕」學員,他一年的感受卻特別強烈:退休之後在家不適應,脾氣也變壞了。在子女的勸說下,他報名到縣老年大學學習書法。
如今,每天到校堅持一小時隸書練習的他,已經嘗到「甜頭」。「通過學習不僅增長了知識,更認識了新朋友,老年大學是老年人的學習園地、交友平臺、健康樂園。」
在襄陽市老年大學,68歲的黃國強通過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已經掌握了下載手機軟體技巧,學會了如何使用視頻軟體看節目、聊微信。
和黃國強老人一起在襄陽市老年大學求學的在校生有10215人,他們被分配在272個教學班。為了接收不斷增加的新學員,學校為此不斷「擴容」。
為防止學員「佔座」現象,在葛洲壩集團老年大學最「搶手」的聲樂班,學校不得不出了「狠招」:提前根據學員視力等諸多因素,將學員一一對號固定相應的座位。
在鄂州、黃岡等地,不少老人面對記者採訪時吐露心聲:年輕時忙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退休了,就想多學習一些新知識新技能,對新知識有著強烈的「饑渴感」,想追上時代的步伐。
記者採訪時發現,不少學員一學期報幾門課,有的人一周五天時間都在學校裡。在不少的老年大學裡,電腦班、智慧型手機班、攝影班、外語班越來越火爆。
老齡教育供不應求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湖北省60周歲及以上人口1072萬,佔總人口的18.22%,湖北省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2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擺在桌面。
湖北省委老幹部局用了5年時間推動全省老年大學建設,目前全省各縣市(區)均已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老年大學,這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但是,老年大學「一座難求」仍然普遍。記者採訪了解到,相比全省約千萬人的老年人群體,湖北登記在冊就讀老年大學的只有30多萬人,辦學條件遠遠沒有滿足要求,需大於求。
記者在恩施等地採訪發現,辦學經費不足、師資力量短缺等問題仍然在制約老年大學的發展。
「現在的普遍問題是,各地老年大學的現有辦學力量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上學需求,成為主要矛盾。」湖北省老年大學副校長萬年春坦言,近年來每到招生季,作為校領導的壓力非常大,「要報名的太多,但是限於既有辦學條件,名額又有限。」
在孝感市老年大學,學員每學期每門課繳學費從10元、30元到50元不等。教師授課課酬每次從70元至180元不等,遠遠低於市場價。因此,不少老年大學,更多的是返聘已退休中小學教師。
透視這一問題的背後,存在著行業頂層設計誰來指導、誰來投入等短板。一些老年大學管理人員訴苦說,老年教育雖然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相對中小學或高等教育起步晚,現在還存在管理上的分歧,亟須理順主管、主辦的關係。
文化養老塑造「閃光晚年」
「老年大學是老年人圓夢的地方,我們要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這項工作。」湖北省委老幹部局局長馬在學說,老年大學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為了更好地辦好這一事業,要向街道社區延伸、向就近就便延伸,方便老年人在家門口上學。
不可否認,當前在廣大中小學中常見的資源不公平現象,在老年大學中同樣存在。不少學員衝著條件好的老年大學,即使轉幾趟車也要到那學習。其實一些區、街道也有老年大學和老年活動中心,但由於硬體條件不足,不少老人寧願捨近求遠。
如今,為了共享優質老年大學的精品課程資源,湖北已經探索通過省、市、縣三級老年大學遠程教育網絡,一直延伸到市縣。「遠程教育網絡平臺的建立有效解決了市、縣老年大學高層次師資匱乏,相關專業教學水平難以提升等問題。」應城市老年大學校長胡幼駿說,通過市縣老年大學網絡輻射鄉村街道,建立分校等方式,為更多老年人提供家門口上學的機會。
沒有老年人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的基本滿足,就沒有老年人的全面小康。採訪中,不少老年人的一句心裡話令人印象深刻:社會對小學幼兒園教育很重視,對老年教育重視不夠。但人都會老,終極關懷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問題。
讓每一個老年人,與時代同行。老齡化社會正在到來,如何真正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已成為時代之考,這需要全社會一起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