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長系列——嬰兒和學步期

2021-01-15 騰訊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本系列將按照人的一生心理發展的順序,來依次介紹每個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心理成長的需求。

嬰兒和學步期(0--3歲)

0-3歲嬰兒心理發展包含許多方面,其中感知覺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緒和情感特點、意志特徵、氣質特點、自我意識水平等,都是發展的重要方面。與上述諸多方面密切相關的語言發展狀況、動作和行為發展狀況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一)感知覺能力的發展

感覺能力和知覺能力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關。

感覺是反映當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過程 例如物體的聲、色、冷、熱、軟、硬等。

知覺是反映當前客觀事物整體特性的認識過程,它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任何一個客觀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屬性,單純靠某一種感覺是不能把握的。

1、感覺能力的發展

新生兒憑藉完好的感覺器官最先發展起各種感覺 最早出現的是皮膚感覺:觸覺、痛覺、溫度感覺 其後逐步表現出敏銳的嗅覺、味覺、聽覺。

2、知覺能力的發展

嬰兒在半歲左右能坐起來的時候,可以較好地完成眼手協調的活動。在視覺的調節下,手在視野範圍內完成操縱、擺弄物品的活動,這是利用知覺能力綜合認識物品的特性。一直到3周歲左右,都是各種知覺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

(二)記憶能力的發展

1、1歲以前的嬰兒記憶能力比較差,5-6個月時可以認識並記住自己的媽媽,但保持的時間很短。在反覆出現的情況下,可以逐步認識周圍所熟悉的事物,保持對事物的記憶。

2、1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的事物增多,會記住越來越多的東西,但這時的記憶無意性很大,主要憑藉興趣認識並記住自己喜歡的事物,記憶過程缺乏明確的目的。隨著言語的發展,認識事物表象的積累及穩定性增強,開始形成主動提取眼前不存在的客體的意向。

3、2歲左右,可以有意識的回憶以前的事件,不過這種能力還很弱,這種能力的出現和發展與言語的發展密切相關。

(三)思維能力的發展

人的思維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在成人頭腦中是並存的。但是,從發生、發展的程序看,它們有先後的順序,並不是同時發生。它們從發生到發展、成熟、大約要經歷18-20年的時間。

1、0-1歲是嬰兒思維方式的準備時期。憑藉手摸、體觸、口嘗、鼻聞、耳聽、眼看,發展起來的感覺、知覺能力,並在複雜的綜合知覺的基礎上,產生萌芽狀態的表象。正是這種表象的產生,並在語言的參與下,開始產生萌芽狀態的思維現象。

2、1-3歲階段主要產生的是人類的低級思維方式,即感知動作思維,又稱直覺行動思維。

感知動作思維是指思維過程離不開直接感知的事物和操縱事物的動作的思維方式,嬰兒只有在直接擺弄具體事物的過程中才能思考問題。

具體形象思維是一種依靠事物或情景的表象及表象的聯想進行的思維活動。例如,嬰兒在遊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並且依角色的身份進行表演,在泥工、繪畫中,依據事先想好的形象去塑造、繪畫。3歲左右在感知動作思維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具體形象思維,並在3-6歲的思維活動中逐步佔有主導地位。

(四)想像能力的發展

想像是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人類的想像活動總是藉助於詞彙實現的,對已有的表象所進行的帶有一定創造性的分析綜合活動。

1、新生兒:沒有想像能力。周歲之前的嬰兒雖然可以重現記憶中的某些事物,但還不能算是想像活動。

2、1-2歲的嬰兒,由於個體生活經驗不足,頭腦中已存的表象有限,而表象的聯想活動也比較差,再加上言語發展程度較低,所以只有萌芽狀態的想像活動。他們能夠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簡單的行動、反映在自己的遊戲中。例如,把一塊餅乾放到娃娃嘴裡,或者抱娃娃睡覺等。

3、3歲左右的嬰兒,隨著經驗和言語的發展,可以產生帶有簡單主題和角色的遊戲,能夠反映嬰兒模仿成人社會生活情節想像活動。例如:戴上一個聽診器,裝扮成醫生給病人看病等。

4、3歲以前的嬰兒想像的內容也比較簡單,一般是他所看到成人或其他大孩子的某個簡單行為的重複,屬於再造想像的範圍,缺乏創造性。這個年齡階段的想像經常缺乏自覺的、確定的目的,只是零散、片段的東西。

(五)注意特性的變化

注意是一種心理特性,而非獨立的心理過程。通常總是伴隨著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活動表現出來,例如注意聽、看,全神貫注地想或記等。

注意可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無意注意是一種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種主動地服從於一定活動任務的注意;為保持這種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1、3個月左右的嬰兒可以比較集中注意於某個感興趣的新鮮事物,5-6個月時能夠比較穩定地注視某一物體,但持續的時間很短。

2、1-3歲時,隨著活動能力的發展,活動範圍的擴大,接觸的事物及感興趣的東西越來越多,無意注意迅速發展。如2歲多時對周圍的事物及其變化,對別人的談話都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歲半的嬰兒能集中注意5-8分鐘,1歲9個月能集中注意8-10分鐘;2歲能集中注意10-12分鐘;2歲半能集中注意10-20分鐘。

3、3歲前的嬰兒有意注意剛剛開始發展,水平較差。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成人的引導,開始把注意集中於某些活動目標。例如,注意看少兒電視節目,如果節目引不起興趣,他們的注意便會轉移。在整個0-3歲階段,無意注意佔有主導地位,有意注意還處於萌芽狀態。

(六)人際交往關係的發展變化

嬰兒的人際交往關係有一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首先發生的是親子關係,其次是玩伴關係,再次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群體關係。0-3歲階段主要發生的是前兩種交往關係。

1、0-1歲,主要建立親子關係,即嬰兒同父母的交往關係。父母是嬰兒最親近的人,也是接觸最多的人。在關懷、照顧的過程中,與嬰兒有充分的體膚接觸,感情展示、行為表現和語言刺激,這些都會對嬰兒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2、1歲以後的嬰兒,隨著動作能力、言語能力的發展,活動範圍的擴大,開始表現出強烈地追求小玩伴的願望,於是出現玩伴交往關係。玩伴交往關係在人一生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排斥親子關係,也不能由親子關係來代替。一個人沒有玩伴或朋友,就不會有健康的心理。

3、3歲前建立的玩伴關係,常常是一對一的活動,要建立群體的玩伴交往關係還有一定的困難。

(七)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方面。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獨立性等。它的發展是人的個性特徵的重要標誌之一。

1、嬰兒1歲左右,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自我感覺逐步認識作為生物實體的自我。

2、從第2年到滿3歲,嬰兒在不斷擴大生活範圍,不斷增長社會經驗和能力,不斷發展言語的幫助下逐步把握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自我。

(八)情緒和情感的發展

0-3歲的嬰兒的情緒和情感,對其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情緒和情感也是激活心理活動和行為的驅動力。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會激發嬰兒積極地探求欲望與行動,尋求更多的刺激,獲得更多的經驗。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基本情緒,大約有8-10種。他們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隨著個體的成熟、生長而逐步出現的,其誘發因素也各不相同。

嬰兒情緒發生時間表

0-3歲嬰兒的情緒和情感的最大特點是:衝動、易變、外露、年齡越小特點越突出。嬰兒的情緒更多受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不是被穩定的主觀心態來左右。

(九)意志力的發展

新生兒的行為主要受本能的反射支配,沒有意志力。在1-12個月階段,開始產生一些不隨意運動,進而有隨意運動,即學會的運動。初步運動能力的掌握和運動的目的性,為嬰兒意志力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1、1-3歲階段,隨著言語能力的飛速發展,各種典型動作能力的形式以及自我意識的萌芽,嬰兒帶有目的性的、受言語調節的隨意運動越來越多。開始是由成人用言語調節嬰兒的行為,誘導嬰兒做某些事情,禁止做某些事情。

2、2-3歲階段,當嬰兒自己能在自己的言語調節下有意識地行動或意志抑制某些行動過的時候,就出現了意志的最初形態。這時的意志水平極差,只處於萌芽狀態,雖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為,但時間極短,更多受當前的目的物和行為欲望的支配,有很大的衝動性。

(十)氣質特徵

氣質是兒童神經反映的特徵。既涉及個人的先天特性,也受環境、人際關係、接受刺激和活動條件的影響。氣質即是穩定的,又是可變的;在出生後的最初一段時間表現得最充分。

嬰兒在早期表現出來的個人特點,就是氣質。氣質之表現個人的特點,並無好壞之分。

嬰兒的氣質有不同的表現,根據這些不同的表現特徵,可以將其歸納分類為若干類型。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歸類方法。

嬰兒氣質特徵是兒童個性發展最原始的基礎,其特點具有先天的性質,父母是無法選擇的。但在氣質基礎上,兒童個性的形成受後天環境、教育條件的影響極大。充分了解嬰兒的氣質特徵,並有針對性地採取良好的、適宜的環境刺激,施加相應的教育影響,會促進嬰兒的良好氣質特徵的發展。

(十一)言語的發展

言語是人類特有的機能活動,它在人的意識起源和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有了言語,人不但能直接感知具體的事物,形成感覺、知覺和表象,而且還能間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成抽象邏輯思維,從而使人的認識可能由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

言語是引導兒童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它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後天學會的。

1、0-3歲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早期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2、0-1歲為言語的發生期;包括呀呀學語,開始聽懂別人話和自己說詞的三個階段 。

3、1-3歲為言語的初步發展期。包括詞彙的發展,句式的掌握和口語的表達能力等三個階段。

(十二)動作能力的發展

嬰兒的第1年是動作能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動作發展包括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兩個方面,遵循如下發展規律:

第一,從整體動作到分化動作。最初的動作常常是全身的、籠統的、瀰漫性的,以後才逐漸形成局部的、準確的、專門化的動作。

第二,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如果讓嬰兒俯臥在平臺上,他首先出現的動作是抬頭,其後,才逐步發展到俯撐、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第三,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首先是頭部、軀體、雙臂、雙腿的動作,以後才是靈巧的手部小肌肉動作以及準確的視覺動作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成長系列——嬰兒和學步期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本系列將按照人的一生心理發展的順序,來依次介紹每個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心理成長的需求。
  • 心理成長系列——嬰兒和學步期(0——3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本系列將按照人的一生心理發展的順序,來依次介紹每個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心理成長的需求。
  • 心理成長系列——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心理成長系列——青春期(12~18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心理成長系列——成年中期(25~65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心理成長系列——學前期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心理成長系列——兒童中期(6~12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怎麼給學步期的寶寶科學補鐵,除了吃得豐富,還要注意什麼?
    嬰兒的血紅蛋白的正常值在11-13克之間,如果血紅蛋白低於11克,就屬於貧血,如果是因為缺鐵引起的,就叫做缺鐵性貧血。關於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媽媽們應該都有了解,首先就是影響寶寶食慾、生長發育緩慢、情緒易急躁,而且更重要的是,兒童長期患缺鐵性貧血容易導致智力發育緩慢。
  • 10個月寶寶是學步期,父母做好7個生活安全細節,孩子免受傷害
    導讀:10~11個月寶寶是學步期,父母做好7個生活安全細節,孩子免受傷害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0~11個月寶寶是學步期,父母做好7個生活安全細節,孩子免受傷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學步期的寶寶情緒化,自主意識發展的關鍵,家長要多關注
    這是寶寶學走路的黃金時間,家長要好好把握這個時期,幫助寶寶順利走路和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面對孩子突然的想走路的欲望,家長就會把關注點放在孩子學習走路上,以至於家長忽視了這個時期孩子的情緒反應,行為表達的變化。進入學步期後,孩子的行為表達也會出現反常的現象,例如:動手打人、咬人、摔東西等行為,這都是學步期的正常表現,家長要注重並給予引導。
  • 心理成長系列——學前期(3~6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心理成長系列——成年早期(18~25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心理成長系列——學前期(3~6歲)
    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8~25歲);成年中期(25~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 父母成長書單 | 解讀兒童心理世界,掌握專業育兒秘籍
    「嬰兒不可能單獨存在,從根本上講,她是關係中的一部分。」溫尼科特一生接待治療過近6萬個母嬰及家庭,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童心理大師,在心理治療領域他對後人理解和認識嬰兒和兒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系列是BBC廣播公司請他做的一系列給家庭的講座的精選文集。
  • 「心心相依,守護成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疫情心理
    7月30日,德陽市婦聯主辦、德陽市心理諮詢師協會承辦的「心心相依,守護成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服務項目之「疫情心理」在銀山路社區進行。活動旨在緩解疫情給兒童造成的影響,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設,塑造未成年人正向積極價值觀,培養其建立自尊、自強、自信心態,推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傳和知識普及。
  • 嬰兒進食一欄
    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不需要固定食物。{六個月}第一道菜:香蕉、梨、蘋果泥、大米糊{7-9個月}鱷梨、土豆泥、桃、麥片粥,胡蘿蔔,磨牙餅乾,南瓜,紅薯,三藥,稀釋的梨和蘋果汁{9-12個月}羊肉,牛肉,豆腐,家禽,豆類,米糕,豌豆,蛋黃,麥片粥,奶酪,菠菜,酸奶{12-18個月}全脂牛奶性西紅柿,脫脂軟乾酪,
  • 從嬰兒期的斷奶,看嬰兒獲得的成長及其意義
    這是他與母親最親密、最安全的感覺,他獲得母親的乳汁,即通過乳汁成長,又獲得母親的懷抱。所以斷奶對嬰兒來說,意味著心理的巨大挑戰,斷奶期間,嬰兒對於死亡的恐慌、對於分離的不確定,會使他產生巨大的焦慮。所以斷奶時期的小嬰兒看起來都很可憐,他們有的拒絕吃輔食,拒絕喝奶粉。如果嬰兒和母親在這段時間分開,嬰兒還會有失去母親的痛苦。
  • 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帶你了解2歲嬰兒的神奇成長史
    ,更是在寶寶剛一出生時,神奇的生命構造就開始了支撐他每一步的變化成長。嬰兒通過將哭聲的音量、音調都調至可接受的程度,從而喚起養育者的回應。曾經有一名叫約翰.華生的心理醫生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育兒法,該方法一度風靡美國。卻在多年以後,被證實當年那些遭到「狠心」對待的孩子,長大後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發育問題和心理上安全感缺失的情況。
  • 「早期教育」走進嬰兒的心理世界系列之:小嬰兒能「看」到嗎?
    本期我們將會談談嬰幼兒的心理世界,透過他們的生理髮育,了解各種感覺器官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從而為我們更深層次的了解並理解他們的心理行為表現打下基礎。★只有更好地了解孩子,我們才能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很多媽媽會問:我家孩子出生後,能看到東西嗎?小嬰兒喜歡看動的物體還是靜的物體?幾個月的孩子能看到多遠?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嬰兒的心理需求:尋求安全感
    這些都是嬰兒從初生走向成長的必經過程。而在嬰兒心理層面當中會經過沉浸自己世界中——與他人爭奪權利——向外探索幾個重要的過程,這些過程都在代表著嬰兒在慢慢向外尋求安全感。這是因為嬰兒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個人的健康必然離不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結合,嬰兒也是如此。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學的實驗來認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