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人的一生心理發展要先後經歷幾個大致的年齡階段:出生前(從受孕到出生);嬰兒和學步期(出生到3歲);學前期(3~6歲);兒童中期(6~12歲);青春期(12~20歲);成年早期(20~40歲);成年中期(40~65歲);成年晚期(65歲到死亡)。
本系列將按照人的一生心理發展的順序,來依次介紹每個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心理成長的需求。
一、無意注意與注意的發展特點佔主導地位
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3-6 歲幼兒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都在發展,但是以無意注意發展為主,幼兒身體活動或動作完成過程中,不斷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指向,從而促進無意注意的發展。無意注意的發展主要受外界刺激影響,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鮮豔的顏色、強烈的聲音、生動的形象、突然出現的刺激物或突然出現的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兒感興趣、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刺激物,也是幼兒注意的對象。
有意注意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在一定的教育影響下,特別通過語言的作用,幼兒的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發展,但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其過程主要依賴成人的引導。在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中,要使幼兒逐漸明確目的、任務、產生有意注意的動機,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並通過自身努力去保持注意,從而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二、注意廣度隨年齡增加而延伸
注意廣度,是指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所注意對象的數量。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 0.1 秒速視條件下,正常成人一般能把握 8-9 個黑色的圓點或 4-6 個無聯繫的外文字母或 4-5 個無聯繫的漢字;而對於幼兒,在 0.1 秒的速視條件下僅能正確地辨認圓點數 4-9 個,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73.5%的 4 歲幼兒能辨認 2個圓點,66.6% 的 6 歲幼兒已經能辨 4 個圓點,44.6% 的 7 歲幼兒能辨認 6 個點。
三、記憶力發展特點
兒童的記憶和其他心理過程一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以下從記憶的意識性(無意記憶與有意記憶)、理解性(機械記憶與意義記憶)、記憶的內容(形象記憶和詞語記憶)幾個方面來說明。
記憶的意識性特點
根據幼兒活動有無目的,將幼兒記憶的意識性分為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前者主要指沒有目的和意圖、自然而然發生的記憶,後者指有明確記憶目的和意圖的記憶。
無意記憶佔優勢
a.無意記憶的效果優於有意記憶。3 歲以前的兒童基本上只有無意識記,不會進行有意識記。整個幼兒期,幼兒無意識記的效果都優於有意識記。實驗研究,要求兩組幼兒對同時進行參與、操作某個活動,一組孩子要求儘量記住整個活動中出現的圖片,而另一組則沒有任何要求,在實驗結束後,要求幼兒回憶所玩過的東西,然而沒有要求的一組幼兒能夠回憶的卡片數量和內容要優於另外一組。到了小學階段,有意識記才趕上無意識記。
b.無意識記憶效果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由於記憶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兒中期和晚期記憶的效果都是無意識記憶優於有意識記憶,幼兒無意識記憶能力繼續發展。無意識記憶是積極認知活動的副產物。幼兒的無意識記憶,不是由於幼兒直接接受記憶任務和完成記憶任務而產生的,而是幼兒在完成感知和思維任務過程中附帶產生的結果,是一種副產物。幼兒的認知活動越是積極,其無意識記憶效果越好。
有意記憶逐漸發展
大約在大班階段幼兒有意識記憶能力開始加快,有意記憶是幼兒記憶發展中質的飛躍,可以通過兩方面對幼兒有意記憶的發展產生影響:
a.在成人的指導下有意識記憶逐漸產生。成人在日常生活和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活動時,在正式活動開始前向幼兒提出記憶的任務,並在活動結束後使幼兒自主回憶練習前的任務要求。
b.明確主動記憶意識和強化活動動機。使幼兒主動去識記某件具體事物或抽象的任務,例如在「買菜遊戲」中,幼兒作為「顧客」,會主動記住菜的種類和價格,角色本身使幼兒意識到這種識記任務,因而也就主動努力去識記,記憶效果也有所提高。強化活動的動機,指要調動孩子進行識記時的積極性,而消極被動的識記任務會對幼兒記憶產生負面影響。例如使幼兒回憶活動的內容和程序,無論是否清楚和完整,都應對孩子進行表揚和激勵,因為來自其他小朋友讚許或者教師獎勵,是對幼兒主動識記動機的強化。
記憶的理解性特點
幼兒對記憶材料理解程度,可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前者主要指幼兒採用簡單的、機械重複的方法進行記憶,對所記材料的意義和邏輯關係不理解。後者指幼兒在對所記材料的內容、意義及其邏輯關係的理解後,而進行的記憶。
機械記憶使用較多,意義記憶效果最好
a.幼兒大腦皮質的反應性較強,在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後會留下痕跡;此外,幼兒理解能力發展不夠完善,對識記材料不理解和組織加工,只能機械記憶。所以與成人相比,幼兒在識記時運用機械記憶較多,並且記憶的過程也不困難。
b.意義記憶的效果優於機械記憶。當幼兒識記生活中常見物體和不熟悉的無意義圖形時,幼兒識記常見物體的效果明顯優於不熟悉的無意義的圖形,所以幼兒已理解識記材料的內容或形式時,記憶效果最準確且保持的時間也較長。
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都在不斷發展
在整個幼兒期,無論是機械記憶還是意義記憶,其效果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提高。年齡較小的幼兒意義記憶的效果比機械記憶要高得多,而隨著年齡增長,兩種記憶效果的差距逐漸縮小,意義記憶的優越性似乎降低了。這種現象並不表明機械記憶的發展越來越迅速,而是由於年齡增長後,意義記憶和機械記憶效果的差異減少,機械記憶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理解成分,機械記憶中的理解成分使機械記憶的效果有所提高。例如,幼兒對一些不熟悉的詞,有時會按自己的理解來識記。可見兩種記憶效果差距的縮小是由於兩種記憶的區別越來越減少,兩種記憶越來越多地相互滲透,主要是意義記憶滲入機械記憶中。
記憶的內容特點
形象記憶的效果優於語詞記憶
形象記憶是幼兒根據具體的形象而記憶各種材料。幼兒在語言發展之前,只能對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記憶。即使語言出現後,幼兒階段的記憶仍然以形象記憶為主。幼兒對熟悉的物體記憶效果優於熟悉的詞,因為熟悉的物體具有直觀性、鮮明性的特點,記憶效果最好;若將熟悉的詞與幼兒頭腦中具體形象相結合,效果也比較好。而對於不熟悉的詞,由於幼兒頭腦中完全沒有形象,所以效果最差。
隨著年齡的增長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差別逐漸縮小
3-4 歲幼兒無論是形象記憶或者是語詞記憶,其水平都相對較低。但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兩種記憶效果逐漸縮小。因為幼兒年齡增加的過程中,形象和詞語都不是單獨在幼兒的頭腦中起作用,而是有越來越密切的相互聯繫。一方面,幼兒對熟悉的物體能夠叫出其名稱,那麼物體的形象和相應的詞就緊密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幼兒所熟悉的詞,也必然建立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詞語和物體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的區別只是相對的。在形象記憶中,物體或圖形起主要作用,詞語在其中也起著標誌和組織記憶形象的作用。在詞語記憶中,主要記憶內容是語言材料,但是記憶過程要求詞語所代表事物的形象作支柱。隨著兒童語言的發展,形象和詞語的相互聯繫越來越密切,兩種記憶的差別也相對減少。
四、思維力發展特點
隨著孩子知識經驗的增長、語言的發展,孩子認識活動中具體形象成分相對減少,抽象概括成分逐漸增加。幼兒時期,雖然能開始進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但是思維的自覺性較差;在行動之前通過語言表達,將要做什麼和如何做,使行動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3-4 歲幼兒思維特點
這一時期的兒童思維加工材料,以圖形為主、初步涉及符號,思維加工能力以認知、記憶為主。這一時期的幼兒處於幼兒園小班階段,圖形加工材料從其生活中的玩具向具體的學科知識轉變,例如幾何圖形(長方形、五角形、圓形)等,並開始數 5 以內的數。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在認識圖形時,不再僅僅把其看作好玩的圖片,而是能主動了解圖片或者數字代表的物體,例如能給出數字「6」並列出相應個數的物體。
4-5 歲幼兒思維特點
4‐5 歲幼兒的思維加工材料仍以圖形為主、但符號加工得到較大發展,思維加工能力以認知、記憶為主,其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能力偶有體現。在加工材料上,能認識菱形、錐形、梯形、橢圓形等,能認識 10 以內的數字,並會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能明白教師的話並按要求進行活動,嘗試用自己語言表達觀點。該階段孩子的觀察、判斷、分類能力遠勝過小班兒童。例如對顏色、大小和形狀的皮球進行分類,小班兒童通常沒有統一的標準,會把把紅色小三角形、紅色小方塊和藍色小方塊等小的物體都歸為一類,而中班兒童的分類有一致性,會按顏色、形狀或大小進行分類。
5-6 歲幼兒思維特點
此年齡段幼兒,思維加工材料和能力得到較大發展,對符號、圖形、行為、語義的加工都有涉及,聚合思維、記憶、發散思維、認知、評價在思維活動中都有體現。兒童能認識常見的各種圖形,並能根據圖形特徵進行分類;能掌握 10 以內加減法並能理解加法、減法的含義,能有條理的講述比較簡單的故事,能在教師引導下識別不同的表情符號並體驗與之相應的情緒。但是在對事物進行分類時,仍具有隨意性,不能自覺地按照物體的本質屬性進行分類,未能掌握事物的真正概念。
在認知、記憶事物時,5-6 歲幼兒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經驗進行聯想記憶。此外,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方式,是此階段幼兒認知客觀事物的主要特點,只有參照自己才能理解客觀事物,無法從別人的角度和觀點去考慮問題。例如皮亞傑設計的一個實驗,讓兒童坐在模型的一邊,將布娃娃置於模型的另一邊,然後讓兒童描述布娃娃所能看到的模型樣子。5 歲以下的兒童大部分按自己看到的模型樣子進行描述,而 5 歲以上兒童能從布娃娃的角度描述看到的模型樣子。
五、想像力發展特點
想像力是幼兒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幼兒以無意想像為主,而且想像具有複製性和模仿性。
幼兒期是以無意想像佔優勢,初期想像的產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兒的想像常常沒有主題,沒有預定目的。例如幼兒對某幾個物體進行擺放,事先不會設想要擺成什麼樣子,只是在擺弄的過程中看它像什麼就是什麼。此外,幼兒想像的主體容易發生變化,具有複製性和模仿性,並且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堅持下去。
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幼兒為獲得同伴或成人,對自己的觀點或行為的認同,突出自己的能力,常常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以及印象中特別深刻的部分。
想像容易與現實混淆。幼兒初期想像容易與現實混淆,不能把想像的事物和現實中的事物清楚地區別開來;有時把想像當現實,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當作真實的,並且以肯定的形式進行敘述,無法清晰的辨別哪些是想像的。哪些是真實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